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報告者:徐伊萱 劉又綾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自:林智圓、游淑婉、黃宜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報告者:徐伊萱 劉又綾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自:林智圓、游淑婉、黃宜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報告者:徐伊萱 劉又綾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自:林智圓、游淑婉、黃宜靜
自戀性人格疾患的 病理解析與治療 報告者:徐伊萱 劉又綾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自:林智圓、游淑婉、黃宜靜

2 有關於自戀型人格疾患  一般定義:看起來過度愛自己的一種疾患
 事實上,NPD常是過度憤恨真實自體並專注於他人的意見,甚至願意放棄true self以得到重要客體的讚許。假我過度發展  有虛假的、補償性的自體,它們常是誇大的、專權的與全能的。認為只要用心就能夠完成所有他們想做的事,他們需要重要他人的心理上的陪伴以維持自尊。他們也會誇大自己的成就。

3 臨床特徵 完美主義 對他人的輕蔑很敏感 理所當然(entitlement) 潛藏的羞愧感 操縱與剝削性的行為 自我中心、自我專注
極度渴望他人的注意與羨慕 空虛感 對無法同理感到羞愧與憤怒,無法承認自己的true self 潛藏著對true self的尋求與認可

4 臨床特徵描述  完美主義:認為自己必須是出色的、美麗的或才華洋溢的,才能得到注意與尊敬。他們極度渴望成為完美的
 完美主義:認為自己必須是出色的、美麗的或才華洋溢的,才能得到注意與尊敬。他們極度渴望成為完美的  對他人的輕蔑很敏感:態度高傲卻易受傷。對他人的輕蔑與侮辱(不被讚賞、不被認可以及不被瞭解)十分敏感。傾向於以輕蔑和不在乎回應他人的批評,否認那些危及他們誇大自體幻想的話語,或因而變得憤怒,以防衛內在深層的自卑、羞恥及空虛感。他們會摒棄他人的批評與拒絕,認為那是別人嫉妒他的天賦和成就。

5 臨床特徵描述  entitlement: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該獲得一些應得的權利。雖然他們很有野心並努力工作,但也覺得自己非常出類拔萃,認為這世界應該要給他一些升遷、成功、成名、與財富。他們甚至有不需努力就能到達目標並實現的幻想。  潛藏的羞愧感:在高傲與理所當然的外衣下,是他們與自己強烈的羞愧感間的掙扎。他們表現的憤怒常是補償作用。對失去家庭產生的憤怒,其實是在防衛他的羞愧與無力感。NPD病人的核心情感是羞愧、以及深覺其真實自體是無價值的。他們會以替代性的情感(例如,鄙視他人而非感到羞恥)或補償性結構(誇大的自體 vs 真實自體)來防衛羞愧。

6 臨床特徵描述  操縱與剝削的行為:利用他人滿足自己的理想化與鏡映功能,而不與他人建立真實關係。由於他們非常需要他人,因此他們通常知道如何驅策他人-他們瞭解別人的需求,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期望得到他人完全的注意、仰慕、及瞭解,視他人為其selfobject)  Self-Absorption 自我中心、自我專注:花很多時間注意自己的外表、健康、成就以及表淺的需要。因為花太多時間在虛假與誇大的自我形象上,以致很少關注潛在的情感需求(愛、感情、意義、追求內在滿足的活動)

7 臨床特徵描述 極度渴望他人的注意與羨慕: ”It is better to look good than to feel good.”
 空虛感:在補償性假我之下,常不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對生活感到無意義,也憤恨於討好他人。  對無法被同理到羞愧與憤怒,無法承認自己的true self:厭惡自己的true self,因為在true self發展的過程中,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且因為父母無法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影響日後得不到他人的同理時感到憤怒

8 臨床特徵描述  潛藏著對true self的尋求與認可:在 false self之下、在內心深處,他們尋求著true self(能夠覺察真實情感、需求與目標)。當他們過度追求名譽財富時,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渴望自己不完美的true self能被他人接受。他們在他人身上尋求早年未被滿足的selfobject,將他人用來支撐自己浮誇的自我,而不是重新再發展自己的真實自我。

9 兩種自戀類型/亞型 自戀型人格令人困擾的原因之一,即是有兩種自體表徵極不相同的自戀類型。 兩種自戀類型與以下經驗有關:
Progressive/exhibitionistic Regressive/closet 兩種自戀類型與以下經驗有關: 尋求理想化與鏡映的移情關係 自戀型父母利用孩子滿足自己的selfobject需求。 父母無法扮演孩子的selfobject ,偏好補償性的selfobject經驗。

10 兩種自戀類型/亞型 Progressive/exhibitionistic 一般人印象中的自戀
表現誇大、自我中心的態度或行為,較無法察覺他人的反應 需要自己成為他人注意的焦點 喜歡與羨慕、關注或讚美他的人建立關係 企圖成為客體的理想自體(ideal self) 情感上受到他人傷害時表面不受影響(尋找新觀眾) 缺乏同理心 厚臉皮型/睥睨無感型

11 兩種自戀類型/亞型 Regressive/closet 在病因、自體表徵、人際型態上與前者不同
通常被要求扮演父母selfobject與表現selfobject function,以有條件的愛或增強 尋求一理想化客體以滿足自尊與誇大的自體 利用與父母互動所發展的技巧:鏡映、讚賞、撫慰、了解。 表現細膩、熱情、了解他人內心的、能安慰人,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很能提升他人自尊。 對他人反應高度敏感 Empathy is an art form.

12 兩種自戀類型/亞型 Regressive/closet
善於增強他人自尊:他們懂得對欲追求的理想客體的不顯著才能或魅力表達欽羨。藉由對外在客體特質的理想化,能反映regressive自戀者的理想自我(ego ideal) 懂得讓他們的伴侶感覺像「國王」或「皇后」。他們看起來比progressive柔順與依賴,但他們實際上掌握了關係中的權力 像變色龍,藉由改變自己以追求理想客體深層情緒需求 ex.扮演對方的父母、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13 preneurotic / borderline narcissism
以病人的自我發展層次與客體關係區分。 Kohut:preneurotic narcissism Kernberg:borderline narcissism preneurotic narcissism在自我發展層次與客體關係比borderline narcissism來得好,因為borderline narcissism在自我發展階段的損傷比較早。

14 Preneurotic narcissism Borderline narcissism
對象 自我功能較好但自尊易受傷的門診患者 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大部分為原始、具侵略性、傲慢誇大與害羞並存 。 自我發展層次 自我發展層次與自我強度較高,能與客體分離,但缺乏個體化。不完整的客體恆常 自我發展層次與自我強度較低,與客體尚未完成分離個體化。缺乏客體恆常。 更足夠的統整自體,能有建設性地工作與玩樂。 使用較原始的防衛,如:分裂、扭曲的投射性認同。 人際 較能與他人有接觸或連結,只成為其重要客體想要他們長成的樣子,認為這是獲得客體的愛與讚美欽佩的必要條件。 較容易展現侵略、憤怒或誇大,較不容易與他人有所連結。 因為母親的矛盾,他們難以完全地辨識母親的真實自體客體或心理功能,於是很依靠他人的撫慰或維持自尊.

15 Preneurotic narcissism Borderline narcissism
傾向使用較多的理想化與貶抑,使用較少扭曲的投射性認同。 較preneurotic narcissism更需要他人扮演自體客體功能,有時候會需索無度。若無成功經驗,則會體驗到憂鬱。 對痛苦情緒的防衛較佳,較不易表現出來,也使得要生出或表達ego-dystonic emotins較難捉摸。 治療 較容易辨識自己的需要、感覺與目標是符合他人期待的。 Kohut: empathy, mirroring, idealizing Kernberg: confrontation (面質)客體恆常

16 自戀人格的防衛  誇大:Kernberg認為誇大自體融合了病人的理想自體、父母所投射的理想客體、及病人真實的天賦。他的目的是藉此避免依賴他人,但實際上他們卻是極度依賴他人的selfobject 功能。 -Borderline patient: 自我讚賞與貶抑他人; Preneurotic patient: 避免憂鬱。  理想化:Kohut認為是早期發展階段未完成的任務所導致。在此階段,孩童試圖內化與認同客體,以獲得力量感與自尊。當認同理想化客體時,自戀者感到是強壯的、有自尊,不再感到能力不足或自卑

17 自戀人格的防衛  貶低:經由外化壞的自體感受,貶低能保護自戀人格不安定的自尊。
 貶低:經由外化壞的自體感受,貶低能保護自戀人格不安定的自尊。  投射: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因此所批評他人的地方其實是自己所無法接受的部分(例如常批評別人太胖,其實是因自己不滿意自己的身材)。  投射認同:將投射表現於外,而使客體經驗到自戀者自體經驗中ego-dystonic的部份。當病人經驗到這些破碎、不被渴望的感覺(如憂鬱、害怕、罪惡、羞愧)與需求(依賴)使得他們感到受傷。preneurotic的自戀較少使用此方式,不過治療者能利用投射認同來影響病人。

18 自戀人格的防衛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用來對抗自體ego-dystonic的部份,例如對需求感到羞愧,卻視自己是self-sufficient,不接受他人幫助。  合理化:將自己的失敗合理化,而導致對世界的認知扭曲。  身體化:這種防衛能對抗心理脆弱的感受,且能夠以社會接受的方式滿足依賴他人的需求。常見:心臟病及飲食違常。  否認:不受事實與他人回饋的影響。 合理化:例如認為自己之所以沒有晉升,是因為主管忌妒他。 否認:40歲的病人得心臟病,醫生說需要節食,但病人反駁說醫學研究總是反覆,因而不聽,最後在48歲心臟病過世。

19 治療中會呈現的問題  對失敗的反應:由於誇大的假我,自戀者無可避免的注定失敗,而導致無價值感、自我輕視、羞恥感。也因為無法合理化、投射的失敗而前來求助。  憂鬱:隱隱的覺察到生命中巨大的空虛感及缺乏自我實現,但對他人表達憂鬱感受,讓自戀者感到羞恥,因此他們很難尋求治療。 1.自戀人格者因為補償的誇大自我而不會進入治療,除非被他們的配偶勉強帶來。

20 治療中會呈現的問題  Psychosomatic的抱怨:以各種身心症的抱怨出現在治療室中,這對他們而言能夠釋放誇大自體的需求,並在不必承認依賴需求下受到照顧。  誇大自體受到生命有限性的挑戰:因為年齡的增長,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生命的限制。(在五十歲時,終於明白他永遠沒辦法達到他的生涯目標,獲得他所渴望的聲望與財富)

21 治療中會呈現的問題  瞭解自己錯過了生命內在的滿足:他們開始瞭解到自己的生命中錯失了一些東西,開始覺察到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做別人(包括內在客體)要的,卻不知道他們真正要的是什麼。他們開始經驗孤獨的感受,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別人的羨慕,而非愛,於是關係常缺乏深度與意義。這一層瞭解正是病人轉變的開始。

22 病理學  borderline narcissism的病理開始於共生階段,preneurotic narcissism的主要困難出現於分離個體化階段的回復期。  父母本身常是自戀者,當孩子無法滿足其自戀需求的部分時,他們會拒絕或忽視孩子的自體。  父母從孩子中獲得鏡映、理解與讚賞,孩子成為父母的投射性理想自我(projected ego ideal)。  孩子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與讚賞,而非對其true self的接納。 學舞的母親,當孩子出生後就漸漸強化女兒跳芭蕾舞,4歲時母親向朋友炫耀她會pirouettes(急轉,術語),也經常告訴女兒因她的天分而驕傲; 然而女兒因此而要放棄自己的在網球的喜好與能力、真我,以滿足自己的母親與得到母親的接納。

23 病理學:共生階段  這類父母在共生階段過度專注於自己的需要,無法覺察孩子的需要。要孩子作為其selfobject
 Winnicott:當母親能以一種good enough的方式回應孩子的需要,孩子即能在覺察自己真實情緒與需要的狀態下,開始發展出真實的自我感(When I have needs, they are seen and responded to.) -母親不打攪正自己玩的高興的孩子,孩子即能發展出獨處的能力;否則孩子需去調和他人的需要,因而開始發展false self。 Kohut:在此階段,父母應鏡映兒童的true self (I am seen, therefore, I exist.) 例:小時候必須聽母親說上好幾小時,並試圖安撫母親;或是如果不每科拿A,母親就會憂鬱與拋棄他。

24 病理學:實踐期 在分離個體化的實踐期未完全發展,也會造成自戀人格。
在此時期,兒童發展出a love affair with the world  發展出自主功能(如走路說話)並開始對世界感到好奇,不會因為跌倒等挫折而停止探索。此時不若前一階段那樣需要母親的滋養。 此時期孩童會有自大與全能感,但是與媽媽的 magical powers 融合在一起。 誇大的防衛是保護孩子不受真我被忽視的沮喪。

25 病理學:回復期 在回復期,母親應扮演一個安全堡壘,接納孩子因全能感破滅,而重新回到母親身邊尋求安慰的需要。然而,NPD的母親常拒絕回來尋求安慰的孩子,無法回應孩子的需要。 -Preneurotic母親無法提供適當的支持;但borderline narcissist 母親會氣憤地拋棄孩子,後者的分離焦慮高。 孩子不會因他們是獨特個體而被看見或接納,反而得要成為父母所需要的對象。 孩子被期望來滿足父母的需求,true self未完全發展,或是已發展卻無法呈現,他的自尊仰賴別人的欽羨,因而是不穩定的。 此時期孩子在獨立-依靠中來回,原本就難以成為good enough parent 自戀的父母會要求孩子,也無法提供需要的自體客體功能,如鏡映、讚賞、同理。反而父母會回頭來要孩子當自體客體。

26 病理學:回復期(續)  Kohut認為認同一個理想客體,是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康自戀的第二次機會,此時父親即扮演了這個角色。
若成功就較能統整自己、保護孩子不被不完全、自卑、羞愧給淹沒。  但若在父親處亦得不到鏡映的功能,則更加劇孩子在自戀方面的傷害。

27 病理學:結論 自戀者的父母本身亦常是自戀上的受傷者,無法成為孩子的自體客體,反而要求孩子成為他們的自體客體。
當孩子認同父母的理想化投射,其true self即被忽視。為了取悅父母,孩子保存並扭曲他的誇大自我。 通常這樣的孩子有某些天賦或美貌,才能激發他人的欽羨,長大後發展成為progressive 自戀。 當自戀的父母要求孩子成為其鏡映的自體客體時,孩子將來較可能發展成regressive 自戀。 通常,孩子被父母要求同時滿足這兩種功能。

28 個體化的失敗  因為缺乏足夠的鏡映與同理,所以從不覺得自己被充分瞭解,導致無法分辨清楚true self與false self
 無法真正清楚自己是何種人、自己的需要  Narcissists are used children.父母將他們視為自己的衍伸,塑造孩子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非為孩子逐漸發展的自我感到喜悅。  因此NPD的主要發展失敗即是沒有真正的個體化,是假性成熟的孩子。

29 結構議題1 因為無法完全個體化、無法內化鏡映與理想的selfobject之功能,因而無法達到客體恆常,並有以下四種結構性問題:
1.缺乏真實的、充分統整的自體感 2.補償性的誇大自體 3.不切實際的理想化自我 4.不穩定的自尊

30 結構議題2 1.缺乏真實的、充分統整的自體感:因為真我未被接納並且被拒絕,其假我很發達。那些被父母拒絕接受的部分(譬如,依賴、害怕、羞愧),成為NPD自我概念中無法被經驗的部分,常被形容成「非我」。真的體驗到時,他們會覺得ego-dystonic 與羞恥。 2.補償性的誇大自體結構:Kernberg認為虛假的或補償性的誇大自體結構,乃由父母投射的理想化自我、孩子扭曲的誇大自體、與孩子被重要他人特別誇獎的才能所組成。用以對抗被拒絕、羞愧與沮喪等痛苦感覺。 2.NPD比BPD較易覺察到自己希望被接納,因而較易在治療中修正。如:一個個案小時候總被讚美可愛與好看,可是有一天他站在鏡子前哭泣,當他母親問他時,他說:我不想要好看。

31 結構議題3 3.不切實際的理想化自我:其理想化自我是(1)父母投射的,以維持他和父母的關係;或(2)極端完美的(達不到的標準),用以使個體避免經驗到羞恥感,然而這樣反而會引導self-disillusionmen與羞愧。 4.不穩定的自尊:極度依賴他人來保持對自己的正向感受。但也會因覺察到對他人的依賴而感到羞恥。 4.缺乏適當鏡映與理想化自體客體、有條件的接納他們順從的假我、父母未能同理孩子的誇大,以及未能內化父母的鏡映與理想化功能,於是無法發展有彈性的自尊。

32 人際關係的型態  假裝獨立,其實極度需要他人以支撐他們的自尊。
利用他人達到鏡映與理想化的功能,卻怕別人利用他們來滿足需要。 不是理想化就是貶抑他人。  progressive 自戀者的人際特徵:自信的、支配的、專注於自己的、期望他人是欽羨他的觀眾,但卻不給予他人同等的對待。  regressive自戀者的人格特徵:較溫暖、順從、似乎自願成為客體的觀眾,但這是一個欲吸引客體的false self。

33 自戀人格的治療1 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四、五十歲的時候。 (kernberg, 1978)。 求助的原因與期待
1.解除症狀:前來求助只是為了減輕某些自戀所帶來的傷害與痛苦,尚無意願尋求改變。且通常此類痛苦情緒一旦減輕,他就想離開治療關係了。 2.尋求改變:覺察到自己行為的模式與結果,有了真正想改變的動機(Kernberg,1978;Sperry & Carlson,1993)。

34 自戀人格的治療2  重點在修復、重建自體(self)
結構目標早於人際目標。 Winnicott:提供個案在發展過程中未滿足的母親功能(例如,調和、合理的挫折、不打攪)。Going on being,靜靜地陪著個案。 Kernberg:強調移情關係與修通,並依賴象徵性、潛意識的材料之解釋,其中最重要的是自誇的防衛功能,治療的目標乃在整合經由防衛的 splitting 所製造出來的分裂的自我心像,治療師應探索與解釋之。 1.如果沒辦法有效統整真實自體感受、彈性的自尊與發展完全的客體恆常,就難以與他人建立成熟、相互的關係。

35 自戀人格的治療3 Kohut:主張其因幼時缺乏扶持性、包容性的照顧,故會常有孤獨感及空虛感,在治療上應給予包容與牽引扶持。故治療師要重新協助個案經歷一個發展成熟自我所必要的發展階段,引導個案歷經一個成熟自我的建立所必要的發展情境接納、同理,並提供病人童年未獲得的selfobject經驗、正確的鏡映與瞭解。

36 自戀人格的治療4 治療原則 1.支持的提供相當的重要,因NPD的自我不穩定,自尊脆弱。 2.充分了解此疾患的特徵,避免落入其陷阱當中。
→避免讚美個案:會增強其誇大的自我。 →避免責備個案:會挑起個案的防衛與提早 結束。 治療師需能適當地包容其生氣與不安情緒,而後給予面質、澄清及解釋,對他慣用投射性認同的心理防衛機轉,則需在包容傾聽下給予解釋才能達到「解毒」的效果。

37 自戀人格的治療:結構目標  preneurotic narcissist:較多的自我凝聚、自我與他人的分化、不完全的客體恆常(非全無)
 雖有探觸到true self,但仍過度依賴false self與誇大的自體。  很依賴客體,放棄自己的真正需要與感受,因而常易感到被吞噬,無法統整ego-dystonic部份,在關係上導致問題。

38 結構目標 發展一致的、統整的與真實的自體 鼓勵個體化 將誇大自體統整入核心自體 增加挫折忍容力
透過內化治療師的同理、真誠與尊重,完成客體恆常

39 發展一致的、統整的 與真實的自體1 缺乏自體經驗 ->覺察真實自體經驗
結構目標 發展一致的、統整的 與真實的自體1 缺乏自體經驗 ->覺察真實自體經驗  治療取向:運用Winnicott的調和(attunement)、Kohut的鏡映,以及Kohut和Rogers的同理心。 但有時應等待病患對下一段的探索採取主動。

40 發展一致的、統整的 與真實的自體2 高度調和個案的情緒與需要,特別是非口語的訊息。-轉椅子
結構目標 發展一致的、統整的 與真實的自體2 高度調和個案的情緒與需要,特別是非口語的訊息。-轉椅子 -引導個案由快樂的、沒有問題的虛假我(他們不允許自己有問題),到和治療者共同探索他們的真我,他的感受與需求為何。 幫助個案覺察到忽略自己需要的問題,及自己需求的價值。  鏡映個案的自我滿足行為(例如:病患不自覺透露常去釣魚),並非為了獲得他人的讚許與欽羨

41 結構目標 發展一致的、統整的 與真實的自體3 有些個案的假我太強了,治療者可以分享自己在相同情境下可能有的情緒與需求,以幫助病患統整其ego-dystonic 情緒 面對與同理個案「擁有感覺與需要」的羞愧  當個案開始主動談其ego-dystonic情緒時,治療者要鏡映,了解與接納(同理心)。

42 鼓勵個體化 結構目標  幫助區分自己與重要他人。  個案希望與理想的selfobject融合或認同,是為了提升自尊。  方法:
1.強調個案與他人(包括治療者)的不同,並與個案討論此不同對他代表的意義為何,藉由治療者接納個案與自己的不同,幫助個案放掉false self(怕因為與別人不同而被拒絕)。 2.對有順從性false self的個案,則鼓勵他們 說「不」,以增強他們與他人的不同 。

43 將誇大自體統整入核心自體1 結構目標 目標: 將誇大特質轉換成實際的企圖心
幫助他接受自己ego-dystonic的部份(如依賴、需求、害怕) 將這兩部分整合到核心自體。 如在rapprochement階段,照顧者讓他去探險但也不會總是滿足他的全能幻想。

44 將誇大自體統整入核心自體2 結構目標 方式: 討論對他什麼才是真實的 接納同理他的失敗 什麼是夠好good-enough 接納個案的真我
面質個案的誇大自體:當個案根深蒂固的防衛及誇大自體病態的自我一致(ego-syntonic)時,逐步地面質 理想與真實真間的差距 扭曲世界回饋的傾向。 Johnson認為幫助NPD相信:他們可因自己的平凡被愛,而非他們的才能。

45 增加挫折忍容力1 結構目標 目標:學會生活中的真實挫折與限制 原因: NPD的父母無法充份滿足孩子的真正需要。
過度滿足孩子的非基本需要做為補償(例:給予金錢或物質的滿足、允許孩子發脾氣、允許孩子操縱改變他們的界限—都是與需求相違的情緒挫折)

46 增加挫折忍容力2 結構目標 方式: 滿足個案某些未曾被父母滿足的基本要求: 設立並維持合理的限制:
個案內化治療者的同理,當以後經歷挫折性經驗時(包括治療者的同理失敗),較能自我安慰。 設立並維持合理的限制: 溫和而堅定的設限(就可以有基於現實世界,不管多麼有成就,並非我想要什麼就可以有什麼) 處理個案對治療者設限的感受 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卻不能讓這樣的表達傷害到他們自己或治療者 使NPD了解在面對憤怒情緒時客體的不可毀壞indestructibility 。

47 透過內化治療師的同理、真誠與尊重,完成客體恆常1
結構目標 透過內化治療師的同理、真誠與尊重,完成客體恆常1 目標:內化治療者的真實selfobject或輔助性自我之功能。 方法: 處理個案的抗拒:源自於早年客體的移情(矛盾情緒) 辨識:治療師要去辨識什麼時候個案表面像是在聆聽有回應,其實卻在迴避話題。 持續地面質直到個案意識到此行為。 瞭解此行為的意義:害怕治療者的不真誠或批評。 (自戀邊緣性:害怕在關係中失去自我或被控制)。 例:謝謝你,我真感覺被你支持,每次來這裡之後我都覺得好很多。 此抗拒源於對幼年客體的矛盾情緒,轉移至治療者身上。

48 透過內化治療師的同理、真誠與尊重,完成客體恆常2
結構目標 透過內化治療師的同理、真誠與尊重,完成客體恆常2 NPD個案被充份地了解、接納、欣賞、撫慰 個案內化了新的客體功能 較少仰賴他人,得到自體客體的功能。 較能原諒自己的錯誤,以及真正關心他人的需要。 客體恆常得以建立。

49 人際目標 前提:需先完成前述的結構性目標。 最主要人際困難:真誠會導致被批評與被拒絕,而非互愛與相互接納的人際關係 目標:
發展與人真誠相處的能力 發展去愛真實good enough objects的能力 方式:提供病患矯正性人際經驗 助其澄清議題 提供新的人際相處模式。

50 發展與人真誠相處的能力1 人際目標 以往個案經驗到展現真我時被批評與拒絕,而假我則得到注意、羨慕與有條件的愛。 方式:
與真我連結,不再對假我反應: 避免自戀性共謀:治療者需注意別自戀性地傷害個案:這對治療者來說是很困難的位置。 對病患適當的真誠: 真誠但不傷到病患,也不因自己的反移情而嚴峻地呈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51 發展與人真誠相處的能力2 人際目標 幫助病患分辨真誠、接納的他人與批評、不真誠的人: 嘗試小冒險: 轉移批評與不真誠到並非如此的客體上。
傾向使自己完美,而會吸引那些希望有完美伴侶的自戀傾向者 Guidelines: 嘗試小冒險: 最佳人選通常是治療者 需設立結構式的目標,且是在治療的中後期(當病患自尊提升及治療同盟較穩定時) 不八卦別人 願意聆聽 能認可與接受他人的不完美 能夠受點傷 願意道歉

52 發展去愛真實good enough objects的能力
人際目標 過度使用他人做為自身的自體客體功能。 方法: 解決理想化與貶抑:不再理想化治療者,而是真正開始注意治療者 扮演病患夠好之selfobject 幫助病患內化治療者的自體客體功能 (例如:撫慰、欽羨、接納、同理) 幫助病患接納並展現其真我(true self) 治療者逐步對病患展現更多的真誠 (例:病患不真誠時,能有智慧地面質)

53 矯正性人際經驗1 人際目標 治療者必須是不打擾、敏感與能調和/同調的(attuned)(Winnicott 1958b) 對於侵犯與吞沒敏感
調整治療的開始與回應 治療者能調和病患的非口語情緒與需要,適當地滿足這些需要,能幫助病患覺得被看到,以及他人是有回應的 等待CL的線索 如同在復合期的孩子,治療者應允許病患自發地靠近或遠離治療者,因病患需要知道是他自己真的想諮商,而非為了取悅治療者

54 矯正性人際經驗2 人際目標 治療者必須提供同理的、適度挫折的環境(Kohut 1977)
治療者能充份地同理病患,則有時雖然同理錯誤,病患也能內化治療者的功能,容忍這些失敗,不致過度挫折 不需計畫同理錯誤:對多於錯 治療必須支持優點與同理易受傷害處(Johoson 1987) 治療者支持與鼓勵的是病患的真正內在興趣,而非其誇大的false self 不去強化對於需要讓他人驕傲的依賴 同理病患的失敗與失望,能幫助病患原諒自己的失敗,發展對成功的正確認知且較不害怕失敗

55 區別診斷 自戀與被虐型人格 自戀與強迫型人格 自戀與歇斯底里型人格

56 自戀與被虐型人格 區別診斷 相似 被虐 自戀 結構:精神官能;客體關係與自我發展問題 無法自我撫慰、自尊調節、不完整的客體恆常
依賴他人的自我客體功能 皆有自戀型父母 被虐 依賴他人的安全感 家庭角色:代罪羔羊或照顧者(處理身邊人的危機) 較多真我較少假我(因此當他人與假我連結時,感覺到較多的自我不一致) 較能視他人為完整客體 完美傾向:得到他人的愛 自戀 依賴他人的自尊 家庭角色:理想化父母客體(照顧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自我) 完美傾向:被喜愛

57 自戀與強迫型人格 區別診斷 相似 強迫 自戀 完美主義 周圍物品的完美 控制是為了獲得自主 對於愛的感覺難以表達 較死板的價值系統
自戀:自身的完美 控制他人是為了獲得自尊 難以有愛的感覺

58 自戀與歇斯底里型人格 區別診斷 相似 歇斯底里 自戀 有魅力、誘惑、具有人際能力、吸引注意力 操控的 自我:有意識地隱藏感受 整個客體
認知:完整的認知型態 水平分裂 三角的議題(想勝過以得到更多愛) 自戀 無意識地隱藏感受 自體客體 認知:扭曲自我知覺來保護自尊 重直分裂 兩角的議題(想成為對方)

59 反移情議題1 反移情 針對被病患視為是鏡映的selfobject
病人的不斷自誇或以自我為中心,可能造成治療者下列的反移情: 生氣與憤恨(自己「被利用」) 感到無趣或注意力不集中(「你不聽我說的, 所以我也不聽你說的」) 競爭或羨慕(尤其是病患擅長的,治療者欲達到卻無法企及的)

60 反移情議題2 反移情 針對病患的理想化:自戀共謀 病患視治療者為全能與完美的,並與之認同 治療者可能有的反移情:
拒絕病患的理想化(主觀反移情:自己亦被父母視為理想客體;擔心病患的“on-off”特質—治療者會感到不舒服與不安全) 自戀共謀:接受並與之共舞。雙方皆視對方為完美的,避免批評或使對方失望

61 反移情議題3 反移情 針對孿生作用(twinship):類似的精神體驗 病患特別挑選那些在性別、宗教或政治取向,甚至是外表與他們相像的治療者
與另一人相像能給予自戀者一種確認感,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世界的 治療者可能有的反移情 與病患有相同感受,無法察覺兩人間的不同 與病患保持距離並過度強調兩人間的差異 (治療者自己的個體化需求未完成)

62 反移情議題 反移情 針對病患的負向移情:成為病患的bad object或 bad self
因通常被父母用來滿足其selfobject,故認為治療者也會要求他們有某些行為,如此才能獲得治療者的接納 治療者可能有的反應 防衛、拒絕病患 自責、無能感、無價值感、挫折

63 補充:團體心理治療 反移情 優勢 缺點 有些學者提出合併個別與團體治療,且最好先從個別開始,建立好治療關係再進入團體治療
可稀釋負向移情以及反移情 必須面對與接受其他人也有需求,以及自己不可能期待永遠成為注意力焦點的事實 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成員會給予回饋,亦會幫忙指出病患貶低或理想化治療者的曲解 病患潛伏的忌妒感與貪婪感會活化其他人格疾患進而對其產生療效 缺點 中輟率很高,病患會有時間不足或是被拒絕的感受 病患會壟斷團體討論,表現得如同治療師的助理一般,評論別人的問題,卻否認自己的問題 有些學者提出合併個別與團體治療,且最好先從個別開始,建立好治療關係再進入團體治療

64 THE END


Download ppt "報告者:徐伊萱 劉又綾 指導老師:蔡順良老師 Ppt參考自:林智圓、游淑婉、黃宜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