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2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注意的问题

3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4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5 3.取血时病人应松驰,环境温暖,防止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而均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生。

6 4.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一般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

7 5.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采血。考虑结果的精确性,应将试管刻度的可能误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内。

8 6.采血后标本在低温保存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9 7.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 2g/dl(含2H2O)或0
7.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g/dl(含2H2O)或0.109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查的抗凝剂。

10 8.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比例(Hct)状况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11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12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敏感性指标。

13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14 3.试剂准备过程中应该使用去离子水。

15 4.正常对照血浆通常将多份健康人血标本混在一起,以弥补个体误差。

16 (三)使用实验器材应注意的问题

17 1. 玻璃器皿的要求:贮存和测试时应选用干净、没有划痕的试管。

18 2. 温度的要求:人工测定终点法要求水浴箱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7±1)℃,并且周围照明设备要好,便于读取终点。

19 (四)实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20 1. 许多试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显的变化。

21 2. 手工法PT或试管法CT检查时,倾斜试管动作一定要轻,角度要小,以减少血液与管壁的接触面积。

22 3. 血液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所以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理想的pH环境和溶液的离子强度。

23 4. 试验结果准确还取决于所用的反应物的量、加入顺序和不同反应物的孵育时间。

24 5. APTT、PT需乏血小板血浆。

25 6. 试验前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26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INR报告。 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报告。
7. 报告方式: 以PT的秒(s)数报告。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INR报告。 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报告。 APTT以秒报告。

27 1987年WHO提出PT值用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PT结果报告形式,并用以作为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28 INR=[病人PT(s)/正常人平均PT(s)]ISI
PTR=受检者PT(s)/正常对照PT(s) INR=PTRISI ISI: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1~1.9

29 CT、PT、APTT、 RT、Fg、TT

30 凝 血 时 间 测 定 C T

31 目的:掌握玻璃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的方法

32 原理: 离体静脉血与玻璃表面接触后,血中XII因子活化并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33 器材: 6mm直径玻璃试管3支 静脉采血器材 37℃恒温浴箱 秒表

34 步骤:3支试管各1ml血,每隔0.5min倾斜,第一管计时后,立即观察第二、三管并计时,直至血液凝固。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35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

36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在30°左右。

37 评价: 凝血时间曾用玻片法测定,但由于毛细血管采血,易混入组织液而使凝血时间正常,属于淘汰方法。
延长:严重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有缺陷;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素治疗 缩短:高凝状态(DIC早期)

38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P T

39 原理: 在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离子(钙凝血活酶)后,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PT)。

40 步骤: 取空腹静脉血1.8ml加入含有0.2ml109mmol/L枸橼酸钠的试管中混匀备用。
抗凝血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 将试剂、正常人混合血浆、待测血浆与37℃预热5min。 血浆0.1ml加入混匀的试剂0.2ml,开动秒表计时。

41 正常参考值: PT:11~13秒 PTR:1±0.15 INR:0.8~1.5

42 报告方式: PT:X.Xs,正常人血浆X.Xs PTR:X.X INR:X.X

43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应准确。取血后4h内完成测定。
钙凝血活酶必须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ISI越接近于1.0越敏感。 标本测定前应先测定正常人混合血浆,其PT值在允许范围内才能测定样本。

44 评价: 血浆凝血酶原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VII、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物的存在,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的凝血酶原和因子VII、X水平的下降。

45 实质: 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VII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46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47 原理: 用白陶土激活XII因子、脑磷脂代替血小板磷脂,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加入Ca2++后凝固所需时间。

48 步骤: 采血 空腹静脉血1.8ml+0.2ml 109mmol/L枸橼酸钠混匀。 分离血浆 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
溶解试剂 临用时加1ml蒸馏水,室温静置15min以上,混匀后使用。 预温活化 0.1ml血浆+APTT试剂0.1ml混匀,37℃准确孵育3min(其间轻轻摇动数次) 加钙计时 加入0.1ml 25mmol/L CaCl2混匀并立即开动秒表计时,20s后,观察混合液流动状态。

49 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3.68~40.32s(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测之参考值有差别)
报告方式: APTT:XX.Xs,正常人血浆:XX.Xs

50 注意事项: 采血时穿刺尽量一针见血,不要淤血和气泡,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混合,尽快送往实验室。使用枸橼酸盐(抗凝)血浆
如果不能立即测试,应尽快分离血浆,盛血浆的容器加塞,防止PH值改变 血浆在2~8℃下保留7天 钙凝血活酶必须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ISI越接近于1.0越敏感。

51 临床意义: APTT延长: 表明有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关因子的缺陷(血友病)和纤维蛋白原缺乏。
纤维活力增加,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52 APTT缩短:    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53 评价: APTT和PT同时检测是目前二期止血缺陷的主要筛选试验组合。

54 在有临床出血症状的前提下: APTT PT 提示 正常 延长 因子VII的缺陷 延长 正常 因子VIII、IX、XI缺陷
正常 正常 怀疑因子XIII缺陷可能 延长 延长 除因子II、V、I、X缺陷 外,主要是异常抗凝物质 的增多

55 血浆复钙时间 RT

56 原理: 在去钙离子的抗凝血浆中,重新加入适量的钙后,血浆发生凝固。

57 步骤: 0.2ml 0.1mol/L草酸钠+静脉血1.8ml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0.1ml血浆置37℃水浴中,+0.025mol/L CaCl2 0.1ml,立即开动秒表记录时间。

58 正常参考值: 2.08±0.49分(2.18~3.77分钟)

59 注意事项: 不要溶血,否则时间缩短 CaCl2新鲜配制 分离血浆以1000转/分为宜,高速离心可使大量血小板下沉而导致复钙时间延长。

60 复钙交叉时间 RT

61 步骤: 按下列比例准备5份待测血浆: 加样量 1 2 3 4 5 受检血浆(ml)- 0.01 0.05 0.09 0.10
加样量 受检血浆(ml)- 正常血浆(ml) - 上述试管,置37℃ 1min,加0.025mol/LCaCl2 0.1ml,混匀后,记录血浆凝固时间。

62 注意事项: 所用血浆均为富含血小板血浆,分离出血浆后需在2h内检测完毕。

63 临床意义: RT最早作为内源性凝血系统相关凝血因子缺陷的筛选检查,但由于这个试验不如APTT,又容易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影响,目前只用来筛选是否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

64 延长的复钙时间如被1/10量的正常血浆所纠正,则表示受检血浆中缺乏内源凝血因子;如不被少量正常血浆纠正,提示存在异常抗凝物质。

65 血浆纤维蛋白原 Fg

66 基于经加凝血酶后,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即可凝固蛋白法。
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众多,大体上分三大类: 基于经加凝血酶后,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即可凝固蛋白法。 物理、化学测定法。 免疫学测定法。

67 目的和原理

68 为了解凝血途径最后环节的状况,排除纤维蛋白原减少、异常对凝血筛选试验的影响,了解纤溶活动度等可选择本试验。

69 Clauss法以凝血酶作用于受检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形成纤维蛋白,血液凝固。

70 纤维蛋白原的量与凝固时间成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71 步骤: 将参比血浆用血浆稀释液作原倍、1:2、1:4、1:8、1:16稀释5管。
取稀释血浆0.2ml于小试管中,置37℃水浴预热2分钟,再加凝血酶溶液0.1ml,记录时间。

72 相关分析: 首先先清除内存。INV+AC,浓度(log或In)XD,YD输入(如不取对数,浓度直接输入XD,YD 读取值DATA输入;全部数据输入完毕,按INV+9读出相关系数r。 待测读数INV+log或In→读出相关浓度。 如不取对数,待测读数直接INV+ŷx→读出相关浓度。 最终浓度需根据样品稀释倍数乘积。 ^

73 标准曲线: t(s) 25 20 15 10 5 C(g/L)

74 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于4 g/L时,应稀释血浆后重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低于0
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大于4 g/L时,应稀释血浆后重测,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低于0.8 g/L时,需将原血浆改为1∶2或1∶5稀释,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结果后,除以5或除以2。

75 正常参考值: 2~4mg/ml

76 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增高除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妊娠后期外,主要出现感染、灼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败血症等。 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77 评价: Clauss方法测定的是纤维蛋白原功能,因此需纤维蛋白原结构正常,且有一定的含量,对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因此后纤维蛋白原血症应改用ELISA和RIA等免疫检测手段。

78 主要误差来源: 血浆稀释不准。 凝血酶活性不足或失效。凝血酶一般应在低温保存,稀释后在塑料(聚乙烯)试管中,置4℃可保存活性24小时。
测定终点观察不准确,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含量高时,往往很快即凝固,手工法重复性较差,不易做准。

79 血浆凝血酶时间TT

80 原理 以标准凝血酶溶液加入受检血浆,使凝血酶裂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造成血浆凝固,此时所需时间为凝血酶时间。

81 方法: 0.1ml血浆+0.1mlTT试剂,37℃水浴中观察凝固时间。

82 正常参考值: 16~18S

83 评价: 时间大于正常参考值3秒:DIC、肝脏病变。

84 TT时间缩短,并不代表高凝状态或DIC前期,是技术原因。如操作失误,组织液混入血标本,标本在4℃环境中放置过久。


Download ppt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