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會歷史 概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會歷史 概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會歷史 概覽

2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獨立 跨文化宣教 布銳內德 威廉克理 (印度) (印地安人) 亨利馬廷 (印度、波斯) 英 國 人 馬禮遜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獨立 跨文化宣教 布銳內德 威廉克理 (印度) (印地安人) 亨利馬廷 (印度、波斯) 馬禮遜 (中國) 李文斯頓 (非洲) 親岑多夫 戴德生 (中國) 約翰衛斯理 懷特腓 愛德華滋 非拉鐵非教會時代(宣教的教會)

3 最早將福音傳來中國的,是「涅斯多留派」的基督徒。當時約為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六世紀初),到了唐朝達到巔峰,被稱為「景教」。
1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西漢 東漢 南北 景教 涅斯 多留 最早將福音傳來中國的,是「涅斯多留派」的基督徒。當時約為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六世紀初),到了唐朝達到巔峰,被稱為「景教」。 涅斯多留是 年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反對過度強調基督的神性。他認為基督的神、人二性相連,非相融為一,馬利亞也不能被稱為「神之母」。他被抨擊為主張基督擁有兩個位格,遭「以弗所大公會議」定為異端,但後世獲得平反。其跟隨者被稱為「涅斯多留派」,就是今日的「東方亞述教會」。

4 最早將福音傳來中國的,是「涅斯多留派」的基督徒。當時約為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六世紀初),到了唐朝達到巔峰,被稱為「景教」。
1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西漢 東漢 南北 景教 涅斯 多留 最早將福音傳來中國的,是「涅斯多留派」的基督徒。當時約為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六世紀初),到了唐朝達到巔峰,被稱為「景教」。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融合佛教概念,例如《四福音》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此外,教堂叫作「伽藍」(或「寺」)、教士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

5 藏經洞(位於敦煌莫高窟內)所出唐朝景教「基督像」絹畫殘片復原圖,具有佛教色彩。
1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西漢 東漢 南北 景教 涅斯 多留 藏經洞(位於敦煌莫高窟內)所出唐朝景教「基督像」絹畫殘片復原圖,具有佛教色彩。

6 最早將福音傳來中國的,是「涅斯多留派」的基督徒。當時約為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六世紀初),到了唐朝達到巔峰,被稱為「景教」。
1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西漢 東漢 南北 景教 涅斯 多留 武宗滅佛 最早將福音傳來中國的,是「涅斯多留派」的基督徒。當時約為南北朝的北魏時代(六世紀初),到了唐朝達到巔峰,被稱為「景教」。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融合佛教概念,例如《四福音》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此外,教堂叫作「伽藍」(或「寺」)、教士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 唐武宗滅佛時,景教也受波及,從此衰微。

7 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宣教士,是1583年(明神宗萬曆11年)抵華的耶穌會宣教士利瑪竇。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西漢 東漢 南北 景教 涅斯 多留 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宣教士,是1583年(明神宗萬曆11年)抵華的耶穌會宣教士利瑪竇。 清康熙末年發生「禮儀之爭」(因教廷通令禁止天主教徒祭祖、祭孔),導致天主教在華被禁(1721年),宣教士被逐。直到鴉片戰爭之後,1846年(道光26年)才解禁。 利瑪竇

8 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宣教士,是1583年(明神宗萬曆11年)抵華的耶穌會宣教士利瑪竇。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西漢 東漢 南北 景教 涅斯 多留 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宣教士,是1583年(明神宗萬曆11年)抵華的耶穌會宣教士利瑪竇。 清康熙末年發生「禮儀之爭」(因教廷通令禁止天主教徒祭祖、祭孔),導致天主教在華被禁(1721年),宣教士被逐。直到鴉片戰爭之後,1846年(道光26年)才解禁。 最早來華的更正教宣教士,是1807年(清嘉慶12年)抵華的英國人馬禮遜。 馬禮遜

9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禁教 馬禮遜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 馬禮遜1782年生於英國,15歲時悔改重生。1807年(25歲)被倫敦宣道會按立,差他往中國宣道。 那時他禱告:「求神將我置於困難最多,和從人類眼光中看來,最難成功的佈道區域中。」 他在出發前,先學習中文和一些天文及醫學知識,希望效法利瑪竇,藉此順利進入中國。 1807年(清嘉慶12年)初馬禮遜自英國啟程前往中國。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倫敦至廣州航線,公司為避免得罪禁止基督教的清朝政府,拒載宣教士。馬禮遜只好先到紐約,再繞過南美洲到美洲西岸,然後轉往廣州,全程花了九個月。

10 當紐約船塢公司職員知道他將前往中國宣教,便以輕蔑的口吻對他說:「馬禮遜,你以為憑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中國過去五千年來,對於偶像的崇拜嗎?」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禁教 馬禮遜 馬禮遜 當紐約船塢公司職員知道他將前往中國宣教,便以輕蔑的口吻對他說:「馬禮遜,你以為憑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中國過去五千年來,對於偶像的崇拜嗎?」 那時馬禮遜回答了一句有名的話:「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這樣的信心,於1807年9月抵達中國。 到了廣州,他卻不能進行傳教,就隱居了一年,苦學中文。 那時的中國政府,不准華人教授洋人中文,違者處死,更嚴禁向華人傳福音。英國當局,也攔阻馬禮遜傳道。當時受聘教授他中文的老師,常身懷毒藥,預備一旦被察覺時,即服毒自盡,免得身受酷刑。 1809年馬禮遜獲聘為東印度公司的高級譯員,從此才得合法居留。

11 1818年馬禮遜和米憐在麻六甲創辦「英華書院」,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並栽培後進的來華宣教士,是華人的第一所洋學堂。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禁教 馬禮遜 馬禮遜 這時馬禮遜開始將聖經翻譯為中文。1812年(嘉慶17年)清政府再頒禁令:「凡刻印基督教書籍者處死。」因此,馬禮遜的譯經與刊印工作,是冒極大的危險,必須秘密進行。但1813年中文新約聖經終於出版。 1814年,馬禮遜和同工米憐(William Milne)在馬來亞的麻六甲,設立了一座印刷所,印行了第一份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雜誌《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這份雜誌介紹西方科學、法律和一些新知,也講述聖經和教義,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和聖經的教義有些了解。 1818年馬禮遜和米憐在麻六甲創辦「英華書院」,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並栽培後進的來華宣教士,是華人的第一所洋學堂。 米憐

12 神當初創造天地也,時地無模且虛,又暗在深之面上,而神之風搖動於水面也,神曰由得光而即有光者也。 (創1:1-3)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禁教 馬禮遜 馬禮遜 1823年(道光3年)馬禮遜所譯的新舊約聖經出版,名為《神天聖書》。這是在中國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中文聖經,以直譯的方法翻譯,忠於原文,嚴謹貼切,對後來的譯本影響很大。 神當初創造天地也,時地無模且虛,又暗在深之面上,而神之風搖動於水面也,神曰由得光而即有光者也。 (創1:1-3) 蓋神愛世致賜己獨子,使凡信之者不至沉忘,乃得永常生也。(約3:16)

13 馬禮遜的第一個果子名叫蔡科,成為首先承認主名的華人基督徒。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禁教 太平天國 馬禮遜 馬禮遜 馬禮遜的第一個果子名叫蔡科,成為首先承認主名的華人基督徒。 協助印刷聖經的,有一名刻木版的工人,名叫梁發。他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清廷的禁令,成為最早期信徒之一,後來並作了第一位被按立的華人牧師。 馬禮遜在華傳道27年,只見到10人受洗歸主,但每一個果子都是誠實堅貞。1834年(道光14年),馬禮遜病逝於廣州,年52歲。 三年後,一位宣教士將梁發所寫的九萬字《勸世良言》,分發給廣州考場的考生,其中一位是屢次落第的洪秀全。後來他加以細讀,加上異夢,遂發展出一套新的宗教,用來倡導太平天國革命,幾乎傾覆了滿清。 梁發

14 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李文斯頓生於蘇格蘭,後來加入倫敦宣道會並成為牧師。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李文斯頓 李文斯頓 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 ): 李文斯頓生於蘇格蘭,後來加入倫敦宣道會並成為牧師。 李文斯頓一生致力向非洲土著傳揚福音,並深入非洲大陸各處設立布道會,但收效甚微,一生僅帶領一個酋長歸主。 然而,他在非洲大陸的探險,使歐洲人認識了這片「黑暗大陸」,也使世界注意到非洲奴隸販賣的悲慘,喚醒人類的良知,最終能在十九世紀結束前,將英國議會於1833年通過的廢除奴隸制法令,在帝國各殖民政府實施,徹底終結了與人類文明共存的奴隸制度。

15 兩位忠心的僕人朱瑪和蘇西抬著遺體,跋涉千里,經過九個月,終將他的遺體連同他的日記運出,交給英國教會,送返英國,葬於倫敦西敏寺。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李文斯頓 李文斯頓 1873年,李文斯頓在尚比亞一個湖邊跪著禱告時過世了。他的僕人認為他們的主人的心,應該永遠留在非洲,就將李文斯頓的心臟挖出,埋在一棵樹下,再將他遺體做成木乃伊。 兩位忠心的僕人朱瑪和蘇西抬著遺體,跋涉千里,經過九個月,終將他的遺體連同他的日記運出,交給英國教會,送返英國,葬於倫敦西敏寺。

16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 戴德生生於英國,父親是衛理宗的平信徒宣教師。他年少時一度離棄了父母的基督教信仰,17歲時讀到一本傳教小冊後,決心歸信基督信仰,同年12月決定獻身為宣教士,去中國宣教。 接著他加入「開放弟兄會」,學習中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拉丁文,也擔任醫療助理,開始學習過信心生活。 1853年9月,21歲的戴德生受「中國傳教會」派遣,前往中國。翌年(咸豐4年)3月抵達上海,當時太平軍正和清軍在上海激戰。 21歲的戴德生

17 他在中國待了六年,在上海、汕頭、寧波等地傳道,並娶了妻。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不久戴德生決定改穿中國衣服,並蓄起辮子,吃中國飯,表明尊重中國文化,與當地人認同,以減少隔閡,消除衝突。當他把這新觀念付諸實踐的時候,在外國人的圈子裏,引起相當大的衝擊。 他在中國待了六年,在上海、汕頭、寧波等地傳道,並娶了妻。 1860年(28歲)他返回英國休息,並充實醫學訓練,為期六年。期間他到處傳遞對中國宣教的負擔,並深刻思考宣教的策略和方向。 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宣教士可以自由到內地傳道。但大部份的西方宣教士,仍然集中在沿海地區,中國內地11個省份未有宣教士踏足。

18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1865年(33歲)戴德生成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呼召願意到中國內地的宣教士。他們最初的目標,是希望中國每一個省份,都至少有一對宣教士駐點。 內地會後來成為「信心差會」跟世界內地宣教的榜樣。內地會的「信心原則」,就是憑著信心,按照神的呼召,去做要做的工作。經費上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不公開向人募款,而讓神感動人來幫助他們的需要。 33歲的戴德生

19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 1866年(同治5年),戴德生夫婦帶著四個孩子,率領16名宣教士到達中國杭州,以此為基地,迅速擴展到浙江許多城市,特別是南部的溫州。之後再擴展到江蘇揚州。

20 後來英國政府為此要求清朝政府懲兇、賠償。此事件稱之為「揚州教案」,是當時一起影響較大的宗教衝突。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 1868年揚州有人鼓吹驅逐洋教,結果內地會被八千至一萬人包圍。暴民手拿刀棒,投擲磚塊,闖進屋內,搶劫財物,毆打宣教士。有人放火燒屋,牆壁倒塌。戴德生的懷孕妻子,在跳樓逃生時受傷,有人被磚塊擊中臉部,幾乎終身失明。 後來英國政府為此要求清朝政府懲兇、賠償。此事件稱之為「揚州教案」,是當時一起影響較大的宗教衝突。

21 20年後(1885年),內地會宣教士達到163名,包括著名的「劍橋七傑」,他們的見證激勵更多人獻身來中國宣教。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 20年後(1885年),內地會宣教士達到163名,包括著名的「劍橋七傑」,他們的見證激勵更多人獻身來中國宣教。 1885年的戴德生

22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 戴德生經常在歐、美兩大洲奔波,招募宣教士。到了1900年,內地會宣教士人數達到800人,佔全部新教宣教士的三分之一,成為在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個宣教差會。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之亂,兩萬多名中國信徒(天主教18,000人,新教5,000人)被殺,內地會有58名宣教士和21個孩童殉難。戴德生身在瑞士,聽到這些消息,內心憂傷,深受刺激。  內地會宣教士雖然橫遭殘殺,卻毫無怨言,不復有往年揚州事件的強烈反應。他們不說一句怨言,更不言及報仇、賠償之類的事。所有內地會的同工,遵照戴德生的規範,吃苦耐勞,甘冒生命危險,一旦受到迫害,不向母國政府投訴。 

23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 戴德生去世前(1905年),內地會的宣教士已增至828名,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和北歐國家,散布在中國18個省份,北至蒙古,西北到新疆,西南至雲南。信而受浸者達2,500人。

24 1939年以前,內地會同工所施浸的人數已達到20萬人。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同治 光緒 太平天國 戴德生 戴德生 戴德生去世前(1905年),內地會的宣教士已增至828名,分別來自英國、美國和北歐國家,散布在中國18個省份,北至蒙古,西北到新疆,西南至雲南。信而受浸者達2,500人。 1939年以前,內地會同工所施浸的人數已達到20萬人。

25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南北 獨立 戰爭 (德,自由神學鼻祖) 士來馬赫 達爾文 (英,進化論) 1859年出版 《物種起源》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獨立 南北 戰爭 士來馬赫 (德,自由神學鼻祖) 達爾文 (英,進化論) 1859年出版 《物種起源》

26 發源於美 國的異端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南北 獨立 戰爭 (德,自由神學鼻祖) 士來馬赫 達爾文 (英,進化論) 摩門教 安息日會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獨立 南北 戰爭 士來馬赫 (德,自由神學鼻祖) 達爾文 (英,進化論) 摩門教 發源於美 國的異端 安息日會 耶和華見證人會 基督教科學會

27 因受德國浪漫主義及啟蒙運動影響,在新教教會中興起了一項新運動,稱為「自由神學」(Liberal Christianity)。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士來馬赫 (德,自由神學鼻祖) 因受德國浪漫主義及啟蒙運動影響,在新教教會中興起了一項新運動,稱為「自由神學」(Liberal Christianity)。 被稱為「自由」的原因,是主張此思想的信徒,認為個人有權力認為自己所信的是什麼,不應受到聖經的約束。他們認為,若不在理性之下,信仰便成為了迷信。這種宗教是純粹主觀性的。 自由神學的創始者是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他不相信聖經記載著神的特殊啟示。他堅信內心的良知,這良知可以叫我們在內心、在宇宙間察覺上帝。對他而言,宗教是一種情感的經驗。這種對基督的直覺,是宗教唯一的解釋。

28 自由神學看聖經是一本普通,但十分具有價值和意義的書,它否定聖經是神的默示。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自由神學看聖經是一本普通,但十分具有價值和意義的書,它否定聖經是神的默示。 「高等批判學」從人的觀點出發,分析聖經的書卷,嘗試去發現與作者、日期及重要資源有關的人為因素,所以聖經書卷的寫作日期,通常被往後推。有關作者的傳統說法,通常都被否定,聖經的權威及神聖啟示都被否定。如果聖經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事,就應該被否定,因此,聖經的神蹟可被摒棄。 結果,自由主義反對基督教信仰的歷史教義,因為這些都是神蹟及超自然,而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耶穌復活等等,均被質疑。 傳統基督教神學主張:聖經是真理及道德的絕對標準。自由主義卻主張:世界是個開放系統,認為世事並沒有絕對,也不應該有教義的斷言,任何事物都可以受質疑——包括聖經及傳統的教義。

29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自由派神學反對個人的救恩和永遠的審判,因為都是無關宏旨的。自由派是樂觀的,它要透過人的努力,在地上建立天國;「社會福音」就是它的信息。它認為,神的國不是未來的、不是超自然的,而是在今生,透過應用耶穌的原則及倫理觀念,便能實現了。 除了士來馬赫之外,自由神學的代表人物還有德國的立敕爾(Albrecht Ritschl)、美國的田立克(Paul Tillich)和中國三自教會的領導人丁光訓與吳耀宗。 為對抗自由神學對正統基督教教義的衝擊,基督教內保守派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了「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以抗衡自由派。 基要派主張「聖經絕對無誤」,反對自由派對聖經的批判。英語「基要主義」一詞在20世紀初由美國的長老會提出,但基要主義運動後來是由浸信會繼承,並由福音派發揚光大。

30 摩門教全名為「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創始人是19世紀初的美國人約瑟史密斯(Joseph Smith,1805-1844)。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摩門教 摩門教 約瑟史密斯 摩門教全名為「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創始人是19世紀初的美國人約瑟史密斯(Joseph Smith, )。 約瑟史密斯住在紐約州,年輕時就看見過許多異象,並宣稱天使摩洛尼(Moroni)曾向他顯現,告訴他當時教會的許多錯誤,又告訴他有一本為西方世界所寫的聖經,被埋在附近的山裏。 1827年史密斯宣稱挖出一個石盒,盒內放著一本金頁書。他用三年時間將這些金頁的內容翻譯出來,於1830年出版了摩門經(Book of Mormon)。

31 據稱這本書是從巴別塔講起的美國歷史,並宣稱摩洛尼是摩門的兒子,是神選民的最後一個生存者,他在四世紀時將這些金頁埋藏起來。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摩門教 摩門教 約瑟史密斯 楊百翰 據稱這本書是從巴別塔講起的美國歷史,並宣稱摩洛尼是摩門的兒子,是神選民的最後一個生存者,他在四世紀時將這些金頁埋藏起來。 跟隨「先知約瑟」的人,於1830年成立了一間教會。後來楊百翰(Brigham Young, )加入這個運動,而且很快成為「十二使徒」之一。 摩門教徒從紐約州遷到俄亥俄州的科特蘭城(Kirtland),再遷到密蘇里州,又遷到伊利諾州的諾浮城(Nauvoo)。

32 1846年,在楊百翰的領導下,摩門教徒集體遷往大鹽湖(Great Salt Lake),建立了鹽湖城(今日猶他州首府)。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摩門教 摩門教 約瑟史密斯 楊百翰 約瑟史密斯宣稱他於1843年看見異象,因此創立一夫多妻制。此舉引起人們對摩門教不滿。當史密斯和他的兄弟被關在監牢時,暴民打破牢門,入監將他們殘暴地殺死。 1846年,在楊百翰的領導下,摩門教徒集體遷往大鹽湖(Great Salt Lake),建立了鹽湖城(今日猶他州首府)。 摩門教徒視聖經、《摩門經》、《教義和聖約》、《無價珍珠》等四本書,為其信仰權威。對摩門教徒來說,聖經是記載猶大支派的歷史記錄,而《摩門經》則是另10支派的記錄,是復活的主親自訪問以色列北國10個支派的後代,他們經過亞洲、太平洋,遷移到美國的記載。

33 目前該教派在全球共有1600萬信徒,美國以外地區就佔了近1000萬人。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摩門教 摩門教 約瑟史密斯 楊百翰 主流基督教會均視摩門教為異端,因為他們否認三位一體,認為父子靈為三神,彼此不同,但工作合一。他們否認耶穌基督是由聖靈感孕而生的;聲稱耶穌曾經多妻;相信人都有前生;否定人有原罪;不相信有地獄;聲稱在其「聖殿」結婚者,婚姻關係會存到永遠;主張信徒可以為先人受洗贖罪。 目前該教派在全球共有1600萬信徒,美國以外地區就佔了近1000萬人。 鹽湖城的摩門教聖殿

34 米勒於1831年開始傳道,起先在附近鄉村,後來被請到大城市講道,最後全國各地都要求他去講道,他的著作大為流行。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 米勒 米勒(William Miller, )是新英格蘭的農夫兼浸禮派平信徒傳道人,他根據《但以理書》及《啟示錄》,將基督復臨的日子訂在1843年3月21日,有許多人相信並跟從他。 米勒於1831年開始傳道,起先在附近鄉村,後來被請到大城市講道,最後全國各地都要求他去講道,他的著作大為流行。 1843年3月21日到了,又過了。米勒解釋說:「在這一年中,基督隨時會復臨」。但1844年3月21日到了,又過了。這個日期再度修訂;1844年10月24日也到了,又過了。每個日期都因預備期的延長而耽擱。

35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 米勒 貝約瑟 懷愛倫 1846年,一位退休船長貝約瑟(Joseph Bates, )講論該守安息日,稱正統基督教會守星期日的,就是拜那獸,是有「獸的印記」的人。他們則是遵守上帝誡命的「餘民教會」。1863年,這群守安息日的信徒成立了「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s)。 懷愛倫(Ellen G. White, )是該教派早期領袖,其職事被稱為「預言之靈」,具有真理的權威。他們稱聖經為「大光」,「預言之靈」為「小光」。

36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安息日會 安息日會 米勒 貝約瑟 懷愛倫 安息日會認為,第七日安息日為聖日。他們相信死亡是不自覺的睡眠,而否認靈魂是長生不老。作惡的人和墮落的天使不會遭受永恆痛苦之刑罰,而是在地獄的火中被永久消滅。此外,安息日會仍然遵從舊約有關不潔動物的飲食規定,更大力推崇素食療法。 目前該教派在全球擁有2500萬信徒。

37 「耶和華見證人會」是羅素(Charles Taze Russell,1852-1916)所創立,其教義有許多方面和正統基督教是衝突的。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耶和華見證人會 耶和華見證人會 羅素 「耶和華見證人會」是羅素(Charles Taze Russell, )所創立,其教義有許多方面和正統基督教是衝突的。 他們否定三位一體;認為耶穌基督是受造物,在降臨人世前,是天使長米迦勒;被釘、復活、升天後成為天使長,即坐在上帝右手邊的天使。 他們認為聖靈是上帝強大的動力,沒有位格和生命。又說,耶稣基督已經在1914年在天上登基做王,自1914年以來,我們都生活在世界的末期中。

38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耶和華見證人會 耶和華見證人會 羅素 他們聲稱,人死後就不再存在,並沒有所謂的靈魂不死,所以也不存在永火的地獄。魂就是人或動物本身,當生命終止時,人或動物的思想和活動,也一併停止。 他們對所有政治事件或軍事衝突均保持中立,不参與政治鬥争。即使在有徵兵制的國家,也拒服兵役。他們禁戒血,包括不食用血或帶血的肉,不捐血,也拒絕接受異體輸血。 該會定期發行兩本主要的刊物:《警醒!》(Awake!) 和《守望台》(The Watchtower)。他們所翻譯的聖經稱為《新世界譯本》。現今全世界的信徒數約有860萬人。

39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基督教科學會 基督教科學會 艾迪夫人 「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ce)是艾迪夫人(Mary Baker Eddy, )所創立。1866年,她突然從重傷中痊癒,此後便發展她的「科學神醫系統」。她相信所有「和諧的意志行動原則便是神」,很明顯地,這個運動不但不合聖經,也不合科學。 艾迪夫人宣稱,既然上帝是絕對的善與完美,那麼罪、疾病和死亡,都與上帝無關,因此都不是真實的。這個物質世界是虛幻的,真正的真理和存在都是在精神層面上,所以所有的物質上的「錯誤」,都可以靠更高層次的靈修來解決。

40 艾迪夫人聲稱,她所領悟出來的道理,正如《聖經》裡所記載的那樣,耶穌基督有治癒能力,也是因為有同樣的領悟。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基督教科學會 基督教科學會 艾迪夫人 艾迪夫人聲稱,她所領悟出來的道理,正如《聖經》裡所記載的那樣,耶穌基督有治癒能力,也是因為有同樣的領悟。 該派信徒根據此教義深信,疾病可以透過信仰、祈禱,和領悟更高一層有關上帝、基督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治癒。所以信徒有病痛時,往往只靠祈禱,而不尋求醫療協助。其教會刊物上,也常刊登這類透過祈禱而治癒的見證。 艾迪夫人寫了《科學與健康》一書,成為基督教科學會的教科書。1879年,他們在波士頓建立了第一間教會。著名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也是該教派所辦。 基督教科學會的人數,在1936年達到近27萬人後,就逐漸衰減,如今已不到10萬人。

41 發源於美 國的異端 1857-58年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禱告會大復興 美國 獨立 (德,自由神學鼻祖) 士來馬赫 達爾文 (英,進化論)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禱告會大復興 大覺醒 第二次大覺醒 美國 獨立 士來馬赫 (德,自由神學鼻祖) 達爾文 (英,進化論) 摩門教 發源於美 國的異端 安息日會 耶和華見證人會 基督教科學會

42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慕勒 「弟兄運動」(Brethren movement)是1820年代後期開始,於愛爾蘭和英國的基督教改革運動,以達秘、慕勒等人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於1830年在英國普利茅斯成立第一個中心,所以被稱為「普利茅斯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 他們強調人人皆祭司,彼此互稱「弟兄」或「姐妹」,沒有按立的牧師,由平信徒傳道。他們努力尋找聖經的字面意義,希望以新約模式建立教會。他們脫離各種宗派,反對形式上的組織(雖然後來自己也形成一種宗派)。他們強調個人悔改,認為社會改革沒有用處,基督徒的使命,就是拯救人脫離世界。他們施行浸禮,每主日擘餅。他們也熱心宣教,內地會的支持者中,許多是來自弟兄會。

43 1848年,他們分裂成「閉關弟兄會」和「開放弟兄會」兩派。前者以達秘為首,後者以慕勒為首。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分裂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1848年,他們分裂成「閉關弟兄會」和「開放弟兄會」兩派。前者以達秘為首,後者以慕勒為首。 因弟兄運動的影響,許多教會開始強調不屬於任何宗派。弟兄運動的許多學說,現在已被廣泛被基督教界接受。其中包括:信徒皆祭司、末世、被提。 弟兄運動在華人教會中,也留下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倪柝聲的《教會的正統》一書中,就認為弟兄運動是《啟示錄》第3章裡,回到使徒正統、弟兄相愛的非拉鐵非教會。

44 達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達秘(John Nelson Darby, ) 達秘生於海軍將領之家,17歲得救,22歲成為愛爾蘭律師公會的會員。但他感到,他的律師職業與他的宗教信仰有所衝突,於是他放棄律師生涯,進入愛爾蘭聖公會執事班,「免得必須出賣天才,去擊敗正義 」。 後來他成為一個鄉村牧師,但27歲時從馬上摔下,傷勢嚴重。在臥床休養期間,他認真思考國教的地位問題,發現聖公會和聖經所啟示的教會,相去甚遠。

45 此後達秘的教會觀逐步成熟,他強烈指責聖品制度是抵擋聖靈的罪,因為它限制了聖靈的工作,聖靈可以通過任何一位教會肢體說話。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此後達秘的教會觀逐步成熟,他強烈指責聖品制度是抵擋聖靈的罪,因為它限制了聖靈的工作,聖靈可以通過任何一位教會肢體說話。 於是他脫離聖公會,和一群弟兄們開始在家中「奉主名聚會」,一同讀經、禱告、自由交流屬靈經驗,特別是在每個主日舉行一同記念耶穌基督的擘餅聚會(領聖餐),表明他們在基督裡的合一。其中最主要的講員就是達秘。 他們這種做法,在當時相當驚世駭俗。但達秘的服事,使弟兄會人數快速增長。

46 弟兄會在解經上特別認真,多有啟示的光,達秘是其中的佼佼者。達秘堅稱,新約聖經裡,沒有一個字,對於他是死的。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弟兄會在解經上特別認真,多有啟示的光,達秘是其中的佼佼者。達秘堅稱,新約聖經裡,沒有一個字,對於他是死的。 有人問他說:「假若保羅從來未寫『我在特羅亞留在加布的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 』我們有什麼損失呢?」 他就很快的回答說:「我就要受到損失,因為就是這節聖經,攔阻了我出賣我的藏書。請記得,每個字是出於聖靈的,而且是為著永遠功效的!」

47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達秘是「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神學的代表人物。時代論者將人類歷史分作八個時期,每個時期神以不同的方式啟示、對待人,時代論者根據這背景解讀聖經。 所有時代論者均相信,基督會在千禧年之前再來,而大部分時代論者相信,信徒會在災前被提。他們認為,以色列國不同於教會,神對以色列民族的應許尚未實現。他們相信以色列將會復國,未來將有千年國度、第三聖殿,基督將在耶路撒冷統治全世界一千年。 時代論者相信,新約中的神蹟性恩賜(說預言、醫治、行異能、知識的言語、說方言 … ),今天已不再在教會裡運作。他們也認為,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是寫給猶太人,而非針對基督徒的。

48 1848年,達秘因為部分弟兄會接納與他意見不一致的弟兄牛頓(Benjamin Newton),就和他們斷絕來往,造成弟兄會的分裂。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1848年,達秘因為部分弟兄會接納與他意見不一致的弟兄牛頓(Benjamin Newton),就和他們斷絕來往,造成弟兄會的分裂。 英國名牧司布真批評達秘這種狹隘的派系思想。他在評論達秘的得力同工開雷(William Kelly)時曾說,開雷是「弟兄會裡的優秀神學家」,「可惜看見像開雷這樣的頭腦,竟然受到派系的狹窄束縛。」「開雷是個宇宙人,但是被達秘主義弄得狹窄。」

49 慕勒原本是一行為荒唐的青年,曾幾次偷過他父親代保管的政府公款。他14歲時,在母親臨終之夜,他正在和朋友玩牌賭博,然後喝得酩酊大醉。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慕勒(George Müller, ) 1805年慕勒生在普魯士,父親是一個收稅人。 慕勒原本是一行為荒唐的青年,曾幾次偷過他父親代保管的政府公款。他14歲時,在母親臨終之夜,他正在和朋友玩牌賭博,然後喝得酩酊大醉。 兩年後,他在教會學校就讀時,用謊言獲得導師准假,與一名女子住進一所高級旅館,直到耗盡所有,被旅館告發,因詐騙罪被送進監獄幾個月。

50 慕勒的父親希望供他去接受宗教教育,以使他能在國立的路德會中,得到一個有利的神職位置。他就到哈勒大學學習神學。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慕勒的父親希望供他去接受宗教教育,以使他能在國立的路德會中,得到一個有利的神職位置。他就到哈勒大學學習神學。 這時慕勒仍不改舊習。當他債台高築,津貼不夠償付之時,便謊稱自己遭遇偷竊,博取同學們的同情,騙取大家捐款補償他的損失。 就在這時(1825年),一位男同學帶他參加一個工人家中的基督徒聚會。他在那裡受到熱誠的歡迎。

51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聚會結束,當那家主作結束禱告的時候,慕勒想:「我雖然比這文盲工人學問好得多,但不能作這樣的禱告。」當時,他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樂,是有生以來沒有經歷過的。 回到家中,他跪下禱告,一種深深的平安充滿心裏。他從此勤讀聖經,禱告,成為新人。雖然同學們嗤笑他,想引他同奔舊日那放蕩無度的道路,他仍然堅持新的生活。

52 他很快戒掉了酗酒和撒謊的習性,並開始希望成為一名宣教士。他開始定期在附近的路德會教堂講道,並繼續和大學中那一群增長中的非國教信徒一起聚會。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他很快戒掉了酗酒和撒謊的習性,並開始希望成為一名宣教士。他開始定期在附近的路德會教堂講道,並繼續和大學中那一群增長中的非國教信徒一起聚會。 1828年他到倫敦,進入神學院受訓6個月,然後在英國的猶太人中工作。之後他成為一所會堂的牧師,但拒絕領取固定的薪水,認為那種作法,會使教會成員的奉獻,是基於責任,而不是出於自願。 1832年,慕勒遷居到港口城市布里斯托,開始在弟兄會的伯賽大會所工作。他直到去世,一直在此講道,同時還獻身於其他工作。

53 到1870年,總共已建立了五所孤兒院,收容超過2,000名孤兒。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慕勒讀到富朗開(August Francke)的傳記,富朗開在哈勒創辦「孤兒之家」,並且從不向人募款。慕勒也產生了開辦孤兒院的心願。他又讀到詩篇81:10「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而大受鼓勵。經過教會眾人的考慮和禱告,終於決定開辦孤兒院。隨後陸續有信徒主動奉獻錢財和傢具。 1836年慕勒夫婦展開照顧孤兒的工作,起初是在自己家中接納30個女孩。同年底又租房開始了第二間孤兒院。不久,又布置了兩所房子,需要照顧的兒童總數達到130人。 到1870年,總共已建立了五所孤兒院,收容超過2,000名孤兒。

54 許多次,他在離給孩子開飯只剩一個小時的時候,收到主動送來的食物,進一步加強了他對神的信心。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儘管這五所孤兒院開支浩大,但慕勒的原則是,從不向人募款,從不把任何孤兒院的需要告訴外人,更從不借債。他只做一件事:向神禱告。但每次的幫助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刻,由各方自動送來,沒有一次叫孤兒們挨餓。 許多次,他在離給孩子開飯只剩一個小時的時候,收到主動送來的食物,進一步加強了他對神的信心。 每天早晨進早餐後,是讀聖經和禱告的時間,每個孩子在離開孤兒院時,會得到一本聖經。孩子們的穿著和教育都很好,慕勒甚至雇了一名學校督學,以保持高的水準。

55 1880年,他在海上遇上濃霧,船在海上24小時,不能前駛。慕勒上到舵樓對船長說:「船長,我得告訴你,星期六下午我必須要到魁北克。」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1875年,慕勒70歲,他開始了前後長達17年之久的傳道旅程。他前往美國、印度、澳大利亞、日本、中國等將近40個國家講道,旅行里程總計超過20萬英里。這在航空時代以前,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1880年,他在海上遇上濃霧,船在海上24小時,不能前駛。慕勒上到舵樓對船長說:「船長,我得告訴你,星期六下午我必須要到魁北克。」 船長說:「不可能的。」 慕勒說:「如果你的船不能帶我到那裏,神會另外設法。57年以來,我從未失約過。我們到海圖室去禱告。」

56 那位基督徒船長,從未見過這樣的人,以為他是從瘋人院逃出的。他注視神的僕人說:「慕勒先生,你可知道霧多大?」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那位基督徒船長,從未見過這樣的人,以為他是從瘋人院逃出的。他注視神的僕人說:「慕勒先生,你可知道霧多大?」 「我的眼睛不看濃霧,只仰望永活的神;祂掌握我生活中的每一景況。」然後,他跪下,作簡單的禱告。 當船長要接著禱告的時候,慕勒把手放在他肩上說:「不必禱告了。第一,你不相信神會聽禱告;第二,神已經聽了我的禱告。我認識我的主這57年來,沒有一天不能見神。起來,打開門,你就看見霧消散了。」 船長起來,果然不再有霧了。星期六下午,慕勒如約到達加拿大的魁北克。

57 1898年的一個早晨,送茶給慕勒的人發現,93歲的他已經安然離世。此前他一直身體強健,照常工作。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普利茅斯弟兄會 達秘 (閉關弟兄會) 慕勒 (開放弟兄會) 1892年,87歲的慕勒回到英國。 1898年的一個早晨,送茶給慕勒的人發現,93歲的他已經安然離世。此前他一直身體強健,照常工作。


Download ppt "教會歷史 概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