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報告同學 葉安華 陳奕安 紀妮玓 許晨韋 王爾伶 彭雪莉 指導教授:蔡順良老師 報告日期:100.12.05 George A. Kell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報告同學 葉安華 陳奕安 紀妮玓 許晨韋 王爾伶 彭雪莉 指導教授:蔡順良老師 報告日期:100.12.05 George A. Kell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報告同學 葉安華 陳奕安 紀妮玓 許晨韋 王爾伶 彭雪莉 指導教授:蔡順良老師 報告日期: George A. Kelly

2 喜歡以非正統的角度去思考及探索未知的事情
有著冒險靈魂! 喜歡以非正統的角度去思考及探索未知的事情 報告者:葉安華 2

3 豐富多元的生命經驗 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農場 教育歷程 嚴謹的基督教家庭 外公船長 小學在家教育 中學念四所
待過六所大學 分別獲得物理、數學、教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的學位 社會學碩士論文:勞工的休閒生活 心理學博士論文:聽寫及閱讀障礙的研究 報告者:葉安華

4 豐富多元的生命經驗 工作生涯 不同情境的教學者:勞工學苑、美國銀行家協會、未來美國公民 航空工程師 大學教授:心理學、戲劇,演講
飛行/航空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實務工作:移動式診所 演說家:行跡走過美國各地、歐洲、南美洲、蘇聯、加勒比海、以及亞洲 報告者:葉安華

5 對人的看法 人就像科學家 人都是往未來的方向看 人的主動性及自由意志 運用推理的過程試著發展想法「構念(construct)」來預測事件
「是未來在逗弄人,而不是過去,一個人總是從過去的窗戶探向未來」(Kelly, 1955, p.49) 人的主動性及自由意志 人有能力以建構性的方式來看待外在環境、思考世界 試著用不同的構念,就可以發展出新的策略,處理生活中的挑戰與衝突 人不是被動地回應環境刺激,而是主動地思考環境議題,也思考自己的思維歷程 我們不是過去歷史或現在情況下的犧牲者,除非我們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建構自己 報告者:葉安華

6 Kelly的性格理論 報告者:許晨韋

7 你剛讀完一本很有趣的小說,興奮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朋友,並詳細地描述書中的角色及情節。但你的朋友卻說,這本書他已經讀過,並且很討厭這個故事。為什麼會這樣? 老師說上課不准吃東西,A認為老師很機車,B認為老師關心學生的學習品質。 為什麼一樣的環境刺激,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和反應呢? 因為每個人「構念的組合」不同 報告者:許晨韋

8 Kelly之個人建構論 (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
Kelly用「構念」(construct)來表示人用以詮釋其所身處世界的想法或歸類,有些構念是放諸四海皆準(ex.樹、魚),有些因人而異。 對Kelly而言,性格就是個人構念的組合-或是個人的構念系統-人們以此來詮釋世界。 Kelly個人建構理論所討論的就是:每個個體如何獨特的覺知、詮釋、說明外在世界,將經驗到的賦予意義。 個體情緒及行為上的差異根本來自於個人構念組合的不同。 報告者:許晨韋

9 人們就像科學家一般看待並組織其世界,即對環境形成假設,並就經驗事實加以驗證,我們觀察生活事件---並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釋。
被稱作「性格的認知理論」。 人們就像科學家一般看待並組織其世界,即對環境形成假設,並就經驗事實加以驗證,我們觀察生活事件---並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釋。 了解個人事件獨特的建構,才是了解個人的線索。 人解釋事件的方式,而非事件本身具影響力。 人從經驗中選取的意義是人格的重要成分。 稱Kelly的理論為性格的「認知」理論,因為其理論以分析人類思考過程為中心。 「思考的過程」又稱作「認知歷程」,就是人們如何運用他們的構念來詮釋生活事件 報告者:許晨韋

10 建構(construct)是個人看待世界之方式,為一種知性的假設,用以解釋或說明生活事件。
Kelly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對所處環境產生認知建構,並藉此預測和控制生活事件,指引自己的行為並預測別人的行為。(建構也是一種歷程) 影響我們的人和事件是隨時改變的,因此我們無法評估建構的「正確性」,但可以評估其詮釋和處理人、事的「有效性」,隨時拋棄或修正建構,Kelly稱之為多元構念論 (constructive alternativism)。 建構也是一種歷程,人如何運用我們所擁有的概念分類系統,去弄清自身世界的意義,有助於在生活中採取行動 報告者:許晨韋

11 -相似極(Similarity pole):兩個相似的成分形成了構念中的相似極。
構念如何形成? 構念形成至少需要三種成分 -相似極(Similarity pole):兩個相似的成分形成了構念中的相似極。 -相對極(Contrast pole):第三種成分形成相對極。 Ex.A、B兩人都請大家喝飲料,對比C要別人還他衛生紙,形成大方-小氣的構念。大方會形成相似極,小氣則在相對極。 報告者:許晨韋

12 「一個人若在自己的生活中,沒有建立笨蛋這個構念的話,它是不可能叫別人笨蛋的」 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 不同構念系統會造成不同群體間的溝通問題。
構念與人際互動 用於別人身上的構念通常也都適用於自己 「一個人若在自己的生活中,沒有建立笨蛋這個構念的話,它是不可能叫別人笨蛋的」 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 不同構念系統會造成不同群體間的溝通問題。 Ex.孝順;害羞vs.含蓄內斂 一尊佛vs一坨屎 報告者:許晨韋

13 構念的種類與構念系統 語文構念(Verbal construct): 可以用語文表達出來的構念。——意識
語文前構念(Preverbal construct):無法用語文表達的構念,不過仍然存在且可以運用。——潛意識 沉隱構念(Submerged construct): 尚未意識化的構念,但其實有被意識化用語言表達的潛力。 A construct that once could be expressed in words, but now either one or both poles of the construct cannot be verbalized. Ex.人都會做好事=>沒碰過做壞事的,相對極就沉隱了。從來沒有知覺到與「好」相對的部分,是不可能有「好」這個構念的。悉達多王子知覺到苦-樂。 報告者:許晨韋

14 構念的種類與構念系統 核心構念(core construct):個人最根本的構念,只有在其他構念有了大改變時才會受影響。
外圍構念(peripheral construct):非基本構念,可輕易被改變而不影響系統中的核心構念。 報告者:許晨韋

15 構念的種類與構念系統 上層構念(superordinate construct): 構念階層中最廣泛且包含最多構念的層級。
從屬構念(subordinate construct):附屬於上層構念系統之下,涵蓋的範圍更特定、狹義。 以動物為例:動物界→狗→黃金獵犬 界門綱目科屬種 報告者:許晨韋

16 構念系統的階層組織 外圍構念 核心構念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報告者:許晨韋

17 一項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個人在心理上為其預測事件之方式所引導的歷程」(Kelly,1955,p46)
過去經驗的影響,只限於它幫助我們發展了對未來事件的建構和預期 報告者:王爾伶 17

18 十一項推論 1.建構推論 一個人從分析事件重複發生的情形,去進行預測 2.個別性推論 人們對於事件的解釋彼此互不相同 3.組織推論
(Construction Corollary) 一個人從分析事件重複發生的情形,去進行預測 2.個別性推論 (Individuality Corollary) 人們對於事件的解釋彼此互不相同 3.組織推論 (Organization Corollary) 每個人會發展其個人建構系統,包括建構的先後次第關係 4.對立推論 (Dichotomy Corollary) 一個人的建構系統是由許多互相對立的建構所組成 5.選擇推論 (Choice Corollary) 一個人在一個雙向的建構中所選擇的,是他預期有較大機會來拓展或肯定其系統的一端 報告者:王爾伶 18

19 十一項推論 (續) 6.範圍推論 一個建構只能適用於預期一定範圍內的事件 7.經驗推論
(Range Corollary) 一個建構只能適用於預期一定範圍內的事件 7.經驗推論 (Experience Corollary) 個人的建構系統在他連續解釋重複出現的事件時,會產生變化 8.轉變推論 (Modulation Corollary) 個人的建構系統的改變,受限於該建構於適用範圍內的可滲透性(permeable) 9.分立推論 (Fragmentation Corollary) 個人可能會連續地使用一些在推論上互不相容的次級建構系統 10.共通推論 (Commonality Corollary) 當一個人用以解釋其經驗的建構和另一個人所運用的建構相同時,他的心理歷程和另一人是相同的 11.社交推論 (Sociality Corollary) 當一個人去解釋另一人的建構系統時,他可能要在那個人的社交活動中扮演一個角色 報告者:王爾伶 19

20 不可滲透的(impermeable)構念 不容許新的事物進入其適用範圍 如:宗姓 ----- 異性
可以容許新的事物進入其適用範圍內 如:好音樂 壞音樂的建構 不可滲透的(impermeable)構念 不容許新的事物進入其適用範圍 如:宗姓 異性 報告者:王爾伶 20

21 湮沒現象(Submergence) 一般建構是兩極的,但有些時候人們運用 時卻像是兩極中只有一端存在
例如: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 ; all good or all bad *Kelly所謂的湮沒作用的意義和Freud的壓抑作用是 相似的(Hergenhahn ,1990,p414)。 報告者:王爾伶 21

22 認知複雜性/簡單性 Bieri(1995)指出構念系統下逐層分解或分化的程度,可反映出認知系統的複雜/簡單性。 認知複雜性 認知簡單性
認知系統包含許多構念 認知系統包含較少的構念 能對現象提供認知的分化 不能對現象提供認知的分化 能正確預測他人行為,較能分辨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較無法正確預測他人行為,較不能分辨自己與他人的差異 較有同理心 較沒同理心 處理不一致的資訊時,會將那些不一致的資訊融合起來,作成結論(Mayo& Crokett,1964) 處理不一致的資訊時,將不一致的資訊捨棄,只將一致性的部分作成結論(Mayo& Crokett,1964)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報告者:王爾伶 22

23 認知複雜性的相關研究 認知複雜性、領導能力與國際危機 (Suedfeld & Tetlock,1991)
針對美、俄、中、古革命成功或失敗的領導人 進行研究,發現: 低認知複雜度與革命前奮戰期的成功有關 高認知複雜度與革命後的統一有關 自我複雜性 (Linville,1985&1987) 扮演角色的多少 如:只扮演學生角色 V.S 扮演多種角色的人 高複雜性較能緩衝壓力(研究仍需進一步修正) 社會認同複雜性(Roccas & Brewer,2002) 人對所屬社會團體的心理描述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報告者:王爾伶 23

24 個人建構理論在發展的研究 構念源自對於事件重複模式的觀察 構念系統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複雜
當孩子愈有同理能力,或是能夠覺知他人的構念系統時,也較有能力去改變構念系統中質的部份。 報告者:王爾伶 24

25 個人建構理論在發展的研究(續) 認知結構複雜性的決定因素: 孩童在成長時期擁有不同的經驗與體驗,有助於發展出較複雜的認知結構。
兒童時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Sechrest & Jackson, 1961) 認知複雜性高的兒童,其父母的教養較強調 自主、不威權(Cross, 1966) 孩童在成長時期擁有不同的經驗與體驗,有助於發展出較複雜的認知結構。 報告者:王爾伶 25

26 個人建構理論對心理現象的解釋 焦慮(anxiety):當個人面臨的事件不在其建構系統的適用範圍內,因而無法預測未來的事件。
若無法面對焦慮,可能產生敵意或攻擊。 害怕(fear):當一個新的建構即將進入建構系統時,一個人會覺得害怕。 威脅(threat):意識到自己的核心建構即將發生重大改變時,一個人會感到威脅。 罪惡感:當一個人覺知到自己脫離核心的角色建構時,而這個角色是他藉以和別人之間重要關係的結構。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報告者:王爾伶 26

27 病理觀 報告者:陳奕安

28 健康性格 願意去評做自我的建構並驗證自己對別人的知覺 當自己的建構無效時,有能力放棄,並改變其核心系統
願意去擴展自己的建構系統所能涵蓋的範圍 有充分發展的角色庫 報告者:陳奕安

29 與Freud和Rogers的理論相似,焦慮、恐懼和威脅等概念也占重要地位 心理病理是對焦慮的失調性應對、構念系統的失調運作
不停預測錯誤但仍不改變構念系統,就像科學家一直研究失敗卻不改理論一樣 報告者:陳奕安

30 避免焦慮(既有的構念系統無法應用在發生的事件上)和威脅(即將面臨的comprehensive構念系統改變)
在面對焦慮時,人可能會讓他們的構念無法被verbalize。例如submerge構念的其中一端 相似於用repression來應對焦慮 報告者:陳奕安

31 “Neurotic”:狂亂的尋找新的方式來解釋發生的事件。永遠在與焦慮對抗。
心理困擾是想要重建預測能力的錯誤努力 “Neurotic”:狂亂的尋找新的方式來解釋發生的事件。永遠在與焦慮對抗。 “Psychotic”:為焦慮找到暫時性的解答,但能維持這個解答的證據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效的。 報告者:陳奕安

32 固定角色治療 (Fixed-role therapy)
報告者:陳奕安

33 幫助案主發展出更好的構念(改善預測的能力)
改變的目標是重新建構構念系統 幫助案主發展出更好的構念(改善預測的能力) 報告者:陳奕安

34 固定角色治療 目標:讓案主有能力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自己 治療師寫一個案主可以嘗試的新角色腳本(sketch) 案主被要求去扮演這個角色大約兩週
告訴案主這個新的角色並不是他最後要成為的人,只是要暫時採用的性格而已 報告者:陳奕安

35 固定角色治療 治療師的支持和協助(如晤談中的討論或預演)很重要,因為案主很難把新的角色演好
通常腳本中的角色會有許多特色是跟案主現在的功能狀態處於強烈對比的;Kelly認為要辦演一個跟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會比扮演只差一點的角色來得容易 報告者:陳奕安

36 固定角色治療 目標不僅只於現有性格的部分微調,而是徹底的重新建構 報告者:陳奕安

37 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
報告折:紀妮玓

38 測驗的架構:由Kelly發展出的衡鑑系統,基於人們如何考量構念的要素,來引導出個人的構念或詮釋世界的方式。
主觀資料客觀化 測驗的基本假設: 1.提供給受試者的角色都能反映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2. 受試者說出的是解釋世界的構念;受試者可以用語文 表達出其構念,且在測驗情境下可以自在說出其構念。 3.受試者用來提供構念的語詞,能讓實驗者適當地瞭解受 試者如何組織過去事件及預測未來。 報告折:紀妮玓

39 REP Test 施測程序與特色 根據角色稱謂清單發展出一份由實際人物所組成的清單 以三人一組的比較方式發展出構念。
在清單中勾列出有相似極概念的角色。 具有極大的彈性,藉著改變角色稱謂或指導語,就可以決定構念的全部範圍和意義。 由於直接從理論中發展出來,可以讓受試者產生自己的構念,而非強迫受試者使用實驗者提供的向度。 方格技術:用來評量建構之間關係的組合測驗,以用矩陣的方式列出主要的數據。 報告折:紀妮玓

40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凱利方格技術
報告折:紀妮玓

41 基本概念 由George Kelly個人建構理論衍生而來 目的:發現個人式界觀點是以個人意義區分所建構的—隱含建構主義哲學立場
建構的知識是透過意義的程序,知識者參與所生產的 意義:在形構一個目標參考的知識結構,意義並非在架構本身,而是在該架構的人類社會領域中的詮釋過程。 報告折:紀妮玓

42 建構主義—個別實務中共通的假定 All communication and all understanding are a matter of interpretive construction on the part of the experiencing subject. 所有的溝通與理解都是經驗主題部分的詮釋建構。 The world which is constructed is an experiential world, that consists of experience, and makes no claim whatsoever about “truth” in the sense of correspondence with an ontological reality. 被建構的世界是一個經驗的世界,這個世界由經驗所構成,且並不要求符合一個本體實在上的「真實」。 Structures are viable in an environment: reality “limits what is possible”. 結構是在環境中可行的,實在「限制何為可能」 報告折:紀妮玓

43 應用範圍 測量工具 態度(attitude) 人格(personality) 概念(concepts) 意義(meaning) 領域
臨床、社會、教育、企業管理、健康心理學 報告折:紀妮玓

44 基本的三個階段 the elicitation of elements, identifying the entities in the area of construing to be investigated. 引出元素,確定研究分析領域的項目。 the elicitation of constructs, identifying the distinctions which can be applied amongst these elements. 引出構念,確定可以應用在這些元素間的特徵。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trix (grid) of elements and constructs. 建構元素與構念的矩陣(方格)。 報告折:紀妮玓

45 RGT實施方式-晤談前 最主要探究的主題是什麼? 讓方格資料中的要素或是構念都呈現出研究者所要探究的領域。 方格資料的使用意圖是什麼?
使用目的:「和自我的對話」、「蒐集個體對特殊主題的看法」、「比較兩人對某事的觀點」、「在群體中真實性的探索和分享」、「以整體來監控改變」等。 報告折:紀妮玓

46 實施步驟 準備資料元素 直接回憶、對受訪者提供角色或情境的描述 元素要能代表研究的範圍與其特定範圍 引出構念
一般來說元素的個數會大於3,並將此三個元素編為一組,就稱為元素組(Triad)。 針對元素組內的元素進行二同一異的區分 建立方格評比 方格:以元素和構念為經緯,交互定義出個人組成構念系統的方式 排名(ranking)和等級(rating) 方格資料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階層集群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報告折:紀妮玓

47 RGT信度 與其去期待測驗會對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相同的結果,還不如試著以測驗去預測某人在某一段時間後,可能產生的變化。
信度在一般測驗中所採用的靜態思考模式,並不適合用在凱利方格技術上 報告折:紀妮玓

48 RGT效度 把我們已知的事情告訴我們的分析能力」(這裡的我們指的是受試者),也就是指理解構念之方式的達成度。
1.元素和構念之間的關連是否有意義? 2.分析的結果對研究目的是否有意義? 報告折:紀妮玓

49 RGT優、缺點 優點 1.具有高度適應性的技術—使用上的彈性 2.著重個體內部的運作思考過程:更能幫助研究者的主要訪談 缺點
將個體所擁有的連續過程做切割,只留下受試者的現在狀態,它無法讓人藉此瞭解過去,更不能藉此推測未來 報告折:紀妮玓

50 相關研究 Horley, J. (2006).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therapy:Fixed-role therapy with forensic clients. Journal of Sexual Aggression, 12(1), Moran, H. H., Pathak, N. N., & Sharma, N. N. (2009). The mystery of the well- attended group. A model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rapy for adolescent self- harm and depression in a community CAMHS service.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22(4), Clarke, S. (1999). Using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with Pupils Who Experience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A Case Study. Child &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4(3), 張利中( )。台灣中部地區一所安寧病房護理人員對臨終病人靈性 之個人建構。安寧療護雜誌,13(4), 。 鄭逸如、吳治勳、黃芸新(民97)。慢性病患者之死亡威脅、慢性病脅與憂 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51-73。 蘇禹銘、黃台珠(民99)。生命系統觀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教師課程信念對 學童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4(1),49-77。


Download ppt "報告同學 葉安華 陳奕安 紀妮玓 許晨韋 王爾伶 彭雪莉 指導教授:蔡順良老師 報告日期:100.12.05 George A. Kell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