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五节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2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3 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
——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

4 “相机决择”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择”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择”
[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5 “逆经济风向行事” 原则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和扩张性货币政策[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刺激总需求;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Tight Fiscal Policy]和紧缩性货币政策[Tight Monetary Policy]减少总需求。

6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
政府支出——包括: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包括: 所得税、财产税和流转税等。 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关于公债。

7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机制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8 财政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业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 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业 扩张性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 收 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减少 总需求 紧缩性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 收

9 二、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
——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经济萧条→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 →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

10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Functional Finance and Balanced Budget]
从传统财政到功能财政 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

11 四、赤字财政与公债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针对经济萧条和失业提出来的。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加以弥补。 但公债不能向公众和厂商发行,否则会抵消刺激经济的作用。 公债只能卖给中央银行。

12 “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13 五、财政政策的效果 乘数效应[Effectiveness of Multiplier] ——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引起的总需求成倍增长或减少。
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Y⊿G 1-b(1- t ) = ⊿Y⊿T - b 1-b(1- t ) =

14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见教材P518]
主要原因: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

15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 乘数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

16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四个因素: 投资乘数的大小。 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 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17 r IS2 LM IS1 E2 r2 E1 r1 挤出效应 Y1 Y2 Y3 Y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1)
[教材P514图15-1(a)] r IS2 LM IS1 E2 r2 E1 r1 挤出效应 Y1 Y2 Y3 Y

18 r IS2 LM IS1 E2 r2 E1 r1 Y1 Y2 Y3 Y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2) [教材P514图15-1(b)]
Y1 Y2 Y3 Y

19 IS曲线的斜率 1 1 dK  + e + G0-T0 d 1-(1-t) d r = - Y  + e + G0-T0 d
1 1 dK  + e + G0-T0 d r = - Y 斜率的绝对值 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投资对利息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 [即d越大], 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 小,反之则越大。 ②投资或政府支出的乘数越大,IS 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反之则越大。

20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乘数效应(1) r LM E2 r2 E1 r1 IS2 IS1 Y1 Y2 Y3 Y

21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乘数效应(2) r LM E2 r2 E1 r1 IS2 IS1 Y1 Y2 Y3 Y

22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3) [教材P516图15-2] r IS2 LM IS1 E2 r2 E1 r1 Y1 Y2 Y3 Y

23 r LM IS2 IS1 r2 E2 E1 r1 Y1 Y2 Y3 Y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挤出效应(4) [教材P516图15-2]
Y1 Y2 Y3 Y

24 r = - + Y J h M0 h k h LM曲线的斜率 斜率 k——货币交易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程度
LM曲线斜率的大小与k成正比;与h成反比。

25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金融企业,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26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 法定准备金[Legal Reserve]
——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又称支票货币[Checkbook Money]或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27 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 A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原始存款]; A银行将80万元贷给客户甲;
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80万元; B银行将64万元贷给客户乙; 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64万元; C银行将51.2万元贷给客户丙; …… 100万元+80万元+64万元+51.2万元+……=500万元

28 存款总额[D]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R] 法定准备率[r] = (0<r<1)

29 = = 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R] 1 1 法定准备率[r] 或=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1 1
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 ——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 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R]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 法定准备率[r] = 法定准备率+提现率+超额准备率 或=

30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的工具 ①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②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③准备率政策[Reserve Ratio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31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

32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增 加 债券价格上 升 利息率下 降 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 少 债券价格下 降
货币供给量增 加 债券价格上 升 利息率下 降 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 少 债券价格下 降 利息率上 升 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33 货币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业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扩张性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业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 扩张性 货币政策 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 减少 总需求 紧缩性 货币政策

34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
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或利率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35 货币政策的效果(1) [教材P520图15-6] r IS LM1 LM2 E1 r1 E2 r2 Y1 Y2 Y

36 r LM1 IS LM2 E1 r1 E2 r2 Y1 Y2 Y 货币政策的效果(2) [教材P520图15-6]
Y1 Y2 Y

37 货币政策的效果(3) [教材P520图15-7] r IS LM1 LM2 E1 r1 E2 r2 Y1 Y2 Y

38 r LM1 IS LM2 E1 r1 E2 r2 Y1 Y2 Y 货币政策的效果(4) [教材P520图15-7]
Y1 Y2 Y

39 投资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 IS曲线的斜率越小),
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 货币政策的效果却越大。

40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1) 垂直的LM线[古典极端]
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货币政策非常有效

41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2) 水平的LM线[凯恩斯极端]
财政政策非常有效 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42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3) 垂直的IS线
财政政策非常有效 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43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44 IS2 LM1 r IS1 LM2 E2 r2 E1 r1 E3 Y1 Y2 Y3 Y

45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 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而且这两个目标与其他目标如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只调节财政收支总量和货币供给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解决这些矛盾。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简单地说,所谓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就是有区别对待地实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6 1.财政政策的微观化 财政支出政策的微观化——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构成以促进部门结构的调整,使某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部门优先增长;或使某些可以容纳更多非熟练工人就业的部门得到发展,以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失业与空位并存问题的解决。 财政收入政策的微观化——通过调整税收结构、征税范围或税率,使税收政策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不致于降低经济效率。如仅对个别消费品或投资品增税或减税,而不是对所有个人或企业增税或减税。

47 2.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局部地调整不同部门、不同市场或不同类型借贷的放款限额、信贷条件、利息率或规定各类从事放款业务的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等,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调剂资本的供给与需求,促进某些部门或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又不致于影响整个物价水平的升降。

48 第五节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一、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Monetarism]的货币政策在传递机制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他们认为,直接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给量。

49 假设前提: 人们的财富具有多种形式:货币、债券、股票、住宅、珠宝和耐用消费品等。 在这一假设前提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主要不是影响利息率,而是影响各种形式的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货币本身是经济失调的根源。因而,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当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实行“简单规则”或“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

50 二、供给学派的财政激励政策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不是调节总需求,而是刺激总供给,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应着眼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激励,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增加总供给。 他们认为,高税率和高社会福利导致“干不如不干”或“干等于白干”的后果,因而主张降低税率和社会福利支出。

51 减税政策: 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是针对西方国家的高税收制度的提出的,是为了增加储蓄和投资以及劳动的供给,以刺激经济增长。
他们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增加储蓄才能有效增加投资。他们所说的增加投资不是增加投资需求,而是增加供给。

52 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 供给学派的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是针对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提出的,是为了刺激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提高经济的竞争性和充分发挥个人独创性,以增加总供给。

53 三、供给管理政策 收入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收入增长过快所推动的,因而主张限制工资收入的增长,使其增长率不致于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具体措施有:工会和企业自愿达成限制工资增长的协议;政府直接管制、直至冻结工资和物价;以税收作为奖励或惩罚遵守或超过工资增长率界限的企业和个人。

54 人力政策 有人认为现在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或摩擦性失业,因而主张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减少失业、增加供给。
具体措施有:进行劳动力再培训;帮助劳动力迁移;提供劳动力市场更充分而准确的信息;发展能在一定投资水平上容纳较多劳动力的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如发展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

55 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 1.货币与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2.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3.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率作为目标吗? 4.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 5.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 参见[美]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中译本,下册),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 页。

56 总结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2.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 3.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4.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5.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特别是赤字财政)理论及其公债理论。 6.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7.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8.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Download ppt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ic Polic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