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5)

2 数据结构研究的内容

3 2.5 查找 基本概念 是一种数据结构 查找表 查 找 查找成功 查找不成功 静态查找 动态查找 关键字
查 找 查找成功 查找不成功 静态查找 动态查找 关键字 ——由同一类型的数据元素(或记录)构成的集合。 ——查询(Searching)特定元素是否在表中。 ——若表中存在特定元素,称查找成功(应输出该记录) ——否则,称查找不成功(也应输出失败信息) ——只查找,不改变集合内的数据元素。 ——既查找,又改变(增减)集合内的数据元素。 ——记录中某个数据项的值,可用来识别一个记录 (预先确定的记录的某种标志 ) 例如“学号”

4 讨论1:查找的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2:对查找表常用的操作有哪些? 讨论3:有哪些查找方法?
给定一个值K,在含有n个记录的文件中进行搜索,寻找一个关键字值等于K的记录,如找到则输出该记录,否则输出查找不成功的信息。 讨论2:对查找表常用的操作有哪些? 查询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是否在表中; 查询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的各种属性; 在查找表中插入一元素; 从查找表中删除一元素。 “特定的”=关键字 例如查字典 讨论3:有哪些查找方法? 查找方法取决于表中数据的排列方式; 针对静态查找表和动态查找表的查找方法也有所不同。

5 讨论4:如何评估查找方法的优劣? 明确:查找的过程就是将给定的K值与文件中各记录的关键字项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用比较次数的平均值来评估算法的优劣。称为平均查找长度ASL。 Average Search Length 统计意义上的数学期望值 其中: n是文件记录个数; pi是查找第i个记录的查找概率(通常取等概率,即Pi =1/n); ci是找到第i个记录时所经历的比较次数。 物理意义:假设每一元素被查找的概率相同,则查找每一元素所需的比较次数之总和再取平均,即为ASL。 显然,ASL值越小,时间效率越高。

6 一、顺序查找( Linear search,又称线性查找 )
假定记录按逻辑次序顺序存储在一个连续存储区中,n个记录用数组R[1..N] 表示,用C语言说明如下: #define N 100 //数组长度常量 typedef int keytype; //关键字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keytype key; //关键字数据项 othertype otherdata; //其他数据项 } Element; //数据元素类型定义 typedef Element Sqlist[N+1]; //数组定义 顺序查找:用逐一比较的办法顺序查找关键字,这显然是最直接的办法。

7 int Seq_Search (Sqlist R , KeyType k ){ int i; R[0].key =k;
算法的实现: 技巧:把待查关键字key存入表头或表尾(俗称“监视哨”),这样可以加快执行速度。 例: 若将待查找的特定值key存入顺序表的首部(如0号单元),并从后向前逐个比较,就不必担心“查不到”。 int Seq_Search (Sqlist R , KeyType k ){ int i; R[0].key =k; for( i=n; ST.elem[i].key!=k; i - - ); return i; } // Search_Seq //在顺序表R中,查找关键字与k相同的元素;若成功,返回其位置信息,否则返回0 //设立监视哨,可免去查找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检测是否查找完毕。当n>1000时,查找时间将减少一半。 监视哨在顺序表的首部,所以扫描的方向必须是从后向前。 //找不到=不成功,返回值必为i=0; //找得到=成功,返回值i正好代表所找元素的位置。

8 讨论1:查找失败怎么办? 返回特殊标志,例如返回空记录或空指针。前例中设立了“监视哨”,就是将关键字送入ST.elem[0].key使之结束,并返回 i=0。 讨论2:查找效率怎样计算? 用平均查找长度ASL衡量。 讨论3:如何计算ASL? 分析: 查找第1个元素所需的比较次数为1; 查找第2个元素所需的比较次数为2; …… 查找第n个元素所需的比较次数为n; 未考虑查找不成功的情况:查找监视哨所需的比较次数为n+1 总计全部比较次数为:1+2+…+n = (1+n)n/2 若求某一个元素的平均查找次数,还应当除以n(等概率), 即:ASL=(1+n) / 2 ,时间效率为 O(n) 这是查找成功的情况

9 二、折半查找(又称二分查找或对分查找) 讨论4:顺序查找的特点: 优点:算法简单,且对顺序结构或链表结构均适用。
缺点: ASL 太大,时间效率太低。 如何改进? 二、折半查找(又称二分查找或对分查找) 这是一种容易想到的查找方法。 先给数据排序(例如按升序排好),形成有序表,然后再将key与正中元素相比,若key小,则缩小至右半部内查找;再取其中值比较,每次缩小1/2的范围,直到查找成功或失败为止。 对顺序表结构如何编程实现折半查找算法? ——见下页之例,或见教材(P113) 对单链表结构如何折半查找? ——无法实现!因全部元素的定位只能从头指针head开始 对非线性(树)结构如何折半查找? ——可借助二叉排序树来查找(P116,自学内容)。

10 已知如下11个元素的有序表: (05 13 19 21 37 56 64 75 80 88 92), 请查找关键字为21 和85的数据元素。
折半查找举例: 已知如下11个元素的有序表: ( ), 请查找关键字为 和85的数据元素。 Low指向待查元素所在区间的下界 mid指向待查元素所在区间的中间位置 high指向待查元素所在区间的上界 解:① 先设定3个辅助标志: low,high,mid, 显然有:mid= (low+high)/2 ② 运算步骤: (1) low =1,high =11 ,故mid =6 ,待查范围是 [1,11]; (2) 若 R[mid].key < key,说明 key[ mid+1,high] , 则令:low = mid + 1;重算 mid= (low+high)/2;. (3) 若 R[mid].key > key,说明key[low ,mid-1], 则令:high = mid -1;重算 mid ; (4)若 R[mid].key = key,说明查找成功,元素序号=mid; ③ 结束条件:(1)查找成功 : R[mid].key = key (2)查找不成功 : high≤low (意即区间长度小于0)

11 讨论1:若关键字不在表中,怎样得知并及时停止查找?
——典型标志是:当查找范围的上界≤下界时停止查找。 讨论2:如何计算二分查找的时间效率(ASL)? 设元素个数为n= 2m个,则: 经1次比较就查找成功的元素有1个(20),即中间值; 经2次比较就查找成功的元素有2个(21),即1/4处和3/4处; 3次比较就查找成功的元素有4个(22),即1/8,3/8, 5/8,7/8处 4次比较就查找成功的元素有8个(23),即1/16处,3/16处…… …… 则第m次比较时查找成功的元素应该有(2m-1)个。 推导过程

12 2.6 排序 1. 什么是排序? 将一组杂乱无章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顺次排列起来。 2. 排序的目的是什么? ——便于查找!
存放在数据表中 按关键字排序 2. 排序的目的是什么? ——便于查找! 3.排序算法的好坏如何衡量? 时间效率 ——排序速度(即排序所花费的全部比较次数) 空间效率 ——占内存辅助空间的大小 稳定性 ——若两个记录A和B的关键字值相等,但排序后A、B的先后次序保持不变,则称这种排序算法是稳定的。

13 4. 什么叫内部排序?什么叫外部排序? 5. 内部排序的算法有哪些? —— 若待排序记录都在内存中,称为内部排序;
—— 若待排序记录一部分在内存,一部分在外存,则称为外部排序。 注:外部排序时,要将数据分批调入内存来排序,中间结果还要及时放入外存,显然外部排序要复杂得多。 5. 内部排序的算法有哪些? ——按排序的规则不同,可分为5类: 冒泡排序 插入排序 选择排序 快速排序 归并排序

14 1. 冒泡排序 基本思路:每趟不断将记录两两比较,并按“前小后大”(或“前大后小”)规则交换。
优点:每趟结束时,不仅能挤出一个最大值到最后面位置,还能同时部分理顺其他元素;一旦下趟没有交换发生,还可以提前结束排序。 前提:顺序存储结构 例:关键字序列 T=(21,25,49,25*,16,08),请写出冒泡排序的具体实现过程。 初态: 第1趟 第2趟 第3趟 第4趟 第5趟 21,25,49, 25*,16, 08 21,25,25*,16, 08 , 49 21,25, 16, 08 ,25*,49 21,16, 08 ,25, 25*,49 16,08 ,21, 25, 25*,49 08,16, 21, 25, 25*,49

15 冒泡排序的算法分析 最好情况:初始排列已经有序,只执行一趟起泡,做 n-1 次关键码比较,不移动对象。 最坏情形:初始排列逆序,算法要执行n-1趟起泡,第i趟(1 i n) 做了n- i 次关键码比较,执行了n-i 次对象交换。此时的比较总次数KCN和记录移动次数RMN为: 因此: 时间效率:O(n2) ——因为要考虑最坏情况 空间效率:O(1) ——只在交换时用到一个缓冲单元 稳 定 性: 稳定——25和25*在排序前后的次序未改变

16 2.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每步将一个待排序的对象,按其关键码大小,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一组对象的适当位置上,直到对象全部插入为止。 简言之,边插入边排序,保证子序列中随时都是排好序的。 插入排序有多种具体实现算法: 1) 直接插入排序 2) 折半插入排序

17 最简单的排序法! 1) 直接插入排序 新元素插入到哪里? 在已形成的有序表中线性查找,并在适当位置插入,把原来位置上的元素向后顺移。 例1:关键字序列T=(13,6,3,31,9,27,5,11), 请写出直接插入排序的中间过程序列。 【13】, 6, 3, 31, 9, 27, 5, 11 【6, 13】, 3, 31, 9, 27, 5, 11 【3, 6, 13】, 31, 9, 27, 5, 11 【3, 6, 13, 31】, 9, 27, 5, 11 【3, 6, 9, 13, 31】, 27, 5, 11 【3, 6, 9, 13, 27, 31】, 5, 11 【3, 5, 6, 9, 13, 27, 31】, 11 【3, 5, 6, 9, 11, 13, 27, 31 】

18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实现: void InsertSort ( SqList &L ) { //对顺序表L作直接插入排序
for ( i = 2; i <=L.length; ++ i ) //直接在原始无序表L中排序 if (L.r[i].key < L.r[i-1].key) //若L.r[i]较小则插入有序子表内 { L.r[0]= L.r[i]; //先将待插入的元素放入“哨兵”位置 L.r[i]= L.r[i-1]; //子表元素开始后移 for ( j=i-2; L.r[0].key < L.r[j].key; --j ) L.r[j+1]= L.r[j]; //只要子表元素比哨兵大就不断后移 L.r[j+1]= L.r[0]; //直到子表元素小于哨兵,将哨兵值送入 //当前要插入的位置(包括插入到表首) } //if }// InsertSort

19 完成! 例1:关键字序列T= (21,25,49,25*,16,08), 请写出直接插入排序的具体实现过程。
解:假设该序列已存入一维数组r[7]中,将r[0]作为哨兵(Temp)。则程序执行过程为: 25* 25* 49 21 25 49 25* 16 08 21 25 49 25* 49 49 49 25* 08 16 初态: 08 25 25 25* 16 21 16 21 16 08 完成! i=1 i=2 i=3 i=4 i=5 i=6 时间效率:因为在最坏情况下,所有元素的比较次数总和为(0+1+…+n-1)→O(n2)。其他情况下也要考虑移动元素的次数。 故时间复杂度为O(n2) 空间效率:仅占用1个缓冲单元——O(1) 算法的稳定性:因为25*排序后仍然在25的后面——稳定

20 2) 折半插入排序 一个想得到的改进方法: 既然子表有序且为顺序存储结构,则插入时采用折半查找定可加速。
优点:比较次数大大减少,全部元素比较次数仅为O(nlog2n)。 时间效率:虽然比较次数大大减少,可惜移动次数并未减少, 所以排序效率仍为O(n2) 。 空间效率:仍为 O(1) 稳定性: 稳定

21 思路异常简单:每经过一趟比较就找出一个最小值,与待排序列最前面的位置互换即可。
3.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一趟在后面n-i个待排记录中选取关键字最小的记录作为有序序列中的第i 个记录。 思路异常简单:每经过一趟比较就找出一个最小值,与待排序列最前面的位置互换即可。 ——首先,在n个记录中选择最小者放到r[1]位置;然后,从剩余的n-1个记录中选择最小者放到r[2]位置;…如此进行下去,直到全部有序为止。 优点:实现简单 缺点:每趟只能确定一个元素,表长为n时需要n-1趟 前提:顺序存储结构

22 例:关键字序列T= (21,25,49,25*,16,08),请给出简单选择排序的具体实现过程。
最小值 08 与r[1]交换位置 原始序列: 21,25,49,25*,16,08 第1趟 第2趟 第3趟 第4趟 第5趟 08,25,49,25*,16,21 08,16, 49,25*,25,21 08,16, 21,25*,25,49 时间效率:O(n2) ——虽移动次数较少,但比较次数仍多。 空间效率:O(1) ——没有附加单元(仅用到1个中间变量)。 算法的稳定性:不稳定——因为排序时,25*到了25的前面。

23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 (教材P131) 第2章结束 排序方法 最好情况 平均时间 最坏情况 辅助存储 稳定性 冒泡排序 O(n)
插入排序 选择排序 不稳定 快速排序 O(nlogn ) O(nlogn) O(logn) 归并排序 O(n) 第2章结束

24 作业: P133 习题16,17(前三种排序法) 与第1次的作业一起交


Download ppt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