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企業倫理與公司治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企業倫理與公司治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企業倫理與公司治理

2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2.1.1 企業倫理的意義 企業倫理屬於廣義的社會倫理之一,它結合企業與倫理二個概念,指以企業為主體所構成的倫理關係和法則,探討如何將倫理道德規範運用到商業活動與公司目標上。 Carroll (1978) 認為如果行動、決策或行為符合現行的規範或社會標準,便是有倫理,他將企業倫理定義為「企業組織內的工作成員,其行為、決策或行動的正當或錯誤標準」。 015

3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Lewis (1985) 定義企業倫理為「在特定的情境下,做為道德正當性行為和正直導引的規則、標準、準則或原則」。 徐木蘭教授 (1994) 認為,現代企業倫理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表現在對勞資倫理、員工道德操守以及對消費者、產品的重視,它規範企業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行為與決策,包含與其他同業之間的競爭。 015

4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2.1.2 企業倫理的範圍 企業倫理提供一套倫理的規則 (rules)、標準 (standards) 或信條 (codes),以便在企業情境中實踐正確行為時的參考,企業倫理的目的是探究經濟體系中不符倫理道德的行為。 Carroll詳細界定出企業倫理的範圍,包括:個人、組織、專業團體、社會群體、國際文化等。 016

5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項 目 內容定義 個人 個人的責任,以及解釋個人擁有的倫理動機與倫理標準 組織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項 目 內容定義 個人 個人的責任,以及解釋個人擁有的倫理動機與倫理標準 組織 組織必需檢查流程與公司政策、明文規定的道德律令後, 再做決策。 專業團體 以該專業團體的章程或道德律令作為準則方針。 社會群體 如法律、典範、習慣、傳統文化等所賦予的合法性,以 及道德可接受的行為。 國際文化 各國的法律、風俗及宗教信仰等。 表2.1 企業倫理的範圍 016

6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葉保強將企業倫理的議題歸納為社會層面、企業層面與個人層面等三部分。 層 面 議題內容 社會層面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葉保強將企業倫理的議題歸納為社會層面、企業層面與個人層面等三部分。 層 面 議題內容 社會層面 企業與政府、社會的關係;企業應否承擔社會責任、 環保問題;跨國企業的倫理問題。 企業層面 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如不實廣告,產品安全等; 企業與企業的關係,如壟斷、勾結等。 個人層面 在商業環境中不同個體,如主管、股東、員工、消 費者的道德取向。 表2.2 企業倫理的議題 016

7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Cohen et al.,提出下列的企業倫理內涵: 公平主義 (justice)
2.1 企業倫理的意義及內涵 Cohen et al.,提出下列的企業倫理內涵: 公平主義 (justice) 道義主義 (deontology) 相對主義 (relativism) 實利主義 (utilitarianism) 自利主義 (egoism) 017

8 2.2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企業倫理的標準是:勞資間以互信、互重與認真的態度相處,消費者應忠實評估物品的價值與價格,遵守購買條約,供應商應信守承諾,對產品負責,並嚴守品質的標準。 企業倫理在企業體的重要性如下: 企業倫理幫助所有企業成員互助互利和團結合作。 企業倫理使企業營利分配維持合理方式,使員工及投資者對企業有向心力。 017

9 2.2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企業倫理促使企業與同業間公平與合作的互相競爭,使企業更積極與更具創造力。
2.2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企業倫理促使企業與同業間公平與合作的互相競爭,使企業更積極與更具創造力。 企業倫理促使企業與社區更合諧,減低社會環境對企業存在及經營方式的質疑,使社區民眾對企業的經營更具信心。 企業倫理協助主雇關係維持良好,減少主雇之間的糾紛,促進主雇雙方的相互合作。 018

10 2.2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企業倫理幫助企業與供應商互相信賴和互助互利,共同營造利益的達成。
2.2 企業倫理的重要性 企業倫理幫助企業與供應商互相信賴和互助互利,共同營造利益的達成。 企業倫理促使企業受顧客的信賴及支持,建立良好交易模式,促使企業獲取充分利潤,進而壯大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企業倫理使企業體具有道德的標準和行為的規範,達成企業創業理想和永續經營。 企業倫理的機制可吸引人心及獲得信賴,博取企業形象,提升競爭力。 018

11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2.3.1 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社會合於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負責,而不只是對股東(stockholders)負責。 019

12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ility and Development,簡稱WBCSD)邀集六十個企業界及非企業界意見團體 (opinion formers),在一次國際會議中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如下之看法: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019

13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2.3.2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變 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演變,以下分三個階段說明之。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2.3.2 企業社會責任的演變 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演變,以下分三個階段說明之。 第一階段(在1930年代之前):其所強調的信條是,企業經理人的唯一目標是替企業賺取最大利潤;由經濟學家費德曼領導的古典經濟學派認為,社會事務並非企業人士所關心的,而這些問題應該由自由市場體系的自由運作來解決;企業的經理人是代表企業股東執行業務,若利用企業資源從事非創造利潤的活動是不合法的。 019

14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第二階段(從1930年代至1960年代早期止):此階段強調企業經理人的責任不只是賺取最大利潤,而且必須要在顧客、員工、供應商、債權人及社區之間的爭議中維持一個公正的平衡點。 第三階段(1960年代以後):社會大眾與企業界間有了更多的共識,企業經理人多主張企業組織應該協助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回饋社會。 020

15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2.3.3 企業社會責任的範圍 管理學者Carroll(1996)曾經把企業的社會責任比喻成一個金字塔,由底部到頂端分別是: 經濟責任 (economic responsibilities) 法律責任 (legal responsibilities) 倫理責任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慈善責任 (philanthropic responsibilities) 020

16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圖2.1 企業的整體責任 020

17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2.3.4 企業社會責任的類型 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可將一個企業所採取的社會責任行動分為八類: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2.3.4 企業社會責任的類型 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可將一個企業所採取的社會責任行動分為八類: 在製造產品上的責任 在行銷活動中的責任 員工教育訓練的責任 環境保護的責任 良好的員工關係與福利 021

18 2.3 企業的社會責任 提供平等僱用的機會 員工之安全與健康 慈善活動 021

19 2.4 公司治理 2.4.1 公司治理的發展背景 OECD設立「公司治理特別專案小組」(Ad-Hoc Task Forc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致力於發展一套能反映各國經濟、社會及法律環境的公司治理法律和管理架構,作為政策制定者檢討評估和自行發展符合國情與市場實務作法的參考基準,並對交易所、投資人、公司及其它在公司治理程序中有利害關係的團體提供有關公司治理的指導原則及建議。 022

20 2.4 公司治理 我國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證期會)於1998年起開始向國內公開發行公司宣導公司治理之重要性,並在臺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櫃檯買賣中心、證券暨期貨發展基金會(證基會)及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等單位共同努力下,陸續推動獨立董事、獨立監察人的制度,及制定符合國情之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引導國內企業強化公司治理,提升國際競爭力。 022

21 2.4 公司治理 2.4.2 公司治理的意義與範疇 公司治理源於美國公司制度的發展進程,公司治理可從各個角度去闡釋:
2.4 公司治理 2.4.2 公司治理的意義與範疇 公司治理源於美國公司制度的發展進程,公司治理可從各個角度去闡釋: 以法律觀點來說 以經濟觀點來看 以財務管理觀點來看 我國證券暨期貨發展基金會將公司治理定義為:公司治理主要著眼於企業所有權與企業經營權分離之現代公司組織體系下,以求透過法律的制衡、管控和設計,期有效監督企業的組織活動, 023

22 2.4 公司治理 健全企業組織運作,防止脫法行為之經營弊端。
2.4 公司治理 健全企業組織運作,防止脫法行為之經營弊端。 OECD則將公司治理作更明確的界定:「公司治理是指導和控管公司的制度,公司治理架構應該促進透明和有效率的市場,建立一致性法律,並清楚地說明監督、管制和執行權責單位間的責任分工」。 023

23 2.4 公司治理 2.4.3 公司治理的原則 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於1999 年發表的「OECD公司治理原則」,共提出五個公司治理原則,分別是: 股東的權利 (the right of shareholders) 公平對待股東 (the equitable treatment of shareholders) 利害關係人的角色 (the role of stakeholders) 資訊揭露及透明化 (disclosure and transparency) 董事會的責任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board) 024

24 2.4 公司治理 一個健全的公司治理必須符合六項原則: 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架構的基礎。 股東的權利和關鍵所有權的功能。 公平對待股東。
2.4 公司治理 一個健全的公司治理必須符合六項原則: 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架構的基礎。 股東的權利和關鍵所有權的功能。 公平對待股東。 公司治理中利害關係人的角色。 資訊揭露和透明度。 董事會職責。 024

25 2.4 公司治理 我國「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第二條亦說明上市上櫃公司建立公司制度,除應遵守法令及章程之規定,暨與證券交易所或櫃檯買賣中心所簽訂之契約及相關規範事項外,應依下列原則為之: 保障股東權益。 強化董事會職能。 發揮監察人功能。 尊重利害關係人之權益。 提昇資訊透明度。 025

26 2.4 公司治理 2.4.4 國內企業公司治理所面臨之問題 企業之公司治理文化與制度尚待加強 董事、監察人獨立性方面
2.4 公司治理 2.4.4 國內企業公司治理所面臨之問題 企業之公司治理文化與制度尚待加強 董事、監察人獨立性方面 經營權與所有權未有效分離 缺乏評鑑專業機制 資訊透明化程度需配合實務需要持續加強 會計師獨立性不足 025

27 2.5 公司治理與企業倫理的關係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要使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得到合理且公平的對待,其應有的權益受到保障,這也是推行企業倫理的主要目的之一。 公司治理要求資訊應充分揭露與透明化,財務報表不可虛偽不實,這與企業倫理所強調的公平、正義、能力與效用的核心價值是一致的。 026

28 2.5 公司治理與企業倫理的關係 公司治理要求公司管理階層正派經營,避免公司遭到少數有心人惡意挪用資金、掏空公司或其他傷害債權人、供應商、員工股東顧客等利害關係人的情事,甚至造成公司倒閉,引發社會問題,這也與企業倫理所主張的:企業應善盡社會責任的觀念是一致的。 027


Download ppt "企業倫理與公司治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