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灣的傳統文化 班 級 : 座 號 : 姓 名 : 洪 子 堯
2
基隆中元祭 元普度規模最盛大的,無疑是基隆中元祭。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基隆地區的中元普度儼然成為民間最重要的民俗節日,近年來基隆中元祭除宗教意義外,更兼具文化、藝術及觀光等多重社會功能,也具有敬畏鬼神、族群融合等內在意義。追本溯源,基隆中元祭與咸豐年間漳泉械鬥有關:墾荒初期基隆地區移民因土地、水源爭執不斷,加上族群地域觀念濃厚,因此經常發生械鬥事件。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漳泉兩邑移民在魴頂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慘重,後經地方頭人出面協調,乃集中埋葬死者遺骸,並建老大公墓撫慰亡靈。
3
台南的鹽水蜂炮 炸炮聞名者有「鹽水烽炮」、「北港炸轎迎媽祖」、「台東炸寒單爺」。 寒單爺一般指封神榜的趙公明,台東奉祀的是複合寒單爺,是以趙公民和王天君信仰結合而成的「三目花臉」造形,紅白綠花臉是趙公明的太陽光芒、三目是王天君的臉譜,第三目「火眼金睛」繪於額中,稱「慧眼」。一九四九年,陳培昌、「大豬仔」鄭藤、「阿西仔」林國德三人,由南部迎請寒單爺、王天君、太子爺到台東,初奉於陳家,後來以「卜爐主」方式輪祀。 一九七三年台東做大水,寒單爺在康樂橋下太平溪的呂宅,未被大水沖走,神蹟遠播,一九九零年,李建智為爐主,以己宅為壇,稱「玄武堂」。 由於主迎信徒陳培昌曾任兩屆市議員,以專保流氓出名,故稱鱸鰻議員,寒單爺也就為道上兄弟所崇信,卜選爐主和炸寒單爺,也都是江湖人士為多。 炸寒單爺始於一九五一年,間歇舉行,於一九八零後才於每年台東天后宮農曆正月十五、十六的遶境活動,都由刺龍繡鳳的兄弟扮演肉身寒單爺,立於四轎之上接受信徒與商家的炸炮換取紅包,一年盛於一年。
4
臺灣人的媽媽---媽祖 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表徵。明朝末年滿清入關,閩粵地區烽火連天、旱災連年,漢族移民為逃避饑荒、戰禍,紛紛冒死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來臺尋求新的生機。當時唐山移民搭乘簡陋的舢舨舟,且無氣象預報與導航通訊設備,航行海上生死未卜,只能聽天由命;狂風巨浪吞噬了無數的船隻,許多移民遭遇船難,魂斷海上,於是航海之神——媽祖成為渡海移民心靈的依靠,由於對大海的恐懼與航行的不安,人們便將媽祖的神像和香火,供奉在船艙上,祈求航海平安。
5
天 燈 天燈又名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孔明)所創。當初為了傳遞軍情,遂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盞飄浮於空中,造成錯誤的「星象」資訊,用以欺騙司馬懿大軍
6
臺 北 縣 平 溪 、 十 分 一 帶 , 位 處 偏 僻 山 區 , 開 發 甚 遲 交 通 不 便 , 原 為 平 埔 族 的 勢 力 範 圍 。 早 期 入 山 開 拓 的 漢 人 , 常 遭 殺 害 或 土 匪 搶 劫 , 由 於 通 信 不 便 ,墾 拓 的 人 們 遂 以 「 放 天 燈 」 互 報 平 安 , 後 來 逐 漸 演 變 成 當 地元 宵 夜 特 有 的 習 俗 。
7
頭城搶孤 在睽違了七年之後,在台灣的宗教民俗祭典中,規模最龐大,方式最奇特的「頭城搶孤」將在今年九月十一日到十三日在烏石港重現江湖,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陸續完成,孤棚在農曆七月初一開始施工,飯棚也已搭建完成,經過農曆七月十五的普渡儀式後,各界正期待著十三日子夜的「搶孤」競賽登場,主辦單位也保留了三個搶孤隊伍的名額,開放給社會各界報名。相信這項宗教盛典在各方熱烈的參與下勢將為「鬼月」掀起最驚險刺激的高潮,也為中元普渡活動劃下璀璨和歡樂的句點。
8
頭城搶孤
9
宋江陣 關於宋江陣的源流,有許多種說法:其一,有人以為源自古典文學「水滸傳」,宋江攻佔城池所用的武陣。其二,認為這是少林武學的一支屬實拳派,與少林寺的單拳、獅陣同時留傳下來。第三說是源自戚繼光的「藤牌舞」或「鴛鴦陣」。第四說認為是源自鄭成功的「藤牌兵」及「五花操兵法」。根據學者考證,多數認為臺灣的宋江陣始於明鄭時代,鄭成功的部屬陳永華為了方便治理臺灣,提出了「寓政於教」的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武力而成的陣頭;換句話說它可能就是由明鄭的「藤牌兵」蛻變而來。事實上,宋江陣的源起,除了學者公認的「明鄭軍事訓練」之說外,跟其他三說也多少有關。
11
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一般多認為發源自蘭陽平原一帶,從萌芽至今大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小戲階段的歌仔戲是以民謠「歌仔」為基礎,吸收了車鼓戲的身段與扮飾而漸漸形成歌仔陣、落地掃,以至於發展成歌舞小戲形式的「本地歌仔」。隨著歌仔戲的日趨流行,在流傳過程中,不僅擴張了歌仔戲的影響力,也多元化的吸收京劇、北管、福州班等其他劇種的表演元素,漸漸發展成大戲。許多原本演京劇或北管的藝人也不得不兼演或改演歌仔戲,而更加促成歌仔戲表演藝術的成熟。歌仔戲歷經商業內台劇場的洗禮、日治時期受到皇民化運動的壓制,乃至於光復後蓬勃發展的轉型時期,始終因其通俗親切的平民性格,在大眾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因應科技的進步,除了舞台表演外,歌仔戲也曾經隨著大眾媒體的興起,而有電影、廣播、電視歌仔戲等不同形式,除造就風靡一時的「楊麗花風潮」,也讓歌仔戲曲調傳遍大街小巷,成為台灣民眾的共同記憶。歌仔戲的表演風格可說是兼容並蓄,充滿生命力。
12
歌仔戲圖片
13
謝謝大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