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鄭成功 製作人:陳明揚 製作日期:97年1月23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鄭成功 製作人:陳明揚 製作日期:97年1月23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鄭成功 製作人:陳明揚 製作日期:97年1月23日

2 出生背景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早年浪跡四海,亦商亦盜。最後不但成為閩南首富,還當上福建總兵。當他旅居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這也就是為何 日本人始終很尊重鄭成功的主因。7歲時,鄭成功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21歲的那年(1644),清軍入關,明朝滅亡。隨之而來的是父親降清,生母受辱自殺的變故。鄭成功遭受空前未有的打擊,跑到孔廟,燒毀儒服,以孤臣孽子自況,下定決心棄文從武,反清復明。 資料來源:

3 鄭成功姓名的由來 鄭成功於一六三一年與母親及幼弟前往中國。那時的明王朝正是奄奄 一息,崇禎皇帝於一六四四年自盡,明朝宗室迅即在南京擁立福王,即位成為弘光皇帝。可是,鄭芝龍所支持的南京政權,抵擋不住清軍攻勢,僅維持一年而亡,鄭氏又在翌年一六四五年於福州擁立唐王為隆武帝。此時已廿一歲的鄭森去拜謁隆武帝,皇帝授言:「朕以無女可賜妻與你為憾。 應勿忘朕、盡忠義」。並賜給明王朝的國姓「朱」,名字也改為「成功」,這就是「國姓爺、鄭成功」的由來。 資料來源:

4 鄭成功對台灣的貢獻 1624年,臺灣被荷蘭人侵佔。在此後的38年中,荷蘭侵略者對臺灣進行政治上的控制、經濟上的掠奪、精神上的奴役,使臺灣人民 飽受殖民統治之苦。1661年3月23日,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2.5萬東征大軍,不畏艱險,乘風破浪向東挺進,進行了收復臺灣的正義之戰。經過歷時8個月 的攻擊,終於打敗了荷蘭,結束了他們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資料來源:

5 鄭成功家族內部的紛爭 以反清復明為悲願、經常處於戰時体制的鄭氏政權,本應團結鞏固基本,然而實則其內部紛爭不絕。尤其最高統帥藩主的死亡引起族人及政權內部紛爭,削弱了鄭氏政權的團結。鄭成功猝死當時,在廈門的長男鄭經與在台的鄭成功胞弟、鄭世襲之間發生繼承之爭。鄭經因與弟弟的奶媽私通生子,引起父怒,雖未被處刑,但被認為缺乏藩主素質。因此鄭成功死後,鄭世襲立即被擁立為繼承者,鄭經獲悉立刻率領軍隊渡台, 經過一番戰鬥才將繼承者王座納入手中。 資料來源:

6 鄭成功的死亡 到台灣未滿一年,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志未酬,於一六六二年五月結束了充滿波折的生涯, 享年三十九歲。他死後,因讚許其趕出荷蘭人及開拓台灣的功績,移民崇奉他為「開山王」,在 台南建立「開山廟」。 獲悉鄭成功死訊後,在廈門的鄭經立即趕往台灣。鄭經在台灣一旦完成繼承安排後又回到廈門,但遭到清朝和荷蘭的聯合攻擊,於一六六四年一月帶領約七千名將兵及其家屬遷台,這是鄭氏一族所代表的反清復明勢力由中國的總撤退。 資料來源:

7 鄭氏家族的滅亡 後來,於一六八一年二月鄭經死時,鄭氏政權又為爭奪繼承權而內鬥。當時,執意要打倒清的主戰派馮錫範、劉國軒與重視台灣經營的實務派陳永華對立起來。照理,甫及十六歲的鄭經長子鄭克臧﹝陳永華女婿﹞應為繼承者,但是主戰派不承認克臧為鄭經之親生子而將他慘殺,立馮錫範的女婿、年僅十二歲的次子鄭克塽。因 此,曾發揮長才於台灣經營的陳永華被換了下來,由馮錫範掌握實權。 繼承鬥爭雖係鄭氏政權的末期症狀,對於虎視眈眈、伺機要消滅鄭氏政權的清王朝來說,是好機來到。鄭氏政權與清王朝的戰鬥固然激烈,心戰也無不用其極。雙方互相精心策劃向敵方陣營勸降,說它是「獎勵叛變的決戰」也絕不為過。清王朝於一六七九年在福建漳州開設「修來館」,對降伏者,文武官保證其官職,士兵則保證或加入清軍或復員任其自由,一般人如留辮髲則給銀五十兩、不留辮髲也給銀二十兩。清王朝此策果然奏效,因而背叛鄭氏政權者陸續出現。為展示其成果並再誘發更多投降者,「修來館」不僅將投降者,連尚留在鄭氏政權一部分文武官員的姓名與職位也加以公佈。因此,鄭氏政權內部陷入疑心暗鬼的狀況,加速了政權崩潰。 資料來源:

8 鄭成功像 資料來源:

9 我覺得鄭成功他十分偉大,因為他為台灣做了許多建設,而且他很愛戴台灣的百姓,對他們很好,我認為,要做到這一些,非常困難,我們應該好好像他學習。
心得 我覺得鄭成功他十分偉大,因為他為台灣做了許多建設,而且他很愛戴台灣的百姓,對他們很好,我認為,要做到這一些,非常困難,我們應該好好像他學習。

10 結束


Download ppt "鄭成功 製作人:陳明揚 製作日期:97年1月23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