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黃大魚兒童劇團 九彎十八拐劇團 百果樹紅磚屋 臺灣文學作家 台灣演義 黃春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黃大魚兒童劇團 九彎十八拐劇團 百果樹紅磚屋 臺灣文學作家 台灣演義 黃春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黃大魚兒童劇團 九彎十八拐劇團 百果樹紅磚屋 臺灣文學作家 台灣演義 黃春明
大一國文 授課老師:劉慧珠整理

2 2010向大師致敬- 黃春明 工作紀錄影片 上傳日期:2010年8月18日
趨勢教育基金會2010年致敬的對象為黃春明老師,請來溫知儀導演拍攝工作紀錄影片,­雖然黃老師不喜歡被稱為大師,但這一段時間的接觸與合作,的確感覺到國寶級大師的親和­與悲天憫人,邀請你一起珍惜台灣的國寶級人物-黃春明。 關於黃春明,請參考:

3 人性悲憫 悲憫:慈悲憐憫。 造句:她博愛大眾、悲憫世人,受到眾人敬仰。

4 白先勇VS.黃春明 一、作品反映人生 二、創作力不斷 三、熱愛戲劇

5 黃大魚兒童劇團 黃大魚兒童劇團原創立於1994年台北市,早期曾製作《掛鈴噹》、《土龍愛吃餅》、《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愛吃糖的皇帝》、《我不要當國王了》等劇巡迴全省各地,亦曾於2000年春天與大愛電視台『921希望工程』節目合作,赴南投及嘉義災區巡迴義演《新桃花源記》。

6 黃大魚兒童劇團 1998年首度在宜蘭地區招募《愛》劇演員以來,即以「戲劇紮根」為念,除開辦各式戲劇訓練課程,深入校園和社區教學巡演,並長期輔訓宜蘭縣復興國中少年劇團。2002年底,團長黃春明有鑑於在地的製作及演出班底日漸齊整,乃將本團戶藉遷回宜蘭,同時再度籌製新的劇碼。

7 黃大魚兒童劇團 如去年度的《掛鈴噹》、今年度與日本技術合作並赴日公演的現代人偶劇《外科整型》。《戰士.乾杯》則是想要演給大人看的時代劇,預定明後年推出。 我們希望:有一天蘭陽的孩子會發現--我們都是看黃春明的兒童劇長大的。

8 黃大魚兒童劇/1   劇情簡介 老鼠家族正為了被黑貓咬死的奶奶傷心不已,這時候,可惡的黑貓卻又來搗亂。老鼠們實在忍無可忍,決定對付這隻黑貓。幾次失敗之後,牠們終於想到一個好辦法──給黑貓《掛鈴噹》。 老鼠要給貓《掛鈴噹》,談何容易,但他們真的把鈴噹掛在黑貓的脖子上了。怎麼辦到的呢?您看了就知道!

9 黃大魚兒童劇/2 劇情簡介 一片即將收割的稻田,引來許多麻雀來吃稻子。
  老農夫看了心疼,他找三個孫子和他一起做稻草人。他們在家裡找了一些衣服和帽子,一個晚上就把十個稻草人打扮起來。

10 「百果樹紅磚屋」 老作家黃春明念茲在茲的「明星咖啡屋」夢,重溫於「百果樹紅磚屋」。國寶大師黃春明說:「請來喝一杯咖啡,火車會等你。」

11 真的嗎?火車會等人?原來,老作家的咖啡屋,開在宜蘭火車站前,丟丟噹森林下的紅磚屋,紅磚屋裡有棵百果樹,樹上結滿各種果子,所以咖啡屋就叫做「百果樹紅磚屋」囉!百果樹上結實纍纍的果子是:藝術、文學、故事、戲劇、悅聽、生活與咖啡…。百果樹紅磚屋是個慢活與樂活的人文空間,可以獨享一段自我的悠閒。

12 打造多元的藝文空間 百果樹紅磚屋2 黃春明爺爺說故事 聽見‧黃春明,老故事
從揮拳頭到搖筆桿的傳奇人物 黃春明 沈春華Life Show 2009

13 台灣國寶 黃春明 那凝聚注意力支撐開的、又大又突出而翻白黏濕的雙眼,移轉到某一個角度,映著微弱的天光的模樣,竟叫彼此熟得不能再熟的猴養,不意地給下了一跳。 --黃春明《放生『瞎子阿木』》

14 黃春明的故事 1935年,生於宜蘭羅東 1956年,以「春鈴」筆名,在救國團幼獅通訊六十三期發表第一篇著作《清道夫的孩子》 。
1957年,以「黃春鳴」為筆名,在新生報南部版發表《小巴哈》的習作。 1962年,開始投稿給聯合副刊, 《城仔落車》為第一篇,後連續在聯副發表多篇小說。

15 1966年,加入『文學季刊』創刊,每期均有文章發表。
1967年,發表《青番公的故事》、《看海的日子》 、 《溺死一隻老貓》等,創作最旺盛的時刻。 1968年,發表《兒子的大玩偶》、《魚》等重要作品。

16 1973年,發表重要作品《莎喲娜啦.再見》於中時人間副刊。
1980年,獲得吳三連文藝獎小說類。 1983年,小說《看海的日子》改編成電影,黃春明自行編劇,王童導演。 《兒子的大玩偶》 、《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等三篇小說改為〈兒子的大玩偶〉這部三段式電影,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分任導演,吳念真編劇。

17 1984年, 《莎喲娜啦.再見》由黃春明親自改編、導演,與小說《兩個油漆匠》由虞勘平導演、吳念真編劇,搬上銀幕。
2006年,獲得第十三屆『東元獎』。 2010年,獲頒第二十九屆行政院文化獎。 2011年, 受邀至美國進行14場巡迴演講。

18 黃春明 黃春明(1935年2月13日-),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為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
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

19 黃春明寫作風格 第一期是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 第二期是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九年 第三期是從一九八O年至今
黃春明的寫作風格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是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 第二期是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九年 第三期是從一九八O年至今

20 寫作風格第一時期 第一期是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這個時期的黃春明正值年少輕狂,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即使思想與創作手法不夠成熟,但卻也連續寫了好幾篇小說。在這一時期的作品,都是「慘綠少年」的自我寫照,如〈借個火〉、〈男人與小刀〉、〈跟著腳走〉、〈沒有頭的胡蜂〉、〈把瓶子升上去〉等。 

21 這些作品充滿著焦躁、憤懣與自我毀滅,其中尤以〈男人與小刀〉 為代表。
在這篇小說中,他運用象徵手法,利用主人公表現出當時的黃春明正活在一個封閉而不安的自我裡,小說裡的男人要求周遭的一切都要依照自己的意願存在,否則寧願選擇毀滅;甚至到最後,男人以小刀結束自己的生命,選擇了毀滅自我。

22 這樣的情節無怪乎感情豐富且具有細膩筆觸的黃春明,對自己在這個時期裡的幾篇作品並不怎麼喜歡。
一九七四年遠景出版社所出版的《莎喲娜啦‧再見》一書的自序中,黃春明就認為他的早期作品「有多蒼白就多蒼白,有多孤絕就多孤絕」。

23 然而在作品中選擇毀滅自我的黃春明,卻也因此走出自憐、走出封閉的繭,真正將筆觸從自我表現的狹小天地,拓展到正視社會與人生的大格局。
從六0年代後期起,黃春明從宜蘭遷居台北,開始了他寫作生涯的新里程。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以家鄉蘭陽平原為背景,描寫他熟悉而卑微的鄉土小人物,同時也從這些小人物的身上體現出黃春明對土地、對家鄉的摯愛,以及一份血濃於水的血緣親情、夫妻男女之愛。

24 寫作風格第二時期 這個時期的黃春明,開始以刻畫台灣現實社會裡低層人物的遭遇、性格與心聲的情節為作品主軸,這些人物的知識水準雖然都很低,也都受到命運的無情播弄而面對困境,然而他們依舊能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之下活下去。這一時期的作品有:〈青番公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溺死一隻老貓〉、〈魚〉、〈甘庚伯的黃昏〉、〈鑼〉等。 

25 一九七一這一年,黃春明筆鋒轉向得很突然,似乎他還沒將他所熟悉的家鄉小人物的故事一一說盡之前,就突然轉而對城市裡的小人物投射他的關懷。

26 從〈鑼〉裡對憨欽仔悲悽命運的同情,剎時轉變成〈兩個油漆匠〉裡對都市文化的不滿與無奈。由此開始,〈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等四篇小說,對象都直指著外國人的趾高氣昂和一些都市人奴顏卑膝、挾洋自重的悲哀。

27 黃春明以手裡的筆,在小說裡毫不留情地對崇洋媚外的人們加以批評嘲諷(〈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也對那些被外國貨迷昏了的一般人,給予警惕性的勸諫(〈蘋果的滋味〉)。而〈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裡,雖然對象並不是上述這些怪現象,但黃春明卻仍以他的溫情主義繼續關懷著這個社會。

28 寫作風格第三時期 八0年代的黃春明小說產量很少,除了發表〈大餅〉、〈現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放生〉之外,這十年間僅有皇冠出版社為其出版的《黃春明小說集》、《黃春明電影小說集》以及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社所出版的《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然而這三部小說集裡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他過去發表過的,未有其他新作問世。 

29 一九八六年,黃春明在蟄伏了近十年之後,終於推出新的小說〈現此時先生〉,由這篇小說之後的十餘年間(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九),黃春明的創作量驟減至十篇,而且都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上。一個是八0年代後期(一九八六~八七),另一個則是九0年代後期(一九九八~九九)。這一時期的黃春明,開始探索高齡化社會的老人問題。他在聯合文學出版社所出版的個人小說集《放生》的自序中提到,老人問題是目前 台灣社會問題裡,最具人文矛盾的。

30 黃春明眼見目前台灣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得三代同堂的家庭不復存在,漸漸讓人不敢將安養晚年的期待寄託在子女身上。於是,有著這樣深切感嘆的小說家,開始為了當前社會裡的老人抱屈,藉著手裡的筆將問題寫出來;更要為這一代被留在鄉間的老年人做見證。

31 黃春明1 黃春明2 黃春明3 台灣演義 黃春明談《黃春明全集》

32 鄉土文學,影劇人生 看海的日子,即依據台灣作家黃春明所撰寫的小說《看海的日子》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 導演:王童 編劇:黃春明 主演:陸小芬、馬如風、蘇明明 劇情簡介: 女主角白玫(陸小芬飾)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中,白玫的養父把她賣到南方澳漁港的私娼寮當妓女,「十四歲就在中壢的窯子裡,墊著小凳子站在門內叫阿兵哥的日子」。 看海的日子

33 後來養母家境好轉之後,希望白玫從良,但白玫不肯,養母罵她是爛貨,白玫反譏她說:「是的,我是爛貨。十四年前被你們出賣的爛貨,想想看:那時候你們家裡六口人的生活是怎麼過的?現在是怎麼過的?現在你們有房子住了,裕成畢業了,結婚了,裕福讀高中,阿惠嫁了。全家吃穿那一項跟不上人家?要不是我這個爛貨,你們還有今天?」

34 一日白玫在火車上遇到昔日的姊妹茵茵(蘇明明飾),已從良的她,嫁給了體貼的少校,並育有一子魯延。一家幸福的模樣,讓白玫突然也想當起母親來。後來白玫跟一位恩客;善良純樸的漁人阿榕(馬如風飾)借種懷一子後隨即離開該地。與漁人阿榕不告而別後的白玫獨自回到親生母親故鄉。 看海的日子 ─ 第二十屆金馬獎 (1983年 民國72年) 入圍: 獲獎: ●最佳劇情片獎 ●最佳女主角-- 陸小芬(白玫) ●最佳改編劇本獎—黃春明 ●最佳女配角– 英英(白玫的生母)

35 在白玫到達當地後,該村落隨即開放了公地放領使村民擁有土地,並建議村民控制地瓜銷售量來提高價格等等的好事,爾後當地村民都一致認為這些好事都是白玫帶來的好運。正月,白玫終於要生產了,生產並不順利,但最終醫生還是用夾子將嬰兒順利產出,是一名健康的男嬰。

36 日子一天天過,身邊依偎著一個孩子的白玫也思念起個性憨厚的漁人。某日她攜子搭乘火車經海岸線前往漁港,欲看看孩子的爸。搭車時,一位女士主動讓位給她們母子坐,讓此時的白玫感受到無比的溫暖。

37 看海的日子 背後含意 作者描述出娼妓的生活情形,她們受到歧視,長期下來轉換為對這份行業的自卑,但是主角白玫有著對生命的渴望,期望在這樣的生活當中尋得一份平等對待,一份心靈的平靜,這時作者由娼妓和母親的對比形象,賦予白梅一個轉換生命的契機,社會對於這兩個角色的社會期待也有天地之差,或許這是白玫將孩子的誕生視作是「這就是我還要活下去的原因吧!」

38 藉由孩子的孕育、場景換到坑底,到鋪陳著白玫揮別過去,展開新生的暗示,同樣地,海代表著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孩子也是如此,新生命的誕生是如此像嚴冬般地陽光這樣美好,雖然漁港依舊要在鰹魚季節騷動,但這種原始與土地的生命力將會繼續蓬勃,給予人們無限的希望。    

39   這篇作品透露出作者對於生命的熱愛,才可以將白玫這個角色成功的轉換過來,除了對於娼妓這個行業的仔細描述,還有在山、海場景的互換中不感到突兀,甚至給人一種熟熟悉的感覺,應該要歸功於作者平日對於鄉土的仔細觀察和愛鄉的情懷吧。

40 唯有回到那個雖落後卻有著純樸善良的人情味的出生地老家坑底,唯有坑底這相對於勢利、疏離的文明社會,表徵著原始自然、如大地之母能孕育新生機的家園,才能洗去文明社會加諸於白玫身上的屈辱,平撫她長期作賣身婦烙印於身心的創傷,使她重拾做為一個人基本的尊嚴與信心。

41 鄉土文學,影劇人生 《兒子的大玩偶》為依據台灣作家黃春明所撰寫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一頂帽子》和《蘋果的滋味》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集錦電影作品。 兒子的大玩偶

42 劇情簡介《兒子的大玩偶》: 坤樹的工作是做戲院的大型廣告看板,不管在熱天或是冷天都要穿著跟戲服一樣的服裝、在臉上抹厚厚的粉,在街上走動,當初他接下這份工作,為的是他的妻子和他們未出世的孩子-阿龍。 這份成天不說話,只能跟自己自言自語的工作,已經是這一帶的特色了,雖然能夠養家活口,也換來滿腹辛酸,行人的視若無睹、孩童對他的惡作劇、大伯的不諒解…。

43 這天,坤樹跟妻子阿珠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吵了一架,賭了氣不吃飯就到街上工作,坤樹跟阿珠各懷心事的注意對方的舉動,坤樹回家吃中飯時注意到阿珠不在,煞時內心忐忑了起來…,阿珠跟丈夫吵架後,還跑到街上偷偷注意丈夫的舉動…而冰逝。 兒子的大玩偶─ 第二十屆金馬獎 (1983年 民國72年) 入圍: ●最佳男配角獎– 陳博正(坤樹) ●最佳童星獎– 顏正國(蘋果的滋味) ●最佳改編劇本獎—吳念真

44 兩人面對時都沉默不語,可是都偷偷的關心對方、反省自己;坤樹這天結束工作後,聽到經理覺得活人廣告看板不吸引人了,要將坤樹安排去踩三踏車,坤樹欣喜的想要第一個告訴阿珠這個好消息,夫妻間的尷尬也因為對未來的新工作。

45 對坤樹而言,兒子阿龍是支持他維持這樣生活的最大動力,阿珠曾跟他開玩笑說:『阿龍哪是認得你,他當你是大玩偶呢!』坤樹本來不以為意,但在阿龍見到他原本面貌時不斷哭鬧時,坤樹才發現,阿龍只喜愛化妝過後的他,坤樹只好心酸拿起白粉,往臉上撲去…。

46 兒子的大玩偶 背後含意 作者藉由坤樹和阿珠這對夫妻,除了描述他們之間含蓄的情感,對於在現實生活重壓下的坤樹,始終沒有放棄內心自我的掙扎,養成他不斷自省的習慣,雖然,坤樹連自己兒子的名字都不會寫,但藉著長時間孤獨 的步行與思索,他「面具」之後的真性情,一點一滴地宣洩出來,那能讓讀者感覺到一股溫熟的脈動、真實人生的脈動。

47 作者利用的手法中,不管是夫妻間的溝通、坤樹的內心戲、或是利用坤樹”招牌”到處走動的特性,生動的描述出出當時的街道景色、各色人物,讓讀者感受到彷彿身歷其境的根坤樹走遍了大街小巷一般,相當的具有娛樂性。

48 參考資料 黃春明&黃大魚: http://www.bigfish.org.tw/index.htm 放生:
台灣文學國寶:黃春明: 看海的日子-維基百科: 黃春明的寫作風格:

49 兒子的大玩偶-維基百科: 參考書目: 兒子的大玩偶 青番公的故事 看海的日子 放生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蘋果的滋味


Download ppt "黃大魚兒童劇團 九彎十八拐劇團 百果樹紅磚屋 臺灣文學作家 台灣演義 黃春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