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 心輔三 楊婕妤、蕭妤潔、    林千桂、蔡穎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 心輔三 楊婕妤、蕭妤潔、    林千桂、蔡穎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 心輔三 楊婕妤、蕭妤潔、    林千桂、蔡穎綾

2 簡介 情感性疾患 憂鬱症 雙極性疾患 憂鬱症+ 躁狂症狀 1.輕鬱症 2.重鬱症 1.雙極性疾患第一型 2.雙極性疾患第二型
3.循環性情感疾患

3 p.302~306 憂鬱症

4 憂鬱情緒v.s.憂鬱症 憂鬱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某些事件感到憂鬱沮喪,一種對失落事件的正常反應。
憂鬱症:憂鬱的持續性,以及影響日常活動和人際關係的程度不同。若要診斷為憂鬱症,需經過精神醫學專業的診斷。 「憂鬱症」個案會出現憂鬱症狀,但憂鬱的人卻不一定是憂鬱症。 憂鬱症雖然是一種疾病,但多數可以在專業醫療與心理輔導的協助之下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

5 憂鬱症症狀 責備自己(專注自己的不足與缺失) 以負面的眼光看世界、容易失去希望 疲累、低活力、身體疼痛
精疲力竭、不易入睡or睡整天、胃口大變 心裡活動減緩or內心活動煩躁 主動性消失、疏離、自殺意念常出現

6 重鬱症 憂鬱症 輕鬱症

7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重鬱症

8 重鬱症 DSM-IV-TR 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憂鬱心情或失去愉悅感 至少具有五個下列症狀:
失眠:不易入睡、夜間醒來後無法再度入眠、過早起床、睡眠時間延長 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 食欲及體重異常增減 喪失活力 感覺無價值 無法專心、思考或做決定 循環性的死亡或自殺意念 *症狀幾乎每天出現、或大多數日子出現,至少2週以上。 *症狀導致明顯痛苦或功能減弱 *這些症狀並非因為失去親人所致

9 關於重鬱症 被稱作階段性疾病(episodic disorder)
-出現一陣子會消失,憂鬱傾向消失一段時間,若未治療狀況可能延長五個月以上,憂鬱變成慢性的。 容易復發 關於重鬱症的診斷準則爭議

10 dysthymic disorder 輕鬱症

11 輕鬱症 DSM-IV-TR 憂鬱情緒佔據日常生活一半以上的時間, 至少持續兩年,至少具備兩個以下症狀: 過多或過少食欲 失眠或嗜睡 沒有活力
低自尊 無法專心或做決定 無望感 *症狀每次消失不超過兩個月 *在此疾病發作的首兩年沒有出現重鬱症狀 *症狀導致明顯憂傷或生活能力減弱

12 輕鬱症&重鬱症 DSM-IV-TR以時間長短、型態及症狀的數量來分辨輕鬱症和重鬱症。
比較兩者的診斷標準,請注意輕鬱症的診斷標準之一:該個體沒有足夠的症狀可支持重鬱症的診斷。

13 憂鬱症的流行病學 「精神疾病中常見的感冒」 女性重鬱症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 貧困者重鬱症發生率為一般人的三倍 文化差異 初發年齡下降
共病現象,三分之二患者符合焦慮性疾患

14 p.306~308 雙極性疾患

15 雙極性疾患第一型 雙極性疾患 雙極性疾患第二型 循環性情感疾患

16 雙極性疾患 雙極性疾患是由躁症症狀嚴重性持續時間來決定 躁症(Mania)為一種極度亢奮或急躁易怒的狀態,伴隨診斷標準的其他症狀。
發作時,人們會大聲不斷談話,有跳躍性思考、好交際、甚至有侵略性。 純狂躁or混合發作(mixed episodes) 躁症or輕躁症

17 躁症&輕躁症 DSM-IV-TR 興奮與急躁情緒的區分,應至少包括下列 三項症狀(四項症狀則為急躁情緒): 增加目標導向的活動、或不休息
不尋常的多話;說話變快 跳躍性的思考或主觀認為思緒快速奔馳 睡眠的需求減少 自尊膨脹,相信自己有特殊的天賦、能力或力量 分心、注意力易分散 過度投入可能會造成不好後果但會是自己快樂的活動:亂花錢,縱慾,亂開車等。

18 躁症&輕躁症 DSM-IV-TR(續) 躁症: 症狀持續一周或需要住院 症狀導致明顯痛苦或失去生活能力 輕躁症: 症狀持續至少四天
生活功能有明顯差異,但未達到顯著的損害

19 雙極性疾患第一型(bipolar I disorder)
雙極性疾患第二型(bipolar II disorder) 循環性情感疾患(cyclothymic disorder)

20 雙極性疾患第一型 舊稱為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 不一定正經歷躁症症狀,曾經發作過就會被診斷成第一型
雙極性的復發率高於重鬱症

21 雙極性疾患第二型 患者必須經歷至少一個眾預期及一個輕躁期,才符合第二型

22 循環性情感疾患-DSM-IV-TR 為期至少兩年 數個不符合躁症的輕躁症狀 數個不符合重鬱發作的憂鬱症狀 每次症狀消失期間少於兩個月
症狀導致明顯的痛苦或生活功能損害

23 循環性情感疾患 第二種慢性的情感性疾患  (第一種是輕鬱症) 有頻繁但輕微的憂鬱症狀和輕微的躁症症狀交替出現

24 雙極性疾患的流行病學 男性和女性的好發率相當 雙極性疾患第一型是最嚴重的神經疾病之一 循環性情感疾患患者有高度風險發展為躁症或重鬱症

25 p.311~329 病因學

26 情感性疾患的病因學 p.311~312 病因學 憂鬱症、雙極性疾患的神經生理因素 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雙極性疾患的社會心因素
研究疾病出現原因 沒有任何單一原因能解釋,需結合數個不同因素 著重於重鬱症和雙極性疾患第一型 憂鬱症、雙極性疾患的神經生理因素 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雙極性疾患的社會心因素

27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2 基因遺傳因素 神經傳導物質 大腦造影研究 神經內分泌系統

28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2~313 基因遺傳因素(當其中一人患病時) 研究者認為此類疾病與一組基因有關、而非單一基因
憂鬱症: 同卵與異卵雙胞胎遺傳相關因子約37%   (但個案來源多為住院病人,有估計數較高的偏誤) 領養研究也支持 雙極性疾患: 同卵雙胞70% 異卵雙胞25% 無法解釋躁症症狀的時間與嚴重性 研究者認為此類疾病與一組基因有關、而非單一基因

29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3~315 神經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 不一致的證據: 其他研究
抗憂鬱劑藥效發揮功能時神經傳導物質已恢復正常狀態 不受特定濃度的神經傳導物質影響 其他研究 雙極性疾患患者身上的多巴胺接受器過度敏感 易受憂鬱症狀影響的人的血清素接受器敏感度較低 G-蛋白在躁症患者身上多、鬱症患者少

30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5~317 大腦造影研究 重鬱發作和情緒事件有關,人們經歷情緒時會啟動大腦系統、可能影響結構
四種與憂鬱症相關的結構: 杏仁核(評估刺激在情緒上的重要性) 海馬回(回憶類似記憶) 前額葉皮層&前扣帶回(對情境採取適當回應)

31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5~317 大腦造影研究
有兩種: 結構性研究: 大腦特定區域細胞較少或中斷連結 前額葉皮質、海馬迴體積量減少 發現的是永久性大腦損害 功能性研究: 大腦特定區域活動是否改變 杏仁核高度活動,對負面情緒有較強而持續的反應 在做決策時,海馬回、前額葉皮質、前扣帶回顯得不活躍;因應情緒時,憂鬱症患者可能增加情緒來反應,但減少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5~317 大腦造影研究 雙極性疾患大腦結構與重鬱症相似
結構性研究:前額葉皮層、基底神經、海馬回、前扣帶迴,體積減少;杏仁核體積增加。 功能性研究:第一型和杏仁核高反應、海馬回&前額葉皮層活動減低有關。 第一型:分泌血清素的核縫合體積減少,可能導致雙極性的血清素失調比憂鬱為高。 大腦酬賞系統(基底核):憂鬱時愉悅感、心理動機、生活能量低,與躁症相反。

33 1.情感性疾患的神經生物學因素 p.317~319 神經內分泌系統 杏仁核過度活化
管理壓力反應的HPA軸(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CH02)也過度活化 引起可體松(壓力荷爾蒙)釋放 可體松過量,產生憂鬱基本症狀:性慾、食慾減低、睡眠中斷 庫欣氏症候群

34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19 社會因素:生活事件、人際問題 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理論 個人特質-情感與神經系統 認知理論

35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19~321 社會因素:生活事件、人際問題 嚴重生活壓力事件可能導致憂鬱症發作
一般事件:失去工作、重要他人、情感、失落、屈辱 長期慢性的壓力事件:貧困 個體差異:神經生物系統、素質-壓力模式、心理與認知的脆弱性、後續壓力源 脆弱因子:低社會支持、社交疏離 社會支持可降低重大壓力源的影響 家庭人際:高批判或敵對性的情緒表達 負向人際互動:過度尋求安慰、負向自我概念、反覆及否定

36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理論 個人特質-情感與神經系統 認知理論

37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理論
憂鬱症最早潛在口腔期(過度依賴他人、被拒絕後易出現憂鬱症狀) 主張症狀由失去親人所引起 怨恨遺棄,藉內攝來鬆解失落事件的感受,轉憤怒對內、不斷自我責備,產生憂鬱情緒。

38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個人特質-情感與神經系統 重鬱症和焦慮性疾患常有共病現象
焦慮性疾患→生理喚起、高負向情感 憂鬱症→低正向情感、高負向情感 同時出現三種狀況則為共病現象 最大區別→缺乏正向情感、正向刺激、正向情緒反應 神經質是和憂鬱症最相關的人格特性,可預測憂鬱症。 外向是一種常經驗正向情緒的人格特質,但低度外向不完全會導致憂鬱。

39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認知理論 貝克的理論 無望感理論

40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認知理論 貝克的理論 負向三角:以負向眼光看自己、世界、未來
負向基模導致認知偏見→過度重視負向回饋、記住負向資訊→鞏固基模(惡性循環) 負向基模 認知偏差 負向三角 憂鬱症

41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認知理論 貝克的理論 失功能態度量表(自陳式)可預測重鬱症發作 獨斷推論:驟下結論
選擇性偏差推論:忽略其他因素 過度類化:極端信念不恰當地遷移 失功能態度量表(自陳式)可預測重鬱症發作

42 2.憂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1~327 心理因素: 認知理論 無望感理論:簡稱「習得無助」,納入歸因理論再度強調無望感
認知歷程只能解釋一種憂鬱症(無望感憂鬱) 觸發因子:動機減低、悲傷、自殺意念、心裡活動降低、睡眠障礙、注意力缺失、負向認知…等無望感 預期:期待的結果不會發生、自己無能為力改變 三個連續向度歸因解釋人在壓力源發生時的反應機制 內在(個人)-外在(環境) 穩定(永久)-不穩定(暫時) 全面(多向度)-特定(單方面)

43 3.雙極性疾患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8~329 雙極性疾患的憂鬱症 躁症

44 3.雙極性疾患的社會心理因素 p.328~329 雙極性疾患的憂鬱症 負向生活事件是鬱期發作的重要前置因素
可預測憂鬱症狀:神經質、負向認知、缺乏社會支持

45 3.雙極性疾患的社會心理因素 p .328~329 躁症 躁狂防禦 大腦酬賞系統紊亂 對痛苦的心理狀態的保護、抵禦痛苦的自我認同
注意負面刺激 對自我負向思考比他們承認得多 負向生活事件、負面歸因模式、失功能態度 大腦酬賞系統紊亂 順利成功的經驗引發認之變得更有信心,循環演變可能會過度追求目標,進而引發躁症症狀。

46 p.330~341 情感性疾患 的治療

47 情感性疾患的治療 心理治療 生物治療

48 心理治療 憂鬱症 人際心理治療(IPT) -方式:把重點放到一到二個人際議題上,幫 助個人辨認對這些議題的感覺 認知治療 -強調認知重組
  -方式:把重點放到一到二個人際議題上,幫       助個人辨認對這些議題的感覺 認知治療   -強調認知重組   -以內觀為本認知治療(MBCT)   

49 心理治療 社交技巧訓練 -改善病人的社會互動 行為活化技巧 -常見症狀:缺乏活力、退縮和惰性 -可預防兩年以上的復發 行為婚姻治療
  -改善病人的社會互動 行為活化技巧   -常見症狀:缺乏活力、退縮和惰性   -可預防兩年以上的復發 行為婚姻治療   -可能比個別認知治療更能減輕婚姻問題

50 心理治療 雙極性疾患 心理教育取向 -幫助了解疾病的症狀、病程的時間、生理和 心理誘發症狀的因子和治療策略 家庭聚焦治療(FFT)
  -幫助了解疾病的症狀、病程的時間、生理和    心理誘發症狀的因子和治療策略 家庭聚焦治療(FFT)   -教育整個家庭認識疾病、增進家人的溝通和    發展問題解決技巧

51 生物治療 憂鬱症 電痙攣療法(ECT) -以70至130伏特的電流通過病人的大腦,故意 誘發一個發作和瞬間的無意識狀態 -單側/雙側
  -以70至130伏特的電流通過病人的大腦,故意    誘發一個發作和瞬間的無意識狀態   -單側/雙側 藥物治療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三環抗憂鬱劑、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

52 生物治療 雙極性疾患 藥物治療   -「情緒穩定劑」:鋰鹽   -復發平均時間:一年

53 p.341~350 自殺

54 自殺意念 殺害自己的想法,比自殺企圖更常見 自殺企圖 涉及意圖造成死亡行為,沒有造成死亡 自殺 意圖造成死亡,實際上也身故死亡

55 自殺和自殺企圖的流行病學 約10~20%的人一生中至少出現一次自殺意念,3~5%至少出現一次自殺企圖。 男性自殺是女性的四倍。
女性較容易有有自殺企圖,是男性的三倍。 老年人的自殺率上升。 青少年和兒童的自殺率正急遽增加,至少40%的兒童和青少年曾有過一次的自殺意念。 離婚或喪偶的自殺率提升4-5倍。

56 自殺模式 精神疾病 試圖自殺的人,半數以上的人在行動時是憂鬱的;15%住院治療憂鬱症的人,最終自殺身亡。 90%企圖自殺者患有精神疾病。
恐慌性疾患、飲食性疾患、男性酗酒問題 大多數有精神疾病的人並不會自殺。 共病性憂鬱症 邊緣性人格疾患

57 自殺模式 神經生物學模型 遺傳 低血清素↔憂鬱症 血清素↔自殺 迪皮醇抑制試驗

58 自殺模式 社會文化模式 媒體自殺報導 ex.瑪麗蓮夢露 Somebody > Nobody

59 自殺模式 社會文化模式 涂爾幹【自殺社會學模型】 *自殺是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自我中心型自殺 Egoistic suicide 和家庭、社會、社區關係不密切 利他型自殺 altruistic suicide 個人相信自殺對社會有益 失序型自殺 anomic suicide 個人和社會的關係突然改變、社會中發生嚴重變化 宿命型自殺* fatalistic suicide 即使付出任何努力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 *自殺是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涂爾幹四種自殺類型(轉引自《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  自我本位型(egoistic):自殺是源自個人孤立於社會之外。它是發生在較少社會聯繫的人身上,如單身居住於公寓會比與家人一同居住的自殺率來的高、或負擔精神壓力的孤獨者的自殺率較高。 失序型(anomic):自殺原因在於個人無法與社會規則協調。事實上是社會的道德無法維持它對個人的支持。TA:譬如經濟大恐慌(蕭條)、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上升。 利他型與宿命型自殺,則是人與社會的聯繫過強。 利他型(altruistic):如軍官的自殺是為了軍隊團旅的榮耀,或當一家族領導死亡後,家族和扈從為跟隨他而自裁。TA:譬如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神風特攻隊。 宿命型(fatalistic):當群體中的個人被置於極度受禁錮的情境中,他們感覺到即使付出任何努力也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例如奴隸的自殺。 四種自殺觀點,參見涂爾幹《自殺論》一書。 涂爾幹的自殺論 收藏 推薦 涂爾幹的自殺研究在社會學領域中一向很有代表性。在此整理他的理論,並節錄一些自己的想法... 涂爾幹對於自殺這件事分成三個種類 :一.利己型自殺,二.利他型自殺,三.脫序型自殺。 一.利己型自殺:是因為社會連帶鬆弛所導致,而所謂的社會連帶就像是一種凝聚力很高的團體彼此之間的聯繫,像是參加教會的人在自殺研究中自殺率要比一般人低。而研究中也顯示出天主教徒的自殺率很低,而新教徒自殺率較高。涂爾幹認為是因為新教徒的獨立空間較大,也比較自我中心,但天主教強調整體化,以社群為優先。 所以利己型自殺的人,一般來說就是自我意識較強的人,也因為較少牽絆他的社會活動的社會團體,這一類的人相較於社會連帶程度高的人們,是比較我行我素而不畏他人眼光的! 二.利他型自殺:這類型的人認為自殺是一種義務,基本上他們性格是貶低自我的。在這裡又可以分成三種子類型: (一)義務型:自殺是強制性的,像古代的殉葬習俗,也就是說當一個社會有這種強制規範,而大家都奉為圭臬則那個代表殉葬的人就非死不可。這就跟男生年紀到了,一定得去當兵的意思差不多。 (二)非強制性的:強調尊嚴,如同日本的武士道式自殺。這一類的人認為為了某種尊嚴而死,對他們來說是很榮耀的事。而這一類的人也許會為國家或民族尊嚴義無反顧的去死。 (三)強烈型:這類型的以宗教狂熱為典型,他們認為個人完全無足輕重,他們已完全融入宗教之中,進而能為該宗教殉道。 三.脫序型自殺:此類型自殺多發生在以下情境 (一)危機時期,但肇因非危機本身,而是危機引起的脫序現象。所以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調整時,不管是由於迅速的發展還是由於意外災難,人都容易自殺。像是台灣發生的921大地震之後,災民很多都陷於情緒低落的憂鬱之中,而這些災民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 (二)當經濟混亂成為常態,使人的活動失常,就能引起脫序型自殺。像現在社會中常常發生因欠債而全家自殺的現象,就是屬於大環境經濟混亂所引發的效應。 (三)喪偶所引起的家庭失序,喪偶之後家庭因無法調整建立新的規範,容易引發脫序狀態,並提高偏差行為出現的可能性。

60 自殺模式 心理模式 報復,引起罪惡感 從他人獲得愛的努力 彌補罪惡感 渴望與已逝去的愛人再重聚 想逃離情緒痛苦 強烈渴望逃離嫌惡的自我意識
未達成目標→自責→自殺 完美主義

61 自殺模式 心理模式 強烈渴望逃離嫌惡的自我意識 未達成目標→自責→自殺 高成就期待的國家和團體 完美主義 問題解決能力 未能達成目標 絕望感

62 自殺模式 心理模式 正向特質強化個人活下去的動機 李娜漢(Marsha Linehan)生存理由量表 讓個案選擇生活的方式 生活滿意度

63 自殺迷思     討論自殺的人不會真的自殺 自殺沒有預警 自殺的人想死 人以低致死性的方式企圖自殺,是不嚴重的自殺 P.343 表8.7

64 自殺預防 治療相關精神疾病 邊緣性人格疾患→辯證式行為治療 藥物治療

65 自殺預防 直接處理 艾德溫施德曼(Edwin Shneidman) 減少自殺企圖、意念 住院(自殺倫理) 減少心理痛苦強度
幫助個案看到有別於持續苦惱的其他觀點 鼓勵個案從自我破壞行為中再拉回來一點 減少自殺企圖、意念 解決社交問題 接受處理情緒、解決問題 住院(自殺倫理) P.349案例

66 自殺倫理 托馬斯雪滋(Thomas Szasz) 防制一個人不自殺是不切實際也不道德的 人有自有選擇的權利
「衝動性自殺」除外,尤為兒童及青少年 並不反對接受治療

67 自殺預防 自殺防治中心 矛盾證據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既然有很多人接觸自殺防治中心之後安然渡過自殺危機,那麼這些努力將會繼續下去。*

68 小組分工 情感性疾患的病因學:蕭妤潔 情感性疾患的治療+課外補充資料:林千桂 自殺+自殺補充資料:蔡穎綾 臨床描述+統整PPT:楊婕妤

69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 心輔三 楊婕妤、蕭妤潔、    林千桂、蔡穎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