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骨 骨组织的结构 间质 骨组织中的细胞 骨的结构 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膜 骨的发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骨 骨组织的结构 间质 骨组织中的细胞 骨的结构 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膜 骨的发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骨组织的结构 间质 骨组织中的细胞 骨的结构 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膜 骨的发生

2 一、骨的组成 骨组织 (osseous tissue ) 骨间质(纤维+钙化的 基质)+细胞 骨膜(骨外膜、骨内膜) 骨髓 坚硬且有一定韧性的结缔组织,支撑、保护、参与运动,钙库

3 (1) 骨组织的细胞间质 有机成分 (35%); 无机成分 (65%) 有机成分: 胶原纤维(90%) 无定形的基质:
糖胺多糖(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 -SO4在骨内分布少于软骨 蛋白多糖可以形成分子筛结构,便于和纤维粘合在一起。 糖蛋白: osteocalcin(骨钙蛋白), osteonectin(骨连蛋白), osteopontin(骨桥蛋白). 作用: responsible to resilience

4 无机成分 (骨盐): 主要由羟磷灰石的结晶,不溶性的中性盐,细针状,长10-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排列 负责骨的硬度 骨板 (bone lamella ) : 骨质结构呈板层状排列,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

5

6

7 (2)细胞 骨原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 成骨细胞(osteoblast) 骨细胞 (osteocyte)
破骨细胞(osteoclast)

8 骨原细胞 Osteoprogenitor cell
位置:位于外骨膜或内骨膜贴近骨质处 L/M:细胞小、梭形、核椭圆形,弱的嗜碱性 功能:是干细胞,可分裂成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

9 成骨细胞(osteoblast) 位置:分布在骨组织表面,常排成一层 L/M:梨形, 表面有许多突起,这些突起伸入骨质表层 核大、核仁明显, 胞质强嗜碱性 E/M: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突起之间有缝隙连接 功能:分泌纤维、有机基质

10 功能: osteoblast fibers g.s osteoid (类骨质) embedded osteoblasts
Osteoblast release matrix vesicle(基质小泡) Osteoid Ca bone tissue Osteoblasts osteocytes

11 骨细胞(osteocyte) 位置:位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的骨陷窝 L/M:胞体:小、扁平;处于骨陷窝;弱嗜碱性;有突起,位于骨小管 骨小管和骨陷窝充满组织液

12 processes E/M: 突起之间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通讯 作用: 保持或更新骨基质

13 破骨细胞(osteoclast) 位置:常位于骨组织改建处 L/M:大(可达100um)、2-50个核、胞质嗜酸性强,有多个单核细胞融而成
E/M:皱褶缘(微绒毛聚集而成),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饮泡 皱褶缘的周缘有一环形胞质亮区(clear zone),构成一道环形胞质围墙,封闭局部的微环境

14

15 功能: 亮区: attached the bone surface to form a microenvironment 溶解骨质:破骨细胞向微环境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乳酸及柠檬酸等,在酶及酸的作用下使骨质溶解。吞噬溶解的骨质成分。 matrix 微绒毛: increase the absorptive area & absorb the dissolved products * belong to the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16 二、骨的结构: 骨的结构 密质骨 松质骨

17 (1)骨松质 位置: 分布于长骨的骨骺和骨干的内表面 结构: 针、片状骨小梁连接形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骨髓。
骨小梁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18

19 (2)骨密质 分布于长骨骨干和骨骺表面。 骨板排列紧密、规律。 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骨板间有横向的穿通管

20 外环骨板 位于骨干外侧面,较厚,层数较多,较整齐。 内环骨板 位于骨干内侧面,较薄,仅数层,排列不甚规则。

21 骨单位 (Haversian system)
又称哈弗斯系统,是主要结构单位。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 呈筒状,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构成,中央内含骨膜组织、毛细血管和神经等。

22 相邻层次的骨板纤维方向交叉排列  Osteon

23 粘合线(cement line) 骨单位之间、骨单位与内、外环骨板之间折光性较强的轮廓线。 cement line

24 骨单位最内层的骨小管均开口于中央管。 最外侧的骨小管在粘合线以内返折,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通连。

25 间骨板(Interstitial lamellae):
是介于骨单位之间的不规则的骨板; 是骨单位构建过程中残留的骨板 骨单位之间的不规则的平行骨板,除骨陷窝及骨小管外,无其它管道。 I.L os

26 (3)骨膜 骨外膜(periosteum) 外层较厚,密CT,穿通纤维横向穿入外环骨板,起固定作用。
骨内膜(endosteum) 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中央管、穿通管内表面衬覆的薄层CT。 有一层扁平细胞,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27 过程:骨组织形成与骨组织吸收,二者相辅相成。骨发育完善后,仍交替进行内部改建。
三、骨的发生(自学) 起源:间充质 过程:骨组织形成与骨组织吸收,二者相辅相成。骨发育完善后,仍交替进行内部改建。 方式: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以上肢骨的发生为例

28 ㈠ 膜内成骨 (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
特点: 由胚性结缔组织(间充质分化而来)直接形成骨组织。 部位: 扁骨、不规则骨

29 过程: ①间充质C分化为骨祖C; ②骨祖C分化为成骨C; ③成骨C分泌类骨质,并转变为骨C; ④类骨质钙化为骨质,骨组织形成。 ① ② ③

30 骨化中心(ossification center)
—— 最早形成骨组织的部位。 成骨细胞 骨细胞 骨小梁 骨质

31 ㈡ 软骨内成骨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部位: 大多数骨,如四肢骨、躯干骨及颅底骨。 特点: 先形成软骨,后替换成骨 其中有类似于膜内成骨的过程 发生、生长和改建穿插交错

32 过程: cartilage model ⒈ 软骨雏形形成 骨祖C→软骨C→软骨组织 软骨雏形 间充质 软骨膜 bone collar
⒈ 软骨雏形形成 骨祖C→软骨C→软骨组织 软骨雏形 间充质 软骨膜 bone collar ⒉ 骨领形成 软骨雏形中段外围,以膜内成骨方式成骨,其整体形状犹如领圈,包围软骨雏形,故名骨领。 软骨膜改称骨外膜,以此方式不断成骨,骨领渐厚,并向两端延伸。

33 过程:(以长骨为例) ⒊ 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 雏形中段的软骨细胞肥大、退化、死亡、基质钙化 软骨退化
⒊ 初级骨化中心与骨髓腔形成 雏形中段的软骨细胞肥大、退化、死亡、基质钙化 软骨退化 血管穿越骨领进入退化区,带入破骨C、间充质等。吸收软骨基质,形成许多纵向隧道 初级骨髓腔

34 成骨C在残存的软骨基质表面成骨,包围钙化的软骨基质
过渡性骨小梁: 出现过渡型骨小梁的部位 初级骨化中心 过渡型骨小梁被破骨C吸收,初级骨髓腔融合成一个大的骨髓腔 骨髓腔形成

35 过程: ⒋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及骨骺形成 骨端的软骨中央出现的骨化中心。时间因骨而异,大多在出生后数月或数年。 次级骨化中心:
骨骺形成: 从中央向四周进行骨化,使骨端软骨被骨组织取代。骨骺的中心为骨髓腔。 骨骺形成后,两处软骨被保留 关节软骨 骺软骨(骺板)

36 骨的进一步生长 骺软骨不断生长并被骨组织替换。从骨端至骨髓腔之间分为: ⒈ 骨的加长: ①软骨储备区 ②软骨增生区 ③软骨钙化区 ④成骨区
至17~20岁,骺板停止生长,被骨小梁完全取代,称为骺线。 ②软骨增生区 ③软骨钙化区 ④成骨区

37 ⒉ 骨的增粗: 骨干外周不断添加骨组织; 内表面不断被破骨细胞吸收,骨髓腔扩大。
在加长和增粗过程中,密质骨形成、并不断改建,使骨的形状和内部构造适应身体的发育。

38 外环骨板 间骨板 内环骨板 骨单位 松质骨

39 穿通管 中央管

40 软骨性骨发生的过程 返回过程:① ② ③ ④ 关节软骨 次级骨化中心 骺板 骨领 初级骨化中心 血管 钙化 的 软骨 骨干 软骨雏形


Download ppt "骨 骨组织的结构 间质 骨组织中的细胞 骨的结构 密质骨和松质骨 骨膜 骨的发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