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導教授:蔡順良 參考資料來源:陳慧玉、羅雅茹 報告者:盧怡蒨、楊梵妤、陳思羽、鄭育文、林怡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導教授:蔡順良 參考資料來源:陳慧玉、羅雅茹 報告者:盧怡蒨、楊梵妤、陳思羽、鄭育文、林怡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導教授:蔡順良 參考資料來源:陳慧玉、羅雅茹 報告者:盧怡蒨、楊梵妤、陳思羽、鄭育文、林怡秀
社會認知論 指導教授:蔡順良 參考資料來源:陳慧玉、羅雅茹 報告者:盧怡蒨、楊梵妤、陳思羽、鄭育文、林怡秀 1

2 報告大綱 社會認知論概要 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社會認知的性格理論:結構、歷程 觀察學習與自我效能 社會認知論學者: Rotter
相關研究 2

3 社會認知論之發展 源自於行為/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的本質是一種行為理論,它試圖解 釋社會情境中人的各種行為是如何起源的,以 及控制某種行為是否表現出來、如何發生變化 的調節機制 社會學習論社會認知論: (1)人類思考歷程應在性格中扮演核心角色 (2)思考歷程必須在社會脈絡中發展 3

4 社會認知論的特色 關注於意識層面的推理能力去控制行為 行為的變異性和一致性是同等重要的 人有自我引導的能力 人有觀察學習的能力
整合來自其他心理學分支的知識。 「通則」+「特則」 強調理論的應用價值 4

5 社會認知論對人的看法 人是可以利用語言對世界進行推理的生物。 推理歷程包括過往、現在和假設的未來事件。 推理大致上涉及了自省的歷程。

6 人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問題解決者,能從 廣泛的經驗和認知能力中獲益,並且具有行 善或行惡的巨大潛能,能主動地建構自己的 內心世界,並且影響周遭,但是同時也在某 種規則運作下受到環境影響……
Mischel 6

7 Albert Bandura 樂觀的老么 7

8 童年與求學 出生於加拿大北部人煙稀少的小村莊 1925年12月4日出生,排行老么,有5個姐姐
育空的遠征經驗,使他對人類精神病理學有了 最初的領悟 大學於溫哥華就讀英屬Columbia大學 等車的時間間隙中,巧遇了心理學 8

9 Dollard & Miller的社會學習論
模仿行為分成三類: 相同行為:兩人以上面對同樣的情境做出相同 的反應。 翻版行為:在他人指導下做出某些相似的行為。 仿同─依附行為:盲目重覆他人的行為而獲得 增強。

10 學術發展 畢業以後赴美進入愛荷華大學完成其碩士及博 士學位,專攻臨床心理學 1953年Bandura加入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
與其所指導的第一個博士生Walters共同設計出 Bobo doll實驗 1973發表《攻擊:社會學習分析》一書 10

11 學術發展 Bobo doll的實驗讓他領悟到這種實驗技術可以 改造成一種行為治療情境,用以矯正偏差行為, 這就是後來的示範療法(modeling therapy) 1969,《行為改變原則》 1977,《社會學習理論》 1997,《自我效能》 11

12 社會認知的性格理論:結構 四大結構: 1.能力與技巧(competencies & skills)
2.信念與預期(beliefs & expectancies) 3.目標(goals) 4.評估標準(evaluative standards) 12

13 兩類心理歷程 普遍的理論原則: (1) 交互決定論 (2) 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APS) 了解性格及個別差異不可或缺的心理功能:
(1) 觀察學習(仿效) (2) 動機 (3) 自我控制

14 交互決定論 Bandura於1986年提出,用以回答性格歷程中的 因果議題。
分析行為時往往會考慮三項因素:當事人的性 格、行為以及此人身處的環境。 這三個因素形成的系統中,我們如何分析因果 關係呢? 14

15 交互決定論 人是情境的反應者,同時也是主動建構及影 響環境的人。 人選擇情境也被情境塑造。
選擇情境的能力被社會認知論認為是很重要 的元素,這能力代表了人怎麼主動影響自身 的發展。 行為(B) 環境(E) 性格(P) 15

16 認知─情感處理系統(CAPS) 性格應該以「系統」的方式分析。 CAPS的三項主要特徵: 認知和情感成份的交互作用 關切社會情境
承上,人的行為會隨著不同的情境改變

17 觀察學習 Bandura認為人能透過觀察而形成行為的心理表 徵,藉由仿效歷程(modeling)進行學習。
社會認知論較適合解釋學習歷程,因某些情境 無法透過嘗試錯誤(行為論)進行學習。如:開車。 觀察學習的仿效對象並非要實際出現,如:透過 媒體進行仿效。

18 觀察學習-仿效歷程 模仿:精確的複製單純反應 模式
仿效:藉著觀察他人習得普 遍的行為原則,用這些原則 引導自己的未來行為。未將 他人展現的整體行為模式內 化。 認同(心理動力論):吸收特定 他人展現的廣泛行為模式, 將其內化。 18

19 習得vs.表現 在仿傚作用中,行為習得 (acquisition)和表現(performance) 是兩回事。無論有無增強作用,每個 人都可以習得一種新的行為;至於是 否會表現該行為,就得看有無增強作 用(賞罰)存在。

20 觀察學習:習得vs.表現實驗(Bandura, Ross, & Ross, 1963)
在無誘因情形下,三組受 試者在行為上有明顯差異, 懲罰組表現較少的仿效行 為 當提供具吸引力的誘因時, 此差異就會消失 楷模行為後果會影響小孩 表現攻擊行為,但對行為 的習得則無明顯作用

21 觀察學習-替代制約(vicarious conditioning)
透過觀察他人習得的情緒反應即是替代制約。 例如:受試者在觀察楷模表現的制約恐懼感後, 會對中性的刺激發展出替代性的制約情緒反應 (Bandura & Rosenthal,1966; Berger.1962) 例如:猴恐懼蛇。 替代制約發生,恐懼反應會強烈且留存很久, 在不同情境中也會產生類化。 不可認定觀察學習會自動發生,或觀察者必然 受楷模影響。觀察者會選擇願意仿效的對象。

22 觀察學習-四個歷程 注意歷程(attentional processes):觀察者將其 心理資源如感覺通道、知覺活動、認知處理等 貫注於示範事件的過程。 *正向考驗策略-我們會特別注意和期望一致(或 特別不一致)的資訊。 *對於我們熟悉的個體我們有較複雜和精緻的觀 點,所以較容易選擇我們熟悉model,但也可能 因此拒絕選擇我們熟悉的model。

23 觀察學習-四個歷程 *檢索在記憶中的訊息時,也會選擇性地檢索符 合期望的訊息,編碼時就受到期望的影響。
維持/保留歷程(retention processes):觀察者將 在觀察活動中獲得的有關示範行為的資訊以某種 方式儲存於記憶之中以備後用。 *檢索在記憶中的訊息時,也會選擇性地檢索符 合期望的訊息,編碼時就受到期望的影響。

24 觀察學習-四個歷程 產出/動作重作歷程(motor reproduction processes):觀察者對示範行為的表現過程,將 內在表徵轉換成外顯行為的過程,個體依靠認 知來組織自己的反應元素,依靠回饋再加以修 正,所以第一次表現往往會有偏誤。 動機歷程(motivational processes):在特定的 情境條件下由某種誘因的作用而表現示範行為 的過程。

25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人透過思考歷程燃起對某行為的動機,而其關 鍵思考歷程常和自我有關。 個人期望、個人目標及與自己的對話,就是人 類動機的主要核心。對於想實現的成果產生預 期的滿足感,對未實現的成果產生不滿足感, 其提供了努力的誘因。 性格歷程中,涉及影響行為運作的自我引導動 機-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意味著人有能力引 發自己對某件事的動機-設定目標、計劃策略、 評估及調整行為的進行,並去除環境中讓人分 心的事和干擾目標的情感衝動。

26 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
自我效能是一個與能力有關的概念,指個體應 付或處理環境事件的有效性。 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層面上完成某活動所具 有的能力判斷、信念、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 個體在面臨某一活動任務時的勝任感、自信、 自尊方面的感受。

27 自我效能概念的釐清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自我效能代表人在某一特定 情境中評估自己達成任務的能力。自尊是對個 人整體價值的評估。(一個人可能自尊高,但對 考試得高分的自我效能感很低) 自我效能預期和結果預期:自我效能預期是指個 人對於尚未做的行為,預期自己能否成功完成 。結果預期是指當某特定行為出現時,我們會 相信某些賞罰隨之產生。

28 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
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較願意嘗試困難的任務、持之以恆、 較可能用有組織的方式思考。 自我效能信念對於個人努力程度和實際表現的影響,可以 大到讓原本的能力差距縮小。 自我效能信念會影響個人因應失望和壓力的方式。如:墮 胎後的調適。 人類的成就多來自堅持下去的人,而非悲觀者。自我信念 未必確保成功,但是自我否定必然導致失敗 Bandura

29 自我效能感的來源 直接經驗:實踐的成敗經驗 間接經驗:看到能力或人格特徵相似的別人在 活動中取得成功的觀察結果
言語勸導:接受別人認為自己具有執行某一任 務的能力 身體與情緒的激發:個體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 的身心反應

30 自我效能、目標、和自我評估反應 目標可以透過自我評價與自我效能判斷而提升 行為動機。如果只是隨便設定目標,但不了解 自己在目標達成上的表現如何,無論目標簡單 或困難都不會引發正向動機。如:Bandura 和 Cervone(1983)的研究。 如果有富挑戰性的目標,達成該目標時有高度 成就感,並因達成該標準產生自我效能感,就 會發展出內在動機。

31 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 社會認知論以為,不適應的行為就像其他行為一樣是學來 的。Bandura認為雙親作為異常行為楷模的程度,常是個 人心理疾病發展的重要根源。(但社會認知論認為沒有必 要探討個體早年創傷和潛意識衝突、以及習得此病態行為 的制約歷程) 功能不良的預期:錯誤預期某事件之後會出現痛苦事件, 或錯將痛苦與某特定情境連結,因此趨向逃避此情境,或 創造出想逃避的情境。 失功能的自我評價:自覺無效能感可能造成焦慮與憂鬱。 自覺無法處理威脅事件的人,或自訂高標準、自覺無法實 現目標的人都易產生憂鬱。

32 應用:行為改變術 社會認知論認為治療應著眼於改變自我效能感。
治療是透過仿效和引導式精熟獲得認知及行為 能力。仿效-藉由經驗到正向結果的楷模示範該 有的行為。引導式精熟-不僅觀察楷模示範,也 會在他人協助下親自操作。 進行程序:先由楷模就目標行為作示範性的演 示,而後將目標行為易到難分為若干段落,在 榜樣的指導下,受試者逐段照著做。 例子:懼蛇治療(Bandura, Adams, & Beyer,1977)

33 社會認知論:臨床應用 Lazarus:壓力的因應-認知評估兩階段:基本 評估階段-評估自己是否將遭遇任何有威脅或危 險的事件;進階評估階段-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 抵抗危害或增加優勢。 研究顯示,個人在因應壓力情境時採用的策略, 具有一致性及變異性。若案主自述壓力愈大且 愈努力因應,生理健康愈差,且有心理症狀的 可能性也愈高。一般而言,有計畫地解決問題 比逃避問題或強硬處理要適當。

34 社會認知論:臨床應用 Meichenbaum:壓力免疫訓練法
處於壓力下的個體常有許多打擊和干擾自 我的念頭,這些打擊自我的認知和相關行 為有某種自我驗證成分,最後,個人對事 件的感受及回憶方式和負面的錯誤認知趨 向一致。 壓力免疫訓練教導個案何謂壓力的認知本 質,指導個案一步步因應壓力並改變錯誤 認知,並將學到的步驟應用到真實生活。

35 社會認知論:臨床應用 Ellis:理情治療法(反省非理性信念)
人們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反應並非來自其個人情 緒,而是來自它們對事物的信念: A(激發事件) B(信念) C(結果) 會導致心理困擾的信念都是非理性的。 治療技巧在於強迫人們去反省自身的想法。

36 社會認知論:臨床應用 Beck:認知治療法(改變錯誤的認知) 憂鬱症的認知三元素:將自己視為失敗者、 將世界視為失望的、將未來視為乏味的
容易罹患憂鬱症的人一直保有對自己的負 面態度,在自尊受到重大打擊時,此種態 度就可能展現並介入認知運作。 治療的任務就是要改變這些基本的認知, 使個案覺察到錯誤認知會介入的情境。

37 行為並非發生於真空。 個人乃是不斷地對外在與內在環境的各個 面向做出反應 ---Julian Rotter(1916-?)
37

38  社會學習論者對於  傳統行為主義人格理論的批評
忽略認知因素 (例如:思考、計畫、想像、解釋、評估和判斷等。) 整個學習結構似乎都依賴對動物的實驗結果 專注於增強的原因。 學習的研究忽略人類學習和行為大多發生於人際環境中的傾 向。 該模式將人類視為環境輸入和影響力的被動接受體。

39 一、生平 1916年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 為猶太移民家庭的第三個兒子 1933年經濟大蕭條,進入布魯克林學院化學系就讀
求學期間受Alfred Adler及Kurt Lewin影響,參與 Adler個人心理學社聚會 二次大戰期間擔任美國陸軍的心理醫師,和George Kelly成為同事 二次大戰後受聘於Ohio州立大學,並出版《社會學 習與臨床心理學》一書,發表其人格理論 39

40 二、Rotter的人格理論 相信認知因素比直接增強因素更能決定人們的 行為反應 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一個人格理論
基本假設:人的行為都是在與人交往的經驗中習 得 強調人格一致性和與他人的交互影響作用 人格是既穩定又可改變的 人們是不斷的彼此影響的,過去的經驗會影響現在的經驗,同時現在的經驗也會改變過去所習得的事物。 由於不斷的有新經驗,人格自然會有改變,又由於以往的經驗影響新的學習,顧乃有其穩定性。 40

41 BPx,s1,Ra=f(Ex,Ra,s1 and Rva,s1)
三、社會學習理論 Rotter認為「一種行為在某一個情境下發生的可能性, 乃是當事者對該項行為會招致某種增強的預期,和那項 增強物之價值所共同決定」 ※對單一行為的預測 x:行為表現 Ra:增強物 S:情境 BP x,s1,Ra=在情境1得到增強物R之下選擇表現出的行為 EX:在考試時作弊 BPx,s1,Ra=f(Ex,Ra,s1 and Rva,s1) 41

42 BP=f(E ×RV) 人類的行為可以透過以下四個變項的瞭解來預測 其行為 BP(behavior potential):行為潛勢
E(expectancy):預期 RV(reinforcement value):增強物的價值 Psychological:心理情境 42

43 1.行為潛勢(behavior potential,BP)
針對著某種(某些)增強物,一種行為在某種情 境下發生的可能性(Rotter,Chance,&Phares,1972) →某特定行為發生於某特殊情境的可能性 強調內在認知歷程的重要性 認知歷程不可直接觀察,可藉由非直接的方法 加以客觀觀察和測量 1.我們對行為的選擇乃是基於自己對情境的主觀印象。在任何一個情境中,常會有多種行為可供選擇,某一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將會受到當事人對所有行為的知覺所影響 2.認知歷程包括合理化、壓抑、替代物考量和計畫 3.可從外在行為推論,例如:觀察受試者解數學題 43

44 2.預期(expectancy,E) 關於我們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特定行為之後將得到一個可預 測的增強的一種信念
對一件事情的預期常是和過去經驗有關(直接經驗或間接經 驗),亦有其不同程度的普遍性 Ex:發票中獎、樂透 預期和行為的關係 內控:相信獲得獎賞主要是自己的努力與能力 外控:獲得獎賞與否是由無法控制的外在力量決 定的 1.期望的程度大多決定於兩個因素: (1)先前增強的性質:這只發生一次或許多次?昨天才發生還事一年前?每次都增強還是偶爾如此? (2)類似情境之「概化」範圍而定:在類似情境中的經驗,例如:第一次考高普考的人不能將其對通過考試的期望 建立在過去經驗上 44

45 3.增強物的價值(reinforcement value,RV)
如果一群增強物出現的機率相等時,當事者希 望某一項增強物出現的程度,就代表價值,是 每個人賦予各種活動的重要性。 每個人會選擇對自己增強價值最高的活動或事 件,個人賦予各項增強物的價值和其過去的經 驗有關。 Ex:1萬塊現金或電冰箱 這些偏好導源於我們連結過去增強物與當前增強物的經驗,從這些連結中 我們發展了對未來增強的期望。 45

46 4.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situation)
Rotter認為我們處於一種對自己內在和外在環 境的連續反應狀態中,我們根據自己對於外在 情境的心理知覺做反應。 注意個體本質和情境因素兩者對行為的影響。 個人所回應的內在或外在世界。行為是人們與 其有意義的環境互動的函數 指當事人觀點中的情境。一方面承認個體特質及其過去經驗的重要性,同時也重視當時情境的影響。 46

47 心理需求(need) 生活的主要動力--在所有情況下增大正增強並減小處罰 行為的內在因子(需求)VS.外在因子(增強物)
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的滿足轉向習得的(社會的/依賴他 人) 心理需求 長大之後,心理需求較少來自於生理滿足的聯結,而大多來自他們和其他獲得的 或學來的心理需求的關係,社會環境的線索比內在心理狀態還重要。 47

48 六個需求類別 1.認可/地位:想要比他人更專精、更好的需求 2.保護/依賴:想要有某人或某群體做自己的代表避 免挫折或處罰 3.支配:想要指導或控制他人行動的需要 4.獨立:想要自己做決定並靠自己的需求 5.愛和情感:要別人接受和被別人喜愛的需求 6.生理舒適:追求生理滿足以和安全感連結的需求 48

49 一般性的預測 基本預測公式無法預測人們一般性的行為。
為了更能預測一般性行為,我們必須瞭解人們一般性的期望, 也就是,基於過去相似經驗,預期某些行為會被增強。一般 性的期望包含了人們的需要,引導人們朝目標行動。 49

50 一般性的預測公式 NP=f(FM and NV) 對於一組行為的預測 Minimal goal level最小目標水準
需求價值 (Need value) 對於一組行為的預測 Minimal goal level最小目標水準 NP=f(FM and NV) 活動的自由度 (Freedom of Movement) 需求潛勢(Need potential) 50

51 一般性的預測公式-- 需求潛勢(Need potential,ND)
相當於行為潛勢(BP),係指滿足相似或相同目標的一組 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此功能系統的行為類別包含外顯的行動以及內隱的認知 此系統涵蓋許多不同層級的需求,且層級的安排是規律 性存在的,例如:高層次需求可含括低層次需求。 NP=f(FM and NV) 51

52 一般性的預測公式— 活動的自由度(Freedom of movement)
類似預期的概念,對某特定行為將帶來特定增強之期望 的程度 高度的期望導致高活動自由、低度的期望則導致低活動 自由 低活動自由度的人可能是 (1)缺乏關於如何達成特定目標的知識 (2)誤解過去的際遇(過度類化) Rotter認為大部分異常或心理病理的行為都是被設計來 躲避存在於重要目標和低活動自由之間的衝突(非適應 行為, maladaptive behavior) 例如:學生對於其選修的課目成績有一般性的預期,如果學生對自己成績有比較高的預期就是有比較 高的活動自由 NP=f(FM and NV) 52

53 一般性的預測公式— 需求價值(Need value,NV)
相當於增強價值,是指人們偏好某些增強物的程度 當活動的自由度維持一定程度時,人們會傾向採取行為 結果能滿足特定需求的行動 活動自由度與需求價值間的關係 一組行為 單一行為 獎金 活動自由度(價值) 需求價值 (增強價值) 兌獎 統一發票 頭獎100萬 普獎200元 樂透 頭獎 普獎 NP=f(FM and NV) 53

54 一般性的預測公式— 最小目標水準(Minimal goal level)
一個人在生活某方面的一連串增強物中最低目標而仍為 滿足者 我們的情緒健康受最小目標水準設定點的影響,最低的 目標水準不宜太高。 若是一個人認為整個生活事件中,獲得滿足和增強的機會很低, 而環境並非極端惡劣,就可能是將自己能力估計過低的緣故,也就相當於Adler所說的具有自卑感了 54

55 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 Rotter提出控制觀(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係指個 人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周遭環境事物的看法,其擁有的 控制認知及信念。 增強的知覺(預期) 內控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歸因 相信他們所獲得的增強是自己行為和屬性作用的結果(內在歸因) 認為增強是受他人、命運或運氣的控制(外在歸因) 對行為影響 可以控制生命,也願意改變 沒有去嘗試改變的動機 1.內控者相信生活中的一般增強作用都是由自己控制,一切成就都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外控者則相信 無論成敗利鈍,他本身無能為力 內外控乃是連續性的特質,並非全有或全無的劃分,在個體面對不同情境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向度。 內控 外控 55

56 行為的評量技術 晤談(interview) 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
控制性行為測驗(controlled behavioral tests) 行為觀察技術(behavioral-observation technique) 問卷(questionnaire) 56

57 行為的評量技術 1.晤談(interview) 2.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
用以評量人格特質的方法,諮商員或治療者可了解當事 人的需求、行動的自由度和需求的重要性 2.投射測驗(projective test) 自編《語句完成測驗》,限制少,受試者乃有充分機會 將自己意見和情感投入句中,從其反應可以察見當事者 行動的自由度、失敗的預期及一般性的衝突等。 57

58 行為的評量技術 3.控制性行為測驗(controlled behavioral tests) 在實驗情況的觀察。受試者被安置在某種情境中,
由研究者安排某些刺激的改變,以觀察受試者的反應 4.行為觀察技術(behavioral-observation technique) 在一般情境下,對當事人的行為做「非正式」的觀察 58

59 行為的評量技術 5.問卷(questionnaire) 內外控量表(I-E Scale)
→Rotter認為人們經由學習建立了對於增強事件的普遍性預期: 會以為增強事件是他們引起的(內控),或以為增強事件不是他們 所引起的(外控) 全量表共有29個強迫選擇題,每題有兩個題句,有23題其一顯示 外控信念,另一句則代表內控信念,由受試者選擇其與自身相似 或相近的一句。 評分時只計算其所選外控信念題句數,每句1分,故得分範圍為0- 23分 59

60 I-E Scale 60

61 心理治療 Rotter認為治療的目標在於讓個人的活動自由 度和需求價值達到和諧,減低防禦和逃避行為,
治療師的角色是老師,表現出溫暖和接納的態 度,並在治療過程中使用下列兩種策略: (1)改變當事人的目標 (2)消除對成功不切實際的低期望 61

62 應用-自我及自我基模的信念_ 基模:我們理解世界周遭世界的內在心理結構 自我基模:透過與人際互動、社會文化發展出和自
我有關的概括結構,新的情境引導組織新的訊息 測量自我基模--反應時間法 個體的自我訊息反應時間的快慢 自我訊息會影響訊息處理 一旦發展出自我基模 注意與記得與自我一致的訊 息 而忽略不一致的訊息 易造成自我偏誤

63 研究-性虐待經驗與自我基模 研究假設:性虐待會對個人自我基模造成影響深遠的改變 研究方式:找48位在16歲以前遭受性虐待女性
和71位沒有遭受性虐待的人相比 透過量表報 告對於自己在性方面的知覺 研究結果:兩者有不同基模 有經驗者較多負向情緒 童年時的經驗深深影響自我基模

64 應用-自我標準 自我落差 情緒與動機 為何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反應呢? Higgins兩人用不同標準評估事件
理想標準-人們理想上想要達到的標準 應然標準-人們自己必須或應當去達到的成就標準 啟示 1 實際情況和理想情況有落差負面情緒 2實然我與理想我差距喪失正向結果,引發難過 實然我與應當我有差距焦躁不安引發潛在壓力

65 應用-壓力與因應 認知取向:個人覺得情境負擔超出原有能力資 源,且對健康造成危害壓力 問題中心因應:試著改變外在壓力源
情緒中心因應:忽視自己情緒找尋社會支持 不同因應策略對健康的影響 1因應壓力策略:一致性和變異性 2案主自述壓力越大且越努力因應生理心理 越差 3有計畫的處理比起逃避或強硬處理來的適當

66 社會認知相關研究 .以社會認知理論構念探討老人運動行為 .跨國企業的隱性知識及新產品創新能力:探討社會認知理論之 調節效果
.社會認知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 .以社會認知理論構念探討老人運動行為 .跨國企業的隱性知識及新產品創新能力:探討社會認知理論之 調節效果 .以社會認知理論探討企業成員對知識分享行為之影響-以台灣 製造業為例- 醫師網路醫療論壇知識分享意圖之影響因素:社會資本與社會 認知觀點

67 主要探討研究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

68 研究目的 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瞭解高中學生生涯發展行為 中的認知結構 探討的變項:職業興趣、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與職 業選擇。
藉由社會認知取向興趣發展模式的驗證,以瞭解我 國高中學生的生涯選擇行為 在探討高中學生在職業興趣、生涯自我效能、結果 預期、以及職業選擇傾向等變項上的性別差異 驗證社會認知生涯模式中興趣模式對台灣地區高中 學生的適用性。

69 生涯模式圖

70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相關研究 多數實徵研究的結果發現自我效能及結果預期 與個人的職業行為有高相關存在
(Betz & Hackeet, 1981),例如個人在大學時代的 職業探索行為、學業成就、以及對所選擇科系 的滿意程度等等,和個人的自我效能及結果預 期都有關係。

71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主要建構 自我效能: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的一項信 念 結果預期:個人表現出某一種行為,認為會有什 麼結果的心像
目標的選擇:引導個人日後更多活動

72 影響生涯選擇原因~ 社會化歷程的不同 男性:獨立、成就、智慧、及創造性
女性認同母親,受到增強的行為通常也都是去 了解他人、照顧他人、或對他人和善 (Gillgan,1982)。此一不同的社會化過程可能導 致男女生在自我效能預期方面的差異

73 男女生自我效能的差異 男生在傳統以男生為主的工作裡,自我效能較 高 女性而言,她們認為在傳統以女性為主的工作 裡,自我效能較高。
事實上也因為女性對這些領域的自我效能較低 ,因而在理工方面的潛能或性向未能完全發揮 出來。

74 結論與建議 用生涯自我效能評量表 探討自我效能 結果預期 職業興趣 職業選擇行 為的關係 男女學生在興趣類型 不同職業知覺的難度
完成不同職業信心程度 結果預期 考慮選擇的程 度顯著不同

75 結論與建議 高中女生對實用型及研究型領域職業的自我效 能較男性為偏低 本研究發現在難度知覺方面,女生比男生普遍認
為實用型及研究性的工作任務較難完成,而完成 工作任務的信心程度也較男生偏低。顯示女性在 非傳統領域的自我效能較男生為低

76 結論與建議 對研究型領域有興趣的高中女生並不一定傾向 於選擇研究型的職業
本研究結果發現女生對研究型領域興趣的表達 要比男生為高,但對於研究型職業領域選擇傾 向則並不比男生為高。相較於男生,高中女生 即使在非傳統領域裡表達一定程度的興趣,但 在自我效能、結果預期、以及考慮選擇的程度 上都並不比男生為高。

77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由社會認知觀點探討我國高中學生的生涯 選擇行為,發現在幾個社會認知因素中,興趣仍 舊是較重要的。未來若進一步以質化研究方式探 討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職業興趣、以及職 業選擇行為之間的關係,將更能理解高中學生在 這些變項上的表現情形。 ‧實務活動方面,提昇高中女生職業自我效能的 輔導方案是有必要的。在本研究樣本中,女生 對研究型職業興趣較男生為高,但在效能部分仍 舊偏低。


Download ppt "指導教授:蔡順良 參考資料來源:陳慧玉、羅雅茹 報告者:盧怡蒨、楊梵妤、陳思羽、鄭育文、林怡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