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需要與供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需要與供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需要與供給

2 資料來源 李美金著作之“全方位經濟學講義” ,由龍騰圖書公司出版。

3 需要與需要法則 需要的意義 乃在一定期間內,假設其它條件不變,購買者在各種可能價格下,願意且有能力購買的商品數量。
 乃在一定期間內,假設其它條件不變,購買者在各種可能價格下,願意且有能力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要曲線都是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的

4 需要與需要法則 所謂其它條件不變,包括: 1.消費者個人的偏好不變 2.消費者個人的貨幣所得不變 3.其他有關財貨的價格不變
 1.消費者個人的偏好不變  2.消費者個人的貨幣所得不變  3.其他有關財貨的價格不變  4.對未來所得及價格不變  5.此財貨非低級財貨或為依賴高價顯示其炫耀 性的財貨

5 需要與需要法則 價格P 需要量Q 20 15 10 5 30 40 表2-1 需要表 某人對X產品的需要 圖2-1 需要曲線 需要量 40
5 15 D 價格 圖2-1 需要曲線 價格P 需要量Q 20 15 10 5 30 40

6 需要與需要法則 需要法則: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財貨需要量的增減與其價格的漲跌成反方向的變動關係。價格上漲,需要量減少:價格下跌,需要量增加,稱之為需要法則。  例:(1)炫耀性財貨;    (2)季芬財(Giffen goods)

7 需要與需要法則 所得效果:  假設消費者的貨幣所得固定,當物價下跌時,將提高其購買力,即其實質所得增加。此種因購買力提高而造成需要量增加的效果,稱之。 替代效果:  其它條件不變,一物價格上漲,則該物品相對於其它物品就比較貴。因此消費者將以其它便 宜的物品代替該物品的消費,稱之。

8 需要與需要法則 間接需要(引申需要): 為完成直接需要發生的需要,如廠商對各種生產因素的需要。 有效需要:
 為完成直接需要發生的需要,如廠商對各種生產因素的需要。 有效需要:  在某種市價下,供給者願意賣,消費者能夠買得起的數量。經濟學上所稱之「需要」即指有效需要。

9 需要與需要法則 獨立需要(競爭需要或替代需要): 在同一時間內,消費者對一種財貨的單獨需要。例如:豬肉與牛肉、飯與麵、皮鞋 與球鞋。
 在同一時間內,消費者對一種財貨的單獨需要。例如:豬肉與牛肉、飯與麵、皮鞋 與球鞋。 聯合需要(補充需要):  對於財貨或勞務之需要,須兩種以上相互補充才能滿足慾望者。例如電腦軟體與電腦、汽車與汽油等。

10 需要變動與需要量變動 需要量與需要的區別: (1)需要量-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某一特定價格之 下的購買量。 (2)需要-
 (1)需要量-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某一特定價格之  下的購買量。  (2)需要-   價格與需要量之間的關係,即圖2-1中  整條需要曲線。

11 需要變動與需要量變動 需要量的變動:  係指在其它條件不變之下,單純地由於財貨本身價格的改變,而引起消費者對該物需要量發生增減的變化情形。

12 需要變動與需要量變動 需要的變動:  係指整條需要曲線的移動,為消費者偏好、貨幣所得等之其他因素發生變動,而物品本身價格沒有變動的情形下,消費者對其購買量發生增減變化情形。  (D1D1右移D3D3表示需要增加,   D1D1左移D2D2表示需要減少)

13 需要變動與需要量變動 需要變動的因素: 決定市場需要的因素有- (1)消費者的所得 (2)相關財貨的價格 (3)消費者的偏好
 決定市場需要的因素有-  (1)消費者的所得  (2)相關財貨的價格  (3)消費者的偏好  (4)對未來之所得與價格的預期  (5)消費者人數

14 需要變動與需要量變動 正常財貨: 當所得增加,需要增加,需要曲線向右移;當所得減少,需要減少,需要曲線向左移。 劣等財貨:
 當所得增加,需要增加,需要曲線向右移;當所得減少,需要減少,需要曲線向左移。 劣等財貨:  有些財貨當所得提高至某一水準後,其購買量反而減少。

15 需要變動與需要量變動 替代財貨:  各種財貨間具備替代關係,以滿足消費者慾望的財貨。例如:開放外國火雞肉進口,其價格下跌,需要量增加,則引起對國內肉雞的需要減少。 互補財貨:  消費者對於某兩種財貨必須聯合使用才能獲得滿足,此兩種財貨稱為互補財貨。例如:若汽車之價格下跌,汽車需要量增加,則引起汽油的需要增加。

16 供給與供給法則 供給的意義: 供給是在一定期間內,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供給者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之下,願意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
 供給是在一定期間內,假設其他條件不變,供給者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之下,願意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數量。  所謂的其他條件不變,包括:  (1)生產技術不變;(2)生產政策不變  (3)生產因素的價格不變  (4)生產者本身的偏好不變  (5)政府的租稅政策不變

17 供給與供給法則 供給曲線:  將供給表上不同的價格與供給量間的關係,繪於座標圖形上,縱軸表示價格,橫軸表示供給量,即得SS供給曲線。一般情況下,供給曲線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

18 供給與供給法則 價格 (P) 供給量 (Q) 5 10 20 15 40 60 25 80 表2-2 某產品的供給表 圖2-6 供給曲線
表2-2 某產品的供給表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5 15 25 P S 價格 (P) 供給量 (Q) 5 10 20 15 40 60 25 80 圖2-6 供給曲線

19 供給與供給法則 供給法則:  假定其他情況不變,一種財貨供給量的增減與其價格的漲跌是成正向的變動;即價格上漲,供給量增加;價格下跌,供給量減少,稱之為「供給法則」。

20 供給與供給法則 固定供給: 指財貨數量不能任意增加的供給。如古董、古玩等。 聯合供給:
 指財貨數量不能任意增加的供給。如古董、古玩等。 聯合供給:  提供某種特定財貨時,可以導致其他財貨的同時供給。例如糖廠增加蔗糖供給 ,也會增加甘蔗板供給。

21 供給變動與供給量變動 供給量的變動:  指單純的由於價格漲跌所引起的銷售量的變動。在同一條供給曲線上由A點B點的移動,稱之供給量的變動。

22 供給變動與供給量變動 供給的變動:  指財貨本身的價格不變,但由於生產技術、生產因素的價格或政府租稅政策等其他因素的改變,在生產成本改變,將使產品在同一供給價格下供給量增加或減少。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向右移;供給減少,供給曲線向左移。

23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意義: 需要量變化對價格變化的敏感性。 需要彈性的測量: 其公式如下: 需要彈性係數 = 需要量的增減量
 需要量變化對價格變化的敏感性。 需要彈性的測量:  其公式如下: 需要彈性係數 需要量的增減量 需要量變動的百分比 原需要量 價格變動的百分比 價格的增減量 原價格

24 需要彈性 以符號表示: Ed Q1-Q2 x Q1 P1 Q P1- P2 P1-P2 P

25 需要彈性 弧彈性公式: 一般情況下,財貨價格與數量變化大時,採用此公式計算為宜。 弧彈性Ed = Q1 - Q2 x Q1 + Q2
 一般情況下,財貨價格與數量變化大時,採用此公式計算為宜。 弧彈性Ed Q1 - Q2 x Q1 + Q2 P1 + P2 P1 - P2

26 需要彈性 一般而言,直線型需求線上 各點需要彈性 Ed 皆不相等。 (如圖2-9所示) 圖2-9 其上任一點的彈性 MN線中點之 Ed =1
同一條需要曲線,價格愈 高其需要彈性愈大 圖2-9 Q N A M P Ed >1 A = AN AM Ed =1 Ed <1

27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類型: (1)完全有彈性-
 (1)完全有彈性-  其需要彈性係數無限大 ,表示當價格略有下跌 ,需要量增至無窮大;價格略有上漲,需要量即減至零。需要曲線平行於橫軸。 Q D P1 P (a)彈性無限大

28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類型: (2)富於彈性(彈性比較大)- 其需要彈性係數大於一,即需要量變動百分率大於價格變動百分率。需要曲線比較平坦。
 其需要彈性係數大於一,即需要量變動百分率大於價格變動百分率。需要曲線比較平坦。 Q D P1 P P2 Q1 Q2 a  b  (b)彈性大於1

29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類型: (3)標準彈性(恒一彈性)-
 其需要彈性係數等於一,即需要量變動百分率等於價格變動百分率。需要曲線為一直角雙曲線之一支 ,表示線上任何一點的彈性均等於一。 Q D P1 P P2 Q1 Q2 a  b  相等 (c)彈性等於1

30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類型: (4)缺乏彈性(彈性比較小)- 其需要彈性係數小於一,即需要量變動百分率小於價格變動百分率。需要曲線比較陡峭。
 其需要彈性係數小於一,即需要量變動百分率小於價格變動百分率。需要曲線比較陡峭。 Q D P1 P P2 Q1 Q2 a  b  (d)彈性小於1

31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類型: (5)完全無彈性- 其需要彈性係數等於0,表示無論價格如何變動,需要量始終不變。需要曲線垂直於橫軸。
 其需要彈性係數等於0,表示無論價格如何變動,需要量始終不變。需要曲線垂直於橫軸。 Q D P1 P P2 (e)彈性等於0

32 需要彈性大小與消費者總支出(生產者總收益)有密切的關係,其關係列成下表:
價格變化 總支出變化 價格與總支出的關係 圖形表示 Ed>1 價格上漲 總支出減少 反向變動 (b) 價格下跌 總支出增加 Ed=1 不變 兩者無關 (c) Ed<1 同向變動 (d) Ed=0 總支出與價格呈同方向同比率增加 (e) 總支出與價格呈同方向同比率減少

33 需要彈性 決定需要彈性大小的因素: (1)消費財的性質- 必需品的需要彈性小;奢侈品的需要彈性大。 例如:米、油、鹽的彈性小,化粧品彈性大。
 (1)消費財的性質-   必需品的需要彈性小;奢侈品的需要彈性大。  例如:米、油、鹽的彈性小,化粧品彈性大。  (2)代替品的多寡-   替代品多,需要彈性大;替代品少,需要彈性 小。例如:食鹽,沒有代替品,彈性小;而柳 丁、橘子、香蕉•••等,各種水果可以互相代替 ,其彈性大。

34 需要彈性 決定需要彈性大小的因素: (3)一物消費額在所得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所占比例大,需要彈性大;所占比例小,需 要彈性小。
 (3)一物消費額在所得額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所占比例大,需要彈性大;所占比例小,需  要彈性小。  (4)一物的耐用程度-   具有耐久性的物品,需要彈性小;非耐久性  的物品,需要彈性較大。

35 需要彈性 決定需要彈性大小的因素: (5)國民所得或生活水準的高低-
 (5)國民所得或生活水準的高低-   高的地區,對於一般物品的需要彈性較小;  低的地區,對於一般物品的需要彈性較大。  (6)財貨用途的多寡-   用途多的財貨其需要彈性大;用途少的財貨  其需要彈性小。  (7)時間的長短-   一般而言,考慮的時間愈長的話,消費者愈  有時間調整,物品的需要彈性就愈大。

36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大小與價格波動的關係:  一般而言,需要彈性大的財貨,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較小;需要彈性小的財貨 ,市場價格的波動幅度較大。

37 需要彈性 需要彈性的應用:  (1)榖賤傷農-   當農產品大豐收時供給量增加,市場價格下  跌;但農產品的需要彈性小於1,消費者需  要量增加的百分率小於價格下跌的百分率,  以致於農民的總收入反而減少。  (2)薄利多銷-   需要彈性大的產品,愈有可能採用薄利多銷  的策略。

38 需要彈性 需要的交叉彈性:  當其他物品價格的變動,對於一物需要量的影響 。即一種財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對另一種相關財貨價格變動的百分比之相對比率。 公式: X物需要的交叉彈性 X物需要量變動的百分率 Y物價格變動的百分率

39 需要彈性 為正數: 表X與Y互為替代品,如豬肉價格上漲,豬肉需要量減少,導致牛肉購買量增加,反之則否。 為負數:
為零:  表X與Y互為獨立品,例如豬肉價格與粉筆需求量毫無關聯。

40 需要彈性 需要的所得彈性: 財貨的需求量隨消費者之所得變動而發生的反應程度。即財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對貨幣所得變動百分比之相對比率。 公式:
 財貨的需求量隨消費者之所得變動而發生的反應程度。即財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對貨幣所得變動百分比之相對比率。 公式: 某物需要的所得彈性 某物需要量變動的百分率 可用所得變動的百分率

41 需要彈性 所得彈性可能為正,或負,也可等於0 (A)正常財貨的所得彈性為>0。 (表示消費量隨所得增加而增加)
  (表示消費量隨所得增加而增加)  (B)劣等財貨的所得彈性為<0。   (表示消費量隨所得增加而減少)  (C)中性物品的所得彈性=0。   (表示消費量不受所得變動所影響)

42 供給彈性 Q S P1 P Q S P1 P P2 Q2 Q1 (a)彈性無限大 (b)彈性大於1

43 供給彈性 Q S P1 P P2 Q2 Q1 Q S P1 P P2 Q2 Q1 (d)彈性小於1 (c)彈性等於1

44 供給彈性 Q S P1 P P2 (e)彈性等於0

45 供給彈性 非直線型之供給曲線,線上每一點的供給彈性不一樣,而以該點之切線是否通過原點或先與縱軸 、橫軸相交而定。 P S BES=0
Q S ES>1 P A ES=1 ES<1 BES=0

46 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大小的決定因素:  (1)所使用的生產因素是否容易改變生產途徑:若  生產某物所使用之生產要素用途愈廣,容易改  變生產途徑,則供給彈性大。反之,若生產要  素用途少,則產品的供給彈性小。  (2)該財貨增加產量後,所引起生產成本增加額的  大小:若產量增加,生產成本增加太多,則供  給彈性小,反之則大。

47 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大小的決定因素:  (3)該產品的生產所受自然力支配程度的大小:受  自然力的支配程度愈大,供給彈性愈小,如農  產品受自然力支配極大,且生產過程緩慢,故  彈性小。反之則愈大,如工業產品。  (4)完成該產品之生產所需時間之長短:完成一種  產品之生產所需的時間愈長,供給彈性愈小,  反之則愈大。

48 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大小的決定因素: (5)生產者所考慮時間的長短:生產者用來考慮、 判斷的時間愈長,供給彈性愈大;反之則愈小 。
 (5)生產者所考慮時間的長短:生產者用來考慮、  判斷的時間愈長,供給彈性愈大;反之則愈小  。  (6)產品是否易於儲藏:容易腐敗,不易久存的產  品,供給彈性小,反之則大。 一般而言,農產品的供給彈性小,工業產品的供給彈性大;而在工業產品中,輕工業產品的供給彈性比較大,重工業產品的供給彈性比較小。

49 供給彈性 供給彈性與價格變動關係:  供給彈性大的財貨,市場價格的波動小。  供給彈性小的財貨,市場價格的波動大。

50 市場均衡價格與數量 均衡價格的決定: 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認為產品的價格是由供給與需要兩方面同時共同決定。 數量 價格 不足 S D P
 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馬歇爾認為產品的價格是由供給與需要兩方面同時共同決定。 數量 價格 A剩餘 不足 S D P Q B E G F Q* P* P1 P2

51 政府對市場均衡價格的干涉 限價:  (1)價格上限-又稱最高統制價格,政府認為自由市場價格太高,由政府訂定一最高價格限度,可將價格抑制至自由市場水準以下,以抑止漲風。其主要目的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補救辦法-政府必須採用定量配給方法,由政府按照一定之標準,對需要者發給配給券,憑券可按限價購買。

52 政府對市場均衡價格的干涉 限價:  (2)價格下限-又稱最低統制價格,價格的最低限度由政府加以決定,企圖將價格提高到自由市場價格水準之上以挽救跌勢,保障生產者利益。  補救辦法-  政府可採用(A)限制生產,(B)增加需要,(C)由政府收買剩餘產品。

53 政府對市場均衡價格的干涉 課稅: 政府對財貨課徵租稅以增加成本減少供給,達到干預價格的目的。以從量稅(按每單位數量課徵定額租稅) 補貼:
 政府對財貨課徵租稅以增加成本減少供給,達到干預價格的目的。以從量稅(按每單位數量課徵定額租稅) 補貼:  政府對生產者給予補貼以降低生產成本而增加供給,達到干預價格的目的。

54 政府對市場均衡價格的干涉 供需彈性與課稅、補貼的效果:
(1)當Ed>Es時,消費者所負擔租稅小於生產者所負擔租稅。當Ed=Es時,消費者所負擔租稅等於生產者所負擔租稅。當Ed>Es時,消費者所負擔租稅大於生產者所負擔租稅。 (2)供需彈性愈大的商品,補貼時產量擴張的效果愈大,而降低價格的效果愈小。反之,供需彈性小的商品,給予補貼,降價的效果較為顯著。


Download ppt "第二章 需要與供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