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2 晚 疫 病 早 疫 病

3 孢子形成 叶面侵染 茎部侵染 块茎侵染

4 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
晚疫病致病疫霉的A1和A2基因型 我们需要采取更新的防治策略对付日益严重且致病力更强的A2菌株: 侵染叶片,茎部和地下块茎 孢子萌发的速度快 在叶片的侵染速度也很快 侵染部分的面积更大,孢子形成的更多 茎部的侵染更严重 更耐高温 既可独立繁殖也可与A1产生杂交 (A1 + A2) A2菌株的快速发展使得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更具挑战性 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 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

5 需要使用更多的更有效的杀菌剂防治由A2基因型引起的晚疫病!
A1和A2基因型侵染能力比较 Stine-Haskell Research Center (1998) 提示: 需要使用更多的更有效的杀菌剂防治由A2基因型引起的晚疫病!

6 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活史: 发生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
萌发期与马铃薯幼芽期重合 间接 ( 18º C以下) 空气传播的孢子 初侵染循环 土壤种越冬 直接 病原通过带病种薯引起幼芽的感染 侵染 (3-6 小时) = 叶片和茎部感染 种植前健康薯块被感染 贮藏期 块茎感染 收获期 (A1 and A2 基因型) 有性阶段 无性阶段 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活史: 发生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

7 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源: 带病种薯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8 这告诉我们: 种薯可能被感染 - 生产上允许1%的种薯带病率(可观测的)
带病种薯很难被检测出来 - PCR测试表明至少1%的带病种薯不表现出任何症状 在贮藏期、运输、切片和农事操作过程中健康种薯也可能被其它带病种薯感染 病菌通过种薯传导给新萌发的苗芽 Russet Nakotah: 6.7% Russet Burbank: 3.3% 新芽被感染产生的孢子导致马铃薯早期不易察觉的侵染

9 种植了带病种薯后会发生什么? * 完成发芽,但幼芽已经被感染 部分切块后的带病种薯没有萌发就腐烂 在贮藏期和其它操作过程中感染的病薯:
发芽前就已经腐烂 发芽后幼芽在出苗前发病死亡 完成发芽,没有被感染 * 完成发芽,但幼芽已经被感染

10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感染健康植株 难以察觉的茎部侵染 初侵染循环 在贮藏、切片和操作过程中被感染的种薯 萌发后被感染的幼芽 田间的侵染源
( 产生150,000 孢子)

11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田间初始发病中心

12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茎部侵染造成叶部发病


Download ppt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