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學生輔導管教「心」方法 劉福鎔 時間:2013/06/04
2
法令規定 <教育基本法>(2006)第8條: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 教育部(2007)依<教師法>第17條規定,要求各級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透過正常合理且符合教育目的之方式,達到積極協助、教育、輔導學生之目的。
3
觀念澄清 合法的懲罰(punishment)乃是藉由管教方式讓學生「不願」犯錯,而非體罰學生,傷害其人格與尊嚴而「不敢」犯錯。
懲罰尺度的拿捏端賴教師智慧,智慧來自平日的觀察與探究反思。有道是:「教育需要教師的智慧,教師需要智慧的教育」。 學校生活是學生成長歷程中極為重要的階段,教師的管教信念更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關鍵。
4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Inclusive, Learning-Friendly Classroo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 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Inclusive, Learning-Friendly Classroom. 正向管教 ──在接納的、友善學習的教室
5
心理學家的論點 傳統心理學(如心理動力理論)是採心理病理觀-人是有問題的,強調個人心智功能運作的負面、扭曲、不平衡、疾病與缺失之處。
6
心理學家的論點 Abraham Maslow的人本心理學或Carl Rogers的個人中心治療,認為人如果能完全被接納與理解,他就能夠撤除防衛心與面對真實的自我。教師或諮商人員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充分發揮個人潛能達成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
7
心理學家的論點 現實治療學派心理學家葛拉瑟(William Glasser)認為,典型的學校是為失敗而設計的,失敗的學生對學校不滿,自我形象越來越糟,孩子不會消化挫折感,通常轉為破壞性行為。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葛拉瑟強調用鼓勵取代懲罰,以真正改變孩子的負面行為。
8
心理學家的論點 行為主義學派大師Skinner主張採用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方式而非懲罰方式改變學生行為。應用行為分析中一個重要原則是儘可能減少使用嫌惡(aversive)方式來改變行為,正增強反而是有力的改變媒介。
9
心理學家的論點 Martin Seligman(1999)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強調個人功能與經驗的正向觀點,強調個人的長處(strength)與美德(virtues),提升個人更美好的資源,以對抗心理疾病(Seligman, 2002),持正向心理學觀點的老師或諮商員,會將個人的長處視為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儘量去尋找自己的優點。
10
值得推動的目標 有些「問題」沒有被說清楚
11
從正向心理學澄清輔導與管教迷思 助人自助vs,強壓灌輸 教師專業自主vs.學生人權傷害 快樂學習vs.痛苦學習 正向管教vs.負向體罰
12
負向管教的原因 教師支持體罰,錯認體罰的價值-快速有效的矯正學生問題行為。 教師欲藉此樹立權威-確保班級秩序與個人尊嚴。
教師對兒童人權的認知較為不足。 教師缺乏對學生不當行為的處理策略 教師的情緒管理不當 。 。
13
正向管教是萬靈丹? 學生有下列行為… 攻擊教師或他人,毀損公物或他人物品,或有攻擊、毀損行為之虞時。 自殺、自傷,或有自殺、自傷之虞時。
有其他現行危害校園安全或個人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之行為或事實狀況。
14
懲罰(punishment) 個體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做出不當反應,施予其痛苦、剝奪或不愉快的結果,使個體建立適當行為。 牛津英文辭典
懲罰只能遏止不良行為,無法建立適當行為。(學生只知道什麼不該做,但不知道什麼可以做)
15
懲罰是教育的必要之惡? 懲罰必須顧及人性尊嚴與教育意涵,懲罰絕對不能體罰或戕害學生心靈。
懲罰必須是一種「教育手段」而非一時的「情緒失控」或「一氣之下」的洩憤行為。 懲罰不是一種談條件的方法,而是為了維護教學品質為全班所設定的最後一道界限(Lenhrerfreund, 2012)。
16
懲罰是教育的必要之惡? 教師處懲學生之目的 用懲罰達成教育目標-難矣! 懲罰當成管理秩序的方法-使課堂不受干擾以維護其他同學的學習權。
17
懲罰是教育的必要之惡? 懲罰學生的訣竅 懲罰要做到透明化 執行懲罰必須是合理且可預料 懲罰必須平心靜氣,不能有情緒
有意義的懲罰-具有教育關聯性 懲罰後不要舊事重提
18
管教與懲罰的不同(3-1;引自正面管教法) 管教 懲罰 告訴孩子哪些是正面的行為 只告訴孩子哪些是「不可以」的行為
孩子遵守規則,是討論過、認同的規則 孩子遵守規則是受威脅利誘 孩子的不當行為如果造成別人的損失,必須有所補償 孩子因傷害他人而受懲罰,但沒有賠罪或補償對方
19
管教與懲罰的不同(3-2) 管教 懲罰 非暴力的語言和行為 暴力與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
回應方式的選擇,考量過孩子的個人能力、需求、環境和發展階段 回應方式的選擇,沒有考量過孩子的個人能力、需求、環境和發展階段 孩子學會內化自我管理 只教孩子陽奉陰違
20
管教與懲罰的不同(3-3) 管教 懲罰 傾聽與示範 不停嘮叨,導致孩子將我們的話當耳邊風 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
強迫孩子遵守不合理的規則,「只因為這是吩咐」 針對孩子的行為,不是孩子本身,是「你的行為錯了! 」 批評孩子這個人,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你笨死了;你錯了!
21
文字遊戲?實質差異? 不管是採取管教、懲罰或體罰的方式,主要目的都在於消弱不當行為或降低不當行為發生的頻率,進而使學生表現良好行為,達成教育目的。 採取的手段不同。 教師的情緒狀態不同。
22
管教、懲罰與體罰的關係 懲罰 管教 體罰
23
正向管教「心」觀念 正向管教的過程不用懲罰,也不是縱容,而是以相互尊重合作的方式,在溫和而堅定的教導下,培養孩子面對人生任務所需的能力。
正向管教認為懲罰只能嚇阻不良行為,但不具長期效果,產生的副作用,將惡化原來的偏差行為,削弱學生的自尊、強化其無能感,激發對教師的怨恨,進而採取報復的手段。 正向管教在於讓學生被尊重及有尊嚴情況下,願意遵守規範,產生自律行為。 教師的情緒管理與正向管教密不可分,教師的負向情緒是正向管教的最大阻力。
24
正向管教「心」觀念 學生在意同儕的認同,被剝奪歸屬感的孩子會奮力反擊。一是外向式的攻擊,霸凌同學或報復老師;一是內向式的攻擊,用退縮、自殘、憂鬱、懼學來反映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外在世界的怨恨。 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是指以正向的態度與方法來指導學生,協助學生發展自尊(self-esteem)、自我控制(self-control),與別人建立健康和諧的關係。 正向管教不只是消極的不用體罰,更應積極的協助學生發展(由他律到自律) 。
25
正向管教「心」原則(3-1;引自正面管教法)
Respect the child’s dignity Develop pro-social behaviour, self-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Maximize the child’s active participation Respect the child’s developmental needs and quality of life
26
正向管教「心」原則 Respect the child’s motivation and life views
Assure fairness (equ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and justice Promote solidarity
27
正向管教「心」作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考。 運用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自我監控管教行為。 運用鼓勵欣賞,取代指責唾棄。
聚焦學生優勢,而非不足病態 。 積極同理傾聽,平等尊重對待。
28
正向管教「心」作法 學生問題外化,尋找例外解決。 民主的討論,示範合作的價值。 提供練習做決定,發展自我負責的觀念。
恩威並重的管教方法,提供明確的規範(norm)與標準。 運用「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訓練學生紀律。
29
觀念「再檢視」 不體罰也能教好學生,身為教師,是最有機會成就他人的人,一言一行深切影響學生,德行修養與智慧言語非常必要。
當學生願意學習的時候,教育已是一件困難的工作;當學生放棄學習的時候,教育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如何幫助學生不自我放棄,是正向管教所關注的。 正向管教的最後目的是在培育一位具備良善品德的人,即是一位知善、樂善、行善的人。
30
感謝聆聽 祝福您有美好的未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