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第二節 東漢的戚宦之爭
2
課題重點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及對國運的影響 東漢和帝以後,外戚與宦官爭相掌權,使國力日益衰疲。戚宦掌權,遂成兩漢政局的一大特色。
東漢戚宦掌權的背景及特色 為何西漢只有外戚專權,東漢會演變成戚宦相爭? 戚宦相爭的「機制」和「趨勢」? 東漢戚宦掌權的影響
3
東漢帝系 曹丕篡漢 漢獻帝 漢少帝 漢靈帝 漢桓帝 漢質帝 漢順帝 漢安帝 漢和帝 漢章帝 漢明帝 漢光武帝 戚宦相爭(88-190A.D)
4
東漢的戚宦相爭的背景 外戚、宦官進入權力核心的條件﹕ 結論﹕皇室需要他們? 誰要為戚宦得以干政負上最大的責任? 1) 外戚 2) 宦官 武帝
有合法的參政先例和實際需要 有太后做靠山 2) 宦官 有皇帝做後台 結論﹕皇室需要他們? 誰要為戚宦得以干政負上最大的責任? 武帝 光武帝
5
戚宦相爭的原因? 中央權力的轉移? 東漢相權低落? 宦官備受寵信? 君主年幼即位? 宦官助帝奪權?
6
中央政府﹕武帝以來的內朝制 官員(士人) 內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3) 尚書
7
中央權力的轉移 Q﹕光武帝為何要進一步削弱三公(丞相)的權力? Q﹕光武帝如何削弱三公的權力? 結果﹕不能杜絕皇權旁落,反而加劇問題…
歷史教訓,王莽以權臣的身份篡漢 厲行集權,避免皇權旁落,令外戚弄權重演 Q﹕光武帝如何削弱三公的權力? 將決策權收歸內朝(尚書台),皇帝親裁政務 結果﹕不能杜絕皇權旁落,反而加劇問題… 當年王莽成功是因為同時控制外朝及內朝 光武帝此舉只是在制度上放大了內朝以及皇帝的作用,亦令外朝更難以制衡內朝 皇帝需要宦官做「跑腿」(傳達詔令),令他們得以干預政事
8
中央政府﹕光武帝以後的內朝制 外朝官員(士人) 領袖﹕三公 (司徒、司馬、司空) 內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大將軍)
3) 跑腿(宦官﹕中常侍) 4) 尚書台
9
皇帝年幼即位 東漢後期開始,大部份皇帝均早死,因此出現… 為何所選的新君年紀都小?
皇帝多年幼即位,無力親政,由母后及外戚攝政,內朝的控制權旁落 多位君主絕嗣的情況,需要另覓宗室繼承帝位 臨朝的太后與外戚與新君血緣疏遠 新君「初來報到」,難以威脅外戚的權位 為何所選的新君年紀都小? 外戚和太后在立新君之時(推薦宗室入繼) ,傾向立幼主及與本身家族有密切關係者,有利其長期掌權
10
宦官助帝奪權 為何皇帝會選擇找宦官幫忙奪權? 為何不選擇官員? 宦官多隨侍皇帝多年,深受皇帝信任,易於守秘
外朝官員較難進入宮禁,與皇帝的隔膜較大 外朝官員或被外戚收買,皇帝難以分辨敵我,不及宦官可靠 外朝力量萎縮,無力抗衡內朝的政治勢力 士大夫在外朝,難以影響內朝的運作
11
皇帝死亡,幼主即位 戚宦相爭圖 皇帝 宦官干政 太后臨朝,外戚專權 皇帝親政 太后
12
為何宦官總能在戚宦相爭獲勝? 皇帝偏幫宦官(宦官的優勢?) 外戚的劣勢? 宦官與皇帝較親近,比較容易守秘
宦官多傾向支持皇帝(宦官權力只是皇權的延伸,因此當皇帝親政,宦官自然得勢) 宦官最多只會貪污不法,無法篡位,不像外戚威脅皇權 宦官較易整合成同一集團 外戚的劣勢? 外戚不能隨時進入宮禁,在鬥爭中較為被動 皇帝「忌諱」外戚專權 (王莽篡漢的先例) 外戚的權位容易受帝后更易的影響 外戚之間常有利害衝突 (eg. 臨朝太后的外戚與新君的外戚)
13
反思 Q1﹕光武帝的措施是否「不對症」? 光武帝集權措施的本質是甚麼? Q2﹕以下何者對戚宦弄權的形成,至為關鍵? 問題的癥結﹕
集權皇帝 集權內朝 Q2﹕以下何者對戚宦弄權的形成,至為關鍵? 皇帝早死 中央權力轉移 問題的癥結﹕ 皇權集中 反思﹕如何才能杜絕皇權旁落?
14
皇帝 (即位年紀) 年壽 (親政﹕16歲) 在位時間 外戚當權 子嗣數目 入繼 和帝(10) 27(11) 17 4 2 殤帝(1) 1 16 安帝(13) 31(15) 18 V 少帝(1) 順帝(11) 30(14) 19 34 沖帝(2) 3 質帝(8) 9 桓帝(15) 36(20) 21 靈帝(12) 34(18) 22 少帝(14)
15
戚宦相爭的趨勢?(圖解) 宜與課本p.103簡表並觀 表中新增要項﹕ 分為前期和後期 **皇帝也有扶植外戚(eg.順帝) 東漢與西漢之分別?
在位時間、子嗣數目、皇帝年壽、入繼大統、外戚當權年期、親政年期 每塊色板代表一個「周期」 分為前期和後期 前、後期以梁冀被誅殺為界 **皇帝也有扶植外戚(eg.順帝) 東漢與西漢之分別?
16
早期戚宦相爭圖 皇帝死亡,幼主即位 皇帝 宦官干政 太后臨朝,外戚專權 皇帝親政 太后
17
後期戚宦相爭圖 皇帝死亡,幼主即位 皇帝 宦官干政 太后臨朝,外戚專權 皇帝親政 太后
18
宦官在桓靈以後取得優勢之因? 君主的年紀較長,令宦官專權的時間延長
宦官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擔任內朝的中常侍,並付以禁軍的調遣權和詔獄系統,方便其剷除異己 宦官養子制度的形成(桓帝時),形成爵位可以傳承,權位可以累積。
19
戚宦相爭的結果 內朝爭權內訌 朝廷(中央政府/ 東漢政權)愈益黑暗 地方吏治日益腐敗 第一階段﹕戚宦相爭 第二階段﹕黨錮之禍
朝政敗壞 朝廷(中央政府/ 東漢政權)愈益黑暗 第二階段﹕黨錮之禍 忠良盡去,人才凋零 地方吏治日益腐敗 第三階段﹕黃巾民變 第四階段﹕州牧割據
20
戚宦相爭下的東漢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 外朝(官員) 宦官 中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 內朝 外戚
21
戚宦相爭下的東漢中央政府 外朝官員 內朝 宦官 外戚 中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
22
戚宦相爭下的東漢政權 地方政府 外朝(官員) 內朝 宦官 外戚 中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
23
戚宦相爭的影響 1) 朝廷愈益黑暗 2) 地方吏治日益腐敗 外戚、宦官不斷安插親信於朝廷(賣官鬻爵),以拍賣的方式,價高者得,引致貪污上升
有良心的士大夫(知識份子)起來反對宦官當權,反導致大規模的迫害(黨錮之禍) 由於牽連甚眾,人才凋零,小人得志,更令政治日益腐化 2) 地方吏治日益腐敗 外戚及宦官的黨羽遍及全國,魚肉百姓,官員無力制止,民生更加困苦,促成黃巾民變 負責鎮壓民變的官員,事後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號令,釀成州牧割據 政府既無暇處理外患,邊地官員亦不得其人,令邊患坐大 地方軍閥介入中央,促成東漢政府的解體
24
黨錮之禍 戚宦相爭下的東漢中央政府 外朝(官員) 內朝 宦官 外戚 中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
25
黃巾民變 州牧割據 戚宦相爭下的東漢政權 地方政府 外朝(官員) 中央政府 宦官 內朝 外戚 州牧割據 黃巾之亂 中朝成員﹕ 1) 皇帝
2) 親信(外戚) 州牧割據 黃巾之亂
26
事件排序及分類 1) 戚宦相爭 2) 何進誅宦官 3) 董卓亂政 4) 袁紹誅宦官 5) 州牧混戰 6) 州牧割據 7) 黨錮之禍
8) 黃巾民變 內朝 外朝 地方
27
事件排序 1>7>8>6>2>4>3>5 1) 戚宦相爭(內朝) 2) 何進誅宦官(內朝)
3) 董卓亂政(外朝) 4) 袁紹誅宦官(內朝) 5) 州牧混戰(地方) 6) 州牧割據(地方) 7) 黨錮之禍(外朝) 8) 黃巾民變(地方) 1>7>8>6>2>4>3>5 內朝 外朝 地方 1、2、4 7、3 8、6、5
28
東漢政權的結局 地方政府 外朝(官員) 內朝 宦官 外戚
29
反思﹕東漢滅亡的元凶? 以下4項,何者致命… 戚宦相爭? 黨錮之禍? 黃巾民變? 州牧割據? 考慮點﹕標準?? 哪一個最先出現(起點)?
哪一個最後出現(終點)? 哪一個最大破壞力(力度)? 哪一個最為關鍵(重要性)? 哪一個延續最久(影響時間)?
30
東漢與西漢之分別? 為何西漢只有外戚專權,東漢會演變成戚宦相爭? 戚宦相爭本質上是皇權與外戚之間的鬥爭,你是否同意?
西漢元帝時也有宦官石顯、弘恭用事 戚宦相爭本質上是皇權與外戚之間的鬥爭,你是否同意? 西漢以外戚勝利,改朝換代告終… 東漢則以戚宦相爭,兩敗俱傷,漁人(軍閥)得利告終…
33
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