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13 單元:威爾‧金里卡<公民教育>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By Will Kymlicka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13 單元:威爾‧金里卡<公民教育>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By Will Kymlick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由主義第十三講 課程網頁:https://ceiba.ntu.edu.tw/971_liberalism
第 13 單元:威爾‧金里卡<公民教育>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By Will Kymlicka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林火旺 教授

2 一、前言 (一)學校的基本任務:為負責任的公民作準備 (二)公民教育: (1)不只是學習政治制度的基本常識,也包括民主公民的氣質和德行。
  (1)不只是學習政治制度的基本常識,也包括民主公民的氣質和德行。   (2)公民教育不是課程中孤立部分,而是塑造整個課程的決定性目標和原則。   (3)不只是學校,家庭、鄰里、教會及其它民間會社,都可以補足學校公民教育的不足。

3 二、公民身分的本質和重要性 (一)當前政治問題和公民議題的復甦: (1)古典自由主義的想法:制度和民主程序設計良好,不必仰賴公民具有道德。
  (1)古典自由主義的想法:制度和民主程序設計良好,不必仰賴公民具有道德。   (2)當代問題顯示:民主國家的健全穩定,不只依賴社會結構的正義,也依賴公民的品質和態度。   (3)任何一種政治秩序,都需要某些公民德行,包括:勇敢、守法等,但有一些德行是自由主義的民主政治所特有的,作者考慮四種,以下先談前三種,第四種(共享的團結感或忠誠感),留最後討論。

4 二、公民身分的本質和重要性 (二)自由主義民主社會應有的公民德行: (1)公共精神(public-spiritedness):
   a)包括質疑權威(監督官員、判斷其表現)和公共對話(表達自己的主張、傾聽不同聲音、用說服而不是操控方式)。    b)此一德行也可以稱為公共合理性(public reasonableness):對自己的主張提出理由,而不只是個人偏好或進行威脅,並且這些理由必須是公共的理由(public reason)。    c)區別最大公民和最小公民觀:公共合理性對最小公民較不相關,對最小公民的要求是:消極的尊敬法律;而最大公民強調民主政治必須追求更廣泛的參與,所以此一德性比較相關。 質疑權威的目的是為了合作,而不是為了分裂。

5 二、公民身分的本質和重要性   (2)正義感(sense of justice):積極公民需要正義感,它指的不只不主動傷害他人,也具有創造和支持正義制度、阻止不正義的責任。   (3)公民涵養(civility):    a)消極公民不只是消極的不違法、不傷害他人、不干涉他人。 即使消極公民也需要有公民涵養    b)自由社會的最小公民也需要學習公民涵養或端莊(decency)的德行,此一德行運用到每天的生活行為之中。    c)公民涵養涉及對待非親密者的方式,它是不歧視。(nondiscrimination)延伸到民間會社,即視人們為平等公民對待的義務,延伸到個人日常決策。    d)不只是良好禮貌,而是將他人視為平等。 公民涵養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的私領域中,把別人當作平等公民予以尊重。它強調「平等」的概念。 端莊:社會上一般認為合宜的公序良俗。例如,人可以在自己家裡裸露,但不能在大街上裸露。

6 三、學校需要從事公民教育 (一)學校是公民德行教導的主要場所,其它社會制度無法替代它。 (二)市場可以培養公民德行?
(三)政治參與本身就可以教導人民負責任和容忍? (四)民間會社是公民德行的溫床? (三)參與不等於負責任的參與。 (四)民間會社的組織目的不是為了教導公民德行。 Flickr rpongsaj

7 四、由學校教導公民德行的爭議 (一)隔離學校的爭議:
  (1)宗教團體都希望建立隔離學校,減少子女曝露在其它宗教之中。大部分自由主義國家接受這樣的要求,但也堅持這些學校必須教導一些課程,包括公民教育。   (2)批評者認為隔離學校不足以培養公民涵養和公共合理性,因為這些德行不是透過課程學習,而是靠實際生活來學習。

8 四、由學校教導公民德行的爭議 (3)作者區別暫時和永遠隔離學校,認為自由主義可以允許前者。
  (3)作者區別暫時和永遠隔離學校,認為自由主義可以允許前者。   (4)有些宗教團體反對一般學校教育,即使只限在兒童後期的發展,譬如Amish,作者稱此為孤立的多元文化論(isolationist multiculturalism),這和移民的多元文化論有所區別。雖然這種多元文化論並沒有促進民主公民,但對自由主義民主政治的整體運作並無多大傷害,作者接受Spinner的看法。 Kymlicka接受暫時的隔離學校和孤立的多元文化論。

9 四、由學校教導公民德行的爭議 (二)自主性(autonomy)的爭議:學校是否應該促進個人自主性的能力?
  (1)自主性:對美好生活觀具有理性反省和修正的能力,一個具有自主性的人,有能力反省其現在的目的,並評估它們是否值得繼續追求。   (2)作者不認為自主性是實踐民主公民所必要的,但公民教育會間接促進自主性,因為在公共生活運作的自主性,會產生溢出效果。   (3)強調公民涵養和公共合理性,都會間接促成自主性。 (2)這是Kymlicka和Galston的主張之重要差別。 溢出效果:例如,在公民教育中教導學生領導者可能會犯錯,讓他們學習批判、質疑權威的能力。 這種能力可能會擴及到私領域,而質疑家庭、父母、宗教上的權威。 (3)自主性是公民教育的間接結果。

10 四、由學校教導公民德行的爭議 (三)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爭議:
  (1)羅爾斯認為,共享的政治原則就可以提供國家統合的基礎。但作者認為社會統合不只需要共享原則,而且也需要一種共享的成員感,即屬於同一個社群的感覺,公民認同自己的同胞。   (2)國族認同的基礎是什麼?    a)非自由主義國家:共同的族裔傳承、宗教信仰、價值觀。    b)自由主義國家:共享的歷史和共同語言。 (1)Kymlicka所說的共享成員感就是「同胞感」,把自己國家的人當作同胞。

11 四、由學校教導公民德行的爭議 (3)國族認同的公民教育:
  (3)國族認同的公民教育:    a)學校應教導一個共同語言,世界上所有國家建構的首要工作,就是定義、標準化和教導一種官方語言。    b)對移民團體則可以允許母語教育,其目的不是取代共同語言,而是有助於學習共同語言。    c)多民族國家(如:魁北克、波多黎各)則不同,強加這些少數民族單一國族認同,反而破壞社會統合。

12 四、由學校教導公民德行的爭議 (4)允許少數民族掌控自己的學校和公共制度,對民主公民會有何衝擊? (5)如何教導共同歷史?歷史淨化嗎?
  (4)允許少數民族掌控自己的學校和公共制度,對民主公民會有何衝擊?    a)無法促進公民間的水平連結,不同民族間的民主合作更困難。    b)允許少數民族自治,其民主德行只及於民族自治的層次,反而阻礙聯邦層次的民主合作。    c)多民族國家的公民教育應有雙重功能:促進每一個構成民族團體的民族認同,同時促進某種跨民族的認同。   (5)如何教導共同歷史?歷史淨化嗎?

13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維基共享資源網
Flickr rpongsaj


Download ppt "第 13 單元:威爾‧金里卡<公民教育>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By Will Kymlicka"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