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世界體系下的臺灣 第二節網路世界與地球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世界體系下的臺灣 第二節網路世界與地球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世界體系下的臺灣 第二節網路世界與地球村
第十一章 世界體系下的臺灣 第二節網路世界與地球村

2 學習目標 了解世界資訊產業與網際網路的發展 知曉我國資訊產業與網際網路的發展 回顧與展望

3 資訊產業的發展 一、緣起: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能快速計算彈道,與學術界合作,開始研製電腦 二、發展:
 年代:積體電路(IC)技術突破,電腦的重量、體積銳減,但運算能力卻大增。  年代起:個人電腦(PC)性能提高、價格降低、使用便利,乃日漸普及。 3.2004年底:美國已擁有2.23億臺電腦,平均部到2人即擁有一台電腦。 三、應用:電腦與通信結合,形成網際網路,邁入「資訊革命」

4 全世界第一部電腦-ENIAC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
(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設計以真空管取 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目的是用來計算砲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呎,寬30英呎,佔地1500平方英呎,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

5 第二代電腦及電晶體 左:用電晶體製造的第二代電腦TX-0:西元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J.Bardeen、H. W. Brattain和W. Shockley共同發展出電晶體。它使電腦的體積更小, 重量更輕,省電,故障率降低,計算能力更快。 右:第二代電腦主要電子原件:電晶體(放在一塊錢上)

6 第三代電腦主要電子原件: 積體電路(IC)
西元1964年,美國IBM公司用積體電路設計成功的電腦 問世後,開啟了第三代電腦的序幕。西元1959年,德州 儀器和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共同推出積體電路(Intergrated Circuit, IC)。一個一公分平方的晶片可以存放相當於一份 報紙的字數,計算速度快到以十億分之一秒為單位。另 外,使用三千三百萬個小時後,才可能發生故障,因此 耗用能源少,價格更為低廉。

7 第四代電腦-個人電腦(微電腦) PC的體積小、能力強、 價格低,更可實際應用於 家庭和商業利用於每一種 機器上,如:微波爐、冷
氣機、音響、電視、洗衣 機等等,成為日常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環。

8 網際網路的發展 一、起自1969年 二、目的:美國軍方為確保在遭受核武攻擊後,仍可保持通信的暢通。 三、著手建構「阿帕網」(Arpanet),此為網路之濫觴。 四、發展: (1)1980年代後,美國發展民用網路,範圍日廣,並超越國界,形成網際網路。 (2)1990年,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明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 (3)網頁瀏覽器問世,讓「全球資訊網」成為網際網路的代名詞。

9 網際網路的雛形: 「阿帕網」 Internet起源於美國國防部70年代建立的ARPANET網路。1972年,在國際電腦通信大會上,科學家向全世界公開演示了在美國各地40台電腦之間聯網的神奇的ARPANET(阿帕網)。

10 網際網路的發展 四、發展: (4)1993年,美國宣布「全美信息基礎建設計畫」(簡稱NII計畫):建置貫通全美的高速資訊網路系統,將電話、電視、電腦三者結合一體。 五、目前:全球網路用戶將近10億人,病已有超過30億個網頁及2000萬個網址,以WWW方式提供的資訊,平均每50天即可增加一倍。

11 我國資訊產業的發展 一、民間資訊化:民國68年(1979),行政院長孫運璿指示成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策會),由李國鼎出任首任董事長,推動民間資訊化。 二、發展「積體電路」:民國73年(1984),政府選派工研院的工程師赴美受訓,成為半導體產業的種籽人才。 三、發展晶圓代工:民國75年(1986),張忠謀等人籌設「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積電)。目前我國晶圓雙雄─台積電、聯電,產值約達三千億的臺幣。

12 孫運璿 李國鼎(臺灣科技教父)

13 半導體結晶棒及晶圓 半導體被大量用來製造電晶體,是一種導電力介於導體(如金銀鐵等)和非導體(如玻璃)之間的物質,導電率介於103和10-10(ohm-cm)-1間。 左:半導體結晶棒。 右:切成薄片、磨光後的晶圓。

14 聯華電子與晶圓製程 左:座落於新竹科學園區的聯華電子廠房。 右:聯華電子廠區內晶圓的製程。

15 我國資訊產業的發展 四、發展「半導體」:民國91年(2002),行政院 推動「兩兆雙星」產業,打造半導體、影像顯 示兩大產業為產值高達兆元的產業。 (1)民國92年底:半導體產值已高達八千億台幣。 (2)民國92年底:影像產業在奇美、友達、華映等 大廠的努力下,產值亦達到四千億台幣。 五、建置網路系統:自民國79年(1990) 臺灣學術 網路(TANet)、中華電信(HiNet)、資策會 (SeedNet)開始。

16 SeedNet的成立 資策會率先投入研發Internet技術,並規劃國內首創商用網際網路服務系統(Seednet)自1991開始商業實驗營運,1998並以原資策會「網路事業群」為主體成立「數位聯合網際電信(股)公司」 。

17 我國資訊產業的發展 六、全力推動網路建設:
(1)民國85年(1996),成立「國家資訊通信基 本建設專案推動小組」(NII小組),提出 「三年三百萬人上網」的目標,民國88 年初(1999)即已達到目標。 (2)民國89年(2000),並開放固網業務,發予 東森、和信、遠傳三家公司固網執照, 打破中華電信獨大的電話服務。

18 我國資訊產業的發展 七、數位臺灣計畫:民國91年(2002),推動生活、商務、政府、交通四大領域e化。
寬頻上網的人數可望突破人口比例的35% 創造三千億元的相關產值及二萬個工作機會 電子商務交易站GDP的比例,亦將由1.5%提升為15%。

19 迎向地球村時代--背景與影響 一、背景:1962年,美國成功發射電視通訊衛 星,使北美洲和歐洲電視可互相轉播
二、地球村:多倫多大學教授麥克魯漢所提出。 三、影響:  1.經濟上:從個人的股票交易到國際貿易,均 已利用網際網路。專技菁英在全球各處流動, 「世界公民」的理想正在實現中  2.政治上:網際網路可作為公共辯論、政治活 動、跨國政治社會運動的媒介。

20 1962年美國成功發射電視通訊衛星 美國於1962年7月10日發射的“電星1號” (Telstar 1)衛星首次跨越大西洋轉播電視。

21 迎向地球村時代--背景與影響 三、影響: 3.社會上:可加入共同興趣的網路「社群」, 也可在線上聊天,改變人際關係 4.教育上:線上遠距教學運用日廣,搜尋引 擎成為查詢資訊不可缺的工具 5.文化上:製造強調影音效果、可互動式的 多媒體產品,以娛樂大眾

22 迎向地球村時代--結論 一、網際網路可促進各領域走向「資訊化」 及「全球化」。 第一代農業文化為「井圈文化」 第二代工業文化為「河流文化」
第三代資訊文化為「海洋文化」 二、須具有欣賞多元文化胸襟:世界文化趨 同過程中,各文化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並 不會完全泯除。

23 迎向地球村時代--結論 三、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在此波「全球化」 浪潮中,必可大顯身手。因 (1)臺灣海洋文化包納了漢人、原住民、荷蘭、 日本、歐美等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特 質,善於吸納各文化的優點。 (2)臺灣資訊產業向有強大的競爭力。

24 回顧 一、臺灣具有豐富的史前文化。 二、臺灣歷史充滿移民與殖民的色彩:由於深受地理位置的影響,位居中國大陸東南邊陲,可與中國東南沿海各省、日本及菲律賓南洋三面聯絡。16世紀以來,臺灣成為西方各國貿易站,海洋性格濃厚。

25 回顧 三、臺灣人民富有刻苦耐勞和冒險犯難的精神: 自17世紀開始至今的四百年間,臺灣歷史經過一波接一波的變動:
漢人與漢文化的大量移植,與原住民文化交融共存 海權時代來臨後,西方國家如荷蘭、西班牙等國,在島上留下殖民的歷史痕跡。 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也隨著來到臺灣 臺灣成為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具有主動創新求變的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的考驗。

26 展望 一、進入21世紀,透過網際網路、媒體的傳播,多元文化的世界愈來愈趨一致。
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已成為全世界文化發展和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臺灣成為「地球村」的一員,必須學習尊重多元文化,以理性和平的方式消弭衝突,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未來面對的困難和問題。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世界體系下的臺灣 第二節網路世界與地球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