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次以、阿戰爭 (1956年) 亦稱運河之戰、百時戰役或西奈戰役 爆發時間:1956年10月29日 參 戰 國:埃及對抗以色列、英國、法國。 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知處理戰後之和平,而導致第二次以阿戰爭的發生,時間是在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戰爭主角,一方是以以色為主,英法為輔;另一方則以埃及獨挑大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次以、阿戰爭 (1956年) 亦稱運河之戰、百時戰役或西奈戰役 爆發時間:1956年10月29日 參 戰 國:埃及對抗以色列、英國、法國。 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知處理戰後之和平,而導致第二次以阿戰爭的發生,時間是在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戰爭主角,一方是以以色為主,英法為輔;另一方則以埃及獨挑大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次以、阿戰爭 (1956年) 亦稱運河之戰、百時戰役或西奈戰役 爆發時間:1956年10月29日 參 戰 國:埃及對抗以色列、英國、法國。
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知處理戰後之和平,而導致第二次以阿戰爭的發生,時間是在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戰爭主角,一方是以以色為主,英法為輔;另一方則以埃及獨挑大樑。 蘇伊士運河通行權為戰爭之導火線,也稱為『運河之戰』; 主戰場在西奈半島,故又名『西奈戰役』; 這場戰爭自爆發至結束,只有85小時35 分,以其經濟之時間而言,故又稱:『一百小時戰爭』。 93/02/01

2 戰爭起因: 一、難民問題-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 造成了大量巴勒斯坦難民,激化阿拉 伯人仇恨猶太人。 二、阿聯接受俄軍援,組成阿盟聯軍統一 指揮部,予以直接威脅。 三、埃於加薩地區,建突擊基地;干擾以 邊境。 四、埃封鎖阿卡巴灣,威脅以安全。 五、埃於1956、7將運河收為國有,引起 英、法不滿。 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由於以色列國土之擴充,致巴勒斯坦有五十餘萬難民,紛紛逃至鄰國,激化阿拉伯國家之仇恨猶太人心理, 成為以阿衝突之潛在因素。 埃、敘、沙、約等國,接受蘇俄軍火供應,組成阿盟聯軍統一指揮部,予以色列直接之威脅。 埃及於加薩地區,建突擊基地;經常干擾以色列邊境。 埃及封鎖以色列南翼港口阿卡巴灣,威脅以色列之安全。 埃及於1956、7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引起英、法不滿。乃聯合對埃及用兵,準備發動對塞德港的攻擊;以色列則積極為進兵西奈而加強戰備,與英法聯軍對埃軍之作戰相呼應。 93/02/01

3 雙方戰力概況 以色列: 參戰兵力約35,000人;裝步旅×5,裝甲旅×1,機械化旅×2,空降旅×1,戰車100輛,火砲400門;各式艦艇約12艘;戰鬥機約120架。 埃及: 參戰兵力約45,000人;步兵師×2,裝甲旅×1,步兵旅×6,加強營×2,戰車330輛,火砲500門。 93/02/01

4 雙方作戰構想: 一、以色列:   以殲滅西奈埃軍之目的,區分北、中、南三個縱隊,對敵發起攻擊;並先以傘兵於米特拉隘口突擊著陸,使主攻進展容易,當與中央縱隊會師後,相機旋迥實施顛倒正面攻擊,包圍殲滅當面埃軍。 93/02/01

5 二、埃及:   以各個擊滅敵軍之目的,第一線部隊採守勢持久,藉各據點分割敵軍並消耗其戰力俟敵軍深入後,即運用打擊部隊優先殲突進西奈中央地區之敵,再擊滅南、北兩部之敵軍。
93/02/01

6 第二次戰爭作戰經過: 1956年10月29日17時左右,以軍向埃軍發動攻擊,以軍自西奈半島向西推進。英法兩國也以阻止以埃雙方戰爭擴大為藉口,於次日向埃及宣戰;先由飛機轟炸塞得港、亞歷山大、伊斯邁力亞、開羅及蘇伊士城等市鎮,英法聯軍部隊隨後在塞德港登陸。 93/02/01

7 埃及配置在西奈北部及加薩走廊約六個旅,中部地區兩個加強營,防禦西奈的一個加強旅和兩個步兵師均配置在運河附近,埃軍大多員額不足,惟裝備良好。
以色列在本次作戰所使用的兵力約五個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兩個機械化步兵旅及一個傘兵加強旅,以軍兵員足額,但裝備較差。 93/02/01

8 步兵旅×1 裝步旅×1 步兵旅×2 裝步旅×1 步兵旅×1裝甲旅×1 步兵旅×1 93/02/01

9 93/02/01

10 第二次以阿戰爭雙方傷亡損失概況 表二 一:人員傷亡 陣亡 負傷 被俘/失蹤 合計
一:人員傷亡 陣亡 負傷 被俘/失蹤 合計 埃及對以色列----1, , , ,000 埃及對英、法 ,735 小計 , , , ,735 以色列 ,092 英國 法國 二:戰機損失 以色列 埃及 (200架在地面損失) 英國 (其中一架在敘利亞遭防砲擊落) 法國 資料來源:Trevor N.Dupuy,"Elusive victory:The Arab-Israeli Wars, ,"(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1978 ), p.212. 表二 93/02/01

11 以、阿第二次戰爭結局: 1.以色列作戰勝利占領西奈半島,由於聯國出 面調停,1957年3月7日撤軍,聯合國派遣國 際警察部隊進駐西奈和迦薩;埃及同意以色 列經由阿卡巴灣出入紅海與空軍飛越紅海上 空的權利;並且削弱埃軍事力量。 2.英、法兩國本欲奪取蘇伊士運河控制權,但 在聯合國施壓下1956年12月3日撤軍,使英、 法在中東苦心經營百多年的殖民事業化為烏 有。 93/02/01

12 以、阿第二次戰爭結局: 3.埃及慘勝,恢復西奈半島之統治權,刺 激了中東及非洲國家贏得獨立,埃及在 阿拉伯世界、中東和第三世界的地位乃 大大提高,總統納瑟成為阿拉伯世界各 國的盟主。 4.美蘇藉此機會迅速向中東擴展勢力,排 除英法的影響力。 93/02/01

13 在這往後的十年中,以色列發展出:『在任何戰爭中,必須主動易守為攻,在國際停火壓力踵至前攫取相當勝利,以為談判籌碼的中心戰略思想』。
,但由於基本問題 以色列的弱勢地位未獲解決,和平絕非長久。對以色列而言,軍隊在此次戰役中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也算是另外的一些收穫。這些經驗正好在十年後派上用場。 這種不穩定的和平持續十年 這種不穩定的和平持續十年,但由於基本問題——以色列的弱勢地位未獲解決,和平絕非長久。對以色列而言,軍隊在此次戰役中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也算是另外的一些收穫。這些經驗正好在十年後派上用場。 在這往後的十年中,以色列發展出:『在任何戰爭中,必須主動易守為攻,在國際停火壓力踵至前攫取相當勝利,以為談判籌碼的中心戰略思想』。 93/02/01

14 圖六 93/02/01


Download ppt "第二次以、阿戰爭 (1956年) 亦稱運河之戰、百時戰役或西奈戰役 爆發時間:1956年10月29日 參 戰 國:埃及對抗以色列、英國、法國。 第一次以阿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知處理戰後之和平,而導致第二次以阿戰爭的發生,時間是在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5日,戰爭主角,一方是以以色為主,英法為輔;另一方則以埃及獨挑大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