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臺灣文學中的霧社事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臺灣文學中的霧社事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臺灣文學中的霧社事件

2 臺灣光復後,在霧社建立的紀念碑,題曰:碧血英風。

3 “霧社事件”特別為本土作家關注: 張深切以歌頌“抗暴”的劇本《遍地紅——霧社事變》(1960) 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第一位被日本判刑的「台獨」分子) 鐘肇政以《馬赫坡風雲》(1979)、《川中島》(1985)、《戰 火》(1985)三部曲試圖歷史性描繪“霧社事件”參與者及其後 代的命運起伏。

4 張深切( )號楚女,南投埔里人。  幼時受父母影響,極具抗日思想,小四時,曾因堅持用臺灣方 言,被勒令退學。退學後赴日留學,在日讀小學、中學、工業學 校、青山學院,均肄業,後返回大陸,就讀廣州中山大學。與林 文程、張秀哲等組革命青年會。後因從大陸向臺灣傳播革命思想, 被日逮捕入獄。出獄後,與賴明弘等人推進臺灣新文學運動,籌 設臺灣文藝大學,創辦中日文文藝雜誌《臺灣文藝》。後又到淪 陷中的華北,創辦《中國文藝》雜誌,與張我軍交好。1939年左 右華北淪陷時期曾任《中國文藝》雜誌社長、主編。《中國文藝》 雜誌後因宣傳民族思想遭到日軍的查禁。光復後張深切返回臺, 發表了《遍地紅》等。電影劇本《遍地紅》原題《霧社櫻花遍地 紅》,描寫了霧社事件,歌頌原住民的抗日精神。作者謂其為 “在大陸淪陷前為西北影片公司寫的電影劇本”,作於“七七事變” 之前。

5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無論如何,台灣要復歸台灣人的 台灣而後已。」一生徘徊在母國與祖國之間的張深切,他是第一 個主張台獨來對抗日本的政治家,也是唯一同時參與30年代中國 文學與台灣文學的作家
自幼受私塾教育,1917年8月隨林獻堂赴日,1923年赴上海師範 學校,與蔡惠如、許乃昌甚密,舉行「國恥紀念日」之演講會, 攻擊臺灣總督府,揭臺民悲慘情狀。1924年國民黨改組,考上廣 州中山大學法科政治系,遂又聯合郭德欽、張月澄以及林文騰等 人組「臺灣革命青年團」。1927年奉命返臺籌募革命經費,適逢 臺中一中學潮,旋即擔任罷學作戰總指揮,策動罷課學潮,因受 株連而被捕入獄。出獄後,組織「臺灣演劇研究會」、「臺灣文 藝聯盟」,並發行機關刊物《臺灣文藝》。1938年,隻身赴淪陷 區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39年任《中國文藝》主編及發行人。 戰後返臺,曾任臺中師範教務主任,二二八事件後不再參與政治 運動。

6 張深切的文學風格 創作文類包括論述、散文、小說、劇本等文類。小說《鴨母》描 繪臺灣的仕豪劣紳勾結日本人共同欺壓貧苦養鴨人家的悲劇故事, 呈現出日據時期封建勢力與殖民者合作的共犯結構;《里程碑》 為張深切自傳性質小說; 《遍地紅》則是以「霧社事件」為題材。從張深切的小說、散文 及劇作中可看出,善於運用自然主義的技法,極富戲劇性地揭露 日本帝國主義陰詐愚民的面目,同時探索臺灣社會何以淪為殖民 地的悲劇成因,不僅使作品中人物形象鮮明,也讓凸顯出作品深 刻的主題。 張深切的〈鴨母〉寫於1934年,後來又收錄於1961年的電影小說 《遍地紅》。

7 堅決反抗日本統治階層而主張台灣民族解放運動的民族主義者」 張深切,不管在政治運動或文學運動上,
「台灣固有台灣特殊的氣候、風土、生產、經濟、政治、民情、風 俗、歷史等,我們要把這些事情深切地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分析出來, 察其所生、審其所成、識其所形、知其所能——正確地把握思想, 靈活地表現於文字,不為先入為主的思想所束縛,不為任何不純的 目的而偏袒,祇為了貫徹『真實』而努力盡心;祇為審判『善惡』 而鑽研工作,這樣做去,台灣文學自然在於沒有路線之間而會築出 正確的路線。 總而言之,我所主張的,是台灣文學不要建築於既成任務的路線 上,這就是說,要跟台灣的社會情勢而進展,跟歷史的演進而演 進。」

8 張深切在《台灣民報》和謝孟章打筆戰〈心理描寫不要論〉,而 在編輯《台灣文藝》的百忙期間,「循著自己的理論」,於1934 年今日(9月10日),完成一篇「示範作品」——鴨母,他雖自謙 「技巧和作風,本人還覺得未盡理想,尤其是對本事的敘述及其 所聯繫的社會性,抑或人物環境的描寫,都為了篇幅限制,不能 暢所欲言;這點和本人的主張尚有出入。」但是,我們可以確切 從「鴨母」一作,尋找出張深切那種愛憎分明的個性來。 由於六隻母鴨的失竊,所引起的一場「風暴」;士紳的仗勢凌人、 鄉愿的偽善欺貧、鄉人的愚昧無知、日本人的貪婪背信;在這風 暴激盪下,他們的面目,被戲劇性的給摘擷了下來,誠如「起筆」 上所寫的:

9 「事情的發端,是不值蚊虻一螫的痛癢,但隱藏的毒素,郤已經 起了浮腫引致漲膿,快使這個社會成為癱瘓的狀態了。為什麼只 因幾隻鴨子會產生這麼嚴重的後果呢?」
「台灣人只會自己舉柴仔撞目睭(自作自受)!」張深切在「鴨 母」中用了這句俚諺,必有其所欲表達的意義存在。 「鴨母」原載刊於1934年11月5日出版的《台灣文藝》創刊號, 後來又收錄於1961年8月中央書局出版的《遍地紅》內;對照兩 文;張深切在戰後將「鴨母」給改寫了,以致兩種「版本」,有 不相同

10 是日本在台殖民史上最大的少數民族抗爭事件
8%87/1934%E5%BC%B5%E6%B7%B1%E5%88%87- %E9%B4%A8%E6%AF%8D%E3%80%8A%E8%87%BA%E7%81%A3%E6 %96%87%E8%97%9D%E3%80%8B%E5%89%B5%E8%99%9F%E5%88 %8A%E7%AC%AC1%E8%99%9F-%E9%A0% pdf

11 鄧相揚所著之「霧社事件」(1998)與「風中緋櫻」(2000)
二書中對於事件的時代背景,日本政府強權統治霧社, 以及賽德克文化遭受強烈衝擊與挑戰的情況,描述非常 深刻,乃至於霧社事件爆發後,後續產生二次霧社事件 之悲慘歷史皆有著墨書寫。而有別於一般歷史研究之著 作,鄧相揚以報導文學之形式,透過審慎細膩的訪談與 紀錄,最後以報導人之心境與描述,用文字刻畫時代的 悲劇與身處其中的兩難與痛苦,令人對此事件與其背後 蘊含諸多面向,如國家、族群與文化意義有更深的省思。

12 「霧社事件」一書(鄧相揚,1998) 中先就賽德克族的發源(註:由於出版本書時,賽德克族 尚未正名,因此書中仍以泰雅族稱之)與居住分布地域作 闡述。清朝時期,政府即擬定理番政策,用多樣策略規 範番人生活,如勞動與嫁娶等重要事項。而族群相當豐 富的埔里地區(在當時就有泰雅、布農與平埔族等),族群 之間因山地資源時有衝突與紛爭,而當時清廷的武備措 施僅以重兵圍堵原住民族群的地域,使之無法越界。這 種消極的撫綏政策在日人治台後,有了急遽的改變。

13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 隔年台灣割讓與日本,霧社原住民族被納入殖民管轄。 日在全島設立11所理番「撫墾署」。埔里撫墾署於今仁 愛鄉之撫育、授產、取締及蕃地之開墾,襲清隘制,保 留隘勇線。日進駐霧社始即遭困。1897年深堀大尉14名 探險隊抵土魯閣(Turuku)社後失去消息其後往霧社山區證 實全數被殺。「深堀事件」使得日以強壓的手段統治霧 社。「生計大封鎖」控制食鹽與鐵器等,另逼迫原住民 繳械歸順,並需埋石立約,日人將霧社視為黑暗蕃地, 以嚴刑峻法和強大軍隊與警察治理該區。

14 人止關之役 1901年(明治34年)日以埔里社前進基地,展開對霧社山區 的圍剿和討伐行動。同年三月,日人以隘勇和警察部隊 組成前進隊,在埔里東北的觀音山和泰雅族人首開交戰, 日人不敵,於是退回蜈蚣崙據點,隔年以埔里社守備隊 為前鋒,隘勇與警察部隊為後,在人止關展開對抗,此 役日人與泰雅族人皆死傷慘重,史稱「人止關之役」。

15 「以夷制夷」、「太魯閣抗日事件」 霧社群長期遭生計大封鎖的控制,陷入苦境。在急需補 充生計日唆使布農族干卓萬社族人假借物資鐵器、食鹽 交換之名,誘騙霧社群到兩族交界處進行交易。在歡宴 中喝醉,干卓萬壯丁趁機殺害八十餘人。此為報復「深 掘事件」。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 積極推動「五年理蕃 計劃」,花蓮泰雅族發動「太魯閣抗日事件」。日大規 模討伐鎮壓,太魯閣族周旋於深山,為一段可歌可泣的 抗日歷史。1907年日迫霧社群舉行和解式,並加長隘勇 線。原住民不服,不斷的抗爭,日以強大軍隊鎮壓,企 圖彌平紛亂。十餘年中,飽受頑強抗爭之苦。

16 祖訓和泛靈信仰 日人以軟硬兼施的理蕃手段作為輔綏政策,以出草與刺面的習俗, 強逼原民遵守規定,千百年來祖訓和泛靈信仰的複雜層面。另一 方面,提倡和蕃政策婚姻,日警與部落頭目之女結婚以鞏固統治 之實,但日蕃的婚姻常引起文化衝突,許多日警拋棄原住民妻子 卻更引發人倫悲劇,亦為霧社事件的遠因之一。 1920年(大正九年) 由於部落族人多罹患重病,使得族人屢屢發動 出草,日人藉此機會,慫恿脅迫賽德克族殺害自己的族人,這種 以夷制夷的伎倆是日人最常用的計謀。薩拉矛事件造成了部族間 的不睦,也形成霧社事件的誘因之一。

17 在日人統治期間,最令賽德克族人難以忍受的是對族人的強制勞 役,建日人房舍、駐在所與橋梁等工事。日視原住民為牛馬,遇 有不從鞭打、罰以勞役或是居留等處分。隨後在兩次敬酒風波中, 日人污辱賽德克人,終引爆霧社事件。長期不滿日人高壓統治的 霧社群六社族人,在1930年10月27日發動抗日,攻陷十三個駐在 所,獲武器彈藥,再進攻聯合運動會的會場,共殺害134個日人。 其後,日人出動各項精銳武器與大量軍警,決意殲滅叛民,圍剿 戰役長達四十餘日,使將事件剷平。1931年 (昭和六年)日人主導 第二次霧社事件,縱容道澤群的壯丁攻擊霧社事件的生還者。經 歷二次事件後,遺族僅剩298名,被強制移居到川中島(現清流部 落)。

18 高砂義勇軍 1941年(昭和十六年)日軍將臺人與原住民族人組成高砂義勇隊, 前往南洋前線參與戰爭,霧社地區的原住民族人被迫成為軍國主 義的犧牲品,戰死異域的族人無法善終於家鄉。原住民族人在日 本統治之下,以血淚和寶貴生命,寫下台灣歷史悲壯的一頁。

19 2000年所出版的「風中緋櫻」 繼「霧社事件」一書後,鄧相揚於2000年所出版的「風中緋櫻」 則是以賽德克模範番童之ㄧ高山初子(娥賓•塔達歐,漢名高彩雲) 為報導來源,不僅將霧社事件之歷史再度描述,更以當時人物的 強烈情感抒發內心,讀來更令人感傷與追念。書中開始的文字如 下:

20 風中 在落日餘暉的秋風中 花崗山上 早開的緋櫻在秋風中向落葉道別 歷史的回顧 誰不動容 無言的山丘 落葉飄零 近七十年了 氤氳的霧中 仍有許多枯骨半埋 在花崗山上龜裂的泥層中 猶抱著遺憾 哀泣依舊 與濁水溪的滾滾流水 傳唱成賽德克的悲歌…

21 父親的禱告祭文 此書之楔子是從花崗二郎的遺腹子高光華與族人來到花崗山尋父屍骨 的傷感畫面開始,一開始近乎詩歌的短篇,為這本著作定下了淒美感 傷的調性,亦讓人有種急著想要讀下去的好奇感。再讀高山初子之子 高光華對父親的禱告祭文,更讓人有無限的鼻酸與心痛。 他說道: 「敬愛的父親,霧社事件過後,您離開人世已經六十九年了,我不曾 見過您,但自我懂事以後,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您…歷經許多年的尋 覓,我才找到您求仁取義的地方,這裡是您最痛苦的地方…我們要用 最隆重的方式讓您和族人能夠入土為安,不要半埋在這荒煙蔓草的泥 層中,父親!我已找到您了!…」

22 戰爭 無奈的悲劇 家破人亡的痛苦在這篇真誠流露的禱告文中,顯露無遺。時代的 無奈與拉扯使得這一家賽德克人和其他無數的賽德克族人同樣承 受家破人亡,思念無處的悲楚。日人也許原本只是想整治管理霧 社,就如台灣其他地區一般。只是沒想到,賽德克族維護自己族 群的心是如此堅定和強悍,乃至於雙方必須以戰爭解決。而日本 的強大軍力殺死了無數的賽德克人。他們的血水順著濁水溪流下, 那溪流水聲彷彿是族人的嗚咽,抗議著無奈的悲劇。而這本著作 中,最特別與具關鍵性的人物即是花崗一郎與花崗二郎。

23 花崗一郎(拉奇斯•諾敏)、花崗二郎(拉奇斯•那威)、川野花子(娥賓•那威)與高山初子(娥賓•塔達歐)
四人是日本所培育的模範番童。長大後還被日本政府安排婚姻, 雙雙結婚。一郎、二郎成為管理部落的警察,也因著血統與受教 育的衝突,使得兩人在事件中成為關鍵人物,終因恩義兩難,而 不得不走向自戕的路途。由於殖民政策與針對模範蕃童受到刻意 的教化,賽德克族千年來崇尚的gaya祖訓與種種傳統幾乎都被日 人所禁止或是改變,另受日本教育的蕃童們面對族人與日人的衝 突時,自身的認同亦造成錯亂與兩難,因而造成這些悲劇。「風 中緋櫻」透過霧社事件中得以存活下來的賽德克婦女娥賓(高山初 子),這條線索回溯到當時受日管轄的種種與霧社事件爆發後,令 人怵目驚心的場景與後續悲涼故事。讀來更令人不忍。

24 鄧相揚所著的三本書描述霧社事件的時代背景、人物故事。其中 有史實的探討,相關圖片的輔助。而除了研究霧社事件外,其著 作最大的特點是人文精神與關懷。不管是從當時賽德克族人的角 度,或者是日本人的心態去撰寫,其中細膩的情感表現與身處戰 亂時代的悲苦心境,特別打動人心,並讓人感到人的無奈與辛苦。 而這些著作不僅為霧社事件作了詳實的探尋,亦以文學的筆觸勾 勒出人物的內心衝擊與諸多情感面貌。

25 舞鶴的長篇小說《餘生》 近年來,最值得注意的關於“霧社事件”文學作品是 臺灣作家舞鶴的長篇小說《餘生》,小說出版於1999 年。《餘生》以1930年的“霧社事件”為書寫的出發 點,但並非以講故事的方式“再現”驚心動魄的歷史。 《餘生》的敘述者行走在1990年代後期的遺族部落, 有仿若“田野調查”的姿態,卻以史料與現實、虛構 與思辨雜糅組成特殊風貌的“小說”。

26 從賽德克族的文化來詮釋 魏德聖導演《賽德克·巴萊》,則試圖從賽德克族的文化 來詮釋莫那·魯道及其族人的浴血抗日,“換句話說,魏 導演似乎採取了一個比較‘內部’的觀念。這樣的觀念 之所以可能,顯然不是魏導演一個人的思索結果,而是 一個漫長歷程的里程碑。”

27 關於“霧社事件”的書寫、論述和研究,從戰後到現在有 很多文學、歷史、影像等作品,但其間有很大變化,這些 變化是不同群體、不同世代、不同部落,以及不同政治、 社會、文化條件的交錯。
在所有“霧社事件”的研究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旅日 臺灣學者戴國輝在1981年出版的《臺灣霧社蜂起事件》, 全書共600頁,這本書後來成為霧社事件研究的最重要參 考著作。

28 文化影響(書籍、音樂、電視劇…等) ●小說: ◆《遍地紅──霧社事件》,張深切,1961年 ◆《馬黑坡風雲》,鍾肇政,1973年
◆《台湾霧社蜂起事件:研究と資料》,戴國煇,1981年 ◆霧社事件:臺灣原住民的蜂擁群起 突發的大悲劇(日)中川 浩一,(日)和歌森民男合編,1997年 ◆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鄧相揚,1998年 ◆風中緋櫻,鄧相揚,2000年 ◆《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Yabu Syat、許世楷、施正 鋒主編,2001年 ◆《餘生》,舞鶴,2011年

29 ●報導文學: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鄧相揚,2000年
◆從莫那魯道等人起事之布局來推斷霧社事件並非臨時起意的偶發事件, 《霧社事件101問》選刊 ●紀錄片: ◆《縱橫山林間-鹿野忠雄》,2011年 ◆《GaYa:一九三○年的霧社事件與塞德克族》,邱若龍,2011 年 ●電視劇: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萬仁導演,2003年 ●電影: ◆《賽德克·巴萊》,魏德聖導演,2011年 ●漫畫: ◆《霧社事件》,邱若龍,1990年 ◆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邱若龍,2011 年

30 ●音樂:◆賽德克‧巴萊- 1.出草(Our Hunting Ground)
2.太陽旗(Invasion Of The Rising Sun) 3.追殺(The Chase) 4.如太陽般的出擊(Assault Of The Sun) 5.失去的獵場(Without A Hunting Field) 6.復仇(Nemesis Of Old) 7.血染婚禮(Crimson Wedding) 8.命運之河(River Of Fate) 9.真正的人(A Farther's Spirit) 10.拿回屬於我們的(Take Back What's Ours) 11.賽德克‧巴萊之子(Sons Of Seediq Bale) 12.莫那的光榮(Mouna's Dance Of The Golden Ray) 13.仇恨消失(The Night Massacre) 14.勇士(Warriors) 15.生命之歌(The Requiem March)

31 16.賽德克‧巴萊(The Soul Of Seediq Bale)
17.勇氣的印記(Mark Of Courage) 18.突襲(The Ambush) 19.相遇彩虹橋(Till We Meet At Rainbows) 20.未知之橋(Bridge Of Peril) 21.陷阱(Entrapment) 22.傳說(Tales Of Creation) 23.驕傲啟程(Beautiful Departures) 24.最後戰役(The Last Uprising) 25.最後一刻(Till The Last Breath) 26.血 &花(Bloodshed & Blossom) 27.賽德克‧巴萊之看見彩虹(The Rainbow Promise)

32 起因 霧社事件”的起因根據日方資料大概有三個方面, 一、勞役問題; 二、少數民族與日本人通婚問題; 三、馬赫坡社頭目的不滿。
但其根本之處在于日本人侵入原本自成世界的賽德克族領域,沒 收族人狩獵槍支,日本人欲取代部落首領地位,部落傳統習慣律 法受到嚴重挑戰。

33 “賽德克族”2008年成為原住民第14族,7村12部落,人口7275人(約占台灣人4%)。
源於德鹿灣(Truwan,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 中部及東部,在北方泰雅族與南方布農族之間。 年輕人要有「出草 」獵人頭的事跡之後,才會由族裡的女性幫男 性在臉上刺上圖騰,代表著他已成為了「真正的人」。

34 出草:獵人頭習俗(獵首),就是攻擊將人之頭顱割下,與祭祖的人牲,泰雅語稱mgaya「姆嘎亞」。

35 莫那魯道

36

37 達多莫那 莫那魯道長子

38 莫那魯道長子,精於狩獵,是勇敢善戰的賽德克勇士。在一次族 人婚宴上,因獻酒給日警遭恥辱,引發「敬酒風波」,強力勸說 父親莫那魯道對抗日人。
「霧社事件」中率領族人固守馬赫坡岩窟,以游擊戰和日人展開 長期戰爭,終至彈盡援絕。日人脅迫其妹馬紅莫那前來勸降,不 被所動,完成「最後酒祭」後,壯烈自殺成仁。

39 巴索莫那 莫那魯道次子

40 馬紅莫那( Mahon Mona)長女

41 馬紅莫那是家族事件後的唯一生還者,因思念家人痛不欲生,數 度上吊自殺皆被獲救。之後領養張呈妹為女兒並招劉宗仁為女婿, 子孫繁衍。最後以65歲高齡辭世。

42

43 事件導火線 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後,台灣總督府為了礦產、樟腦、與 木材,在山區大肆開發。樟腦是台灣總督府的重要財源,因此台 灣總督府便積極的推行柔剛並濟之「理番」政策,並以高壓討乏 山胞歸順,設置蕃人公學校或蕃童教育所消除原住民出草…等習 慣,並為了開發山地資源,修築道路、派駐軍警等。甚至以武力 征服山地族人,以借取原住民勞力,奪取山地資源,逐步發展日 本帝國在台灣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化。原住民經年累月的被壓迫剝 削,強制勞役、遲發工錢及日本警察誘姦山地婦女而後再把其遺 棄等便成為事件導火線。

44 近因 當時霧社放肆砍伐林木,政府為優待入山工作人員,除了正式警 察外,其他入山勞工日人皆一律給以警察或隘勇名義,因入山待 遇高又可橫行霸道,巧取豪奪,因此日本惡徒趨之若鶩,當時霧 社又大興土木,九項工程進行中,匠人充斥,所以身穿警察制服 之日人遍地皆是。一日因砍伐不當導致五個正在工作的原住民被 壓死,且有許多族人在搬運木頭時被日人毆打。 日人對在東部台灣的平地山胞有一項義務苦力制度,所有東部之 道路建設、鐵路鋪設、日人之建築物、築港、製糖所之農場、飛 機場、日人私人農場、日人住戶之清潔大掃除等等,無論公私大 小之勞動,皆利用此項義務苦力制度,來奴役東部平地山胞,並 由日警強制執行。

45 近因 1930年10月7日,在一場婚宴時,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想 與族人向一起路過的日警吉村克己巡査敬酒,當他拉著吉村的手 時,吉村以「討厭那個不潔的筵席而欲加以拒絕,要將被握住的 手甩開」為由,以警棍對塔達歐.莫那毆打,其他原住民憤而群 起圍毆日警。不久後在比荷.瓦利斯和比荷.沙波的策動下,成 了「霧社事件」的近因。

46 首先發難 1930年10月27日為日本「台灣總督府」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 親王被斃命於台灣而舉行「台灣神社祭」,霧社地區照例舉行聯 合運動會。泰雅族賽德克霧社群(即德奇達雅群) 之馬赫坡 (Marhebo)、荷歌(Hogo)、波亞倫(Loutoff)、斯庫 (Suku)、羅多夫(Loutoff)、塔羅灣(Taloman)等6社族人, 趁霧社破曉時分,當日人警察及其眷屬,還在熟睡時,由霧社群 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首先發難。

47 群起沸騰 獲得初步成功的抗日志士,群起沸騰,連年長者皆紛紛加入抗日 陣營,事件主要策動者之一的比荷.沙波為使抗日陣線擴大,前 往霧社群主力部落巴蘭社說服頭目率領族人加入抗日陣營,可惜 後來都沒有結果。 抗日勇士分成兩組,壯年組由塔達歐.莫那率領,埋伏在霧社公 學校運動場附近山林間,目標是參加運動會的日本官兵、警察和 其眷屬。 老年組則由莫那.魯道率領,潛伏在霧社分室後方之樹林,目標 是霧社分室、警察駐在所、及霧社街區之日人機關及宿舍。

48 以蕃制蕃 霧社事件後日人以蕃制蕃的方式,慫恿不同族群的泰雅族人去殺 害起義抗日的遺族,集體殺戮抗日遺族二百十四名,取回一百零 一個首級,對殺人者給予獎賞並與日警拍照。其獎賞的方式為: 起義頭目之首級賞二百圓、壯丁一個一百圓、婦女三十圓、幼兒 二十圓。 「霧社起義事件」結束後,又連續發生一九三一年「悲似丹事 件」,一九三二年「大關山事件」及「逢阪分駐所襲擊事件」等。 事件前後都是原住民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不得不採用以卵擊 石的方法,興起抗日的英勇義舉。


Download ppt "臺灣文學中的霧社事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