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朝陽科技大學104學年度幼兒園在職人員 修習幼兒園教師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專班(苗栗班)
幼兒社會探究與情緒表達 新課綱分析-「情緒」領域 指導老師:陳儒晰教授 學員:王雪貞。房美瑩。林筠娸。范碧雯。陳秀敏。 黃 羚。黃茹苹。楊雯馨。鄒宜宴。
2
壹、前言 隨著時代科技的變遷,現代家庭結構逐漸由大家庭轉為小家庭,幼兒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減少、與3C產品朝夕相對的時間卻不斷拉長,再加上少子化效應,家長視幼兒為掌中寶,不少幼兒儼然成為家中小霸王。 由於幼兒在家中無法充分發展其社會能力,所以在幼兒園與同儕相處的能力明顯不足,他們往往缺乏社會情緒的技巧,無法察覺他人的情緒,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故常常引發同儕間吵架、爭執,嚴重影響幼兒的學習品質與身心健康(郭靜娟,2013)。
3
張春興老師認為情緒是受到某種外在刺激,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此狀態雖為個體所能控制,但對其所引發之生理變化和行為反應,卻不易於個體本身所能控制,故對個體生活具影響作用。而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因為不善表達,只能以哭鬧、退縮、暴衝…等方式解決問題,因此教導幼兒情緒的覺察與辨識、表達、理解及調節就成了重要的一門課題。 兒童的情緒對成長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擁有健全的情緒發展有助於兒童生理與心理之成長,敏感發現幼兒的情緒發展進程,進而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更是教學者與照顧者的挑戰與成就。
4
貳、領域目標 (一)接納自己的情緒。 (二)以正向態度面對困境。 (三)擁有安定的情緒並自在地表達感受。 (四)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
5
理論分析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須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清楚辨認情緒(接納自 己的情緒),並以正確健康的方法表達情緒,進而達到合群、樂觀、 與人分享,並能處理、轉換自己的情緒(以正向態度面對困境),也 能同理、體諒他人,具有解決衝突及自我肯定之能力(擁有安定的情 緒並自在地表達感受)。學習正確解讀他人的情緒,才能在人際關係 中有良好的互動(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
6
個人解析、省思 (一)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也是需要學習的,而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每 件事,都訓練著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接受自己衍生出來的情緒。因此肯定情緒領域目 標中的「接納自己的情緒」是需要學習的。 (二)以正向態度面對困境:當人們遇到事情如何能積正向的態度應對在現今社會顯 得格外的重要,有好的態度、正向的觀念,往往能讓事情變得簡單化解,更讓危機 變成轉機。 (三)擁有安定的情緒並自在地表達感受:讓孩子學習如何的正確表達情緒並培養同 理心是現今社會所需要的一個公民所具備的,當孩子有了同理心才能知足惜福,也 可以為他人著想,不輕易遷怒他人、 做出不理智的事。 (四)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人們的情緒是千變萬化的,受到外在或先天氣質的影 響,顯現出來都是不一樣的。因此讓幼兒學習懂得關懷別人,懂得他人的情緒並且 理解,變成進一步可能影響孩子進一步的人際互動關係。
7
參、領域內涵 5-1 內涵段落一 「情緒」 指的是個體解讀內外刺激而產生的生理與心理的整體反應。情緒的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
8
理論分析 情緒發展與表現是幼兒全人發展(whole child development) 中重要 的一項,在嬰兒期早期,嬰兒的情緒表現是自然發生的,無法隨意 志而有效控制。隨著幼兒成長並成熟,他們已能控制情緒表現來配 合個人所欲達到的目的,並能符合其文化之要求與期望。 綜合上述整理,在文獻裡說明嬰兒情緒是自然發生而無法有效控 制,但在內文裡卻表示嬰兒可藉由肢體動作、表情來表達出情緒, 因此此段有相互矛盾之處。
9
個人解析、省思 嬰兒肚子餓、尿布濕了都會使用哭聲來讓成人知道他有需求,一但吃飽了或是換完尿布之後就不哭了,甚至會笑、會玩了,因此本組認同課綱裡所表示的嬰兒(幼兒)可藉由肢體動作來表達出他的情緒。
10
領域內涵 5-2 內涵段落二 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
11
理論分析 隨著幼兒成長並成熟,他們已能控制情緒表現來配合個人所欲達到 的目的,並能符合其文化之要求與期望。「文化」影響個體之情緒 經驗的行為表現與反應。然而,文化中之社會習俗(social conventions) 支配個體應如何、何時、何地以及與誰在一起時,應 有何種的情緒表現。人們在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中學習文化中特 有的規則並了解需控制並調整自己的情緒表現,以符合社會脈絡下 的合宜行為表現。
12
個人解析、省思 綜合上述整理,內文顯示幼兒的情緒表達方式最終必須符合社會文化的規範,針對這部份與學者所呈現出來的理論是相符的,同時學者認為人們在社會規範下,將學會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這和內文所說的「幼兒在情緒調節能力上,會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也是有相符合之處。
13
領域內涵 5-3 內涵段落三 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
14
理論分析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須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清楚辨認情緒,並以 正確健康的方法表達情緒,進而達到合群、樂觀、與人分享,並能 處理、轉換自己的情緒,也能同理、體諒他人,具有解決衝突及自 我肯定之能力。 兒童的發展是日後成人的基礎,因此兒童時期的情緒發展對未來的 成長有相當深遠且重要的影響,兒童除了要學習如何有效表達自己 的情緒之外,也必須學習正確解讀他人的情緒,才能在人際關係中 有良好的互動。
15
個人解析、省思 綜合上述整理,內文顯示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才有辦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也才能以正向的方式去調節、關懷他人與自己的情感,如此也才能在社會中得到好的人際關係及各種正向的社會互動。 在學者的理論之中有提到,幼兒必須學習到正確健康的表達能力方式,進而學習正確解讀他人情緒的能力,並同理體諒他人,這樣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有良好的互動。因此會發現在這二個段落裡,彼此是有共同的地方。
16
領域內涵 5-4 內涵段落四 情緒領域主要是培養幼兒處理情緒的能力,簡稱「情緒能力」。根據處理情緒的過程來看,情緒能力,包括個體覺察到內外在刺激,有情緒出現時,能辨識當時是什麼情緒狀態和種類,稱為「情緒覺察與辨識」能力;接著能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也就是去釐清發生什麼事及個人對此事件的想法,稱為「情緒理解」能力;之後學習運用各種策略來改變負向情緒或過度激動的情緒,稱為「情緒調節」能力;最後學習理解所處文化的規則,適時、適情境及適角色來表達情緒, 稱為「情緒表達」能力。
17
理論分析 Salovey和Mayer的情緒智力理論:「情緒智力是一種察覺自己與別 人的感覺與情緒,並能區辨情緒間不同,進而處理情緒並運用情緒 訊息來引導個體思考與行動之能力。」認為個體能正確地評估及表 達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使用這些情感訊息來計畫、激勵、創造自 己的行動,以達成美好的生活。
18
個人解析、省思 綜合上述資料分析,Salovey和Mayer(薩洛維和瑪依爾)所提出之情緒智力理論,與課綱中情緒之內涵中提到的四個面向─情緒覺察與辨識、理解、調節、表達大致相符。幼兒的情緒能力是可以學習及被訓練的,教師的責任在於:透過身教及活動設計,讓幼兒辨識什麼是情緒,培養幼兒在團體生活中,擁有良好的調節及表達情緒的能力。
19
領域內涵 5-5 內涵段落五 以上每項情緒能力,從「情緒產生的來源」來看,分為「自己」和「他人與環境」兩個學習面向。「自己」是指自身因受到環境的刺激而產生情緒反應,「他人與環境」中他人的部分是指幼兒可以感受到他人受環境的刺激而產生的情緒反應;而環境的部分是指幼兒以擬人化的形式,投射自身對環境中事物刺激(包括環境中的動植物、物件、文本及影片等)的情緒反應。幼兒在情緒面向的學習,多從自己開始,再逐漸擴展到他人及環境中的事物。
20
理論分析 透過文獻資料「兒童情緒智力與社會行為之初探」內容得知,Goleman(高曼)的情緒智力理論:Goleman(高曼)將情緒對內及對外兩個能力,直接而清楚陳列在情緒智力的指標指標提出五個面向的情緒智力架構,分別為認識自己的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及對於人際關係的掌控。
21
個人解析、省思 課綱中情緒領域內涵提到,情緒產生的來源,分為「自己」、「他人與環境」,與Goleman提出的論點大致相符。例如幼兒離開熟悉的家到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情緒會受自己、重要照顧者以及校園環境帶給他的感覺影響,幼兒在情緒面向的學習,多從自己開始,再逐漸擴展到他人及環境中的事物,進而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22
肆、課程目標 情-1-1 覺察與辨識自己的情緒。 情-1-2 覺察與辨識生活環境中他人和擬人化物件的情緒。
綜合情緒領域「覺察與辨識」、「表達」、「理解」、「調節」四項領域能力,以及「自己」、「他人與環境」兩個學習面向,情緒領域的課程目標如下: 情-1-1 覺察與辨識自己的情緒。 情-1-2 覺察與辨識生活環境中他人和擬人化物件的情緒。 情-2-1 合宜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2-2 適當地表達生活環境中他人和擬人化物件的情緒。 情-3-1 理解自己情緒出現的原因。 情-3-2 理解生活環境中他人和擬人化物件情緒產生的原因。 情-4-1 運用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
23
肆、課程目標 4-1 課程目標段落一 課程目標 1-1和 1-2是情緒覺察與辨認能力的目標,幼兒經由學習,從知道自己有情緒出現,進展到能覺察與辨認自己、他人、動物和擬人化物件在同一事件中存在著多種情緒。
24
理論分析 根據文獻中「兒童情緒智力表現」,兒童於成長的歷程中,逐漸學會用理性的思考,處理包括︰好奇、攻擊、自我控制及對人的感同身受等情緒感受。當兒童接收到外界的刺激,一方面要處理自己的感官直覺與表達,另一方面亦要能解決外在的需求,故要能均衡自我滿足與人際適應,是最終極的目標。透過遊戲及談話,於同儕互動的過程中,兒童能學習適度的表達自我,免於自我壓抑,並能運用角色取代、感同身受、將心比心,進而能對他人做出適當地回應。
25
個人解析、省思 幼兒會時常經歷這些過程,並且需要我們的協助才能順利的發展。例如,嬰兒在尿布濕、飢餓、痛或煩惱時會有激動的情緒。漸漸的他們在情緒的表達上,會視情況而分化出更精細且多樣的情緒,隨著幼兒漸漸長大,他的情緒表現也會隨著感覺的改變,而學會新的情緒表達方式。成人在讀取幼兒的臉部和肢體語言之後,會告訴他們此情緒的名稱為何,並指導他們如何發洩這些情緒。幼兒對於能運用文字、圖畫、肢體動作、表情…等,來表達更多的感覺,會感到相當的渴望與好奇。
26
肆、課程目標 4-2 課程目標段落二 課程目標 2-1和 2-2是關於情緒表達能力的目標,幼兒從有情緒就表現出來,進展到運用符合社會文化規範的語言或非語言行為來表達自己、他人和擬人化物件的情緒,也就是逐漸學習到合宜的表達情緒。
27
理論分析 王春展(1999)提出兩面向的情緒智力理論,認為情緒智力應包括個人和對他人兩個面向,而將情緒智力分成自我情緒智力和人際情緒智力,自我人際智力發展先於人際情緒智力,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28
個人解析、省思 適當的情緒表達需經過兩個過程。首先幼兒必須感到能自由的表達自我情緒,再來是學會用切合自身年齡的方式,並配合狀況以表達情緒。當成人創造出安全的情緒氣氛,幼兒就能有效的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幼兒獲得符合他們年齡發展的情緒表達模式,例如:嬰兒和學步兒不會使用語言,只用哭來表達情緒;兩歲的幼兒用推和撞來表達不悅;四歲幼兒用語言力量來爭論,到了六、七歲,幼兒學會清楚告訴他人自己的情緒感覺。情緒表達的能力不變,但隨著幼兒的成長,表現方法有所改變。
29
肆、課程目標 4-3 課程目標段落三 課程目標 3-1和 3-2是關於情緒理解能力,主要是理解自己、他人及擬人化物件產生情緒的原因,從只注意產生情緒的事件,到了解情緒是由個體對事件的想法引起的。
30
理論分析 Asher、Hymel與Renshaw (1984) 及Asher 及Wheeler (1985) 研究顯示,幼兒若不被友伴接受或親人的忽視,會產生孤單及難過的感覺。此外,一般的兒童會盡量避免與團體中易生氣的幼兒一起玩。實際上也發現,生氣易怒常會導致攻擊行為,而具有敵意攻擊行為的幼兒常被同儕所排斥。也因此幼兒們會對於團體中常表現出生氣的同儕,或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心存成見。也就是即使具負向行為的兒童行為已有所修正,但其他兒童們仍會帶著有色的眼光看他。所以,兒童的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表現是會與其同儕互動息息相關。
31
個人解析、省思 人類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之一,為何人類善於面對變化?就算腦部已規畫要找出模式和相同之處,但仍無可避免的要面對變化。生活中面對許多不同的變化,就會產生壓力,而壓力就是情緒的來源。幼兒進入幼兒園,開始過著與家庭不同的生活,幼兒彼此間的衝突和爭執機會也增多,必須提升幼兒互助合作和解決衝突的技巧,鼓勵幼兒描述遇到的問題,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32
肆、課程目標 4-4 課程目標段落四 課程目標 4-1 為情緒調節能力的學習目標,強調幼兒從與他人互動中學習運用不同的策略調節自我情緒,並進一步協助他人調節情緒。
33
理論分析 在張鳳吟、呂翠夏(2006) 對於幼兒的情緒性、情緒調節、與其同儕互動之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容易強烈生氣和具有低情緒調節能力的幼兒,傾向較多的攻擊行為,而高生氣與害怕、低情緒調節能力的幼兒,有較多的退縮行為,即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與利社會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表示情緒調節能力越好,利社會行為越多。
34
個人解析、省思 幼兒學習在各種環境中表現出適當的行為,不同環境會有不同的行為期待。隨著社會發展,以迦納的「社會智能」和高曼的「情緒智能」為基礎,成人能協助幼兒處理他們的情緒,幼兒透過他人的肢體語言或聲調來讀取他人的想法,從中他就能獲得社會技巧。幼兒有幾種可預測的方法:
35
個人解析、省思 1.腦部連結以找尋模式,例如當嬰兒微笑而獲得相同的回應時,回應 和依附的模式因而產生。
和依附的模式因而產生。 2.幼兒的學習是主動的,當他們在嘗試時,會獲得直接的學習經驗, 此時立即的課程協助幼兒社交學習。 3.幼兒有許多學習形態,所以在教導社會技能時,最好運用多種教學 過程。 4.幼兒在遊戲中獲得許社會技能,從角色扮演、戲劇遊戲中,幼兒學 習並調適不同的情緒,而增長了社會人際互動的技能。
36
伍、情緒教學運用 社會學習學派班度拉(Bandura)提出行為可以從兩個途徑學習:一為直接經驗,另一則為觀察別人所獲得的結果而學習(即楷模學習)。所謂的觀察學習是:觀察學習者透過觀察注意去瞭解楷模的反應,學習編碼為未來保留這些反應能力。在強化幼兒的情緒能力下,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來讓幼兒們學習:
37
一、行為的解釋:行為的解釋的策略就是透過解釋別人的感覺來幫助 幼兒瞭解行為的動機,並藉機教導適當的行為處理方式。
二、指示或示範:所謂的指示,其實就是直接教導幼兒合宜的社會技 巧。這些社會技巧,可以透過團體討論時直接告訴幼兒,也可以在適 當情境時,適時教導。 三、狀況劇的模擬:當幼兒在互動過程中有發生狀況,教師可藉由角 色扮演的方式模擬狀況的發生過程,再請幼兒一同來討論解決辦法及 幼兒們當下的情緖表達方式是否還可以有更好的抒發方式。
38
四、情緒繪本分享:繪本具有抒解情緒的功能,是一種方便有效的媒 介。繪本故事的內容,常為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與兒童常遭遇 到的情緒困擾問題有關,因而能使兒童在閱讀時重新體驗日常生活中 熟悉的事件。
五、學習用口語表達感受:請幼兒練習用口語表達出他的需求,而不 是以哭或其他的方式來讓教師幫忙解決問題。 六、直接教導幼兒們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當幼兒出現不恰當的情緒 表現方式時,直接告訴他可以怎麼做。
39
陸、結論4-1 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讓我們反思:情緒的調節、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小我們就要讓幼兒們學習了解情緒、調節情緒及控制情緒,情緒對大人、幼兒而言都是很難以掌控的一個部份,成人是透過不斷的學習、磨練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對還無法完整表達的小幼兒來說,很多時侯都只能靠較衝動的一些情緒抒發方式,來緩解他心理上或是身理上產生的壓力,因此讓幼兒學習情緒的調節和控制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40
陸、結論4-2 一、發展後的情緒教育課程 1.課程內容:情緒課程內容的設計深入淺出,依照幼兒的情緒發展能力,從情緒覺 察到情緒表達,再到情緒調節的能力提升。以繪本、遊戲和角色扮演進行情緒教育;從幼兒生活經驗中尋找題材;提供幼兒足夠的醞釀時間回顧情緒經驗。 2.教學策略方面:透過穩定情緒的環境設計與例行工作來營造安全溫馨的氣氛;藉由提供正確的情緒標籤、討論情緒的肇因等策略提升幼兒的情緒能力。
41
陸、結論4-3 二、幼兒比較有辨識正向情緒的能力;情緒詞彙的運用漸多元幼兒情緒發展特質與改變:;雙重複雜情緒的出現;情緒調節能力的改變,同時幼兒也學習尊重多元的看法。 三、須克服的困難:學校方面有師生比例和教師本身具備的情緒知識的影響;家庭方面仍有少數家長陷在「把幼兒園課程當成小學先修班」的迷思中,無法完全認同情緒對幼兒的認知學習的幫助。
42
陸、結論4-4 四、幼兒園宜推廣情緒教育課程,與主題單元做結合並加強親職教育;建議增加非語言的觀察部分,探討戶外遊戲、自由探索等時間對幼兒情緒教育的影響,應用更多的戲劇教學在情緒教育課程上。 透過成人的協助,可以幫助幼兒的情緒表現和調節符合社會的規範。父母的情緒回應與示範是幼兒情緒社會化的重要因素,而教師也扮演著重的角色。教師在學校的課程規劃,形成了幼兒表現其情緒性與學習歷程的環境,對幼兒的情緒、社會與認知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43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13)。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台北市:教育部。
許芳菊(2009)。都是情緒惹的禍。親子天下,4, 。 郭靜娟(2013)。幼兒情緒教育之初探。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鄧蔭萍(2012)。兒童情緒智力與社會行為之初探。兒童照顧與教育,2,1-21。
44
工作分配 報告內容討論:王雪真、房美瑩、林筠娸、范碧雯、陳秀敏、黃 羚、黃茹苹、楊雯馨、鄒宜宴
報告內容討論:王雪真、房美瑩、林筠娸、范碧雯、陳秀敏、黃 羚、黃茹苹、楊雯馨、鄒宜宴 資料搜尋:王雪真、房美瑩、林筠娸、范碧雯、陳秀敏、黃 羚、黃茹苹、楊雯馨、鄒宜宴 資料匯整:林筠娸、陳秀敏、黃 羚、黃茹苹、楊雯馨 簡報製作:楊雯馨 台前報告:林筠娸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