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二 章 第三節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二 章 第三節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二 章 第三節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2 學習重點 魏晉南北朝的政局演變 世族的形成及其發展 門閥政治及其解體 玄學與世族生活 隋唐帝國的興衰 財稅制度的變革 隋唐的典章制度
第三節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學習重點 魏晉南北朝的政局演變 世族的形成及其發展 門閥政治及其解體 玄學與世族生活 隋唐帝國的興衰 財稅制度的變革 隋唐的典章制度

3 魏晉南北朝的政局演變 (一)魏晉政局的更替
1.東漢末: A.群雄割據→最後併於曹操、劉備、 孫權三股勢力 B.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形成 魏、蜀、吳 三分天下

4 三國鼎立形勢圖

5 2. 西晉短暫統一: A. 魏滅蜀,司馬炎篡魏建晉,滅吳,天 下再度統一 B. 因行封建→釀成「八王之亂」 C

6 3. 晉室南遷─東晉 A. 東晉賴南遷世族王導輔佐,偏安江南 B. 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a
3.晉室南遷─東晉 A.東晉賴南遷世族王導輔佐,偏安江南 B.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a.前秦 苻堅統一北方→南下欲統一中 國,肥水之戰大敗→北方再陷入列 國分立局面 b.東晉名相謝安大敗前秦→決定南北 繼續對立大勢,東晉得以偏安自保

7 肥水之戰形勢圖

8 (二)南朝政局的變遷 1.宋: A.劉裕篡東晉,改國號為宋─宋武帝 B.傳至文帝,勤於政事,吏治清明 C.後繼宋室諸帝大多昏庸無能→內爭迭起,骨肉相殘→被權臣蕭道成所篡 2.齊:  A.蕭道成改國號為齊─齊高帝 B.武帝繼位,政清俗美 C.後來政局仍是宗室相殘→被蕭衍所篡

9 3. 梁: A. 蕭衍改國號為梁─梁武帝 a. 南朝在位最久且政績最好的君主 b. 晚年沉溺佛法→引發侯景之亂 B
3.梁: A.蕭衍改國號為梁─梁武帝 a.南朝在位最久且政績最好的君主 b.晚年沉溺佛法→引發侯景之亂 B.侯景之亂雖被平定,但元氣大傷,最後 被陳霸先所篡 4.陳: A.陳霸先改國號為陳─陳武帝 B.陳朝國勢積弱,是南朝疆土最小時期 C.傳到後主時,被隋朝所滅

10 (三)北朝政局的演變 1.北魏: A.北魏太武帝統一北方─與南方劉宋政權形 成對峙局面
 B.北魏孝文帝,為了融合胡漢,一統中國, 推行大規模漢化

11 北魏騎馬武士陶俑 1953年陝西西安草 場坡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2 2.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A.東魏─控中原本部:高歡專政→高洋篡 位,東魏亡 B.西魏─控關隴地區:宇文泰掌權→宇文 覺篡位,西魏亡

13 3. 北齊與北周: A. 高洋改國號為齊,在位初期頗有作為,晚 年凶殘好殺,繼位諸帝皆荒暴昏狂→被北 周所滅 B

14 魏晉南北朝分合圖

15 南北朝形勢圖

16 南北朝形勢圖

17 世族的形成及其發展 (一)世族的形成 1.背景: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所造成 A. 經學昌盛→累世經學→累世公卿 B.推行選舉制度→權門壟斷

18 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的選舉方式:在各州設置大中正,各郡設置小中正,且負責品評本地人的任務。每位候選人,必須先在本郡的小中正處登記,再交由本州的大中正綜合評定其等級,最後送交吏部,據以用人授官。

19 3. 成社會特殊階層: A. 多聚族而居,擁大量土地與財富─西晉 行「占田」令,允世族依官品高低占田 B

20 (二)南方世族 ──「僑姓」與「吳姓」 1.僑姓─南遷的中原世家大族 A.多居要職,自視甚高 B.大姓:王、謝、袁、蕭 C.占山、占田,逃避課役 2.吳姓─世居江南的土著望族 A.地位不及僑姓,心存敵視 B.大姓:朱、張、顧、陸 C.東晉初:多籠絡江南望族

21 永嘉之亂後人口遷徙圖

22 (三)北方世族 ──「郡姓」與「國姓」 1.郡姓─留居北方世族 A.為了區別胡、漢,姓氏上冠以郡名 B.大姓:范陽盧氏、清河崔氏、 博陵崔氏、太原王氏 C.留心經學,常為胡人君主延用 2.國姓─由天子所命 A.起源:北魏孝文帝漢化,改胡姓為漢姓 B.大姓:元氏、宇文氏、長孫氏

23 南北世族主要姓氏 郡 姓 國 姓 僑 姓 吳 姓 北方 南方 王、謝、袁、蕭 朱、張、顧、陸 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郡 姓 國 姓 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元、宇文、長孫、叔孫、穆、陸、賀、劉、樓、于、嵇、尉 南方 僑 姓 吳 姓 王、謝、袁、蕭 朱、張、顧、陸

24 門閥政治及其解體 (一)門閥政治的發展 1.政治上長期壟斷仕途: A.世族子弟養尊處優,二十歲便出任要職 B.寒門升遷不易
2.強調門閥觀念: A.婚姻講究門當戶對 B.重視「譜牒」編修 C.身分不相當不同坐、不交談 3.與皇室關係: A.東晉期間─與皇室對抗,多次鬥爭 B.南朝時期─支持新政權

25 (二)門閥政治的式微與解體 1.南朝 A.原因: a.君主刻意壓抑世族,任用寒士與之對抗 b.世族無心實務歷練,以致軍政實權漸入 寒門手中 c.侯景之亂的恣意摧殘 B.沒落: a.陳武帝以江南庶族崛起,南方世族日益 衰落 b.隋平南陳後(南朝結束後),趨於沒落

26 2.北朝 A.胡、漢都重門閥:北魏孝文帝漢化→ 「國姓」世族形成 B.胡族世家漸衰:爆發爾朱榮之亂
C.結果:政權為漢人外戚楊堅所取代

27 3.門閥世族的解體 A.隋代:以科舉取代九品官人法→寒門入 仕機會大增 B.唐代: a.太宗撰修《氏族志》:以現今官品高 低定等第 b.科舉盛行─形成新興的進士集團 c.唐末黃巢之亂的破壞─ 「譜牒」大多 散佚,原已日趨沒落之門閥迅速解體

28 玄學與世族生活 (一)玄學與清談的風氣 1.時代背景: A.政治上動盪不安─名士避災遠禍 B.老莊、佛學的興起─提供士人安身立命
2.起於:魏晉之際的何晏、王弼     ─自命清高、崇尚虛無

29 3. 清談風氣─手執麈尾、口談玄虛 A. 談論內容: a. 以《老子》、《莊子》為主 b. 東晉以後,佛學思想取代老莊玄學 B
3.清談風氣─手執麈尾、口談玄虛 A.談論內容: a.以《老子》、《莊子》為主 b.東晉以後,佛學思想取代老莊玄學 B.代表:竹林七賢 C.影響:無利於國家興亡與民生利害      ─不近情理,摒棄禮教

30 竹林七賢圖 清伍學藻( )繪 1821 1850

31 (二)世族生活 1.飲食: A.主食─飯、粥、餅 B.喜好飲酒、飲茶
2.衣飾: A.北方─受胡風影響:穿著短衣、窄袖、 緊腰帶、小口褲、長靴 B.南方─維持傳統: a.穿著寬衫大袖 b.以紮巾包頭取代形制繁瑣的冠冕 c.麈尾與扇子為當時士人必攜之物

32 3. 住居: A. 以竹茅築造第宅,也有使用土木建材, 進而還用琉璃作裝飾 B. 室內作息習慣席地而坐 4. 交通: A
3.住居: A.以竹茅築造第宅,也有使用土木建材, 進而還用琉璃作裝飾 B.室內作息習慣席地而坐 4.交通: A.南方─因馬匹較少,多乘牛車 B.北方─流行胡風,兼用牛車與馬車

33 隋唐帝國的興衰 (一)隋朝的統一 1.開國:隋文帝(楊堅) A.統一過程:篡北周→滅西梁→滅南朝陳 B.締造「開皇之治」:節儉務實、重視吏治
2.亡國:隋煬帝─ 好大喜功,過度役使民力 →國敝民怨,天下大亂 3.貢獻:奠下大唐盛世的基礎

34 隋文帝像 北周靜帝時,楊堅以 外戚身分入朝輔政, 總攬大權,隨後篡位 ,改元開皇,國號隋 ,是為隋文帝。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35 隋代疆域圖

36 (二)盛唐時期 1.高祖:李淵建立唐朝 2.太宗: A.對內─締造「貞觀之治」 a.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b.知人善任,容納諫諍 c.虛心求治,提倡文教   B.對外─戎狄綏服,國威遠播,被尊 「天可汗」

37 3. 高宗: A. 即位初期─尚能維持盛世 B. 晚年─因疾病纏身,不能親理政務,而 將政務交給武后處理 4. 武后(武則天): A
3.高宗: A.即位初期─尚能維持盛世 B.晚年─因疾病纏身,不能親理政務,而 將政務交給武后處理 4.武后(武則天): A.高宗死後,武后把持大權,進而正式稱 帝,改國號周,成中國史上唯一女皇帝 B.掌權期間,賢能薈萃,為以後玄宗盛世 奠定良好基礎

38 5.玄宗: A.前期─締造「開元之治」,唐朝邁入全 盛時期 a.任用賢能,賦役寬緩→國內富安 b.四裔君長更競相款獻,長安空前繁榮 B.晚期─ a.玄宗寵幸楊貴妃,荒怠政事 b.委政李林甫、楊國忠,造成丞相專權 ,政風日壞

39 (三) 「安史之亂」及其影響 1.安史之亂  A.背景:唐玄宗開元晚期,由盛而衰 a.寵幸楊貴妃,荒怠政事 b.重用小人李林甫、楊國忠為相 B.爆發: a.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 b.范陽→洛陽→長安 c.玄宗逃往成都→肅宗即位於靈武 C.平定: a.賴節度使郭子儀、李光弼 b.外族助戰─大食、回紇

40 安史之亂路線圖

41 2. 安史亂後的政局 A. 藩鎮割據─酬庸有功將領與安 史降將→ 形成擁兵自重的割據局面 B. 外族進犯─ a. 回紇恃功勒索 b
2.安史亂後的政局 A.藩鎮割據─酬庸有功將領與安 史降將→ 形成擁兵自重的割據局面 B.外族進犯─ a.回紇恃功勒索 b.回紇、吐蕃、南詔成唐後期三大邊患 C.宦官亂政─ a.始自:肅宗時,掌禁軍 b.危害朝政:外結藩鎮,內交朝臣,廢 立皇帝,左右政局 D.黨爭激烈─ a.起自:憲宗 b.因素:出身背景與政見分歧 c.結援宦官→政局更亂

42 3. 唐朝覆亡 A. 背景: a. 政治日壞─宦禍、黨爭、藩鎮 b. 外族危害─回紇、吐蕃、南詔 c
3.唐朝覆亡 A.背景: a.政治日壞─宦禍、黨爭、藩鎮 b.外族危害─回紇、吐蕃、南詔 c.天災肆虐→民亂四起(黃巢之亂為害    最大─ 破壞東南財富之區) B.滅亡:藩鎮朱全忠(朱溫)代唐自立 C.影響:中國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通稱「五代十國」─為唐末藩鎮 的變相與延長

43 黃巢之亂路線圖

44 財稅制度的變革 (一)均田制的演變 1.源自:北魏 A.創立:北魏孝文帝─採李安世建議 B.背景:當時北方歷經長期戰亂,人民流 離,土地荒蕪,為使人民安居, 稅收穩定,乃實施計口授田 C.沿承:北齊、北周、隋、唐

45 2.唐代 A.計口授田:丁男(與隋代相同) a.口分田80畝,身死還田;永業田20畝,身 死不還,用於建宅第,植桑榆,可傳子孫
b.廢疾者受口分田40畝,寡婦30畝,而工商 業者,口分、永業各減半 B.與租庸調、府兵制密切相關 C.發展 a.武后時─土地漸為私有,授田難行 b.中葉後─豪族擁有大量土地形成「莊園」 c.五代十國時─ 莊園多為武人所有或控制

46 唐代均田制 名 稱 性 質 授田面積 使用期限 丁田 婦女 口分田 種植糧食作物 80 身死還田 永業田 植桑榆,建宅第 20 終身不還

47 (二)租庸調法的施行 1.因襲隋制:田租、戶調、力役
2. 辦法:徵收實物 A.租─每丁歲納粟2石 B.庸─丁歲徵力役20日 C.調─每戶歲納綾、絹、絁各2丈,綿3兩 D.若國家事多,加役15日者免其調,加役 日者租、調全免 3.優點: A.為民制產,無斂民之弊 B.可杜絕兼併之風

48 庸調銀餅 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銀餅。由銀餅上的文字可知,當時嶺南地區已將庸調折變為銀 ,以方便運送。

49 (三)兩稅法的實行 1.背景: A.武后以降戶籍遭破壞,人民避役逃亡漸 多,土地兼併之風復熾 B.安史亂後,租庸調法已無法推行
2.創立:唐德宗時─宰相楊炎 3.重點: A.按民戶貧富畫分等級課稅 B.量出制入─以定其稅額錢數 C.分夏、秋兩次徵輸 4.意義:為其後各朝代大體沿用

50 租庸調與兩稅法的比較 稅 額 徵輸次數 徵收方式 課稅標準 徭 役 租庸調 固定 一次徵輸 每丁歲役20日 兩稅法 不固定 夏、秋兩次徵輸
徵收實物 丁戶 每丁歲役20日 兩稅法 不固定 夏、秋兩次徵輸 概以錢計 資產多寡 省徭役

51 隋唐的典章制度 1.三省制的確立 A.三省職權: a.中書省─決策 b.門下省─審駁 c.尚書省─執行,下置吏、戶、禮、兵、 刑、工六部 B.優點: a.有事則合議,以利政務推行 b.使君、相得以相輔相成,權責分明

52 三省六部示意圖

53 2. 府兵制的改良 A. 沿襲:西魏的府兵制-兵民分籍 B. 方法:設置兵區(折衝府) a. 唐初─只行於關中地區 b
2.府兵制的改良 A.沿襲:西魏的府兵制-兵民分籍 B.方法:設置兵區(折衝府) a.唐初─只行於關中地區 b.太宗時─擴充到全國各地 C.任務:戍邊、打仗、番上(輪戍京師) D. 優點: a.自給自足,可節省國家經費 b.可防止武人擁兵自重

54 3. 科舉制度的推行 A. 日益完備: a. 取士途徑:生徒、鄉貢、制舉 b
3.科舉制度的推行 A.日益完備: a.取士途徑:生徒、鄉貢、制舉 b.考試科目:很多,最重要有二 (a)明經科─偏重經書內容記憶 (b)進士科─考詩賦文學,及第較難, 較受重視 c.考試分兩階段舉行: (a)筆試─禮部 (b)銓選─吏部

55 B. 安史亂後愈重視科舉:中央、 地方學校 教育功能不彰 C. 優點: a. 取材任官有比較客觀的標準,仕途不為 少數集團所壟斷 b

56 唐代科舉制度示意圖


Download ppt "第 二 章 第三節 從分裂到帝國的重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