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第 2 節 動物體的氣體交換 嬰兒液態呼吸 (6’1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第 2 節 動物體的氣體交換 嬰兒液態呼吸 (6’1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第 2 節 動物體的氣體交換 嬰兒液態呼吸 (6’11)

2 個體構造簡單的水生動物 如水螅及渦蟲等 其身體細胞多與水接觸,故可直接與水互相交換氣體 藉擴散作用使細胞自水中獲取氧,而排出二氧化碳

3 多細胞動物 體內極大多數細胞均不能直接和外界交換氣體 需藉由特化的呼吸器官來完成氣體的交換

4 特化呼吸器官 都具有溼潤的皮膜,以利於氣體的溶解 盡量擴大其表面積以增進交換 密布微血管等構造,以運輸氣體 例如:
體表(integument) 氣管(trachea) 鰓(gill) 肺(lung)

5 動物的呼吸方式

6 體表呼吸 環節動物:蚯蚓 體內極大多數的細胞未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 體表:特化為呼吸器官

7 蚯蚓 表皮由單層的細胞所構成 不斷分泌黏液使皮膚保持溼潤 氧可藉由擴散作用通過體表而進入微血管,再運輸到全身的組織細胞

8 組織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亦可藉擴散作用而進入微血管
運輸至體表,經由擴散作用而散逸到空氣中

9 氣管呼吸 節肢動物:昆蟲或蜘蛛等 氣管系統(tracheal system)作為交換氣體的構造

10 昆蟲氣管 布滿全身,其分支的末端延伸到組織細胞間 氣體的交換:擴散作用的方式透過微細氣管的潮溼上皮而進入組織液
每個細胞都可與組織液接觸,所以當氣體溶於組織液後,都可靠擴散作用進入每個細胞

11 昆蟲氣管 昆蟲體內有兩條縱走的氣管主幹貫穿全身 氣管自主幹延伸到腹部體表兩側而形成氣門(spiracle),氣體可藉此進出

12 體型較大或活動力較強的昆蟲 可藉著腹部肌肉的收縮或放鬆,來加速氧的攝取及二氧化碳的排除速率 例如:
蝗蟲腹部擴張時,空氣由位於胸部及腹部的前四對氣門進入體內 腹部收縮時,氣體則由後六對氣門排出

13 鰓呼吸 鰓是魚類的呼吸器官 鰓上有許多紅色絲狀突起,稱為鰓絲(gill filament)
鰓絲內有平行排列的鰓板(lamella),鰓板密布微血管網,以提高氣體交換的面積

14 溶解在水中的氧遠較空氣中的氧少,且氧在空氣中的擴散速率是在水中的三十萬倍
魚類必須消耗相當多的能量,不斷地進行口及鰓蓋(operculum)的運動,使水由口進入鰓部,以提高換氣效率,而使鰓部獲得足夠的氣體交換量

15 逆流交換機制(countercurrent exchange)
魚鰓的表面密布微血管 血流方向剛好與水流通過鰓的方向相反 相反方向的流動與氣體的交換關係密切

16 進入魚鰓的水,先遇到的是將血液送到身體的血管
血液中的氧分壓較水中低,水中有一部分氧便擴散進入微血管內

17 水離開魚鰓前,將會遇到帶走身體減氧血的血管
減氧血中的氧分壓遠較周圍的水的氧分壓為低,氧便由水中擴散入鰓內靜脈端的微血管內 微血管的血流經鰓板時,其所攜帶的氧愈來愈多,因為氧可不斷從水中擴散到血液

18 逆流交換機制(countercurrent exchange)
水中80 %以上的溶氧被攝入到血液中

19 肺呼吸 兩生類 成體,肺呼吸 肺不具肺泡(alveolus),須藉皮膚輔助 利用口腔運動,使空氣由鼻腔入肺,藉以獲得更多的氧

20 爬蟲類 爬蟲類以上的動物開始具有肺泡 肺泡表面密布微血管,具有增加氣體交換面積的功能
胸廓是一個密閉的空間,呼吸時藉肌肉及骨骼的運動使胸廓的體積改變,進而使壓力隨之改變,氣體因此得以進出

21 鳥類 鳥類的呼吸系統特別發達 需要很高的新陳代謝率以及有效的氣體交換,以滿足飛行及其他活動之所需

22 鳥類的肺包含氣管與多對氣囊

23 當氣囊收縮時,可使氣體不斷的流經肺臟,並保持一定的流向而通往旁支氣管
旁支氣管伸出許多微小的氣絲(air capillary)與周圍肺組織的微血管進行氣體交換

24 呼吸系統的組成 人體的呼吸系統 起自鼻孔而終止於肺 組成: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及肺臟

25 呼吸道(respiratory tract)
器官內有由空腔連續形成的管道,可供空氣流通,以便完成呼吸作用

26 鼻 空氣自鼻孔進入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的黏膜經常分泌黏液,著生有許多鼻毛 黏液及鼻毛可過濾空氣中的部分灰塵
黏液可使空氣潤溼,黏膜中並富含血管,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

27 咽(pharynx)與喉 空氣流經鼻腔後進入咽部 咽:消化道與呼吸道相交會的一個空腔 顎(palate):咽前上方,口腔和鼻腔的分界
空氣由咽下行,可通達氣管

28 氣管 位於食道腹面,並與食道一起通過頸部,進入胸腔 喉(larynx):氣管上端有由肌肉及軟骨所構成的構造
會厭(epiglottis):喉的前上方有一軟骨性的瓢狀物

29 當吞嚥時 鼻至咽的通道被向後延伸的軟顎所封閉,可以阻止食物向上擠入鼻腔
喉的上升,會厭即自動覆蓋在喉上,可以防止食物誤入氣管,此時的呼吸亦告暫停 吞嚥完畢,軟顎、喉及會厭皆迅速恢復原位,於是呼吸照常進行

30

31 聲帶(vocal cord):喉內有兩條左右並列
聲門(glottis):兩聲帶間的空隙 聲帶:扁薄而具彈性,可受喉部肌肉收縮及軟骨牽制的影響

32 吸氣時,聲門張開,讓氣流方便通過 呼氣時,聲門空隙變小 說話:由呼出的氣體通過聲門時,聲帶振動而發聲 喉亦稱為發聲器官

33 男性的聲帶較女性的聲帶長 男性聲音:多屬低沉渾厚 女性聲音:比較尖銳

34 氣管 一管狀的空氣通道,氣管中的C字形環狀軟骨用以維持管道的暢通 下端分為左右兩支氣管,分別進入左肺及右肺

35 支氣管 在肺內又一再分支 最後形成許多細小而壁薄的小支氣管,各小支氣管連通於一個大的肺泡囊

36 肺泡 肺泡囊:許多肺泡組成,可以增大氣體交換的表面積

37 肺泡壁薄,僅由一層扁平的皮膜細胞組成,其外面則密布著微血管
這種結構有助於肺泡與微血管內的血液完成氣體交換

38 肺臟的肺泡數目多,其表面積大,約為體表面積的五十倍,可使氣體交換的速率大為增加
肺泡間尚含有彈性纖維,用以支持肺泡並使肺臟具有彈性

39 呼吸運動的機制與調節 人的呼吸運動: 利用胸廓體積的改變 非由肺主動脹縮來完成

40 胸腔 胸廓內的空腔 一密閉的空間,內有肺及心臟,其周圍是胸壁,底部以橫膈與腹腔分界,上接頸部, 除供氣管和食道通過外,均為肌肉所封閉

41 胸壁的前面有胸骨,後方有脊柱 兩側有十二對肋骨,相鄰肋骨間有肋間肌

42 肺的表面和胸壁的內面,各覆有一層光滑溼潤的胸膜
兩層胸膜間有胸膜液,可減輕換氣時肺與胸壁之間的摩擦

43 氣胸 兩層胸膜間的胸膜液,造成兩層胸膜之間存有表面張力,因此兩胸膜之間是緊緊吸附在一起,沒有任何實質空間
氣胸(pneumothorax):若是胸腔壁有穿孔,空氣就有可能進入胸膜腔而產生真正的空間

44 氣胸 會造成穿孔處那一側的肺組織塌陷,而使呼吸運動無法順利進行
處理方法是插入胸腔管(chest tube)進入胸膜腔,以抽氣的方式吸走殘存的空氣

45 吸氣運動的機制 吸氣時,橫膈(diaphragm)收縮,使原來上突的頂部下降,造成胸腔縱徑增長
肋間肌收縮,會牽動肋骨向上移動,帶動胸骨舉向前方,致使胸腔橫徑增大

46 胸腔體積變大,內部壓力降低,肺隨之脹大,肺內壓力低於大氣壓力,空氣由外界入肺

47 呼氣運動的機制 呼氣時,橫膈肌及肋間肌舒張而導致橫膈頂部上升,也使得肋骨下降

48 胸腔縮小,胸腔內壓力增高,致使肺受壓迫而體積縮小,肺內氣體被迫經由呼吸道而排出

49 打噴嚏、咳嗽或吹奏樂器 胸骨和肋骨更形下降,腹肌強烈收縮,以增加腹腔內的壓力 迫使橫膈急遽上升,胸腔更加縮小,引起強力呼氣

50 呼吸運動的調節 吸氣中樞(inspiratory center): 人體的延腦內有負責吸氣基本節律的神經細胞集團
每分鐘約發出10到14次的神經衝動,以刺激橫膈肌和肋間肌的收縮

51 呼氣中樞(expiratory center)
延腦內 促使橫膈肌和肋間肌的舒張,造成呼氣運動

52 呼吸調節中樞(pneumotaxic center)
橋腦內 調節延腦所發出的基本節律

53 除了延腦與橋腦之外,大腦也可隨意改變呼吸速率或深度,甚至可以短暫停止呼吸 

54 化學受器(chemoreceptor) 人體具有感受血液中CO2、O2及H+等的化學受器 分布: 中樞延腦,可感受CO2分壓及H+濃度的變化

55

56 當動脈血中CO2分壓上升時,O2分壓會相對下降
因二氧化碳與水結合成碳酸,致使血液中的H+濃度上升 化學變化會被周邊化學受器所感受,並將訊息傳到延腦的吸氣中樞,引發吸氣的神經衝動

57 動脈血中CO2分壓的上升,也會造成腦脊髓液(腦部細胞外液)CO2分壓的上升
繼而被延腦內的中樞化學受器所感受,並傳到吸氣中樞,造成吸氣

58 氧與二氧化碳的運輸與交換 氧的運輸與交換 氧不易溶於水,因此只有少量的氧以溶於血漿的形式被運輸
絕大部分的氧是與血紅素結合而隨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

59 血紅素 含鐵的色素與蛋白質組成 一分子血紅素含有四個亞鐵離子,每個亞鐵離子可以與一個氧分子結合 一分子的血紅素最多可攜帶四個氧分子

60 血紅素與氧的結合 為一可逆反應 血紅素中的亞鐵離子在血中氧濃度(氧的分壓)較高時,易與氧分子結合,形成氧合血紅素(oxyhemoglobin) 血液中氧濃度降低時,氧合血紅素又可再解離為血紅素和氧

61 流過肺的血液中因含氧較高,血紅素極易與氧結合成氧合血紅素
隨血液循環流至身體各器官的微血管時,氧合血紅素又可分離為血紅素與氧,氧擴散至細胞內,以供細胞利用

62

63 血紅素與氧的結合力 受到血液中氧及二氧化碳的濃度影響 受到血液中pH值的影響

64 正常溫度下 血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多或pH值降低 使血紅素與氧的結合曲線會向右移 能釋出較多的氧

65 新陳代謝率較高、活動較旺盛的組織 產生的二氧化碳及氫離子較多,致使微血管內氧合血紅素釋出較多氧

66 肌紅素(myoglobin) 有些潛水哺乳類的肌肉中 和血紅素一樣都是攜帶氧的蛋白質 與氧的親和力大於血紅素,能更有效地與氧結合

67 二氧化碳的運輸與交換 身體各部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經由擴散作用進入微血管後 以三種形式被運輸: 7 %的二氧化碳直接溶於血漿內而被運輸
23 %的二氧化碳直接進入紅血球與血紅素結合而被運輸

68 大部分的二氧化碳(約70 %)則進入紅血球中藉碳酸酐 (carbonic anhydrase)的作用與水化合成碳酸,旋即解離為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
其反應式如下:

69 反應式中的氫離子與血紅素結合 阻止血液因含過多的氫離子而酸化 促進血紅素將氧釋出

70 當血液自組織中的微血管流回肺內微血管時,則反應式逆向進行

71 碳酸氫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為碳酸 碳酸酐 的催化釋出二氧化碳,由肺呼出體外

72

73


Download ppt "第六章 氣體的恆定 第 2 節 動物體的氣體交換 嬰兒液態呼吸 (6’1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