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兩岸經濟問題 課題九 兩岸產業發展問題(II) 日期:2002年12月6日 授課老師:黃智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兩岸經濟問題 課題九 兩岸產業發展問題(II) 日期:2002年12月6日 授課老師:黃智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兩岸經濟問題 課題九 兩岸產業發展問題(II) 日期:2002年12月6日 授課老師:黃智聰

2 閱讀文獻 1.梁榮輝、杜文禮(1999),「兩岸科技產業發展與合作模式之探討」。臺研兩岸前瞻探索,17 民88.09 頁 。 2.陳麗(2001),「知識經濟與臺灣產業結構轉變」。自由中國之工業,90:4 民89.04 頁17-38。 3. 吳慧珍(1999),「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動向」。臺研兩岸產業與投資,9 民88.07 頁28-35。

3 壹、大陸高科技產業發展動向 一、起源 1. 中國大陸自1986年依據「八六三計畫」批准實施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以研究為主。
1.      中國大陸自1986年依據「八六三計畫」批准實施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以研究為主。 2.      1988年進一步實施「火炬計畫」-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目標。 3.      火炬計畫為大陸造就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和機電一體化產業。 4.      1997年資料:自有技術占主要產品總數的58.1﹪,國外技術只占10﹪,大陸學術機構占20﹪。

4 一、IT產業的發展 1.      1999年成長24.3﹪,2000年成長31.3﹪。 2.      資訊科技支出再2000年成為亞洲第二大IT市場(僅次於日本)。 3.      1998年時,IT市場的組成,電腦硬體設備占85.9﹪,數據通訊設備占8.2﹪,IT服務占5.9﹪。

5 4. 大陸資訊化程度 210萬戶上網,2005年將超過5000萬戶,2010年達2.5億戶。 *個人電腦累計1500萬台
*彩色電視機3.5億台 *VCD4000萬台 *呼叫器7000萬台 *行動電話2700萬支,2005年達一億支

6 三、 大陸1998年PC產業發展特性 1. PC市場已由持續高成長時代,進入平穩成長。 2. 軟體與資訊服務市場快速發展
2.      軟體與資訊服務市場快速發展 3.      大陸與當地PC品牌市場佔有率持續提高 4.      進出口下降,打擊走私成績浮現 5.      電子商務萌芽 6.      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掀起降價風 7.      高技術人才奇貨可居 進行組織重整,提高競爭力

7

8

9 四、零組件產業 1. 台灣半數以上連接器廠在大陸投資 2. 大陸廠生產值占台灣連接器產值的 51﹪ 3. 199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
1.      台灣半數以上連接器廠在大陸投資 2.      大陸廠生產值占台灣連接器產值的 51﹪ 3.      1999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國 4.      印刷電路板(PCB)集中在東筦、 惠州、上海 5.      保定與重慶由軍轉民

10

11 五、半導體產業 1. IC的大陸市場需求:1996~1998:72、100、120億顆 2000:180億顆(523億美元)
4.      未來前景:大陸400人才有一台電腦,未來PC的需求成長率相當大

12 六、通訊產業 1. 光纖需求量2000年前由每年600萬公里(約30萬公里的光纜)
1.      光纖需求量2000年前由每年600萬公里(約30萬公里的光纜) 2.      2000年前成為全球第三大光纜生產大國(海南、成都、南京、武漢均會實施生產計畫) 3.      網際網路用戶270萬戶,2005年將為3700萬戶 4.      1999年4月底,行動電話用戶超過3000萬,但仍不到人口的3﹪ 5.      2000年底成為全球第三大行動電話國家(次於美日) 6.      自1987年以來,行動通訊產值平均年增長100﹪

13

14 七、網路產業 1. 發展網路電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鐵道聯合進行測試 2. 在電子商務方面:
1.      發展網路電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鐵道聯合進行測試 2.      在電子商務方面: *中國電信在1997年成立電子商務研究小組 *1998年8月完成電子商務認證系統 *1998年11月開發出電子證券、線上繳費報稅………。

15

16 貳、兩岸科技產業的合作 一、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1. 受限於市場規模、企業無法進行必要的研發,必須借助政府研發補助、租稅減免、資金融通
1.      受限於市場規模、企業無法進行必要的研發,必須借助政府研發補助、租稅減免、資金融通 2.      新竹科學園區的三大特點 *低租金 *配套措施健全 *引進海外技術與投資

17

18 一、台灣高科技產業投資大陸 1. 兩岸在科學技術和科技產業呈現高度互補性與相似性
1.      兩岸在科學技術和科技產業呈現高度互補性與相似性 2.      兩岸科技交流的結果,將可能呈現台灣製造技術或高科技單向流經大陸

19 投資的企業 主機板:技嘉、致福、大眾、精英 *印刷電路板:楠梓(昆山)、華通(惠州)、燿華(上海)
*光電業:主要為掃描器、唯讀光碟機、傳真機,力捷(蘇州) *電源供應器:台達電 *網路業:友訊(東筦)、偉大

20

21

22 台灣科技產業投資大陸面臨的問題 1. 經濟因素:
1.      經濟因素: *上中下游環境不佳:生產上必須自力更生,缺乏協力廠商之上中下游結合→經濟不規模→投資↑→缺乏融資管道 *投資環境的軟硬體設施不足 *生產因素穩定供應困難。例如資金 *市場與行銷通路障礙 *技術人力升根的環境不佳

23 1. 非經濟因素(政策、法令及兩岸三地情勢) *政策與政治議題不穩定
1.      非經濟因素(政策、法令及兩岸三地情勢) *政策與政治議題不穩定 *5000萬元以上(如石化業)、基礎建設(如營建業)及高科技產業(如CPU586、半導體)等均被列為禁止類 *法令優惠問題之困擾。朝令夕改

24

25 四、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大陸投資之前景 1.      科技產業的發展意識流程 概念科技化→科技商品化→商品產業化→產業國際化

26 2.比較兩岸在高科技產業之優劣 流程 情況 1.概念科技化 大陸具優勢,因大陸基礎研發、學術,學校研發人才眾多 2.科技商品化
台灣具優勢。台灣中小企業具有此一優勢。 3.商品產業化 兩岸有合作空間。大陸市場在上中下游產業的網路發展,可提高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大陸投資之競爭力。 4.產品國際化 短期大陸仍須依靠台灣。

27

28

29 一.  兩岸合作模式 1.      科技產業的價值鏈

30 2.機械業:設計開發與物流行銷操控於日本人手中。
3.電子通訊與生物科技:研究和行銷操控於美方手中 3.大陸:市場化理念弱,設計開發無法突破,缺乏市場行銷,生產製造能力有困難。但在基礎研究上有優勢

31 4、階段合作模式 *共同研發:大陸(基礎),台灣(設計) *共選項目:大陸(整合上中下游),台灣(規劃物流網路)
*共合資金:大陸(人才設備),台灣(技術管理) *共享市場

32 參、知識經濟與台灣產業結構 一. 工業化 1.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級產業分類法被廣泛作為經濟活動分析之基礎 2. 工業化程度由遞升轉為遞減
一.  工業化 1.      二次世界大戰後,三級產業分類法被廣泛作為經濟活動分析之基礎 2.      工業化程度由遞升轉為遞減 3.      服務業成為經濟成長的重要部門

33 1.      Rowthorn and Ramaswamy(1997)認為全體先進經濟體太產業動態演化中,均經歷製造業就業比重下降的現象,可以工業化程度下降業非負面現象
2.      隨著知經濟或資訊化社會的來臨,傳統三級產業分類法,已難反應當前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34

35 二 、知識經濟 OECD(1996)與Lundval and Johnson(1994) 知識可分為4種類型
二  、知識經濟 OECD(1996)與Lundval and Johnson(1994) 知識可分為4種類型 知道什麼(know-what),即有關事實的知識。 知道為什麼(know-why),即有關自然原則與法則的知識。 知道如何(know-how),即做事的技能 知道誰(know-who),即知道如何做的資訊。 前兩類為編碼型知識,指語言,文字及電腦語言。後兩類為隱合經驗類的知識。

36 三、知識型產業(knowledge-based industries)
1.      OECD(1999a)指相對密集使用技術與人力資本投入的產業 包括: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品的主要生產者) 金融保險及通信業等服務業 (密集使用高科技/勞動力的層次相對較高)

37 2、日本經濟企劃廳(1987): *物質生產部門(農礦、製造及營造業) *網路服務部門(水電燃氣、運輸通信倉儲、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
*知識服務生產門(工商服務、醫療、教育服務、娛樂服務及政府服務)

38 13、 美國商務商(1998):資訊科技產業定義為生產、處理、傳遞資訊財貨與勞務作為中間需求或最終需求之產業,以及提供網際網路相關必要的基礎通訊設施之其他產業。包括*電腦硬體系
*軟體與服務業 *通訊設備製造業及通訊服務業

39 4、 Gera and Mang(1997)依加拿大產業別之研究發展
密集度與人力資本密集度,建構產業別知識密集度 *高知識密集產業:電子產品、醫療服務及工商服務 *中知識密集產業:汽車及運輸設備 *低知識密集產業:勞力密集製造業及傳統服務

40 四、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 1. Syrguin(1998):經濟成長與結構轉變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結構轉變的速度太慢或無法發揮要素配置的最佳效率,將阻礙經濟成長;反之,如果結構轉變能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生產力,則會加速經濟成長

41

42

43 2、如何朝知識化演變 1. *加速傳統產業再造與發展知識型產業 *建構國家知識系統 *加強台灣R&D投資與引進國外新技術
  2、如何朝知識化演變 1.    *加速傳統產業再造與發展知識型產業 *建構國家知識系統 *加強台灣R&D投資與引進國外新技術 *提升企業的學習效果

44

45 肆、兩岸產業未來的發展 一、台灣問題 1、在技術人力密集度上與先進國家有極大差異。
2、台灣在基礎勞動供給上的缺乏,使低技術人力密集產業發展產生困境。 3、產業結構與能源政策作適當調整。 4、在低關稅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將擠壓台灣的生存發展空間。

46 二、解決之道 1、累積國內資本與吸引外資,促使產業升級。 2、留住本國人才,吸引外來人才。
3. 將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鼓勵廠商研發,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47 三、大陸未來的產業發展 從大陸目前經濟運行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大陸在未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點應該是第一、推進技術進步。第二、要轉變粗放經營方式、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就必須改變以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格局。

48 (一)結構調整的目標與方向。 1、調整要有利於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減少導致波動的結構性因素,有理於加速經濟運轉,提高經濟效益。 2、調整要有利於改善供給對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結構的適應性和反應能力。 3、調整要有利於經濟增長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有利於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目前經濟的整體素質。 (二)微電子產業為未來調整結構的重中之重。


Download ppt "兩岸經濟問題 課題九 兩岸產業發展問題(II) 日期:2002年12月6日 授課老師:黃智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