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由施鍵勳老師編製 中文大學PGDP課程 DEP5114G 常識科 導師: Prof. Mak Se Yuen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由施鍵勳老師編製 中文大學PGDP課程 DEP5114G 常識科 導師: Prof. Mak Se Yue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由施鍵勳老師編製 2006-3-16 中文大學PGDP課程 DEP5114G 常識科 導師: Prof. Mak Se Yuen
認識細菌 由施鍵勳老師編製 中文大學PGDP課程 DEP5114G 常識科 導師: Prof. Mak Se Yuen

2 細菌( bacterius) 細菌有多大? 各個細菌的大小並不一致
,但是都必須用顯微鏡方 能一睹廬山真面目。細菌 大小 的單位是微米(μm)。像是桿菌長約0.5-10μm,寬約 μm;球菌的直徑 約為 μm;螺形菌的長約3-50μm。不僅不同種的細菌大小不同,即使由 同一個細菌增生出的細菌也會有不同的大小。

3 細菌的形狀和排列 球菌 單一菌體為球形或卵形,若再依分 裂方向及分裂後的排列狀況來看,還能細分5種: 雙球菌 鏈球菌 四聯球菌 八聯球菌
葡萄球菌

4 細菌的形狀和排列 桿菌 菌端多圓鈍,菌體呈桿狀,或微彎。桿菌的大小依種類不同而有異,例如大腸桿菌長2-3μm,流行性感冒桿菌長 μm。排列方式有三種:單獨、成雙、成鏈。

5 細菌的形狀和排列 螺形菌 菌體彎曲或旋轉,可細分兩種: 弧菌 螺旋菌

6 細菌的結構 染色體 繖毛 核糖體 內含物 中個體 細胞質 細胞壁 細胞膜

7 細菌的結構 細胞壁 無色透明、堅韌富彈性的膜壁,佔細菌整體乾重的10-40﹪。由於折光性及不易染色,所以很難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細胞壁的厚度隨種類而異,平均約為10-25nm,主要功用在於保持細菌外型和保護細菌。細胞壁的化學組成也隨種類而異,基本上由醣類、蛋白質和脂質鑲嵌而成。若用革藍氏染色法染色,可把所有細菌分作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兩種,兩種的細胞壁的組成不同。

8 細菌的結構 細胞膜 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共分三層,內外層較暗,厚度有2-4nm,中層較透明,厚度有3-5nm。膜佔乾重的10﹪,由類脂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組成。具有許多微孔,控制分子進出及調節滲透。膜上有許多種酵素,參與細菌的物質交換、合成及氧化。

9 細菌的結構 細胞質 含水、蛋白質、核酸、脂類、醣類及鹽類的透明膠體。細胞質是代謝的中心,內有許多胞器和酵素。這些胞器包括有:

10 細菌的結構 核糖體 微小的游離球狀顆粒,主要集中在核區和細胞膜上,數目隨年齡有異,合成最活躍時,核糖體可多達5萬個,佔細胞質乾重的25﹪。
中個體 細胞膜向內凹陷折疊而成的膜狀構造,多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見到,位於細菌的一側與核區連接。主要功用在於細胞壁的合成、DNA複製、呼吸及芽孢的形成有關,相當於粒腺體,因此有類粒腺體之稱。

11 細菌的結構 核物質 細菌的核物質無核膜來與質分開,而呈現球狀、卵狀、啞鈴狀或帶狀,由於無核膜,所以不能稱之為細胞核而改稱核物質。核物質也由DNA組成,環形,長1.36nm的細絲折疊成盤繞的結構。核物質的大小、形狀與排列形式,不但因種類不同而不同,還隨生長階段及環境而改變。

12 什麼是病毒? 一種比細胞更細小的傳染源,大小約只50納米( 米)。它們的結構簡單,在無生命介質中不能繁殖,且只能在動植物細胞或活細菌中複製。病毒會引起多種疾病,包括感冒和傷風。

13 常見的病毒:

14 常見的病毒:

15 常見的病毒:

16 比較細菌和病毒的分別


Download ppt "由施鍵勳老師編製 中文大學PGDP課程 DEP5114G 常識科 導師: Prof. Mak Se Yuen"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