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00-2 #9064 人際關係與溝通課程 Horney的基本焦慮、Sullivan的人際觀點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00-2 #9064 人際關係與溝通課程 Horney的基本焦慮、Sullivan的人際觀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0-2 #9064 人際關係與溝通課程 Horney的基本焦慮、Sullivan的人際觀點
►指導老師:蔡慧玲 老師 ►組別:多喝水 ►組長:  洪 祺 華 ►組員:  張 桂 華      林 烜 瀅     劉 佩 宜     曾 建 銘

2 目錄 Goal: state original goal or goals of project
List key metrics (items for measuring success) Actual: summarize what really happened in relationship to goals List progress against metrics

3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 一、Horney基本簡介
   ► 二、人格統整觀(holistic view of personality)    ► 三、自我三相    ► 四、人際關係的三種型態    ► 五、子宮妒羨(web envy) vs 陽具妒羨    ► 六、評價

4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一、 Horney基本簡介 Horney會加入社會—心理學理論陣營中,純粹是對Freud 生物取向人格理論的反動。Horney認為:一個人所經歷的 一切,乃至於人格的形成,均由其所處的環境所決定的。 簡言之,是社會環境決定個人是否將產生問題的。 雖然Horney認同Freud的觀點:兒童時期的基本安全需求 若未獲得滿足,會妨礙人格的健康發展。但她更相信;人 格結構的發展並不全然受制於童年經驗,因為人與生俱有 追求自我實現的本能。因此,儘管發展可能在童年時期發 生停滯,但卻無法阻礙以後各階段的發展。這是Horney與 Freud論點極為不同之處。

5 二、人格統整觀 (holistic view of personality)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二、人格統整觀 (holistic view of personality) Horney視個人為某一社會情境中的整體, 既受其所處環境的影響,也不斷影響其所 處的環境。因而只有透過個人的全體人格 層面,才能完整的瞭解個人。這全體人格 的層面,包括基本的生物性需求及社會性 需求。這些需求並非互為獨立的事件,它 們會相互影響,以成就個人人格。所以 Horney稱其人格理論為人格整體觀。

6 三、自我三相 (1/3) Horney將「自我」此一概念分為三個層面: 實我(actual self)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三、自我三相 (1/3) Horney將「自我」此一概念分為三個層面: 實我(actual self)  是指個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所擁有或表現的一切  的統稱。它是個人經驗總和而成的我,亦即軀體形  (body image)或自我概念。

7 三、自我三相 (2/3) 真我(real self) 依據Horney的定義,真我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三、自我三相 (2/3) 真我(real self)   依據Horney的定義,真我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   要內在力量,是人們自身活生生的、獨特的、個   人的中心,雖然這種力量為人類所共有,但每人   的表現卻各有不同。另外,Horney也稱實我為可   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代表這一部份具有可   變動性。只要環境恰當,每一個人均會發展健全   的人格。

8 三、自我三相 (3/3) 理想我(idealized self) Horney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也是形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三、自我三相 (3/3) 理想我(idealized self)   Horney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也是形   成神經病或病態人格的主因。個人常會為   了逃避內心衝突、或尋求感情的一致性,   構築自己虛幻的理想形像。但這種不切實   際的形像常無法達到,因此又稱為不可能   的自我。

9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四、人際關係的三種型態 (1/3) Horney在晚期的著作中,將原本臚列的十 種心理需求,歸納成三種一般的心理傾向。 她認為:由於基本焦慮的存在,即使正常的 人,也會運用此三種心理傾向逃避引發焦慮 的經驗。 親近他人(moving toward people)  即在尋求他人的幫助與關懷,並依賴他人, 使自己與他人發生「共生」的關係,以獲致 安全感。

10 四、人際關係的三種型態 (2/3) 與人對立(moving against people)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四、人際關係的三種型態 (2/3) 與人對立(moving against people) Horney發現有些兒童常會藉由暴力或敵意傷害別 的小朋友,以平衡自己的不安全感及控制基本焦 慮。這些兒童長大後,也許這樣的情況會稍有緩 和,但卻無法消除敵意,因而導致神經官能症。 Horney曾以外化(externalization)此一名詞,解 釋這種神經官能症(類似Freud的投射概念)。她 相信神經官能症的人,會認為所有的他人均對自 己懷有敵意,因此必須先發制人,結果便是顯現 與他人對立的堅持。

11 四、人際關係的三種型態 (3/3) 遠離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這種人的基本焦慮是孤獨感,但他們卻常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四、人際關係的三種型態 (3/3) 遠離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這種人的基本焦慮是孤獨感,但他們卻常   藉由孤立自己來獲致安全感。

12 五、子宮妒羨(web envy) vs 陽具妒羨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五、子宮妒羨(web envy) vs 陽具妒羨   Horney是第一位批判Freud對女性形像不當描述的學 者。她並不認為陽具妒羨是女性心理上的決定力量;相 反的,她認為女性心理是以缺乏自信、以及過度強調愛 的關係為基礎的。1967年,Horny在其遺作中提出 「子宮妒羨」的觀點,指出男人也會嫉妒女人會懷孕、 補育孩子。因此男女二性是互為欽羨的,只是男人會將 缺乏生育的能力,轉而致力於自我領域的發展罷了。這 一論點對後來女性主義者尋求二性平等的運動,注入很 大的力量。

13 Chapter 1 - Horney的基本焦慮 六、評  價 Horney否定Freud的觀點,認為男女人格上的差 異,乃由於文化及社會壓力所造成的,而非由遺 傳因素所決定。這種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 發展的影響,肯定教育對個人人格的促動力量, 俱有正面的功能。 子宮妒羨的論點,使女性心理學抬頭。女人終能 爭取平等地位,不再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了。

14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 二、動力(dynamisms)    ► 三、人格化(Personification)    ► 四、經驗模式(modes of experiences)    ► 五、評價   

15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Sullivan也認為Freud太過於強調人格的本能及生物層面,忽略社 會的影響力,因此他特別強調人際間的交互作用對人格的影響。他 認為如果沒有與「他人」交往互動,個人是無法單獨生存的。也因 此他的理論被稱為精神醫學的人際理論(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Sullivan主張:要完整的瞭解一個人,不能單以個人本身為研究對 象,必須以他和別人交往的關係為研究對象,因為「科學的精神醫 學是研究人際關係的科學」,而人格是人際關係的持久型態、是由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事件所組成的。另外,Sullivan也強調「他人」 並不一定是具體的人,他人也可能是不存在的人物、或古代的英雄、 小說中的人物、去世的祖先。

16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二、動力(dynamisms) 動力是研究人格的最小單位,它是能量轉換的持久 型態,可使有機體維持生活的特性。而能量轉換 (energy transformations)即能產生任何形式的 行為,可以是外顯的行為,如講話;也可以是內隱 的行為,如思考。簡單說,動力就是行為的型態, 它有如習慣一般,反覆出現,且持久不變。 動力也是人類所特有的,能顯現人際關係的特色。 而且所有的人均具有相同的基本動力,只是動力表 現的形式會隨著個人生活經驗,及人際關係的不同 而有所差異。

17 二、人格化(Personification)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二、人格化(Personification) 人格化是個人在追求生理滿足與減低焦慮的各種經 驗中,對自己或他人的感覺、態度或觀念等,所綜 合而成的形像(image)。某特定人物能帶給自己滿 足或安全,個人對他即會有好的經驗,而形成好的 形像;反之,若某人帶給自己焦慮或痛苦,個人對 他即會產生不好的經驗,建立不好的形像。 Sullivan認為人格化所造成的形像常是不正確的, 而且形像一旦建立,便會持久存在,而影響個人對 他人的態度。尤其是童年經驗中,因過多焦慮產生 的不好形像,會曲解個人與現實接觸,甚至形成刻 板化的印象。長大後,此刻板化印象即會干擾人際 關係的建立。

18 三、經驗模式(modes of experiences) (1/2)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三、經驗模式(modes of experiences) (1/2) Sullivan認為:嬰兒發展其經驗,必須經由 三個認知發展的階段: 分離模式經驗(prototaxic mode of experience)  初生數月內的嬰兒雖具感覺,但對外界事務 尚缺乏明確的印象。因此,此時期的感覺只 是一連串暫時的、不關聯的、無意義的經驗, 也無法區別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或知覺 到時間的存在。

19 三、經驗模式(modes of experiences) (2/2)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三、經驗模式(modes of experiences) (2/2) 並列模式經驗(Parataxic mode of experience)   當嬰兒逐漸成熟,即能區別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 係、知覺事件發生的意義。此時期的孩童會思考 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但卻缺乏邏輯依據;這一 階段的孩童也會自言自語,但卻無法利用語言符 號與他人對話。 綜合模式經驗(syntaxic mode of experience)   進入此一階段的孩童,即能瞭解語言符號所代表 的意義,也能瞭解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及邏輯關 聯性;更能利用語言符號進行思考,及與人互動 交往。同時也能用語言符號核對自己的想法是否 與他人相違背,以避免曲解而增進彼此的瞭解。

20 四、評 價 Sullivan重視人際關係才是瞭解人格發展 的充要條件,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及發展 心理學影響頗深。
Chapter 2 - Sullivan的人際觀點 四、評  價 Sullivan重視人際關係才是瞭解人格發展 的充要條件,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及發展 心理學影響頗深。 不同於Freud的觀點,Sullivan不認為幼 年時期人格即會定型的說法。他認為人的 可塑性極大,可經由不同的人際互動來改 變。因此,他的人格觀點比Freud更為樂 觀。

21 The end 感恩老師及各位同學的聆聽

22 附錄、小組工作分配 ► 資料蒐集: 9816408 張 桂 華 9816414 林 烜 瀅 9820475 劉 佩 宜
        張 桂 華         林 烜 瀅         劉 佩 宜         曾 建 銘 ► PPT及書面資料彙整:         洪 祺 華


Download ppt "100-2 #9064 人際關係與溝通課程 Horney的基本焦慮、Sullivan的人際觀點"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