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一.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肺泡 血液 组织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肺泡 血液 组织 O2 溶解的O2结合的O2溶解的O2 O2 CO2 溶解的CO2 结合的CO2 溶解的CO2 CO2
2
二。氧 的 运 输 血液中 O2 形式:1.5%为物理溶解, 98.5%为化学结合。
氧的结合形式: 氧合血红蛋白(HbO2) (hemoglobin)
3
血红蛋白(Hb)结构: 由一个珠蛋白和四个血红素组成。
一个血红素由4个吡咯环组成,中心为一个Fe2+。 珠蛋白由四条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素相连。
4
Hb与氧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影响。 PO2高的肺部 Hb+O2 HbO2 PO2低的组织 2.是氧合(oxygenation)反应,不是氧化(oxidation)反应。 Fe2+与 O2 结合后仍为二价铁。
5
3.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1gHb可结合 ml的 O2. 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15g × 1.34 = 20.1ml(100ml 血液) 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 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如 15/20 = 75% HbO2呈鲜红色,去氧Hb(HHb)呈紫蓝色。 HHb 5g/100ml,出现紫绀。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两种构型:紧密型(T型),即去氧Hb. 疏松型(R型),即氧和Hb.
6
O2 与Hb的Fe2+结合 盐键断裂 T型转为R型 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 Hb亚单位变构效应 插图(3-4,5) Hb的一个亚单位与O2 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O2 结合;HbO2 的一个亚单位释放出O2 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 O2 。 因此,Hb氧离曲线呈 S 型。
7
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它既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情况,也表示O2与Hb的结合。 特点及功能意义:
(三)氧离曲线 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它既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情况,也表示O2与Hb的结合。 特点及功能意义: 1.氧离曲线的上段: mmHg 段 特点: 曲线平坦, PO2的 变化对Hb影响不大。 PO2 100mmHg,饱和度 97.4% PO2 70mmHg,饱和度 94% 生理意义:高原生活或呼吸道 疾病时, PO2 不低于70mmHg, 不会有严重缺氧发生。
8
2.氧离曲线的中段: 40 – 60 mmHg段 特点:曲线较陡,是Hb释放氧 部分。 Hb氧饱和度为 75%,血氧含量14.4ml,向组织释放 5ml的氧。 生理意义:可以向组织释放 较多的氧。 氧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的氧容积占动脉氧含量的百分数。安静状态为25%。
9
3.氧离曲线的下段: 15 – 40 mmHg 段 特点: 曲线最陡的部分,是 HbO2与O2解离的部位。 生理意义:代表了氧储备。 当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 PO2 可降至15mmHg, Hb氧饱和度小于20%, 可供组织15 ml氧。氧利 用系数 75%,为安静时的 三倍。
10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用来 P50 表示 Hb对 O2 的亲和力。
P50: 指 Hb氧饱和度达到 50% 时的 PO2。正常为26.5mmHg。 若 P50↑,Hb 对 O2 的亲和力 ↓; 曲线右移。 若 P50↓,Hb 对 O2 的亲和力 ↑; 曲线左移。 插图3-7
11
1.pH 和 PCO2 影响因素包括: pH或CO2: P50 ,,曲线右移,提示 Hb对O2的亲和力
曲线左移。, 波尔效应: 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 H与Hb氨基酸残基结合,促进盐键形 成,Hb变构成 T 型,降低与氧的亲和力。 生理意义:即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 氧合, 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
12
2.温度 温度: 曲线右移, 促使O2释放 温度: 曲线左移, 不利于O2释放. 可能与 H+ 的活度有关。 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 DPG: 亲和力, 曲线右移。 4. Hb自身性质的影响 Fe2+ 氧化成Fe3+时即失去运氧的能力。 CO与Hb结合,占据O2 结合位置。其与Hb的亲和力是 O2 的250倍,很低的PCO,就能与Hb结合。而且增加其余 3个血红素对O2 的亲和力,也妨碍氧的解离。
13
插图3-7
14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以物理溶解(5%)和化学结合(95%)形式运输.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1.碳酸氢盐 碳酸酐酶 CO2+H2O H2CO3 H+ + HCO3- HbO2 HHb
17
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组织HbO2解离出O2形成的 HHb与CO2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 增多,促使CO2 释放。
2.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反应不需酶的催化,迅速、可逆; 主要调节因素是氧和作用;组织HbO2解离出O2形成的 HHb与CO2生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在肺部HbO2生成 增多,促使CO2 释放。 在组织 HbNNH2O2 + H+ + CO2 HHbNHCOOH + O2 在肺部 仅占运输的7%, 在排出的CO2中占17.5%,具重要意义。 插图(3-11)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几乎呈直线
18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 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各级中枢在呼吸节律的产生和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定位研究方法:横断,损毁,刺激,微电极引导神经元放 电,切断迷走神经等. 1. 脊髓 在延髓与脊髓间横断后,实验动物呼吸停止. 说明: 节律性呼吸运动不是在脊髓产生。
19
2.低位脑干 中脑和脑桥间横断(A),呼吸无明显变化; 延髓和脊髓间切断(D),呼吸停止。 说明:节律性呼吸产生于低位脑干。 脑桥 中脑 延髓 脊髓
20
(1)呼吸调整中枢(脑桥上部) 在脑桥上、中部间横断(B),呼吸变深、变慢。 再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形成长吸式呼吸。 (2)长吸中枢 (脑桥中、下部) 在脑桥与延髓间切断(C),引起喘息式呼吸。 推测脑桥中下部有“长吸中枢”. 脑桥 中脑 延髓 脊髓
21
20~50年代形成的三级呼吸中枢理论: 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中、下部有长吸中枢; 延髓有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近年来微电极技术研究发现,呼吸中枢内的神经元节律性放电与呼吸周期相关。 延髓中的呼吸神经元比较集中在背侧和腹内侧; 脑桥上部呼吸神经元集中于臂旁内侧核和相邻的KF核,合称为PBKF核,与延髓的呼吸神经核团间有双向联系,形成调节呼吸的神经网回路,具有限制吸气,使吸气向呼气转换的作用。 (插图4-3,4,5) 3. 高位脑: 随意的呼吸调节系统。
22
(二)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多种假说中,最为流行的“局部神经元回路反馈控制假说”,与吸气发生机制以及吸气向呼气转化的机制。 中枢有吸气发生器引起吸气神经元放电,然后通过三条途径反馈性地抑制吸气神经元,使吸气停止。
23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 化学感受器: (1)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PO2 ,PCO2 或 H+ 。两种 刺激比单一刺激 的效应强。 插图4-6
24
(2)中枢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 脑脊液和细胞外液的H+ 浓度。 CO2 能通过血脑屏障产生H+ 刺激此感受器。 血液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不大;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对缺氧敏感,以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对CO2敏感,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pH值。 (插图4-7
25
2.CO2 、H+ 和 O2对呼吸的影响: (1) CO2的影响 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动脉血PCO2
增加2%,呼吸加深加快;增加4%,肺通气增加一倍。 呼吸加深加快 外周化学 感 受器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窦神经 迷走神经 延髓呼 吸中枢 CO2 脑脊液H+ 中枢化学感受器 去掉外周感受器,肺通气量减少20%,80%肺通气由中枢所致。但在CO2 突然增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快速作用也是重要的。(插图4-8)
26
当 PCO2 超过一定水平 ﹥7%,肺通气不能再相应增加肺泡和动脉PCO2 升得很高,CO2 堆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引起 CO2 麻醉: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
(2) H+的影响: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 外周化学感受器 H+ 中枢化学感受器 H+ 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高于外周 25倍, 但血液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速度慢,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有效刺激。 (插图4-9)
27
(3) O2的影响 吸入气低 O2 ,呼吸加深加快。但只有在 P O2 低于80mmHg, 才会有可察觉到的增加,对正常呼吸的调节意义不大。
长期严重肺部疾患使O2 ↓,CO2 ,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2 不敏感,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 的适应慢,可作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 呼吸加深加快 延髓呼吸中枢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O2 化学感 受器 窦神经 迷走神经 低O2本身对呼吸中枢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可内使呼吸加深加快对抗低O2,但极度缺氧使呼吸障碍。 (插图4-10,13)
28
(一)肺牵张反射(黑-伯氏反射) 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1.肺扩张反射
吸气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切断吸气,转入呼气。 2.肺缩小反射 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生理意义:反射性调节呼吸节律,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或呼气及时转入吸气。 特点:种族差异大。在人,平静呼吸时不起作用。
29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感受器为肌梭。 作用: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气道阻力增大时,反射性增强呼吸肌的 收缩力量,以克服气道阻力。
30
呼吸运动的其他调节 (插图4-14)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