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課程網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課程網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課程網頁:https://ceiba.ntu.edu.tw/982N2015
第十六講: 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

2 一、自由和民主的關係 (一)海耶克(Friedrich Hayek, )認為,民主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內在的和平及個人自由。 (二)史丹佛大學教授柯恩(Joshua Cohen, 1951-)把民主當成一種純粹程序,必須預設政治自由,而且自由主義所強調的基本自由,都和民主程序沒有關聯,反而是民主程序的一個限制。

3 二、憲政民主運作出現的問題 (一)多數暴力 (二)多數的決定不一定是明智的 (三)公民私利主義(civic privatism) (四)理性的無知(rational ignorance) (五)消音的人民

4 三、審議民主 (一)憲政民主的缺點:   1. 根據Iris M. Young的說法,當前的憲政民主為加總式民主(the aggregative model of democracy)。   2. 加總式民主有四個缺點:  (1)民主決策反應的是個人的偏好,最佳的決策完全由最強的公民偏好決定。  (2)缺乏民主公民互動所形成的共同概念,完全不考慮政治合作的可能性。  (3)加總的結果不必然是理性的,因為它本身並不是由一個推理的過程所達成的。  (4)只要一個決定合乎公民最強的偏好,沒有所謂此一決定是好或壞的評價之可能性。

5 三、審議民主 (二)審議民主的特點:根據Amy Gutmann & Dennis Thompson
  1. 提出理由(reason-giving)   2. 所提出的理由是公民可以近用的(accessible)   3. 決策具有約束力   4. 審議過程是動態的

6 三、審議民主 (三)審議民主的目的: 1. 促進集體決策的正當性 2. 鼓勵在公共議題上的觀點是基於公共精神 3. 促進相互尊敬的決策程序
  1. 促進集體決策的正當性   2. 鼓勵在公共議題上的觀點是基於公共精神   3. 促進相互尊敬的決策程序   4. 幫助錯誤的改正

7 三、審議民主 (四)審議民主的功能: 1. 政治證成的核心是公共推理,公民的偏好不再是既定的;而且也可以避免理性的無知。
  1. 政治證成的核心是公共推理,公民的偏好不再是既定的;而且也可以避免理性的無知。   2. 公民以互惠性處理爭議,即使最後訴諸表決,也不會形成多數暴力。   3. 理由提出的場所和理由的內容都是公開的,有助於促進人民對公共利益的關心;願意以推理的方式討論公共議題,表示人民願意改變原來的想法,只要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出現。

8 三、審議民主 4. 審議民主的多數決還是有可能會是錯的,但那是人的極限。 5. 審議民主結合審議、政治平等、非獨裁。

9 四、學校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現狀: 1. 根據我國《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的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10 四、學校教育的目的 2. 可見教育的目標不是就業,而是健全的現代公民。但是現在的中學,幾乎都以考試為目標;而考試又以進入“好的”大學或科系為目標。而所謂“好的”科系,就是容易找到工作、薪水優渥的科系。

11 四、學校教育的目的 3. 美國學者在1987年針對大學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學校教的最成功的部分是能力(competence):按表操課、蒐集資訊、成績考得好、熟悉專業知識,但卻遺漏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說忘了大學教育應該具有公共目的的承諾(commitment)。 4. 美國學者的評論很適合我們,現在各大學最重視的是世界排名,老師最在乎的是論文發表的數目,至於學術研究成果是否對社會有益、是否透過教育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根本不是大學成員關心的焦點。

12 四、學校教育的目的 (二)《公民德行》 (Civic Virtues, Oxford: 1997)一書的作者,美國教授Richard Dagger認為,教育和訓練不同,訓練是為一個特定的職業或活動作準備,而教育則是為人的一生作準備。 (三)學校有責任培養合格、成熟的自由主義公民。

13 五、審議民主的公民教育 (一)推理和理性批判能力 (二)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三)公共理性 (四)自主性 (五)相互尊敬 (六)開放的心靈

14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一)相互尊敬的條件不易滿足:
  1. 要達成公開、理性方式進行論辯的審議條件,不只公民需要具有容忍不同意見的雅量,而且需要平等尊重他人的想法。也就是說成功的審議民主,必須建立在公民有一定道德品質的假設。而審議民主論者期待透過審議培養公民的相互尊重,似乎是倒果為因。   2.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相互尊敬並不是所有人都重視的道德品質。

15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二)審議影響參與:   1. Alexis de Tocqueville( )擔心消費主義會使人民喪失公共知覺和公民意識,造成民主政治變成一種隱形的專制。 ◎Tocqueville所描繪的民主圖像是:消費者而沒有公民、個人的民主而沒有結社、人民滿足卻不思考公共問題或共享的關懷的民主。Tocqueville的猜測是:這樣的一種專制形式,可能在人民主權的庇護下建立。 ◎審議民主論者認為,可以透過審議提升公民參與,避免Tocqueville的憂慮。

16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2. 但是公民社經條件不同,並不是各種聲音都受到平等重視。
  3. 根據實證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審議民主強調審議的精神和鼓勵參與的理想是不相容的。

17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三)群體討論會產生極化傾向: 1. Cass R. Sunstein的研究發現,在一個群體中進行審議會產生團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的現象。也就是說一個團體成員在經過審議過程之後,所形成的觀點往往比審議前的立場更為極端,尤其當具有相同想法的人經常聚在一起,在沒有對立的論點出現的情境中,集體討論的結果可能更偏頗。

18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2. 造成這種團體極化的理由有二: (1)基於社會比較,即人們想要採取一個較被大眾喜歡的立場。
 (1)基於社會比較,即人們想要採取一個較被大眾喜歡的立場。  (2)迎合團體成員,即人們會採取團體內較具說服力的論證,而這些論證常常是偏頗的。

19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四)審議不一定實現公共理性: 1. Simone Chambers指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演講者,在公開場所為了吸引群眾對他的支持,他所訴諸的理由不是審議民主所期待的公共理性,而是他所謂的民眾理性(plebiscitory reason)。

20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2. 公開性不利於審議,私密性的討論反而可以提高理性的審議,因為在公開場所很難進行理性辯論,所以在閉門的會議中進行審議,所達成的結果反而可以符合公共的利益。 ◎但是在秘室會議中進行審議,顯然抵觸審議民主的一個基本假設:秘密性會產生私人理性(private reason)而非公共理性。

21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3. 審議民主理論的支持者普遍認為,論證公開化有利於政策的形成,因為公開性可以讓不正義、腐化和骯髒交易曝光,所以公開審議可以提升民主機制,使參與者從私人理性轉向公共理性。 ◎但是公開性卻不利於審議,因為密室辯論比較可以改善審議的品質,而在廣大群眾和大眾媒體前公開審議,顯然討好一般大眾的民眾理性最可能被採用。

22 六、審議民主的限制 4. 如果人們聚在一起談論政治,所能得到的成就會很有限。以目前的公共對話場域為例,譬如:電視談話節目、辯論節目、脫口秀、網路討論,常常都是偏見的強化、政治衝突兩極化的升高。 ◎從這些例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開放、公開的對談,有利於建構一個「雞同鴨講」的社群。

23 七、結論 (一)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Charles de Montesquieu, 1689-1755)的觀點:
 1. 人民和政府之間必須存在某些關係,缺少這種關係,任何形式的政府都無法存活。譬如:獨裁政權依賴恐懼,當人民對政府的恐懼消失,也就獨裁政權被推翻的時刻;君主制依賴人民的忠誠,忠誠死亡時,也是政權覆亡的時候。 ◎顯然最可欲的政府形式是自由共和政體,但是它也是最脆弱的政府形式,因為它依賴具有品德的人民。

24 七、結論   2. 在一個自由的共和體制中,領導者和大多數的民眾都承諾於從事對國家整體最佳的事。當這樣的承諾破產,即當人民只考慮他們自己個人的幸福時,不再能依靠人民從事對國家最有利的行為。法律、規定、繁文縟節、監督就是這種情形所造成的結果,這些設計是為了迫使人民考慮別人,但這些東西是奴役的工具而不是自由。

25 七、結論 (二)審議民主是實現“主權在民”的理想,然而成功的審議需要預設公民普遍具有相當的品德和能力,所以透過審議培養公民德行,只能“做中學”。

26 七、結論 (三)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1年到美國,想要尋找是什麼使這國家如此進取和繁榮。1835年回到法國,出版了他的經典名著Democracy in America。在書中他寫道:「美國的偉大是因為它是良善的,但是如果美國不再是良善的,它將不再是偉大的。」

27 七、結論 (四)美國開國元勳福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說:「只有一個有品德的人,才有自由的能力。」
(五)《品格的力量》 “一個國家是否偉大並不取決於它疆域大小,而是取決於它人民的品格” “一個國家的前途,在於公民所受的教育、公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Download ppt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課程網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