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3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4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5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6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7 朗读正音 1、庐冢(zhǒng) 2、盖音谬(miù)也 3、窈(yǎo)然 4、咎(jiù) 5、无物以相(xiàng)之
6、何可胜(shē ng)道 7、王回深父(fǔ) 8、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实”之“华(huá )”者

8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9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齐读课文

10 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11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这里作“在”讲。
  第一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 舍: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址:山脚 卒:死后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这里作“在”讲。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12    第二段重点字词补充注释: 侧: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以:与 “上”“下”“东”“西”连用,表示  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形容词 作动词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或:有的人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13 第二自然段 → → → 深 难 奇 悔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略述前洞后洞概况 对 比 窈、寒、深 后洞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记游者少
对 比 窈、寒、深 后洞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记游者少 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补叙出洞后的心情

14 游 褒 禅 山 记 第二课时

15 回顾本文写作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16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那些(代游客)

17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 ——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指自己。 ——代词,它(指洞,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助词,无义。

18 总结用法 人称代词:他、它、我 …… 代词 指示代词: 这、那…… 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助词:无实义

19 学以致用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6、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代词 它(指郑国) —— 代词 这(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 代词 它的 (指赵国)        —— 代词 这        —— 代词 他们 ——助词,无实义。

20 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古文观止》的编者

21 明确思路  叹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所得 奇观常在险远 尽吾志 无悔矣

22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求学要深思而慎取

23 山名(本名、别名) 洞名(前洞、后洞) 仆碑、音谬 游后洞 记游 议论 怠而出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4 布置作业 : 1、夯实背诵 2、迁移运用——完成《导与练》P 3、预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理清作者演讲的思路

25 游 褒 禅 山 记 第二课时

26 回顾本文写作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27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那些(代游客)

28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 ——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指自己。 ——代词,它(指洞,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助词,无义。

29 总结用法 人称代词:他、它、我 …… 代词 指示代词: 这、那…… 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助词:无实义

30 学以致用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6、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 代词 它(指郑国) —— 代词 这(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 代词 它的 (指赵国)        —— 代词 这        —— 代词 他们 ——助词,无实义。

31 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古文观止》的编者

32 明确思路  叹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所得 奇观常在险远 尽吾志 无悔矣

33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求学要深思而慎取

34 山名(本名、别名) 洞名(前洞、后洞) 仆碑、音谬 游后洞 记游 议论 怠而出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音谬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5 布置作业 : 1、夯实背诵 2、迁移运用——完成《导与练》P 3、预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理清作者演讲的思路

36 谢谢


Download ppt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