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民文三 蔡迎芳 民文三 王柏鈞 民文三 朱雨青 民文三 陳怡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民文三 蔡迎芳 民文三 王柏鈞 民文三 朱雨青 民文三 陳怡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民文三 49291044 蔡迎芳 民文三 49291048 王柏鈞 民文三 49291002 朱雨青 民文三 49291029 陳怡宏
統治者的認同改造 -以日治皇民化與國府國語運動為例 民文三 蔡迎芳 民文三 王柏鈞 民文三 朱雨青 民文三 陳怡宏

2 認同:是由差異中所顯現出來的,並非被一致化的,各種認同之間或許是矛盾的。且當一個社會正面臨轉型時,時人經常會遇到「認同危機」。
前言 認同:是由差異中所顯現出來的,並非被一致化的,各種認同之間或許是矛盾的。且當一個社會正面臨轉型時,時人經常會遇到「認同危機」。

3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 。 1937年日本開啟了對華戰爭 。 皇民化運動與同化政策,尤其以語言政策最為重要。 從教育、宗教、語言這三個方向來談論 。 陳儀上任後積極地推廣中文教育 。

4 日治時代的教育方針 蔡迎芳

5 殖民文化與教育 台灣近代西式教育制度之發韌期,開啟之新紀元。 貫徹殖民政策。 近代台灣社會、文化變遷的主要動力。 台灣教育發展的藍圖。

6 漸進的同化、現代教育政策 與差別待遇教育制度

7 本島 國家主義 現代化意識 同化 開化的手段 1919年以前僅有初等教育機關六年制公學校為主的新式教育

8 三~四年制國語學校 培養工學校師資和公司業務人才
五年制醫學校 農業試驗場 工業 林業 糖業 講習所 1915四年制公立台中中學校

9

10 原住民 四年制番人公學校或教育所

11 日本人 日本國內相同的小學校、中學校,以及工業、商業學校等。

12

13

14 第一次大戰之後 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 1919 同化主義方針下→台灣教育令(差別原則)

15

16

17 差別待遇的彌平 1922 台灣教育令→中等以上教育機關(師範學校除外),取消台、日人的差別待遇及隔離教育,開放共學。

18

19 換湯不換藥 共學的結果只是為迅速成長的在台日本人以地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 進入高等教育機構的人數反而減少。 試驗地獄

20 皇民化運動下的教育 1914取消小學校與公學校之差別改國民學校 但以確保教育效果為藉口分為 一 二 三 號表
過日語生活家庭子弟入第一號表國民學校 差別待遇 隔離政策

21 公學校為殖民教育之重心

22 1898 公學校為國語講習所的前身 將書房內入輔助機關 中、上層子弟為勸誘入學的主要對象 1930 普及

23 推廣日語為手段, 貫徹同化政策的目的。

24 殖民教育之影響 — 現代化或同化

25 日語的普及→台灣文化的發展 生活形態和態度 同化?↗ 1920年代民族運動的急先鋒

26 宗教改正運動 王柏鈞

27 宗教改正運動 終極目的:以神道教取代民間普遍信仰。 方式:雙管齊下。

28 提倡神道教 壓抑固有宗教 神社的增建:30~68,共增加30間。 拜神宮大麻。 神社參拜:鼓勵台民參拜日本神社。
方式:寺廟整理運動、諸神歸天。

29 寺廟整理運動 A、掃除支那思想。 B、得到寺廟財產。 C、得到認同上的統一。

30

31

32

33 皇民化中的語言同化 朱雨青

34 殖民地「國語」建制的必要 語言的同化可以說是成為一個「皇民」的首要之務。殖民地「國語」建制的必要,在於語言作為一種符碼,經由語言,說話者既成為發言主體,同時也從屬於使用同種語言的象徵系統,被該種語言所限制,從字詞、文法乃至於思考。 日本對台的國語教育是歷史最悠久的政策

35 領台初期的財政緊迫 預算的大部分是花在維持治安及整備產業經濟基礎結構上 地租改正也無法實施,導致統治費用的徵收無著落,只好仰賴國庫補助
賣給法國?賣還給清國?

36 國語教育的創始者台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伊澤修二不但實施了無償式的入學制,甚至為了獎勵新附人民入學,還給予就學者津貼
甲午戰爭後的40年之間,台灣總督府累積使用了約3億日圓的教育費用,其目的僅僅為了培養二、三十萬的國語使用者 然而這種統治的方針卻是受到日本國內各界大力的支持。

37 「國語教育」和「教育」政策之間的差別 以國民學校 → 初等普通教育 中學校、高等女學校、高等學校 及大學預科 → 高等普通教育
以國民學校 → 初等普通教育 中學校、高等女學校、高等學校 及大學預科 → 高等普通教育 農、工、商及水產學校暨各種實 業補習學校 → 實業教育 師範學校及臨時教員養成所 → 師範教育 工業、經濟專門學校及大學附屬農 林、醫學專門部 → 專門教育 帝國大學 → 大學教育 盲啞學校 → 特殊教育

38 大學 專門學校 師範學校 中等學校 實業學校 國民學校 1932 22 269 482 3658 3275 282811 176 844 1223 11004 5046 319698 大學 專門學校 師範學校 中等學校 實業學校 國民學校 1932 13 33 32 39 65 88

39 雖然日人在台投注大量心力在辦教育,然而他們是有計劃的教育政策:國語教育是教育政策的基礎,必須從小開始,從年年升高的國民學校就學率可以看出他們政策推動的用心

40 同化不代表等同,與日本人的精神同化不等於地位亦能相同。台人就算受了國語教育,接受了皇民化的思想,也沒辦法和日人享有同等自由受教育的權利,反而被限制在初等教育和實業教育的範疇。
國語教育的目的是為 了溝通與政策推行上的方便,所以只需要人民有初等教育的程度便可

41 「國語講習所」 《臺灣日日新報》社論:日語是國民精神之表現,說日語可涵養日本精神,認識日本國家個性,體會日本國體之精髓,從而可使臺灣人具備日本人的性格,獲致臺灣人的最大幸福 一九三四年,總督府召開台灣社會教化協議會,謀求社會教化的徹底普及,更是強調國語講習所不單是教授日語之設施,同時也是養成日本國民之場所,而普及日語在於涵養國民的思想感情,實現國民的融合,促進台灣住民文化向上之發展。

42 吳濁流在一九三七年短篇小說《功狗》主角洪宏東是公學校教師,為配合政府策動的 「社會教育」晚上則到夜學任教:
夜校的學生不比白天的學生,年齡有大有小,有老有幼,兒童、少女、青年、婦人、老翁、老太婆都有,對象參差不等,是很難教的。一個發音都要唸幾十遍,因為 老人家舌根已硬,很不靈活,兼之他們都是被迫而來的,因為根據保甲會議的決議,每戶都要派一人參加補習,無故缺席的就罰,若有偷懶的,由保正甲長警察負責 督促,所以他們來不過是敷衍,全無興趣可說。他們往往在教室裡打盹,這也因為白天要勞動,拖著已經疲倦了的身體到了教室,自然而然只想睡,那有心呢?這也是難怪的事了。

43 「國語家庭」的表揚 「國語家庭」這樣一個表揚說日語家庭的辦法最先在1937年出現於台北州,嗣後擴展到全島各地。
比起「國語講習所」用威脅逼迫一般民眾的手段前去進修的手段,「國語家庭」便是攏絡知識家庭的懷柔政策

44 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 陳怡宏

45 日據末期的語言狀況: 1931:「國語十年普及計畫」 1937:取消報紙的漢文版 1942:日語普及率60% → 1945:大約75%
1942:日語普及率60% → :大約75% 日語為普遍用語,日文為書寫文字

46 光復前有關台灣的語言政策: 台灣接管計畫綱要,語文部分建議 1. 國語普及計畫 2. 日文的處理

47 光復初期的國語熱: 私學國語 熱情 2. 工具書的編訂: 國語會話教本,國台音萬字典 3. 政府推行國語的措施 態度是剛性的推行
設立國語推行委員會 聘國語教員 取締違禁圖書

48 光復初期國語推行的成績和阻力 成績: 空閒一定勤學國語,向外省人討教。 Ex:林獻堂 阻力: 語言教學問題: 國語沒有標準,各地語音不同。
推行方式的不妥當: 不能操國語,影響升遷 外省人歧視本省人不會說國語,台灣人被奴化。 政治影響學習熱情: 以國語為用人標準 物極必反,對祖國的文字喪失學習的熱情。

49 廢除報紙雜誌的日文版: 原因: 為了推行國語文,消滅日文,必須撤除日文版 推廣國語有成 本省人對廢除日文版的看法: 時間太早 沒有民意基礎
中文報紙內容差 日語是一種語言工具 廢除日文的影響: 國語獨尊,知識份子變文盲 消除日本對台灣的影響,帶著仇視意味。

50 二二八時的語言問題 一. 外勤記者會的語言風波 認為台灣人先培養國語能力後才能自治 質疑:國語國文不是短時間可以學會的。
藉國語能力不足,來抑制台灣人辦政治,實為自己的惡行辯護。 政府:國語國文問題並不只是語言問題,而是國民精神,國家觀念的問題。 二. 二二八時因語言不通造成的悲劇 三. 二二八時恢復日文世界 讓政府將二二八歸因為日本奴化的遺毒,而非自身的政策 失當。

51 二二八事件後日文日語的徹底禁止: 1. 有關日本事務的禁止 推行國語、禁用日語、少用方言 收繳日語唱片
收繳日本留下的軍鞋、帽、防毒面具、國旗..等。 2. 積極推行國語 一再呼籲加強國語國文,與內地一致 3. 本省人感受: 不說國語=不愛國 消極的反抗 解嚴後日語日文短暫出現,但曇花一現。

52 結語 在認同的改造角力中,我們看見了統治者對人民認同改變的需求。 日本與國府的改造政策皆使台灣人民產生認同的轉變。
兩者的語言政策是成功的,尤其是國民政府。

53 參考書目 蔡錦堂,<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的變遷>,《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65~83頁。
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第42卷第4期(1992年12月), 頁。 吳登神,<日據時期台南縣除神考>,《南瀛文獻》,第36期(1991年6月), 頁。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收錄於李筱峰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 Kathryn Woodward注,林文其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2004)。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155~184頁。


Download ppt "民文三 蔡迎芳 民文三 王柏鈞 民文三 朱雨青 民文三 陳怡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