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節 國際分工的意義與成因 第二節 國際分工的方式與影響
第11章 國際分工 第一節 國際分工的意義與成因 第二節 國際分工的方式與影響
2
第一節 國際分工的意義與成因 一、國際分工的意義 二、國際分工的成因 三、區域專業化
3
國際分工的意義 國際分工是指不同國家因生產不同產品的分工。 (一)殖民經濟時代 (二)全球化時代→新國際分工 (三)全球產業分工鏈
4
殖民經濟時代 殖民地提供便宜的勞力與原料,經過初步加工送回母國製成工業產品,再行銷到國內外市場。
這種國際分工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殖民母國與殖民地間的分工。
5
全球化時代→新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已超越國家概念,將同一種產品分割成多項獨立製程,考量各區域經濟發展與成本要素,將各製程分散在不同地區或國家中製造,最後於另一地區再行組合成產品。 這種由跨國企業主導所形成的全球分工生產鏈,我們就稱為新國際分工。
6
IC產業的全球分工 IC 產業的製程,先由歐洲廠商進行制定產品規格,並於美國矽谷公司進行 IC 設計,再委託臺灣廠商進行晶圓製造與封裝測試後,送到新加坡組裝成產品。
7
全球產業分工鏈 二十世紀工業化:在福特主義的推動下,大量生產、產品的標準化與規格化讓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逐漸兼併擴大。
產業轉型:工業國家的企業為降低成本與擴大海外市場而紛紛到國外投資生產,促成跨國企業快速成長。 1990年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下,跨國企業為獲得更高利潤,其生產區位必須進行全球布局,而帶動全球產業分工鏈。
8
國際分工的成因 (一)機會成本 (二)比較利益
9
機會成本 生產成本:製造某一種產品所需要的全部投入,如工資、原料、運輸、租稅、購置機器土地等費用。
機會成本:選擇某一種產品生產必然犧牲生產另一種產品,這種「犧牲的代價」也是一種成本,經濟學家稱為機會成本。
10
稻米和蔬菜的生產選擇
11
比較利益 在機會成本的概念下,各種產業的生產其實是一種權衡比較選擇的結果。
假設有甲、乙兩國,在還沒建立貿易交流之前,甲、乙兩國生產 1 單位的稻米與蔬菜的成本投入如表所示,顯然甲國生產蔬菜較稻米有利,而乙國生產稻米較生產蔬菜有利(成本較低)。
12
比較利益 在建立相互貿易體系後如附表所示,甲國以生產蔬菜為主, 2 單位總投入為 200(100× 2);乙國以生產稻米為主,2 單位總投入為 160(80×2),合計總投入為 360 ,較原先兩國各自生產的投入成本還少30,可見貿易對雙方來講都是有利的,在權衡比較下,兩國各自選擇比較利益較大的產業,即甲國選擇專門生產蔬菜,乙國選擇專門生產稻米。
13
區域專業化 定義:某一地區或國家僅選擇最適合其社會資源與自然環境條件的單一產業來發展,形成『區域分工』。經由比較利益考量下,選擇有利產業發展,進行專業化的生產,形成區域專業化現象。
14
第二節 國際分工的方式與影響 一、國際分工的方式 二、國際分工的效應
15
國際分工的方式 (一)全球集中生產型 (二)市場地生產型 (三)專業化生產型 (四)產業連鎖型 1.垂直分工型 2.水平分工型
16
全球集中生產型 將生產活動集中在一個區位,通過銷售網絡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圖中表示工業產品由殖民母國銷售到世界各地區(通常原料由殖民地進口)
17
18~19世紀英國棉紡織成品分別銷售到印度、中國或新加坡
甲:十八至十九世紀中葉由美國新奧爾良與沙凡那大量出口棉花到英國;乙:美國內戰時,英國改由印度進口棉花;丙:英國利物浦成為世界主要棉花進口港,曼徹斯特成為世界最大棉紡織製品都市,並將棉紡織品送到印度、中國(香港)、新加坡銷售
18
市場地生產型 由於多數國家的貿易障礙加上為接近銷售市場(提供售後服務與便於市場調查),跨國公司將其生產單位設於各國,並以該國為銷售市場。圖中表示跨國公司將工廠設於各國,並以各國市場為銷售地,或由各國分送銷售到鄰近國家
19
可口可樂非碳酸飲料進軍中國市場 甲:可口可樂公司於東莞成立可口可樂裝瓶商生產(東莞)有限公司,做為唯一全國性生產可口可樂及其關聯公司的非碳酸飲料,如果汁、果汁飲料及茶等的製造基地;乙:並在寧波、上海及北京等地設有分工廠;丙:向全中國35個可口可樂裝瓶商出售產品。
20
專業化生產型 這類公司具有多個生產區位(國家),每一個區位僅生產單一產品,並將產品銷售於該國或其他世界市場,這類公司通常規模很大,大部分將工廠設於較自由的貿易區內。圖中表示跨國企業經營多樣產品,並將各產品的生產基地設於各國家,以從事全球性的銷售活動。
21
鴻海集團的產品行銷全世界 臺灣鴻海集團在全球各地設有許多分公司,專門設計、生產或代工全球資訊相關產品,並將產品銷售於全世界。
22
垂直分工型 同一公司將產品製造流程,從原料到產品由不同區位(國家)的工廠負責,以生產連鎖的單鏈連鎖形式生產。
23
水平分工型 該公司在不同區位(國家)投資設廠,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零組件,將各不同區位(國家)生產的零組件運送到第三國或跨國公司母國的進行組裝,並將最後的產品銷售各世界市場,如在英國所組裝的世界汽車。
24
世界汽車—歐洲福特汽車(Escort)的組裝系統
25
BMW設於中國瀋陽的生產線
26
國際分工的效應 (一)全球產業鏈的形成 (二)全球市場的成形 (三)經濟區域差異日益明顯
27
全球產業鏈的形成 時間:二次大戰後 成因:殖民主義瓦解與民族國家興起,工業化潮流擴散到全世界。
結果: 1.已工業化國家—技術與知識密集等高科技產業,如美國、歐洲與日本。 2.新新興工業化國家—緊追在西方已工業化國家之後,逐步升級,如臺灣、南韓。 3.開發中國家—新加入工業化行列,積極地進行產業轉型,如中國、馬來西亞、印尼。
28
全球市場的形成 由於區域分工的結果,國際貿易變成十分重要,世界商品的交換在數量與規模上不斷擴增。 世界商品貿易成長,比全球生產總值成長還高。
配合世界貿易,各種勞務、貨幣、金融、技術與資訊等在世界市場中不斷流動。
29
農產品、燃料與礦產、工業製品的生產與貿易量的成長比例(2005)
全球貿易量的成長均超過全球產量,不管是農產品、燃料礦產或工業製品都如此。
30
經濟區域差異日益明顯 由於各國工業化水準不同,經濟全球化雖然涵蓋全世界,但全球化在地方上發展是不均衡的。
全球跨國公司與子公司都相對集中於已開發國家,全世界的對外投資約4/5也都集中在已開發國家。 2003年超過80%的貿易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中,導致區域發展的差異逐漸擴大,也加深全球貧富不均的差距。
31
全球商品貿易流動的比較(2003)
32
1990與2002年世界各區域工業產值占全球總產值的比例比較(%)
33
1990與2002年世界工業產值比例最高的前十名國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