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除此疑說變化喻。

2 說八喻的緣起 依他起性都無實義,但唯有識似義顯現 。但有人因此生起疑惑。為了除去這樣的疑惑,所以說依他八喻。 《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應、光影、水月、焰水、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CBETA, T30, no. 1579, p. 490, c2-5)

3 幻喻: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
我們的心所取的境界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有而如幻,沒有我們所執著的真實性。不信解的人於是問:既然無實,為什麼能作為我們認識的境界呢? 為了除去這個疑惑,說幻事喻。如幻術所變的象馬牛羊,雖不是真實的象馬,但象馬的幻相也能成為我們認識的對象。依他起性也是一樣,雖沒有如心所執取的實色等境,但顯現可得

4 陽焰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
心:心王 心法:心所法,依心而起,與心相應,同一所緣,同一作業,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外人問:如果境界都不真實,為什麼我們的心生起在上面愛樂追逐呢? 如被陽光照耀而上騰的水氣,它雖不是水,但能令渴鹿生水想。色、受、想、行、識等依他起法雖沒有真實性,也能使心、心所生起色等渴愛,於此馳求。

5 所夢喻 :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 。
若依他起無有實義如陽焰一樣,陽焰不能解飢渴。可是我們有可愛的(果報)覺受會感覺快樂、有不可愛的(果報)覺受會感覺苦惱。為什麼會有這種種差別呢? 就好像夢中見到恐怖的境界會生起怖畏,或見到可愛的境界會生欣喜。依他起也是這樣,雖然沒有真實義,而有可愛和不可愛的受用差別現前

6 影像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
若依他起無有實義,我們在夢中作福業或非福業並不會得到善趣惡趣果報。既然如夢,為什麼我們造淨不淨業不如夢中皆是虛妄,而會有可愛不可愛的果報生起呢?既然有業果,知義非無 如鏡中的影像沒有實質,因外有疏所緣緣的本質境,心上自然現起相似影像(親所緣緣)。依他起的愛非愛果也是這樣,雖沒有愛非愛的實義,但依淨不淨的善惡業因,自有可愛不可愛的果報現起 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7 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
前面已說幻等諸喻來顯示一切境界沒有真實義。但是我們的心要見到白黑紅黃才生起白黑紅黃的分別識。如果沒有真實外境為什麼有種種分別識生起呢? 就像世間的弄影人,映蔽光源而舞動種種影像。我們的心生起種種分別也像光影一樣,不是因為真實境界才生種種分別。

8 谷響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
世間為了表詮一切見聞覺知的境界,於是有種種戲論言說。如果一切境界都沒有真實義,為什麼會有種種言說? 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一切言說不必有真實義。譬如空谷回聲雖沒有人在說話,但聽起來好像實有其事

9 水月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
前說光影、谷響是譬喻散亂心中所見所聞都沒有所執著的境界。但是成就禪定的人,定心中有實所取的三摩地所行境界生起。難道定心的境界與散亂心的境界一樣都是虛妄的嗎? 為除此疑說水月喻。譬如澄淨無  動亂水中有月影顯現,依他起的  定力三昧中所緣境分明現前,由三摩  地的力量,能變水為地,變地為水, 有八勝處、十遍處等顯現,  但這也如同水月非真實有

10 變化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除此疑說變化喻。
故思受生:有情結生相續要由愛去滋潤生死業。菩薩已調伏愛不現行,為利樂眾生故,要作意生起相似愛煩惱去取生相續,名故思受生 既一切無實義,無諸有情,無利樂事,菩薩故思受生,豈不是罔受生死嗎?為除此疑,說變化喻。如彼變化神通雖非實有,也能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

11 從以上八種譬喻來看,雖然一切無實,但心、境、業果、言說、禪定、度生等事還是顯現可得
結語:  從以上八種譬喻來看,雖然一切無實,但心、境、業果、言說、禪定、度生等事還是顯現可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CBETA, T08, no. 235, p. 752, a19-25)

12 依三性通大乘經 通方廣教 通《梵問經》 通《阿毗達磨大乘經》 通餘經

13    乙、通《梵問經》 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梵問經》即《思益梵天所問經》,是佛為諸菩薩及思益梵天說諸法空的道理

14 「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爾時世尊讚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 一切佛常教有情厭棄生死趣證涅槃。因為世間生死與出世間的涅槃是有差別相的。為什麼《梵問經》卻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呢?  「塵沾不上心間,情牽不到此心中,來得安去也寫意,人生休說苦痛。」 依三自性可以達一切諸佛密意 於依他起法中,若是隨順分別戲論,就是遍計所執,就是生死分 於依他起法中,離諸戲就是自性清淨,就是圓成實性,就是涅槃分 一切諸佛於一切依他起相上沒有遍計所執,所以生死不可得;於無遍計所執所顯的涅槃亦不執取,所以涅槃也不可得


Download ppt "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