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0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8

2 補救教學之內涵 一、補救教學之內涵 補救教學係指協助未達到教學目標或學習有困難之學習低成就者,針對其學習困難與原因,依據個別的需求,設計一系列的學習補救措施,實施額外教學時間,幫助學習者有效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換言之,補救教學屬於事後的幫助,旨在協助未達到教學目標之低成就學習者,在診斷其學習具有困難後,針對其困難與障礙,設計一系列的補救措施,採用「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歷程,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並提昇其學習效能,以達成到設定的學習水平。 二、需要補救教學之對象 需要接受補救教學的對象:低成就學生。 三、補救教學之目標 達成「基本學習內容」的各年級通過標準。

3 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一、學業表現 二、平時表現 (1)低成就學生往往測驗與學業成績較差。 (2)在閱讀與數學程度比一般同儕低。
(3)有學業方面的挫折經驗。 (4)作業無法正常繳交,會使用藉口推託或是直接抄襲。 二、平時表現 (1)低成就學生依賴心較重,需要教師與家長的注意。 (2)容易分心,但對於本身有興趣的科目,具有優異的理解力,甚至會出現固著的行為。 (3)在社會性的適應較無法融入。 (4)缺乏毅力與恆心。 (5)不喜歡學校與作業。 (6)偏低的出席率。 (7)家庭的支持較少。

4 標準設定方法流程 舉行標準設定的專家座談會:
針對國英數三科,邀請6階段(即: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年級、8年級、9年級六個階段)各15名負責補救教學教師,擔任學科專家,參與標準設定的專家座談會議。共需舉行6階段x 3科=18場次的座談會,邀請270名教師參與。 採用各科10302~10402各四卷的篩選及成長測驗試題。命題依據:國教署公布的國英數三科「基本學習內容」。 採用Angoff 的 yes/no二元計分法設定各科「絕對通過標準」。 確定「表現水準描述語」(performance level descriptions, PLD)。 舉行評量架構的專家諮詢座談會。

5 標準設定技術-- Angoff 的yes/no方法

6 Angoff 的yes/no方法(續)

7 二至八年級國英數各卷的通過標準的平均數。

8 標準設定結果 各年級的通過標準,大部分會隨著年級數遞增而降低。 各年級學生通過標準之決定:
四年級以下:設定在篩選/成長測驗的80%(20題)答對率為通過標準。 五、六年級:設定在篩選/成長測驗的72%(18題)答對率為通過標準。 七年級以上:設定在篩選/成長測驗的60%(15題)答對率為通過標準。 所根據的學理基礎,即是認為年齡愈低的低成就學生,如能及早投入資源(包括:時間、師資、教材教法、設備等)進行補救教學,其效果愈好。故,要求其達到較高的通過標準,以便奠定往後學習的良好基本能力。

9 各年級篩選/成長測驗之組卷: PLD之描述:
四年級以下:設定以試題平均難度為 .80,作為各科組卷標準依據。 20題難度應在0.8以上;3題難度在 之間;2題難度在0.6以下。 五、六年級:設定以試題平均難度為 .72,作為各科組卷標準依據。 18題難度應在0.72以上;5題難度在 之間;2題難度在0.6以下。 七年級以上:設定以試題平均難度為 .60,作為各科組卷標準依據。 15題難度應在0.6以上;7題難度在 之間;3題難度在0.5以下。 以上無論哪個年級,最難的題目,都不要挑選難度在0.3以下的題目。 PLD之描述: 凡已達通過標準者,即表示該學生在篩選/成長測驗上的表現,已達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上的基本學習程度要求;亦即表示,該學生不需接受補救教學,該學生已達補救教學的成效。 凡未達通過標準者,即表示該學生在篩選/成長測驗上的表現,未達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上的基本學習程度要求;亦即表示,該學生需要接受補救教學,該學生未達補救教學的成效。

10 初步的相關問卷發現 近年來,國內針對補救教學的研究發現,許多老師認為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程度差異太大,是當今教學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如果教師們都能夠瞭解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特質,也許會有助於思考採行何種補救教學策略,來幫助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長。 在標準設定會議問卷結果發現,教師們有39.5%的教師選擇「完全同意」,其次是24.2%的教師選擇「有點同意」,針對這些經過補教教學後仍沒有起色的低成就學生,將補救教學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經費),轉向投資培育這些低成就學生的其他強項智能(如:空間、音樂、藝術與健體等學習領域)。

11 補救成效—學生觀點 學生問卷的實徵性研究成果: 1.低成就學生愈早接受補救教學,效果愈好。
2.補救教學學生在「自我歸因、目標管理、學習動機管理」等因素上,皆偏向正向。 3.學生認為補教教學的個別化教學程度高,且相當滿意整體教學歷程及成效。故整體而言,補教教學是成功的。 4.補教教學的成敗在於個別化教學程度,它確實有發揮功用,可彌補一般大班教學的不足。 5. 影響補教教學的學習滿意度和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皆是個別化教學程度。

12 補救成效—教師觀點 教師問卷的質性研究成果: 1.認為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程度差異太大,是當今教學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2.支持教育部的補救教學政策,同意補救教學確實能幫助學生學習的看法。支持「放學後時段」進行補救教學,而開班人數建議為3人,且單科補救教學時數以平均每週3堂課為宜。 3.學生樂於參與補救教學課程,且學習認真,在課後也較不抗拒原課程與更有信心。 4.補救教學可以帶給學生溫暖,教學相處融洽且學習氣氛良好,學生也能勇於向老師提問。 5.當已盡力實施補救教學但仍成果不彰時,贊成將補教教學時間改成多元智能學習社團,讓學生探索自我。

13 補救成效—我的補充觀點 研究者的心得建議: 1.一對一的補救教學(即愈是個別化教學程度)效果最好,但成本、代價也高。
2.補救的時間要夠長,單科一週至少三堂課進行補救,可能是必要的時間付出。 3.寒暑假期間,也要持續進行補救。 4.除了學科(即學術性向科目:國英數)以外,教師同時進行品格教育、性向探索活動、給予持續鼓勵與勉勵的支持性力量,是絕對必要的。

14 敬請指教! 謝謝聆聽!


Download ppt "10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