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 下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 下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 下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

2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 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 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在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业,在占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缝隙中得到了缓慢的发展。 1、集镇和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商人和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过程中的角色; 4、农村出现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现象。(地租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农村的两极分化) 2019/5/29

3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发展与资本原始积累 1、最初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 简单协作即许多雇佣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进行同一的或同种的协同劳动。(P110)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P109) 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2019/5/29

4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2)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2) 2、资本原始积累 大规模地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和货币财富。 用暴力掠夺的手段加速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即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之所以称“原始”,是因为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见下页)。 资本原始积累的意义: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 2019/5/29

5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3)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3)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 最典型的是英国从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的所谓“圈土运动”.对于“圈地运动 ”及其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评论道:“1714年至1820 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 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充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后来的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两个必 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粮食。因此,圈地运动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 2019/5/29

6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4)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4) 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货币财富积累; 第三,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马克思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 2019/5/29

7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5)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5) 三、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 1、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主要标志 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从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到詹姆士·瓦特研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使纺织工业发生技术革命,随后促使冶金、采矿、 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采用新技术,大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 到了19世纪上半期,大约经过一百余年,英国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接着,法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 2019/5/29

8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6)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6) 2019/5/29

9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7)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7) 2、产业革命的作用 产业革命表现为以蒸汽动力使用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业技术创造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首先,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 其次,产业革命提升了产业结构; 再次,产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城市化; 复次,产业革命实现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最后,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019/5/29

10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8)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8) 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后果是:工厂制度使工人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使工人必须依赖于整个工厂和资本 家;同时,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段,使居民中的差别主要分为两个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其他阶级几乎都被吞并或消灭了。 2019/5/29

11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9)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9) 产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珍妮机” 发明前一年,英国加工的棉花不过380万镑,到1789年就达到了3240万磅。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仅有1.7万多吨,1800年就增至25万吨。1700年,英国的煤产量为260万吨,1795年达到1000万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求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到处建立殖民地, 造成当地的贫困,使亚、非、拉、美国家从属于西方。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市场,英国则成了“世界的工厂”。在中世纪曾默默无闻的西方崛起了。针对产业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的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与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 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 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人民出版社)。 2019/5/29

12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0)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0) 2019/5/29

13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1)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1) 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1、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 2、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3、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2019/5/29

14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2)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2) 五、自由竟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伊始,自由竞争占居统治地位。自由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首先,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企业组织形式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一业主制为主。 其次,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非价格制定者; 2019/5/29

15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3)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3) 第三,资本主义企业之间 的关系以自由竞争为基准。由于大中小资本积聚水平差别不大,使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和企业间自由转移,企业之间维持着自由的竞争关系; 第四,银行资本的积聚、 集中力量较弱,对经济生活缺乏支配力,仅仅是充当借贷双方的信用中介; 第五,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产阶级国家政府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原则,甘为“守夜人”。(参见P116-118”宏观经济的自发调节“) 2019/5/29

16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4)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4) 六、古典企业制度 1、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是将一定的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独立地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单一业主制企业是业主靠自己支配的资本创办的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则是指业主的若干家庭成员或亲密合伙人出资共同组成的企业。 单一业主制 古典企业 无限责任 企业 合伙制 现代企业:公司 法人地位 有限责任 治理结构 2019/5/29

17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5)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5) 2、古典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其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相互适应性。(参见P115) 第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 第二、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 第三、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一切事宜,均有直接的决定权; 第四、经理人的内选择、自选择机制; 第五、企业的所有者不仅拥有资本,而且具有一定的管理企业的才能; 2019/5/29

18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6)
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续16) 第六、企业的所有者承担企业的全部风险,对企业债务负全部责任。 古典企业制度是一种企业所有者集权制度。它是由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基础决定的,亦即是企业资本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比较简单、生产经营风险不大等现实经济条件的必然产物。上述特质的存在使这种企业制度成为最适应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 2019/5/29

19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 一、利润与利润率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 一、利润与利润率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与剩余价值(m)作为商品价值的三个本质的组成部分的揭示,是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的客观需要。但在现实经济运动中,对于一个资本主义企业而言,这种区分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和不必要的。 在资本家看来,其商品价值无外乎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本价格(用K来 表 示,K=C+V),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二者都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另一部分是利润,即资本价值的增值部分——剩余价值。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用P来表示。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c+v+m,转化为W=K+P。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辨析。 2019/5/29

20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1) 利润率的概念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1) 利润率的概念 随着剩余价值被当做全部预付资本产物这种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固化,随着剩余价值转化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以P′表示利润率,以C表示预付总资本(所用资本),则: 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p′=m/C 不同部门和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是不同的。如以一年为期,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 P′=M/C=m ′·v·n/C 其中P′代表一年利润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m′代表一个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 ,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即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在多个生产过程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 2019/5/29

21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2)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从分解的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2) 从分解的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 (1)m′的高低。 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P′与m′高低成正比;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高低与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反方向变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引起利润率下降。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2019/5/29

22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3) (3)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降低预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使资本家能够用较少的资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 (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可变资本在一年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越多,同量可变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因而利润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2019/5/29

23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4) 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4) 1、利润率的高低与部门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呈相反的方向变化。在现实社会里,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是有很大差别的,相应也产生了利润率的极大差别。 2、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必然产生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间竞争。资本转移和价格涨落将一直持续到各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整到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资本的转移才会暂时地停止下来。 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019/5/29

24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5) 3、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一定恰好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5) 3、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不一定恰好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4、平均利润率不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资本总额 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也可被看作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2019/5/29

25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6) 5、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6) 5、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同价值有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分一样,生产价格也有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别。前者指的是各部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社会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后者是指各部门中的每个企业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它等于个别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价值规律转形为生产价格规律没有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P123) 2019/5/29

26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7) 6、超额利润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7) 6、超额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或领域)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在各部门间的平均化。 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条件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展开的相互争胜的经济行为。主要表现为争夺产品销售市场。 在价值规律转形为生产价格规律之后,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是攫取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由此可见,利润率平均化并不意味着在同一部门内的各个资本家都能按同样的平均利润率分享平均利润。 2019/5/29

27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8) 7、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续8) 7、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决不意味着资本家攫取的利润量减少,也决不意味着剩余价值量的降低。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剥削程度的提高、不变资本物质形态价值降低;相对过剩人口增多;对外贸易发展等。 阻碍因素的存在并不能否定或者取消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微利社会”的现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19/5/29

28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因此,总有一部分资本投在流通领域,表现为商品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需要雇佣商务代理人和大量商业店员。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作用。(P127) 2019/5/29

29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1) 二、商业利润及其源泉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1) 二、商业利润及其源泉 1、商业利润的表象:商业资本运动的公式是G—W—G′,即购买商品予以销售并实现价值增值,获得商业利润。由于商业资本是投资流通领域的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从现象形态看似乎是来自商品售卖价格和购买价格的差额,好象是从流通中产生的。但这只是现象,只能表现商业资本家是从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中来实现其利润的,并不表明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2、商业利润的本质:从本质上说,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向商业资本家让渡利润,使其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因为商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部分,分担了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职能,即商品销售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水平。 2019/5/29

30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2) 3、商业利润的实现形式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2) 3、商业利润的实现形式 商业利润显然不是商业资本家在生产价格以上售卖了商品,而是用商业折扣的办法,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向产业资本家的购买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向消费(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者销售产品,从购销价格的差额中实现商业利润。 预付产业资本总额 720c + 180v = 900, m′=100% ,m=180 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一年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生产价格) W:720c + 180v + 180m = 1080 2019/5/29

31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3) 平均利润率:180m/(720c + 180v)= 20%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3) 平均利润率:180m/(720c + 180v)= 20% 预付100的商业资本,社会总资本(总预付资本)= =1000 平均利润率:180/( )=18% 产业利润 P :900×18% =162 商业利润 P :100×18% = 18 商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价格:720c + 180v+162 = 1062 商业资本家出售商品价格: = 1080 2019/5/29

32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4) 4、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续4) 4、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类似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等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保存及转移有关的费用。花费在这方面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不仅能转移旧价值,而且能创造出价值和剩余价值。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类似商业店员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等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有关的费用。花费在这方面的劳动不是生产性劳动。这些费用不能从商品的加价中得到补偿,而只能从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中扣除。 2019/5/29

33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及其特征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及其特征 1、借贷资本: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形态。 2、借贷资本的产生:职能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由于逐步折旧、持币待购和逐步进行资本积累等原因,会形成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本性是矛盾的。与此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范围及其它临时性需要,亟需补充货币资本。这样,那些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被其所有者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贷给亟需货币资本的人,转化为借贷资本。 2019/5/29

34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1) 3、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1) 3、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一种表现为特殊商品的资本。其价值即它本身的价值,其使用价值是增值价值。 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代表利息 。因为这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这也使借贷资本成为一种最具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2019/5/29

35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2) 二、利息与利息率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2) 二、利息与利息率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与当时通行的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量=借贷资本量×利息率。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利息量与借贷资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 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 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一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2019/5/29

36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3) 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信用的含义: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的总称。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3) 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信用的含义: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的总称。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 3、信用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4、商业信用: 定义: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赊销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商品的价格,其差额就形成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2019/5/29

37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4) 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它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期票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款项的凭证。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要求债务人向第三者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商业票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 商业信用的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的商品买卖时相互提供的信用。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爱单个资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第二,商业信用也要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2019/5/29

38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5) 5、银行信用 定义:是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闭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 银行行用的特点:第一,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第三,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 银行及银行业务:银行信用主要由银行来办理。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银行的业务分为两个方面:表内业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及表外业务。 2019/5/29

39 第四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续6) 银行资本: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入银行的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很小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银行吸收进来的存款等借入资本,它占银行资本的很大一部分。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是针对自有资本而言。 6、信用的作用: 信用能够促进商品的实现; 信用能够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信用能够节约货币流通费用; 信用能够促进资本在各部门中的转移,在一定的条件下,促成各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能够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信用加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019/5/29

40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 一、地租的来源 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在大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条件下,资本家要投资于农业,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租佃土地,再雇佣工人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并且要把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作为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投资农业与投资于工业和商业一样,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这一事实决定了农业资本家从农业工人那里攫取的剩余价值必须大于平均利润而分成两部分:其中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归农业资本家;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则以地租形态付给大土地所者。所以,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土地所有者以获取地租的方式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 2019/5/29

41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 二、地租的形态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三种形态: 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 绝对地租 垄断地租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 二、地租的形态 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三种形态: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Ⅱ 2019/5/29

42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2) 三、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2) 三、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它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从粗放到集约的两个不同阶段。 2、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 在农业中,优越的土地自然条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生产率的差别是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 2019/5/29

43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3) 3、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3) 3、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土地是有限的,劣等土地是绝大多数。而好地一旦被某些农业资本家租佃,就排斥其它农业资本家再来使用上好的土地。这就是所谓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的客观存在,一方面使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能够比较稳定地拿到农业超额利润;另一方面,由于不得不租种劣等土地的多数农业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而如果仅仅租种好地而搁荒劣等地势必引起社会上农产品的严重供不应求,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客观上使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能拿到平均利润。这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是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而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以此出售产品,优等地和中等地农业资本家能获得超额利润,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级差地租。而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 2019/5/29

44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4) 4、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Ⅰ是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4) 4、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Ⅰ是指并列地投在不同土地上的资本由于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造成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肥沃程度会导致不同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差异;位置不同,特别是距离市场的远近不同,会以运费的形式影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水平。不论是由何种条件引起的超额利润,在土地所有者存在的条件下,都要作为级差地租Ⅰ交给土地所有者。 5、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Ⅱ是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2019/5/29

45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5) 至于构成级差地租Ⅱ实体的这部分超额利润是否转化为地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地租,则取决于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和斗争。在租约的有效期间 ,由于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归农业资本家占有;当租约期满,重新缔结租约时,土地所有者往往会考虑追加投资效果而提高地租,把农业资本家追加投资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或全部归自己占有。因此,围绕租约期的长短,农业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2019/5/29

46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6) 肥力不同的土地上级差地租Ⅰ的形成 土地 种类 在面积相等的土地上投入的资本(元) 平均利润 (元) 产量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6) 肥力不同的土地上级差地租Ⅰ的形成 土地 种类 在面积相等的土地上投入的资本(元) 平均利润 (元) 产量 (担) 个别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 级差地租Ⅰ 全部产品 每担产品 劣等地 100 20 4 120 30 中等地 5 24 150 优等地 6 160 40 2019/5/29

47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7) 四、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2、绝对地租的来源: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7) 四、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优、中、劣各类土地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2、绝对地租的来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长期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劣等地也要缴纳绝对地租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必须高于其生产价格,才能使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基础上,有余额用来缴纳绝对地租。由于农业属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大于平均利润。这使得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把农产品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为在平均利润以上有一个余额用来缴纳绝对地租提供了前提条件。 2019/5/29

48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8) 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一定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此时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产品市场价格超过价值或者生产价格的余额。其背后的购买力基础可能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潜力,及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2019/5/29

49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9) 3、绝对地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9) 3、绝对地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即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经济原因是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在自由竞争时代,工业部门的一切生产条件都可以由资本自己创造或自由支配,没有不能克服的外力。由于工业部门之间资本的自由转移,剩余价值被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商品要按生产价格来出售,超额利润只能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由社会 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发生。而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是不能由资本自己创造和自由支配的,独立于资本之外,存在着与资本相对立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使资本对农业产业的进入构成一种壁垒或限制。这个壁垒不是排除工农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而是决定了资本如不缴纳地租,不论租种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在事实上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把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截留下来转化为绝对地租。 2019/5/29

50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0) 五、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0) 五、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垄断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对某些具有特别优异的自然条件的地块垄断占有的结果。垄断地块的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是由生产价格或价值来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 对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同样可以用针对农业用地的三种地租形态加以分析。 2019/5/29

51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1) 六、土地价格 1、在土地私有权存在的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可以自由转让。作为买卖对象,土地是有价格的 。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1) 六、土地价格 1、在土地私有权存在的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可以自由转让。作为买卖对象,土地是有价格的 。 2、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过滤过的天然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因而,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可以提供的地租收入的资本化。与其说是买卖土地,不如说是买卖土地的收益权。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如果土地已经过人工开发,那么土地价格中要包括对土地资本投入的补偿及其利润或利息。 2019/5/29

52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2)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数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续12)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一是地租数量的大小;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 由于地租上涨,利息率下降,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价格具有上涨趋势。地价上涨抑制产业资本发展,在城市中则使雇佣劳动者阶级住宅问题的解决变得十分困难。 2019/5/29

53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的总和。社会总产值(Total Product of Society,TPS)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的价值量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劳动对象:原燃辅料 劳动资料:固定资产 中间消耗 折旧 转移价值 新增价值 工资 利息租金 利润 C V+M 生活必需品 生活非必需品 2019/5/29

54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续1) 2、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部分,便是国民收入;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续1) 2、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部分,便是国民收入; 从使用价值上看,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当年生产中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来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价值上看,国民收入指社会总产值减去当年消耗掉的不变资本价值的余额,即当年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价值总和,亦即v+m。由于这个新创造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的分配形式。故国民收入等于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地租。 2019/5/29

55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续2)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续2)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 4、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P145 国民收入在经过初次分配之后还要再次分配的理由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从业人员也要取得收入。 国民收入再次分配的渠道主要是国家财政(预算)和服务收费。 2019/5/29

56 在国家机构中工作的人员和由国家负担工资的人员的收入 在各种服务部门投资的资本家的利润和雇佣工人的工资
第六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续3)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图示) 社会 总产品 补偿消耗掉的不变资本 国民收入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生产工人的工资 产业利润 商业利润 利息 地租 国家预算 服务费用 在国家机构中工作的人员和由国家负担工资的人员的收入 在各种服务部门投资的资本家的利润和雇佣工人的工资 初次分配 再次分配 2019/5/29


Download ppt "第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 下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