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態主張」的實現:以水資源保育起頭 -- 從壩道vs. 保育之道談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態主張」的實現:以水資源保育起頭 -- 從壩道vs. 保育之道談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態主張」的實現:以水資源保育起頭 -- 從壩道vs. 保育之道談起
第八屆 土地關懷營 再見幽情谷─湖山水庫的反省與行動 鄭先祐 (Ayo)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2 前言 智慧、資源與未來 生物文化 (Bio-culture) 水資源,文明興起的基礎 全球水資源的分佈 只有一個地球,只有這個國家 生態主張
氣候變遷的危機 免費的乾淨用水 壩道 vs. 保育之道

3 智慧、資源與未來

4 人類靠著科技,掌握全球的資源! 過去文明是區域的,所造成的是區域的廢墟。 現代文明涵蓋全球。 文明享用的資源深入全球的各個角落。

5 只有一個地球,只有這個國家 地球古歲月累積的資源已是日趨衰減,但其對人類的負擔則是日愈沉重,人類已不得不面臨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問題。
由於全地球的資源有限,各國家的資源則是更有限。地球上已沒有一個國家歡迎大量的外國移民。 換句話說,全世界大多數的人們都將必要在其出生地繼續的生活,一代接一代。 因此,全世界各個國家大多數人們所面臨的,不僅是「只有一個地球」,更且是「只有這一個國家」。

6 於有限的資源上,享有文明的生活,這是件很困難的事!
人類如何適應? 生物文化 (Bio-culture) 要如何才能妥善的享用有限的資源? 於有限的資源上,享有文明的生活,這是件很困難的事! 這需要智慧與科技! 這更需要生活習性與價值觀(文化)的變遷!

7 生態主張 雖然人類科技文明仍會持續地發展,但是人類永遠都是一種生命,需要依賴生態環境才能存活。
因此,一個國家的「生態環境」是否健康、舒適、和諧、與永續,理應是此國家人民關切的焦點。 「生態主張」是達到此目標的力量源頭。

8 文明興起的基礎 世界各地文明的興起,都與自然河流的分佈,有著密切的關連。
灌溉渠道系統的水利工程,以及因而產出的大量糧食剩餘,是人類文明興起的重要條件。 如何「治水」,使用水灌溉,避免洪水氾濫的問題,是文明興起的必備基礎。 「治水」失敗,則往往是文明崩潰的前兆。

9 *全球生態體系 水的循環。 大氣 雨量 雨量 蒸發 地下水 佔97%量 單位:km3 ; 轉換的單位:km3 /年

10  全球水量的分佈 全球水量估計 1,400,000,000 km3, 海洋 1,350,000,000 km3 (佔97%)

11  Water and the coming crisis
Fig Our total water supply. Most freshwater is frozen in glaciers and ice caps. A minuscule amount (0.003% of the to total) exists as vapor in the atmosphere. 可用的水 海洋 淡水

12 全球溫化的結果, 雨量分佈改變,惡劣氣候加劇!

13 Box 免費的乾淨用水 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約有三分之一是耗散於驅動水文循環上。
水的自然再循環,是「免費」的服務,而且是耗用大量太陽能的免費服務。 假若要海水淡化,一加侖海水將花費一美元,但這些都由自然包辦了,所以一美元就可以有好幾千加侖的飲用水。 若我們被迫須要使用昂貴的「電力」去循環和淨化所有的飲用水,我們的經濟將會是悲慘的。 ─── Odum (1993)

14 壩道 (dam solution) 「壩道」有雙重意義。 緣起於「拓荒心態」(拓荒策略)
其一是霸道,存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強行改變或壓制自然環境,以獲取更大量的資源 ; 其二是指以水壩的工程技術去獲得。 緣起於「拓荒心態」(拓荒策略) 以「壩道」的方法,擴張水資源,就是「拓荒策略」中的重要實例。

15 「保育之道」(保育策略) 保育策略即是將目前尚未開發(使用)的自然資源暫時「保育」下來;當前社會的需要,則改以提昇已開發環境資源的享用品質。
放棄「拓荒」的開發策略,改用「保育之道」是當前實踐「生態主張」的第一步。

16 前言 智慧、資源與未來 生物文化 (Bio-culture) 水資源,文明興起的基礎 全球水資源的分佈 只有一個地球,只有這個國家 生態主張
氣候變遷的危機 免費的乾淨用水 壩道 vs. 保育之道

17 「生態主張」的實現:以水資源保育起頭 台灣水資源的「生態危機」 「問題的探索」,剖析「拓荒壩道」的基本主義,以及其與「生態主張」的根本差別。
「生態主張」,說明「生態主張」的基本條件、基本內涵與重要原則。 「典範的改變」,說明並比較現今和未來新的社會典範,以及說明推動典範改變的「社會運動」,與其和「政治改造」的關連。 「社運的力量與原則」中,討論「知識份子」於社運的力量,以及社運力量成長的過程與基本原則。

18 台灣水資源的生態危機 1 台灣「水環境」的危機,已不僅是河川污染嚴重,甚至宣告死亡,各種水域生命滅絕,其更是已經威脅或傷害到人類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按官方正式公佈的資料,於1983年至1992年近九年間,台灣全國飲用的自來水之水質,不合格率上昇高達17倍多。 於1992年時,台北縣、台中市、和高雄市等縣市,自來水的不合格率都高達四分之一以上;特別是高雄市,其不合格率竟然是四成多。 飲用的井水和地下水的不合格率,更是嚴重:於1985年至1988年間是三、四成,於1992年則已超過五成。

19 表 1. 自1983年至1992年間, 全國飲用水的水質抽驗結果。表中之數值(%)是當年度的不合格率。
資料取自: 行政院環保署, 1983, 1985, 1986, 1988, 1992等年版的「環境保護年鑑」。

20 問題的探索 2 科技中心(拓荒壩道) vs.生態中心

21 治標 vs. 固本 圖 3. 於環境品質下降時, 產生的兩種解決之道。

22 污染的獲利地帶 圖 4. 自然資源存在量(供應量/有品質) 的多寡與其價格的關係。

23 3 生態主張 人類的活動與行為是基於人類的社會體系(文化規範),是一種目標取向的系統,且是經由價值的判斷而定的。
人類生態體系能否健康,雖其最終的「裁判權」是屬於自然(生態原則),但何去何從的「選擇權」卻是操在人類自己的手中(文化規範)。 因此, 若想突破當前的困境和危機, 首先要決定我們想要什麼? 如何使自己所歸屬的國家或地區,能具有安全、健康、舒適且能永續的生活環境,理應是此地區人們所想要的。 「生態主張」即是達到此目標的力量源頭。推動「生態主張」, 本身即是一種社會運動,是一種「文化變遷」,亦是一種「政治改造」。

24 全民福祉 圖 1.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25 主體基本條件 國家有主權,人民有認同。 國家有力量(國防、外交、經濟、民心、...等) 維護國家主權。
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和力量,積極參與國際生態環保行動,以維護和改善全球生態環境的健康和安全。

26 客體基本條件 全球人口暴增,世界各國都無法承受大量移民。
現代武器的摧毀力量已是非常強大,生命與資源(經濟和自然)的耗損代價更是巨大,任何國家都無法承擔現代化的戰爭。 全球和各國的資源是愈來愈有限。 從各地點,地區到全球,維生環境品質顯著下降。 現代人類普遍有文明病的產生。現代文明的生活已傷害到人類自己的基本健康(鄭先祐,1994e)。

27 三項考量重點 生生不息,包含尚未出生的子孫(永續的考量)。 文明生活的品質(健康、安全、舒適)和需要。
平凡(一般)人的生活。是整体(軟硬体)結構性的建立。

28 3E的基本內涵 Ecological integrity (生態保全):生態環境的自然功能必要保全。
Economics efficiency (經濟效率):外溢成本內化後的經濟效率。 Equity (公平):維護「同世代」和「跨世代」的公平。

29 十項重要原則 疼惜鄉土,尊重生命,學習「生態」知識,提升弱者福利 ,永續考量。 要達到維護文明的生活和品質,是
基於生態學的「最低限定率」 (Law of minimum),生態環境品質的維持與提昇,受到社會中最差的因素所限制。 生態環境的保育,其必要的條件之一就是社會最窮類群的生活改善,使其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要達到維護文明的生活和品質,是 很困難的,必要有極高的「智慧」與「科技」。然而,承認「科技」的有限性(非萬能),以及不能違反自然生態原則或是傷害生態環境,這是選擇「適宜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的基本原則。

30 小即美。小型且合乎地區生態環境條件的生產與處理方式,是達到社會公平的基本條件。
面對社會供應不足產生的需求問題,必要採用「保育策略」(conservation strategy),保留現有未開發的資源,改以提昇目前已開發資源的生產和耗用效率。 著重於「整体固本之道」,放棄「個体治標之法」。生態環保的達成,是需要國家政策的整合,特別是與經濟和社會政策的整合。 以生態体系與生活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提昇為主的經濟發展,才是國家永續文明生活的根本,經濟生活的目標;亦是生態環保國家政策的基本主張。

31 這是整体結構(含軟体和硬体)的改變,典範的變遷,是人民自主文化的變遷。 促進社會典範 (參考表 1) 變遷的途徑是:
朝向多元與多樣的自然原則。 尋求「基本共識」是重要且基礎的工作。 這是整体結構(含軟体和硬体)的改變,典範的變遷,是人民自主文化的變遷。 促進社會典範 (參考表 1) 變遷的途徑是: (1) 大學與民間學者的理想之互動和整合。 (2) 國家官僚体系對重大問題的整理和說明。 (3) 藉國家媒体力量,促使人民、學者、與官員間自由且充份的溝通。 (4) 民間自主的「社會運動」。

32 4 典範的改變 「生態主張」的實現,是一種典範的變遷,本身亦是一種「社會運動」,更是一種跳躍式的改變。
換句話說,假若推動力量不足「轉捩點」,那一切將又回到原點(原社會典範);但若推動力量一旦超過「轉捩點」,那就將可躍昇至新社會典範。這是兩種力量的競爭,一種是推動改革(理想追尋者),另一種是維持原狀(既得權利者)。 其力量的著力點是置放於「民意」上,經由「社會運動」爭取更多民意的支持,推動「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及進行「政治改造」。

33

34

35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s),簡稱「社運」,可有四種不同的詮釋;其中,兩種是「社會的」,另兩種是「政治的」。
具有不同詮釋的「社會運動」,其注意的焦點,以及行動目標和理念等都各自不同。 新社會運動的著力場,是「公民社會」,不是「政治機構」。 新社會運動的組織是「体制外」的,是「草根」的,而非「体制內」的 。

36 表 4. 社會運動的四種詮釋。基本資料摘譯自: Martell (1994), p.109。

37 表 5. 新的與舊的「社會運動」之比較。基本資料摘譯自: Martell (1994), p.112。

38 政治改造 圖 8. 「政治改造」的兩大力量來源, 「社運團体」與「各種政黨」。
「政黨路線」講求「現實」, 瞭解或影響「民意」, 以獲得「選票」。 「社運路線」講求「理想」, 推動「社會運動」, 經由「社會涵化」和「個人濡化」的過程, 造成「文化變遷」, 致使更多民眾成為「有心人士」。

39 社運的力量與原則 5 知識份子 圖 6. 於「法統天命」與「威權」的社會,知識份子可(或應)負擔的職位。圖中,「黑線條」的,是「自然天理」的影響動線;「紅線條」的,則是「法統天命」的主導動線。

40 「社會運動」過程的「正向轉變」 力量方面: 訴求方面: 內容方面: 基層→中產 點線→面体 金錢→智價 現實→理想 被動→主動 官方→民眾
基層→中產 點線→面体 金錢→智價 現實→理想 訴求方面: 被動→主動 官方→民眾 情緒→理性 個人→整体 內容方面: 短期→長期 制標→制本 表面→深層 受害→決策

41 社運的力量與原則 「社會運動」的實力總合 「社會運動」的基本原則: 實力 = 所有人的 (政治力+經濟力+媒体力+智慧力)之總和。
實力 = 所有人的 (政治力+經濟力+媒体力+智慧力)之總和。 「社會運動」的基本原則: 「基進」,「理性」,且絕對是「和平」的。

42 堅持「絕對和平」的理由 訴求對象是大眾,爭取民意,而非官僚体系。 民眾無能力以武力對抗。 整個國家社會,難以承擔。
非武力,可成功,且犧牲最少。 若以武力取得成功,無法保證其革命後的品質。 人民作主的成功,基礎穩固。

43 問題與討論 2006年8月起,Ayo老師轉任 台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Download ppt "「生態主張」的實現:以水資源保育起頭 -- 從壩道vs. 保育之道談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