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Homophily 類聚:同質相吸原則
2
"people like us" 「同質相吸」或「類聚」(homophily)指的是「相似」的人彼此接觸的機率要高於「相異」的人。
這個原則隱含社會屬性上的距離可以轉換成網絡上的距離(geodesic distance)。
3
"people like us" 哪些類型的網絡關係比較具有同質相吸的傾向? 引發「同質相吸」「類聚」的「相似性」指的是哪些面向?
造成類聚的原因為何?
4
Homophily早期的根源 亞里斯多德:people love those who are like themselves
柏拉圖:similarity begets friendship 網絡學者很早就發現人口屬性相似的學童比較容易發展成友誼或遊戲團體。 Lazarsfeld & Merton基於Simmel的理論,首先以homophily來描述他們所研究的交友過程,並引用俗話"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來說明homophily。
5
方法及實質研究上的演進 早期的homophily研究集中在小型的社交團體,發現學校兒童、大學生、及小型都會社區都有顯著的人口屬性(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及心理特質(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的同質相吸的情形。
6
方法及實質研究上的演進 二十世紀中期,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
1. 由於「去」種族及學校隔離的政策,使得很多學者研究學校及公共區域所形成的非正式隔離現象。 2. 同儕團體對於行為的正面(升學動機)或負面(偏差次文化)影響的研究中,個人與朋友間的人口屬性相似性經常被用來衡量「同儕脈絡」的強度。
7
方法及實質研究上的演進 79-8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關於學校,社區,及一般人的社會網絡的調查,除了提供更多的homophily的證據外,也讓研究者注意到同質的「多面向」。 近來的研究集中在組織中的網絡效應,特別是個人事業及組織的成功。組織人事的徵選、社會化、及人力縮減過程。 homophily 從最強的關係「聯姻」到「同時出現在一公共領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證實。
8
類聚的類型 兩種研究策略: 依循Blau的研究,以偏離人口相對比例所造成的隨機分配(random assortment)作為討論homophily的基礎。Homophily的概念代表相似的人彼此之間的有更高的接觸機率。 有一些學者直接測量網絡的同質性及雙人組的相似性,而不管接觸機率的問題。 Marsden發現這兩種測量方式的相關性並不高。
9
類聚的類型 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應該區分: 基準類聚Baseline homophily: 內生類聚Inbreeding homophily:
因為人口比例及接觸機會差異所造成的自然類聚現象。 內生類聚Inbreeding homophily: 超過自然接觸機會的類聚情形。
10
類聚的顯著面向 Lazarsfeld & Merton (1954)區分兩種不同的類聚類型: 地位類聚status homophily:
由於正式、非正式地位、或出生地位(ascribed status)的相似性所形成的類聚。 價值類聚value homophily: 因為價值、態度、及信仰所造成的類聚。
11
類聚的顯著面向 重要的類聚面向包含: 種族及族群 性與性別(sex and gender) 年齡 宗教 教育職業與階級
網絡位置(network position) 行為 態度、能力、信仰、志向(aspiration)
12
種族與族群的類聚 基準類聚與族群在其他地位面向(教育、職業、收入、宗教)上差異及其所產生的歧視,共同產生一個類聚十分明顯的族群界線。
甚至負面關係如犯罪受害對象及強暴對象的選擇都有明顯的族群/種族類聚。 基準類聚使得白人網絡的族群同質性最高。 公司與學校中的族群基準類聚現象也十分明顯。
13
種族與族群的類聚 族群的類聚不完全是基準類聚所造成,內生類聚也十分普遍:
族群的類聚在早期求學階段就已經存在,Shrum 等人發現三年級學童中,實際上觀察到的跨種族的友誼僅有按人口比例可能發生友誼的2/3。且類聚持續增加,直到高中階段,達到僅有預期友誼的10%。 學校的男生比女生有較多的跨種族交誼,可能與男生較常處於較大而不親密的團體中所致。
14
種族與族群的類聚 非裔比白人展現更高的內生類聚傾向。
新移民在找工作時比舊移民有更高的類聚情形,尤其在低教育程度的新移民中特別顯著。(New York, 五分埔) 顯示其他領域的隔離(居住地、社團、職業、語言)與隱藏的價值類聚(資訊、態度、及品味等)是驅動內生類聚過程的動力。
15
性別類聚 種族的類聚主要是因為各種族類別的相對人數及各類別在社會重要面向上的差異所致。 性別類聚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內生類聚而非基準類聚所致。
男女人口比例相當 透過親屬關係的連結,男女在居住、階級等社會面向上的相似程度也很高。
16
性別類聚 Hallinan發現對於intransitivity的解決方式男女有別: 男生 女生 B B
女生比較常採行「斷交」策略,男生比較常採行「納入」策略。 A C A C B B B A C A C A C
17
性別類聚 Hallinan發現對於intransitivity的解決方式男女有別: B
C B A C
18
性別類聚 導致男生網絡規模較大,且異質性高,女生網絡規模小,且同質性高。 這兩個對類聚及性別差異傾向使的男女生朝向非常不同的社交網絡發展。
B A D C B E F A C
19
性別類聚 性別類聚應該要區分親屬與非親屬關係: 內生性別類聚的程度仍不若族群或教育等其他社會面向的內生類聚嚴重。
Marsden發現在親屬關係中,性別類聚並不特別高,但在非親屬關係中,性別類聚的情形十分明顯。 內生性別類聚的程度仍不若族群或教育等其他社會面向的內生類聚嚴重。 Huckfeldt & Sprague (1995)發現政治討論網絡的性別類聚程度特別高,且在男性當中尤為如此。他們認為比較不親密、內容導向的關係的性別類聚程度會比親密關係來得高。 性別類聚在年輕人、高教育、及白人中較低。
20
性別類聚 若考量一個人的眾多親密關係及知心好友(confidants)之間的連結,則有同性之間反而比較不容易產生連結的特殊現象。 異性同事
本人 配偶
21
性別類聚 雖然在人口比例中,男女比例通常約略相等,但很多互動的情境都有程度不同的性別隔離。例如工作場所及社團(扶輪社、橋牌聚會、義工團體)的性別隔離十分明顯。 工作場所及職業的性別組成對於性別類聚的影響很大。一般而言,少數性別團體的性別類聚程度較低,而「主流」性別的性別類聚高。 在高階經理人及專業(如律師、醫師、教授)中,女性是少數團體,男性的性別類聚程度高。造成工具性的關係如諮詢、尊敬、師徒關係等的性別差異。
22
年齡類聚 年齡的類聚隨著關係類型有很大的差異: 婚姻的年齡規範男女有別
親密關係的年齡類聚程度較一般關係來得低,因為親屬關係較不受年齡類聚的限制。 Fischer發現非親屬的友誼關係差異約在六歲內,而親屬關係的差異大到24歲。
23
年齡類聚 學校一年齡來區分班級是造成年齡類聚的重要原因。 年齡類聚關係通常比較親密、時間較久,比較個別,很多是從小認識的關係。
但年齡類聚關係也比較少為多重面向(multiplex)關係,如小時候同年齡的玩伴。 不同年齡組之中是否有相同的年齡類聚傾向? 年輕人的年齡類聚較老年人高。Why?
24
宗教類聚 如同其他類聚,宗教類聚同時為基準類聚與內生類聚兩種力量的組合。 在美國新教徒的宗教類聚程度較高,因為新教徒居多。
如果控制人口比例所產生的影響,則新教徒的內生類聚程度低於天主教徒與猶太人。在Fischer的底特律研究中,猶太人的朋友及配偶85%為猶太人,而猶太人僅佔該區2%的人口。
25
宗教類聚 宗教類聚的關係多屬於如給予緊急救助,借錢,給予值得信任的建議,及心理諮商等比較親密的關係,而同嗜好及工作關係的宗教類聚情形比較不強。 在比較不親密的關係中,宗教可能不具任何影響力。 台灣的宗教類聚情形如何?
26
教育職業及階級類聚 在資本主義體系中,階級經常決定居住區域及鄰居,教育決定學校環境,職業決定工作場所及志願團體的參與,因此不難發現在這些成就屬性上的類聚情形。 Laumann (1973)發現職業的類聚有兩個面向:一為傳統的社會地位,如教育收入等,另一為從事科層還是創業相關的活動。 Write (1997)發現友誼的階級結構,發現友誼有明顯的財產,技能,權威界線,且財產的界線最難穿透。
27
教育職業及階級類聚 親屬關係增加教育及階級的異質性。但婚姻的教育及階級類聚程度高。
因為世代的教育不同,因此跨世代的關係(如親屬,師生)的教育類聚低。 高教育程度的男性的網絡較為異質,因為他們比較可能同時具有高地位類聚及向下的連結。
28
教育職業及階級類聚 所有的教育地位團體同時具有「內生類聚」的傾向及「社會距離效應」: 比較喜歡與自己教育程度相當的人建立親密關係
但如果與自己同教育水平的他人在其他方面有較高的成就(社會距離增加),則會避免與同教育程度的人建立關係。例如同學會。
29
網絡地位的類聚 Festinger (1950)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認為人會以與其相似的他人來作為參考架構,包含結構地位上的相似。 近來的網絡分析也指出結構上相似的他人對於行為的影響很大,人們會選擇結構上相似者作為社會比較對象。如「核心-邊陲」結構中,邊陲的人比較會選擇其他位居邊陲者來進行比較。
30
行為類聚 社會科學家很早就發現青少年喜歡與行為相似者在一起。傳統上,我們以「同儕壓力」來解釋行為類聚的現象。
近年來透過長期追蹤資料所建立的因果關係指出,無論是學業成就還是偏差行為,青少年是因為他們的行為而被「選入」某種關係群體,而不是在關係建立之後透過行為上的相互影響才產生行為上的相似性。 在成人世界中,居住地的穩定性及政治行為都被發現可以形成行為上的類聚。
31
態度能力信仰及志向的類聚 前面所談皆為社會人口或行為面向,另一種更容易辨識的類聚為價值上的類聚:
地位取得研究認為教育志向受同儕團體的影響很大。 近來學者發現教育志向作為一種篩選交友關係的力量與大於透過同儕來影響教育志向的力量。 很多價值類聚來自於我們對於朋友的價值及信仰的錯誤認知,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朋友的價值觀與自己相似。
32
Cause of homophily類聚的原因
Geography地理空間 Family ties親屬關係 Organizational foci
33
地理空間 我們比較常接觸空間距離較近的他人,因為所花費的力氣較少。
僅管空間影響一般性的接觸而非親密關係的建立,且其影響力隨時間遞減,街道的結構,宿舍走道大廳的設計,國會議員的座位及辦公室位置等對於弱關係(weak ties)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34
地理空間 女性比男性較容易發展鄰居關係,因為她們比較不會被綁在工作上,且其社團比較屬於地域性。 老年人的關係比較受限於地理空間。
35
地理空間 新通訊科技的發展降低了遠距交往所花費的力氣,但並沒有去除地理空間的影響。 居住區域的相鄰仍然是影響朋友相聚頻率的最大因素。
大多數的高科技通訊往來依舊反映面對面的相處,因此通訊往的模式展現出很高的地理空間限制。 高科技唯一改變的是使中距離與短距離的交往一樣頻繁,但兩者仍然多於遠距離的交往。
36
家庭關係 地理空間為建立類聚的物理層級因素,家庭則為建立類聚的生物社會因素。 異性婚姻及子女性別機率確保家庭當中性別類聚的情況不嚴重。
家庭內不同世代間的感情與交換也使得年齡類聚的程度大減。 因為工作及就業的遷徙也使的親人之間從事遠距離的交往。 世代在教育及職業機會上的差異也造成親屬間經常有跨教育與跨職業地位的往來。
37
家庭關係 另一方面,家庭也產生了很多類聚,如種族,族群,宗教等。
「門當戶對」的婚姻:追蹤「門當戶對」的面向隨時間變化的情形。如族群的重要性遞減,婚姻的職業類聚有增加的趨勢。 如果面向的重疊度不高,則在某一面向上的類聚會產生其他面向的交錯。 由於家庭關係不易輕易分離,因此比一般性的社團及組織更能包容更多的價值,態度及行為的歧異性。
38
組織場域-學校 學校、工作場所與其他自願性團體是非親屬關係形成的主要場所。
Shrum等人(1988)的研究發現小學三年級生的友誼關係中,有88%為同年級的交往。 學校中的分流制度(tracking)將具有相同背景,能力,成就的學童放在同一個班級,使得類聚更容易發生。
39
組織場域-學校 學校組織不但育成關係,且對於關係的維繫也十分重要: 雖然學童時的關係並不一定會延續至成人,但學校所養成的類聚原則影響深遠。
Neckerman (1996)發現缺少了組織支持,孩童的網絡關係並不穩定。 雖然學童時的關係並不一定會延續至成人,但學校所養成的類聚原則影響深遠。
40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工作場所中所形成的關係一般在種族及宗教上異質性較高,但性別及教育程度的類聚十分明顯。 原因:因為職場的性別及教育區隔
41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自願性團體: 由於自願性團體中所形成的關係,比較不像家庭,學校,及工作場所一樣受限於生物及體制的規定與原則,因此是觀察團體、成員、及關係共同演化的最佳場域。
42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參與團體不但可以連結人,團體也可以透過人而被連結。
越大的團體與容易與其他團體產生關聯,因為成員人數越多,其成員間具有跨團體關係的比例愈高,團體之間具有共同成員(co-membership)的機會自然增加。 高SES的人參與較多的自願團體,且較少離開這些團體,因此具有較多的共同成員關係經驗。
43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比起女性而言,男性從自願性團體中可以建立更多關係,因為男性所參加的自願性團體通常規模較大。
由於自願性團體的高度性別區隔,導致大多數的co-membership皆為性別同質性高的關係。 全女性的自願性團體特別讓女性建立在如年齡,教育,宗教,婚姻狀況,及工作地位等各方面都同質的關係。
44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親信關係(confiding relations)在自願性團體中常見,約與在工作場所中發生的機率相當。
在自願團體中形成的關係比一般隨機相遇的關係更為同質。 McPherson (1983)指出不同類型的自願性團體有不同的顯著面向: 教會,青年會,長青社等:年齡類聚 專業協會團體:教育類聚 休閒嗜好團體的成員背景多元,整合各式各樣背景
45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Caldeira & Patterson (1987)發現民意代表在國會內的各項委員會事工,擔任共同委員身份對於議員彼此間的友誼,態度,立法角色的認知,甚至行為的相似性(投票)都有很大的影響。 Cook (2000)也發現共同的委員會身份也是一個決定是否共同支持法案的重要因素。
46
組織場域-工作場所 自願性組織也是強化其他關係的重要場所:
Knoke (1990) 發現與同一個自願性團體的成員談政治會強化一個人的政治動員力量。 Beggs & Hurlbert (1997)發現女性在求職時尋求異性的幫助不若同性的助益大,除非雙方有共享的自願性團體身份。這表示自願性組織的共同成員身份可以強化非同質關係,使其具有類似類聚的效果。
47
Isomorphic sources: occupational, family and informal roles 同型的來源:角色
佔居同樣社會位置的人經常相互模仿,導致同位者有很高的行為態度相似性。這些位居於相同角色地位的人彼此之間建立關係,也是造成類聚現象的因素。 三種角色地位: 職業 家庭 非正式團體網絡
48
Isomorphic sources: occupational, family and informal roles
有關職場的研究發現,職場中的諮詢,尊敬,及社會支援網絡的形成,不僅受職場整體組成環境的影響,受個人及職位層級的人口組成結構影響更大。 比較會與職務相同的人交往 科學家的地位形成核心邊陲不同的gossip圈 科學家的互動與他們在整個學術界的地位與成就有關。
49
Isomorphic sources: occupational, family and informal roles
家庭角色: 相同配偶角色容易發展出友誼。 由於homogamy 很普遍,配偶網絡一般同質性也很高。 家長角色也之間也容易發展出同質性高的網絡。 非正式網絡中的結構同位也容易形成行為及態度類聚。
50
Cognitive processes 以上的討論將焦點至於類聚的結構成因
心裡學的研究指出人際吸引力受主觀相似性(perceived similarity)的影響甚大。 具有相同理解的雙方比較容易發展出友誼。因為協調溝通容易及價值觀相似。 青少年次文化中,選擇相同的對象交往比社會化的影響力更大。
51
Selective tie dissolution
類聚的成因除了與關係的建立有關外,關係的瓦解與消除經常也是造成同質類聚的成因之一。如果同質與不同質關係的消逝瓦解機率不同,也有可能造成類聚的情形。 Hallinan發現跨性別跨族群的學童友誼比一般的友誼更容易瓦解,特別是在涉及關係遞移的情形。類聚關係在面臨結構挑戰及危機時特別重要。
52
Selective tie dissolution
McPherson及其同事發現團體內的連結不但有類聚的現象,且相似性可以增長會員參與團體的時間。位居於團體邊陲的成員,與其他成員越不相似,且比其他成員更容易離開團體。 Burt研究一家大型財務公司內的投資銀行部門中,交易關係衰減(decay)的情形發現,同行的關係(bankers vs. banker)比較穩定,地位及年齡相近的關係也比較不容易衰減。
53
Selective tie dissolution
整體而言,類聚影響關係瓦解的機率,且有獨立於其他因子(liability of newness, embeddedness, structural supports)的影響。
54
未來研究的方向 關係的多元性 長期資料 場域與網絡的共同演化關係
多元面向的交錯與重疊對於類聚有很大的影響。除了屬性的多元外,空間、組織、角色場域的多元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領域。 長期資料 關係的形成與瓦解衰退都需要長期的關係演化資料 場域與網絡的共同演化關係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