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构建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与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构建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与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构建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与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徐晓东

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2000年11月14日颁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 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历程与经验 从国外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经验来看: 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来看:
第一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时代 第二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素养时代 第三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的时代 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来看: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操作越来越简单; 与操作教育相比:运用信息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4 “信息素养”的内涵 素养(Literacy):基本读、写、算、听、说。 读、写、算——必须教的 科学的理解: 信息知识、态度、情感
信息知识(必须教授的): (1)理解信息工具的构造和特征 (2)科学理解信息加工、信息技 术、人类对于信息认知加工 的理论和方法; 信息态度和道德: (6)对信息的伦理道德、责任感。 读、写、算——必须教的 科学的理解: 信息知识、态度、情感 信息能力与技能(通过提供学习环 境,在互动过程获取) (3)表现信息和开展交流。 (4)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地利用 信息和信息工具。 (5)正确地利用信息手段。 听、说——促进发展 提供人与人交往的环境: 用于交流的计算机硬件和 软件使用和对特征的了解

5 “信息素养”的内涵 构成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最低的基本素质。
素养(Literacy) 构成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最低的基本素质。 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同语文的素养、数学的素养、科学素养等,并列构成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 信息素养的定义因人而异。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应用信息(与技术)的实践能力。

6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培养包括: 科学理解信息知识 获取信息能力与技能 培养正确的信息态度 (1)理解信息工具的构造和特征
(2)科学理解信息加工、信息技术、人类对于信息认知加工的 理论和方法 获取信息能力与技能 (3)表现信息和开展交流 (4)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地利用信息和信息工具 (5)正确地利用信息手段 培养正确的信息态度 (6)正确理解信息的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信 息技术

7 信息素养培养与学校学科课程的关系 信息知识的获取: 在学科中,构成学科课程基础; 信息理解和态度: 在社会中,通过交往和体验、实践来形成;
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 在环境中,提供类似于家庭、社会的人与人密切、频繁交往的社会环境和时机;提供相同的认知场面,助长这一能力的发展

8 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协作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
信息素养培养: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学习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信息 学科教学中系统地获取 信息知识和正确态度与责任感 实践活动中通过交流/协作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

9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 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学科教学与信息素养培养; 学科目标和信息素养目标的协调;
独立学科“电脑课”与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 两者的关系; 不同形式教学实践中分配、规划、权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知识点之间衔接、各自侧重点是什么? 信息知识内在逻辑是什么?是否具有学生心理特征?

10 建立“小、中、高”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按照小、中、高各个发展阶段制定具有整合性、系统化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螺旋式课程: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早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广与加深。这样学科结构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11 综合课程 (狭义的:整合课程。如:项目学习)
不同阶段教育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高中阶段 初中阶段 小学阶段 独立学科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 综合课程 (狭义的:整合课程。如:项目学习) 信息素养培养阶段

12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 教师教育中的问题: 国外,没有同一的课标,教师根据经验判断的成分较多; 教师组织教材、开发学习活动;
国内统一课标,教师根据经验判断的部分较少; 教学基本上依赖课本; 过去“一纲一本”,限制了教师独立教学决策能力的发展。

13 解决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 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课”: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开发系列化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库
开发示范性、引导性系列化学习活动 开发系统化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案例 去情景化教学 缺乏现实感 “学这些知识为了什么?”、“这些知识用到哪?” 高度情景化学习 缺乏系统化和整体性认识 “我究竟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教学依据:教材、教 师专业判断 信息与技术运用的实践能力、正确的信息态度和道德 教学依据:教师的专业判断、示范性系列化学习活动

14 解决办法:独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5 步骤1:加强信息技术课中 “基础、基本” 学校必须教的——完全习得性: 信息技术课中的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课中的基本技能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不同模式相互整合的教学方法、策略开展教学。 如:个别化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

16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案设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教学活动事件 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人
1.决定教学的目标 2.决定教学的方法 3.设计教学计划 4.准备教材 5.诊断学习起点行为 6.激发学习动机 7.班级经营管理 8.进行学习评价 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人 教学设计核心是活动的框架设计,而不是教学流程的设计

17 步骤2: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态度与道德”养成
信息能力与信息态度的培养 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培养 “知识”+“技能”+“相同的认知场面”; 确保“尝试错误的机会”; 有系统地开发“系列化学习活动”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镶嵌在活动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技能; 通过提供具体的交往环境和体验活动,逐步掌握的“实践能力”和“态度”。

18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点 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非教学顺序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差异较大,学习目标要体现个别化。 教学方法基本上可以考虑自主、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 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非教学顺序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的流程是从教学活动中引发的,无法预先确定。追求程式化的教学设计模式实质上“屏蔽” 了教学过程师生、生生互动生成,也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19 学习环境设计模式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主题的学习(Topic-based learning)
基于论题(专题)的学习(Theme-based learning) 基于作业的学习(performance-based learning) 基于GBS的学习(GBS -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

20 镶嵌于学习活动中的目标技能 1、灵活运用的能力 (1)按照课题和目的正确地利用信息手段(信息媒体、计算机、网络) (2)选择需要的信息
(3)在解决课题中自主地运用信息(收集、展示、创造、传递、交流) (4)表示与交流信息 2、科学地理解信息 (5)理解信息手段的构造和特征 (6)掌握有关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7)了解人类知觉、记忆、思考的特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8)掌握关于表现信息技法基础理论和方法 3、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 (9)关于信息社会的理解 (10)理解信息的道德规范和传递信息的责任 (11)积极参与信息社会以及对为建设更好的信息化社会贡献力量的态度

21 学习活动(学习环境)设计方法 (1)確定需要掌握的目標技能 (2)制定需要目標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務 (3)設計具有各種分工協作過程的故事
(4)設計操作 (5)提供支援目標技能的资源和環境

22 学习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一一对应;其目 标也是评价基准;开发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
信息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活动主题 电子七巧板 小灵通信息台 儿童自然探奇 调查各地物价 影子的测量 学术辩论:蔬菜应不应该喷洒农药 信息社会的德与法 学习活动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一一对应;其目 标也是评价基准;开发一个有趣的学习活动。

23 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验或课题探究 收集信息 传播发送 信息运用的 选择适合的媒体? 分析和加工 编辑和加工 重点、难点
方法是否合适? 媒体选择是否合适? 表现方法是否恰当? 传播发送 选择适合的媒体? 信息运用的     自我评价 改编自原克彦(2000) 重点、难点 选择的信息和媒体是否合适? 编辑和加工 分析和加工

24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教职能力与培训 学生的知识来源并非局限于教科书,教师不能够只依据教科书对课程的贯彻开展教学。教师在判断学生学习成果、做出指导和辅导方面,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选择教材、做出评价以及反馈方面,必须有自己的主见。 但大多数教师应该专注于教学工作,不需要直接参与开发“信息技术”教材,教师在这些方面只要懂得选取、组织、评鉴便可以。如果教师能够作出反馈,这会有利于改进教材。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可掌握课程、教学实施的一手资料。教师从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课程、教材执行的难点,知道哪部分课程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从而提供应该删减更新、哪部分应该新增于课程(教材)内,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课程(教材)可在这些经验基础上进行检讨、修订,甚至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材。 从一些先进学校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学校必须具备相当自主的环境,将信息技术教育彻底贯彻,同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工作,进而,提供正规课程的修改、完善的基础。

25 Developing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開發教育內容和評價 Developing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Centered in Integrated Study Hours 以綜合實踐活動爲中心 Making a list for the goals in ICT 建立ICT的教學系列目標 Evaluating learning process 評價學習過程 Developing educational material packages 開發教育資源庫 Providing the contents on the Internet 在互聯網上提供教育內容

26 建立ICT的教學系列目標 對資訊的理解 m:Awareness toward Information
LEVEL 2: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層次2:知道資訊的重要性 LEVEL 3:Access Information independently 層次3:獨立地存取資訊 LEVEL 4:Critical judgments in Information use 層次4:批判性地使用資訊 資訊道德 n:Information Ethics LEVEL2:Become aware of social rules and socially acceptable manners in Information world 瞭解資訊社會中的社會規則和公認的禮節習慣 LEVEL 3: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and act independently 理解资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 LEVEL 4:Understand and act according to social rules and socially acceptable manners 理解並遵循社會規範和社會承認的禮節習慣

27 Practicing Information Skills (1)表達和傳播資訊
 (1)表達和傳播資訊 Expressing and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2)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使用資訊:收集,表達,創建,呈現和交互 Using Information in Problem Solving:Collect, express, create, present, interact (3)選擇資訊技術手段:資訊媒體,電腦,網路 Selecting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media, computer, network ■B:科學地理解資訊:電腦和網路的基礎理論和機制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 of information such as basic theories and mechanisms of computer network.  (4)理解各種資訊技術手段及他們的優缺點 Understanding various means of inform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5)資訊處理,資訊技術和人類資訊識別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uman‘s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C:對於參與資訊社會生活的瞭解 Awareness toward participating in Information Society

28 資訊科技時代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Teacher Competency in Information Age
A: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on, practicing(理解,協作,實踐 ) a1:理解和實踐ICT的教育目標和方法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ICT education goals and methods a2:具有在課堂管理和改進方面的廣泛經驗 Wide experience in class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a3:理解和協作以適應ICT在學校中的應用 Understanding and collaborating to adapt ICT in schools a4:理解和教授知識産權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使用資訊和資訊媒體 Us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Media b1:在教學中使用資訊 Using Information in teaching b2:在準備課程計劃中使用資訊媒體 Using Information media in preparing lesson plans b3: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資訊設備 Using Information devices in everyday work b4:人際間的交流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9 資訊科技時代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Teacher Competency in Information Age
C:態度、經驗和自學 Attitude, Experience, and Self-Learning  c1:注重在實踐中的自學和參與 Awareness in Self-learn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workshops  c2:團體及團體活動中的經驗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activity  c3:團體工作的參與和經驗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works  c4:向他人展示課堂教學活動 Open classroom activities to others  c5:注重資訊道德 Be aware of Information Ethics

30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31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小灵通信息台》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小灵通信息台》 课程目的: 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以小学低年级为对象,开展信息的收集、发送、接受、体验信息共享经验的课程。 學習活動: 按照課題組規定的主題,兒童們以小組或個人爲單位進行調查、觀察學習,然後自己選擇可用於發送的題材,發送到指定的網頁,通過發送資訊得到採用和在網上展示以及同他人的資訊進行比較,體會發送資訊的價值。

32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儿童自然探奇》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儿童自然探奇》 課程目的: 以小學生爲对象的自然探奇課程,培養發現能力和態度。 學習活動: 兒童們通過與自己身邊和地區的自然接觸,觀察環境的變化,從這一變化中提取資訊,分析這一資訊,根據這一分析生成關於學習目標的概念,經過驗證檢驗假設。學生通過這一學習引起對自然的關心,學會發現的過程,利用因特網與全國各個地區的小朋友們進行資訊的交換和交流,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時使他們的探究心和好奇心得到滿足,並體會各個地區自然不同之處,瞭解人類生活與自然的關係。 學習主題: 根據季節設定主題,並引導觀察、調查、觀測等學習的方向。

33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全球华语学校》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全球华语学校》 課程目的: 利用因特網將國內學校和 港、澳、臺地區、新加坡 以及其他國家中的華語學 校連接起來,根據各種不 同文化和傳統、自然環 境、社會背景等進行多樣 的資訊交流和作品、意見 的交換,加深相互間的理 解,促進相互啓發、實現 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 學習活動: 根據共同主題和個人主題 開展交流,通過比較發現 差異,學習這一差異,增 進理解。 學習主題: 各國文化、風俗習慣、節 日慶典、民族風情、生活 方式、禮儀服飾、自然環 境、社會狀況等。

34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范例课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課程目的: 培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現科學教育之目的。 學習活動: 結合電視、報紙、雜誌、網路中有關的資訊,開展全國性的觀測和調查研究,展示調查、觀測的結果實現資訊的交流與共用,並期望促進和深化學習。 學習主題: 一年1~2兩個主題,本年度爲“水和水資源調查”。

35 如何讓學生學會撰寫報告 介绍本案例的目的: 信息应用实践能力中“信息的分析与加工的重要性”以及这一能力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

36 報告分類 閱讀報告 研習報告 調查報告 實驗報告 訪問報告 觀察記錄報告

37 撰寫報告活動經常出現的問題 學生作業時感到困難 研究動機不明確 研究範圍太廣泛 資料組織紊亂 喜歡抄錄及抄襲 老師誤解學生能力不足

38 通常用以下辦法解決 教閱讀技巧 教資料搜集技巧 教撮寫技巧 教编写報告技巧

39 效果不理想

40 從兩個主流學習模式的角度來考虑 建構模式 資訊處理模式

41 資訊處理模式 接收 處理 提取

42 建構模式 舊經驗 建構 新知識

43 問題核心 別人知識 自己知識 搜集 撰寫 知識無建構過 資料無處理過

44 撰寫報告的先決條件 組織 搜集別人資料 撰寫自己報告

45 如何組織? 以下介紹一些活動建議

46 圖片分類活動 香港交通工具 公共小巴 公共巴士 渡海小輪 的士

47 音效分類活動 擴播聲 警號聲 引擎聲

48 文字符號分類活動

49 時間軸排序 香港交通工具 太陽能車 磁力車 石油氣車 電動車 柴油車 蒸氣車 人力車 18xx 18xx 19xx 19xx 20xx

50 因果關係表 結果 由於 人口多 發展集體運輸 保護地球 生產石油汽的士

51 視覺化組織--概念圖 汽車 輕鐵 渡輪 公共汽車 海上交通工具 陸上交通工具 飛翔船 香港交通工具 地下交通工具 空中交通工具 地下鐵
民航飛機 直昇機

52 層次化組織--條列 A. 陸上交通工具 (i) 集體運輪 (ii) 公共運輸 (iii) 私人車輛 a. 地鐵 b. 列車 c. 輕鐵

53 邏輯化組織--流程圖 香港交通工具 有電池 或電纜? 用燃料? 否 否 用人力推動 是 是 否 氣體 燃料? 用電力推動 用汽油推動 是
用石油氣推動

54 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验或课题探究 收集信息 传播发送 信息运用的 选择适合的媒体? 分析和加工 编辑和加工 重点、难点
方法是否合适? 媒体选择是否合适? 表现方法是否恰当? 传播发送 选择适合的媒体? 信息运用的     自我评价 改编自原克彦(2000) 重点、难点 选择的信息和媒体是否合适? 编辑和加工 分析和加工

55 谢谢各位,请批评指正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认知与技术研究室 主任 徐晓东 教授 博士 TEL:020-85211396
TEL:


Download ppt "构建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与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