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地方」(Place) 、「治理」(Governance)與部落的永續發展
2007年冬 部落生態旅遊特論 達魯瑪克 部落留學 「地方」(Place) 、「治理」(Governance)與部落的永續發展 │時間:2007/3/2(五)1:30-3:20pm│地點:Kapaliwa│ 鄭先祐 (Ayo) 國立臺南大學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2
「地方」(Place) 、「治理」(Governance)與部落的永續發展
Part I 從「地方」開始談起 地方(place) 我的地方,類型,變動與適當 建構與空間的關係 歷史的回顧 倫理關係 與環境的關係 面對的現實 文明與科技的發展 經濟產業的歷史變遷:價值的時代 事業生態學(Business Ecology)
3
Part I. 從「地方」開始談起 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萬物之所,各安其位 In place vs. out of place 安適其位 vs. 不得其所 生活的好地方,「家園」的概念 「地方之愛」(topo-philia) 感知和經驗 價值(value)與歸屬(belonging)
4
個人的東西,營造個人的地方 這是我的東西, 放在我的辦公室。
5
地方的成分:所有、佔有、情境、歸屬、認同的空間
這個地方? 我來自台灣 我的地方? 坐的地方、做事辦公的地方、讀書的地方、睡的地方、住的地方、生活的地方、休閒的地方、運動的地方、出生的地方、……… 來自哪的地方? 來自高雄、來自南台灣、來自台灣、來自亞洲、來自地球 地方的成分:所有、佔有、情境、歸屬、認同的空間
6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地方:所有、歸屬、認同的空間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類型: 所有權的類型:獨占,分享 擁有時間的類型:長期,短暫 形成過程: 占有(所有) 建構、營造、塑造(歸屬、認同) 累積 作者:Tim Creswell 譯者:王志弘、徐苔玲
7
地方:所有、歸屬、認同的空間 變動: 變動的軸線: 空間範圍:擴大化,縮小化 強度:淡化,深化 個人 時間 (歷史)
基礎建設 (建築、交通、開發) 文化 (認同、族群、教育) 政治的影響 (行政區域、國家)
8
適當的好地方! 地方:家園、生活的、有感情的、有價值的、有歸屬的、可塑造的 沒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個人是漂泊的。
睡覺的地方、辦公的地方、生活的地方、休閒的地方、認同的地方、歸屬的地方、靈魂歸屬的地方 沒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個人是漂泊的。 集體則是動盪的,很難持續的。 找尋,或是營造屬於自己的地方, (生活至靈魂的歸屬) 是終生的使命!
9
蘭嶼達悟族人,鄭先祐於1992年的調查報告
10
蘭嶼達悟族人,鄭先祐於1992年的調查報告
11
有多少,是屬於自己的? 建構與空間的關係 => 我的地方 自己的東西 自己的足跡 自己的體驗 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貢獻 自己的規劃
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意見 自己的認同 自己的什麼?
12
歷史的回顧 人類倫理關係的歷史演變 個人、家庭、與家族內的關係 (輩分關係) 社會生活的關係,家族間的關係 (家族關係)
極權國家 (階級關係) 經濟自由化 (人民與國家的關係) 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民和人民間的關係) 可持續的未來 (人與自然的關係) 歷史的回顧
13
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The Four Ecological Phases Phase one: hunter-gatherer phase
-- 狩獵 - 採集的時期 (數萬年) Phase two: The early farming phase -- 早期的農耕 (數千年) Phase three: The early urban phase -- 早期的城市(文明的興起) (數千年) Phase four: The high-energy phase -- 高耗能的時期 (近三百年)
14
10萬年來,人類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能量。 原始時期~10萬年前;狩獵-採集 ~1萬年前至10萬年前; 早期農業~7,000 年前至1萬年前;文明興起:~1400AD; 工業時代~1875AD;科技時代~1950AD。
15
面對的現實 倫理關係: 生態時期: 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和人間的關係) 可持續的未來(人和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高耗能的時期 科技的時代
快速變遷(蛻變) 多元多樣的力量
16
科技讓我們可以享受得更多。但問題是資源的再生來源(太陽)並沒有增加。
Wackernagel, M.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過去 現代 科技讓我們可以享受得更多。但問題是資源的再生來源(太陽)並沒有增加。
17
現代的科技不僅可挖掘出更多的資源,同時也造成許多的滲漏與浪費,且更是產生許多污染。
18
文明因握有資源而興起,終因資源耗盡而瓦解,甚至成為廢墟。
文明城市於地球上持續的建立,持續的耗盡各地區的自然資源。 近代科技文明,從西方興起,已經籠罩全球。
19
事業、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Fig.1.2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摘取自:Abe, J. M., P. E. Dempsey, and D. A. Bassett (1998) Business Ecology, giving your organization the natural edge. Butterworth-Heinemann.
20
事業、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污染者付費 輸出的管制
Fig.1.2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21
事業、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生產效率的提昇 輸入的管理 Fig.1.2 Four organizational models: Changing relationships among busines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22
Post-1990 圖 1. 生產系統管理必要回歸原點(向後轉)。 Odum, E. P. (1997) Ecology: 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3
舊世紀 vs. 新世紀 (post 2000) 舊世紀 狀態:缺資金、缺技術 策略:資金,技術,生產 新世紀
狀態:全球化、資金充裕、技術繁多、進步快速 策略:生態、藝術、美學、價值感
24
Post 2000 Business Ecology 社會狀態: 困難:全球化的挑戰 成功要件: 全球化的競爭 WTO,下降關稅
生產部門轉移到其他國家 貿易的競爭激烈 成功要件: 物流的廣度與效率 價值的建立與被接受 整體,全面與多樣的考驗
25
事業 生態學 Abe, J. M., P. E. Dempsey, and D. A. Bassett (1998) Business Ecology, giving your organization the natural edge. Butterworth-Heinemann.
26
Business Ecology (事業生態學)
新世紀 post-2000
27
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成功的要件 生活環境的品質 智慧價值的輸入 (左右腦的整合) 利益留在部落內 社會正義的原則 人文、歷史、 美學、藝術、
自然、技術 利益留在部落內 社會正義的原則 公民社會的建立 參予、溝通、分享
28
「地方」(Place) 、「治理」(Governance)與部落的永續發展
Part II全球「治理」的時代 從「地球日」開始 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公民社會,全球的第三勢力! 透過夥伴「治理」,營造「地方」 永續力,從自己的社區(部落)開始! 建立部落健康和幸福的指標 推動的步驟 國民(社區、部落)的福祉
29
從「地球日」開始 於1968-70年間, 於1970年美國人民發起「地球日」(Earth day)。
圖1. 從月球看地球。地球是一個多水的行星。(Apollo 12 於月球拍攝的照片)。 於 年間, 美國太空人將從太空拍攝地球的照片傳回地球,人類首次得以走到畫框外看到整個地球。 於1970年美國人民發起「地球日」(Earth day)。 許多環保法令陸續頒布,關心全球環境的輿論興起。
30
非政府組織的興起 於1970年代之後,個別國家逐漸出現沒有能力應付因應全球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各種問題(挑戰)。
國家的決策者必須要與國家之外的人士分享國家的權力,「非政府組織」(NGOs)從此開始正式進入「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時代 (張,2001)。
31
1980s 於1980年代,社會科學出現「典範危機」, 各學科領域的典範已經不再有足夠能力來描述和解釋「真實的世界」。 「治理」概念即被視為主要的研究課題。 於實務層面,民主體制,再加上全球化的力量,以及市場的失效 ,和國家(政府)的失靈(government failure) ,迫使國家(政府)部門從「統治」(governing) 轉變為「治理」(governance) (陳,2004)。
32
1990s 於1990年代,能源的問題,特別是對全球的議題又再度引起關注。踏入21世紀,全球生態環保的議題,再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但這一次,我們對環保的議題,強調的已經不是「治療」,而是如何的去「防治」 (Odum, 1997)。
33
全球「治理」的時代 按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於1995年發表的《我們的全球夥伴關係》(Our Global Neighborhood), 「治理」是各種公私機構或個人管理其共同事務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以持續的過程是使相互衝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而得到「合作」的行動(結果) (江、鄭,2003)。
34
夥伴關係 partnerships 假若你是要來幫助我,那麼你已可回去。但若你將我的打拼看成你生存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或許可以一起努力 。
澳洲的一位原住民 此段文句,摘譯自Young(1992),第2章第19頁。
35
公民社會,全球的第三勢力!
36
透過夥伴「治理」,營造「地方」 永續力,從自己的社區(部落)開始! 建立部落健康和幸福的指標 推動的步驟 國民(社區、部落)的福祉
37
永續力,從自己的社區(部落)開始!Sustainability starts in your community
38
建立部落健康和幸福的指標 (一) What are indicators? 指標是一小點的資料,可反應某一方面的狀態。
譬如:體溫、脈搏,可反應個人身體的狀態。 社區指標,呈現社區的生活品質,健康與幸福的程度。 指標 (持續的),可讓我們了解改善的進展情況。
39
建立部落健康和幸福的指標(二) Get it “Right”
提出願景可能需要一天的討論,但是要建構指標報告可能需要幾個月。落實願景,更是需要整個世代的時間。 Stay on track 部落指標是個朝向願景目標的指示工具。
40
推動的步驟 (一) Form a working group ( 籌組「工作小組」)
Develop an initial set of indicators (建構運作的初步構想) Review existing models, indicators, and data(整理已經有的資料) Facilitate community dialogue and visioning (部落溝通與願景的提出)
41
推動的步驟 (二) Select indicators for measurement (選定適用的指標)
Collect the data (收集數據) Publish and promote the report(發表與宣傳) Explore linkages (研析相關聯性) Move from indicators to action (轉化為行動,改善生活環境)
42
圖 1.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43
問題與討論! Ayo 台南站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