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0章: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 授課老師: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0章: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 授課老師: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0章: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 授課老師: 1

2 本章綱要 國際貨幣制度的意義 金本位制度 布列頓森林制度 現行國際貨幣制度 國際金融辭典:特別提款權 國際金融視窗: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 2

3 國際貨幣制度的意義 國際準備資產的確定與供應 匯率機制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
國際貨幣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各國政府為清算國際間各種交易所做的一系列規定與安排,主要內容有三個: 國際準備資產的確定與供應 匯率機制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 3

4 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內容 國際準備資產的確定與供應 匯率機制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 國際交易應該使用什麼資產作為支付工具,這種資產應該如何供應。
一國貨幣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應該如何決定、如何變動,一國貨幣是否可以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 當一國國際收支失衡時,應該以什麼方式調整,順差國與逆差國應該如何分擔國際收支的調整責任。

5 國際貨幣制度的評價 良好的國際貨幣制度有三個要項: 提供適當的國際流動性,滿足國際貿易和 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又可以維持物價穩定。
讓國際收支失衡以最小的成本調整,順差國與逆差國都能夠公平承擔調整的責任。 讓國際準備資產的持有人對資產的價值與流通性有信心,願意持有國際準備資產。

6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system)
是指本位貨幣和一定重量與成色的黃金,維持等價關係的一種貨幣制度,主要有金幣本位制度、金塊本位制度與金匯兌本位制度三種形式

7 金幣本位制度 金幣本位制度 是指一國以法律確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並規定紙鈔可以自由兌換金幣的貨幣制度,特徵如下: 金幣具有無限法償地位。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 黃金及金幣可以自由輸出和輸入。 紙鈔可以自由兌換金幣。

8 金塊本位制度 金塊本位制度 是指一國以法律規定定紙鈔為本位貨幣,並規定紙鈔只能有限制兌換金塊的貨幣制度,特徵如下:
規定本位貨幣的含金量,但不鑄造金幣,本位貨幣和黃金的等價關係,由政府無限制買賣黃金來維持。 紙鈔為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資格,可以有限制兌換金塊。 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和輸入。

9 金匯兌本位制度 金匯兌本位制度 是指本位貨幣不能直接兌換金幣或金塊,但是可以依固定匯率與其他金本位國家的貨幣自由兌換,因此,間接與黃金保持等價關係的貨幣制度。 中央銀行以其他金本位國家的貨幣為準備, 在國內發行本位貨幣流通。 國家不鑄造金幣,本位貨幣不能兌換金幣或金塊。 國家准許國內流通的本位貨幣與其他金本位國家的貨幣依固定匯率自由兌換。

10 金本位制度的調整機制 金本位制度有自動調整國際收支的機制: 一個國家有國際收支赤字 →黃金外流 →貨幣供給額減少 →利率上升、物價下跌
→利率上升吸引外國資金流入,物價下跌使出口金額增加、 進口金額減少 →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11 金本位制度的調整機制(續) 一個國家有國際收支盈餘 →黃金流入 →貨幣供給額增加 →利率下跌、物價上升
→利率下跌使資金外流,物價上升使出口金額減少、 進口金額增加 →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12 金本位制度的遊戲規則 為了使自動調整機制發揮作用,實施金本位制度必須遵守下列遊戲規則:
訂定貨幣的含金量,再根據含金量決定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 黃金能自由移動。 不得採取沖銷政策抵銷黃金在國際間移動對貨幣供給額的影響。 不得以人為手段干預市場價格的變動。

13 布列頓森林制度 鑒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金融局勢混亂對各國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英國與美國在戰時積極籌劃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
1944年7月,44國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夏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列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成立「國際貨幣基金」,建立「布列頓森林制度」。 13

14 國際貨幣基金成立目的 促進國際貨幣與經濟合作 促進國際貿易的平衡發展 維持匯率穩定 協助會員國同時達到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

15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設計 將美元對黃金的平價定為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美國必須維持美元對黃金的平價,並且對IMF會員國承擔以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 其他會員國必須將其本國貨幣的價值以黃金或美元表示,進而決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平價、本國貨幣與其他會員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其他會員國必須干預外匯市場,將本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維持在平價上下1%內。

16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特點 主要特點如下: 1.美元扮演特殊角色 2.會員國貨幣在經常帳交易上可以自由兌換 3.配額與提款權的安排 16

17 1.美元扮演特殊角色 會員國都同意將本國貨幣的價值以黃金或美元表示。
由於美元為國際準備,美國不能以調整匯率作為調整國際收支失衡的工具。由於美國享有國際準備的發行權,美國可以向其他國家課徵「鑄幣稅」(seigniorage),鑄幣稅金額等於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金額扣掉美國印製這些美元的成本。

18 2.會員國貨幣在經常帳交易上可以自由兌換 為了促進自由貿易,會員國應該在經常帳交易上,開放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自由兌換
為了避免國際資本移動造成不穩定的後果,允許會員國對於資本移動實施外匯管制。 18

19 3.配額與提款權的安排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利用「配額」(quotas)與「提款權」(general drawing rights)來補充國際準備。 每一會員國都分攤一特定配額,配額主要是根據一國國民所得與貿易總額決定,配額越大,投票權越大、向國際貨幣基金的借款能力越大。 提款權是指國際貨幣基金利用會員國繳納的配額形成基金,對會員國所提供的借款。 19

20 會員國的提款權 會員國在動用提款權時,是以本國貨幣向國際貨幣基金買進其他會員國的貨幣,國際收支改善時,再買回本國貨幣。

21 會員國交付給IMF的本國貨幣上限 會員國用本國貨幣繳納的配額 配額的75%
會員國的提款權: 動用時必須以本國貨幣向國際貨幣基金買進其他會員國貨幣 黃金部份 配額的25% 第1信用部份 第2信用部份 第3信用部份 第4信用部份

22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運作 美元短缺時期(1947年到1958年) 美元氾濫時期(1958年到1970年)
布列頓森林制度從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到1973年崩潰為止,前後約26年。這段期間可以區分為三時期: 美元短缺時期(1947年到1958年) 美元氾濫時期(1958年到1970年) 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時期(1971年到1973年) 22

23 美元短缺時期(1947年到1958年) 大戰期間,主要國家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戰後只有美國有大量生產與出口的能力。
直到1949年為止,美國一直享有國際收支順差,而其他國家則有國際收支逆差、嚴重缺乏國際準備,這段期間「美元短缺」的情況相當嚴重。 23

24 美元短缺時期(續) 美國的國際收支在1950年由順差轉為逆差。 但各國仍然迫切希望持有美元,原因如下:
美國的黃金存量遠超過各國持有的美元金額(請參閱下表 )。各國普遍缺乏國際流動性,因而都樂於持有美元。 美元可以依官價兌換黃金,又可以投資於金融資產以賺取利息收入,因此,美元被視為比黃金還要好的國際準備。 誤認為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只是短期現象,應該趁著美國有國際收支逆差時,增加持有美元,以預防將來美元短缺。

25 美國政府的黃金存量與對外負債 單位:億美元
美國政府的黃金存量與對外負債 單位:億美元 時間 黃金存量 對外國政府與貨幣當局之負債 對外國負債總額 1950 228 49 89 1955 218 83 135 1958 206 96 168 1959 196 101 194 1960 178 111 210 1961 169 118 229 1962 161 127 243 1963 156 144 264 1964 155 158 293 1965 141 296 1966 132 149 310 1967 121 182 357 1968 109 173 385 1969 119 160 459 1970 233 470 1971 506 678

26 美元氾濫時期(1958年到1970年) 自1958年開始,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大幅惡化,各國擁有美元的數量快速增加,國際間出現「美元氾濫」的現象,布列頓森林制度開始動搖。 美國國際收支大幅惡化的原因: 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使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跌,導致美國貿易餘額由順差轉為逆差 資本外流增加 26

27 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時期 1970年代初,美國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 1971年5月,西方主要國家的外匯市場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馬克的風潮,布列頓森林制度開始走向崩潰之路。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 固定匯率波動幅度擴大 固定匯率解體 27

28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 1971年8月上旬,美國的黃金存量只剩下120億美元,但外國官方持有的美元已經高達506億美元,美國無法履行兌換黃金義務的形勢已經相當明顯。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

29 固定匯率波動幅度擴大 美國關閉「黃金窗口」之後,各國放任匯率浮動。1971年12月18日,十國集團達成「史密松寧協定」:
美元對黃金貶值7.89%,從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貶值為38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 重新訂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將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放寬為新平價上下各2.5%。

30 史密松寧協定規定的貨幣平價 貨幣名稱 舊平價 新平價 對美元升值比例 日圓 360.0 308.0 16.88 馬克 3.66 3.223
13.59 英鎊 0.4167 0.384 8.57 法國法郎 5.554 5.216 比利時法郎 50.0 44.82 11.56 荷蘭基爾德 3.62 3.24 瑞典克朗 5.17 4.18 7.48 義大利里拉 625.0 581.47 7.84 瑞士法郎 4.084 3.84 6.40

31 固定匯率解體 史密松寧協定並沒有使國際金融局勢穩定下來: 美元貶值沒有使美國的國際收支改善。
1973年3月,各國貨幣進入全面浮動的時代,布列頓森林制度另外一個重要支柱固定匯率也宣告解體,布列頓森林制度完全崩潰。

32 布列頓森林制度的評價 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的原因似乎是美國持續出現鉅額國際收支逆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該制度下: 國際流動性與信心的矛盾
國際收支調整機制失靈

33 國際流動性與信心的矛盾 國際流動性與信心矛盾: 美國作為供應國際準備的國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或順差,都會使制度的運行發生困難 (又稱為「流動性困境」或「特里芬矛盾」) 。 各國持有的美元越多,對美國履行兌換黃金義務的能力越沒有信心。要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美國必須消除國際收支逆差,甚至維持國際收支順差,但這又會使國際流動性不足。

34 國際流動性與信心的矛盾(續) 這種國際流動性與信心對立的矛盾,是金匯兌本位制度必然會發生的,因此,布列頓森林制度是一種非常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

35 國際收支調整機制失靈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負擔不對稱: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負擔幾乎完全由逆差國承擔。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負擔不對稱: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負擔幾乎完全由逆差國承擔。 順差國沒有感受到使其貨幣升值的壓力。逆差國必須採取緊縮性政策,而緊縮政策往往引起失業與經濟衰退的後果。 由於缺乏調整機制適時糾正國際收支失衡,使得貨幣危機的因子加倍累積,導致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

36 現行國際貨幣制度 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是指布列頓森林制度崩潰後形成的國際貨幣制度,運作基礎是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Kingston)達成的「牙買加協定」。 由於「牙買加協定」沒有對會員國的匯率制度做統一規定,會員國可以各自為政,因此,現行國際貨幣制度被戲稱為「沒有制度的制度」(A Non-System)。

37 牙買加協定 主要內容有六項: 匯率制度採「自由選擇原則」。 黃金非貨幣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
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地位。 提高會員國的配額。 擴大基金的融資機制。

38 牙買加協定:匯率制度自由選擇 會員國可以自由選擇匯率制度,但不得將其貨幣釘住黃金。會員國的匯率政策必須受國際貨幣基金監督,會員國不得藉由操弄匯率阻擾國際收支調整或謀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39 牙買加協定:黃金非貨幣化 為了降低黃金的貨幣功能,牙買加協定規定: 廢除黃金官價,特別提款權(SDR)的價值不再以黃金訂定。
會員國不得以黃金訂定其貨幣價值。 會員國以黃金繳納的配額,改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或「可以自由使用的貨幣」(freely usable currency)繳納。

40 牙買加協定:提高特別提款權地位 基金與會員國之間的交易,例如配額的價值、基金的資產、基金持有的會員國貨幣,改以特別提款權計價,亦即特別提款權成為基金的「計價單位」。

41 牙買加協定:提高會員配額 提高會員國的配額,配額的25%必須以特別提款權或「可以自由使用的貨幣」繳納,其餘的75%以會員國本國貨幣繳納。

42 牙買加協定:擴大基金的融資機制 擴大基金的融資機制,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的融資。

43 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評價 三大特點: 國際準備資產多元化 匯率制度多樣化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多樣化

44 國際準備資產多元化 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特別提款權與黃金共同充當國際準備資產,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國際準備資產,但是美元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歐元與特別提款權的地位日益加強。

45 匯率制度多樣化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所採取的匯率制度有共同法償貨幣、通貨委員會、固定釘住、爬行釘住、匯率目標區、爬行目標區、管理浮動與獨立浮動,匯率的調整彈性大小不一,匯率體制比布列頓森林制度更加複雜和靈活。

46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多樣化 在現行的國際貨幣制度下,國際收支失衡是透過匯率機制、利率機制、外匯準備的變動、國際貨幣基金的融資機制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中介融通等管道進行。

47 牙買加制度的貢獻 國際準備資產多元化解決了國際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匯率制度的自由選擇原則讓各國可以根據本國的經濟條件與需要,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也可以根據客觀的經濟狀況調整匯率。各國的總體經濟政策也更具有獨立性。 國際收支的調整機制多樣化,各種調整機制可以相互補充,國際收支的調整比布列頓森林制度靈活。

48 牙買加制度的弊端 匯率波動劇烈,對國際貿易和各國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
匯率波動劇烈,助長外匯投機活動,引起投機資金到處流竄,使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49 國際金融辭典:特別提款權 特別提款權(SDR):國際貨幣基金為增加國際準備資產而創造的記帳單位,按配額比例分配給會員國,只能用於會員國政府間結算。 特點: 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轉讓給其它會員國,換取可兌換貨幣以償付逆差﹔會員國可直接用SDR償還基金的貸款、利息和手續費。 會員國不需要基金事前審查就可以動用。 會員國不需要另行繳納資金,是額外的資金來源。 49

50 國際金融辭典:特別提款權(續)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 新的貨幣籃於2016年10月1日生效。
貨幣籃的組成每五年審查一次,下一次的審查預計在2021年9月30日之前進行。 國際貨幣基金依照市場匯率,逐日計算並公告特別提款權兌換美元的匯率。

51 國際金融視窗 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 基本立場相同,都以自由貿易及各國政策互相協調以達成國際收支調整為目標 而且都主張成立新的國際貨幣機構來推動目標的實現 但對實現目標的具體方法與國際貨幣機制的運作,這兩個方案並不相同

52 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續) 制度比較優劣 凱因斯設計的國際清算聯盟比國際貨幣基金更具有積極主動的角色,對逆差國與順差國維持公平待遇,更具有融通能力協助會員國調整國際收支失衡,對所有會員國的貨幣維持公平待遇,匯率機制也比較有彈性。 戰後國際貨幣制度的創建者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右,1946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得年62歲)與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左,1948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得年56歲)於布列頓森林會議,照片來源: 國際貨幣基金。

53 國際金融視窗 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續) 美國的懷特計畫與英國的凱因斯計畫: 都以自由貿易及各國政策互相協調以達成國際收支調整為目標。
都主張成立新的國際貨幣機構來推動目標的實現。 對如何實現目標與國際貨幣機制的運作,設計不同。

54 國際金融視窗 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續) 懷特計畫 凱因斯計畫
以基金制為基礎,主張成立「國際外匯基金」,利用會員國繳納的配額形成基金,對會員國提供借款,協助會員國調整國際收支。 主張固定匯率制度,基金同意才能調整匯率。 凱因斯計畫 以清算制為基礎,主張成立「國際清算聯盟」,創造稱為「班可」的國際貨幣,依配額分配會員國,以借貸抵銷的方法清算國際收支餘額。 主張各國可以視實際情況機動調整。 當時美國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布列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大多是根據美國的懷特計畫。

55 國際金融視窗 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續) 凱因斯計畫 國際收支失衡的對策: 逆差國 順差國 將貨幣貶值 管制資本外流
以黃金或其他準備資產清償債務 順差國 將貨幣升值 實施擴張性政策以刺激需求 降低關稅或減少貿易障礙

56 國際金融視窗 凱因斯計畫與懷特計畫(續) 凱因斯計畫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 只包含一種貨幣 牽涉所有會員國的貨幣
創造國際貨幣班可,依配額分配給會員國,可用來融通國際收支逆差,融通能力龐大。 會員國依配額繳交資金,除了美元以外,繳交的貨幣都不能融通國際收支逆差,融通能力有限。 對逆差國與順差國維持公平待遇 逆差國承擔調整國際收支失衡之主要責任 以班可為國際準備資產及支付工具,所有貨幣都受到平等待遇。 美元一枝獨秀 允許匯率機動調整,逆差國與順差國都能改變匯率調整國際收支失衡。


Download ppt "第10章: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 授課老師: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