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及教學上之應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及教學上之應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及教學上之應用
張蓓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臺北市北區特教資源中心107學年度第2學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特殊類型教育配套措施系列研習

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理念與目標 自發 互動 共好 (本體觀) (認識觀) (倫理觀)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以尊重學生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自發 (本體觀) 互動 (認識觀) 共好 (倫理觀) 願景 理念 目標 啟發生命潛能 陶養生活知能 促進生涯發展 涵育公民責任 2

3 課程目標 啟發生命潛能 陶養生活知能 促進生涯發展 涵育公民責任

4 核心素養 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 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承續「基本能力」、「核心能力」 、「學科知識」
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 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透過實踐力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5 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支援各教育階段之間的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之間的統整。
終身學習者 社會參與 溝通互動 自主行動

6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圖

7 三面九項核心素養 十大基本能力 自主行動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1.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2.欣賞、表現與創新 7.規劃、組織與實踐 溝通互動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4.表達、溝通與分享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8.運用科技與資訊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社會參與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6.文化學習與國際暸解

8 各科目核心素養的敘寫不必涵蓋核心素養的所有面向。
核心素養轉化為科目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p.7 各科目核心素養的敘寫不必涵蓋核心素養的所有面向。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研修工作手冊,Pp.7-9 學習重點不必完全對應科目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研修工作手冊,P.33

9 課程綱要發展方向 素養的培養須適當結合「情境學習」 、「生活實踐」等教學,以在過程中整合教材 、學習合作,進而能關懷社會議題、發展國際觀。
運用有效教學策略,配合學生個別差異,提供學習支持,使其適性發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Pp.15-16

10 素養導向教學(普通高中課程規劃與行政準備,p.14)
整合知識、技能與 態度 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 學習歷程、方法與 策略 強調實踐力行的 表現

11 高級中等學校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服務群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十二年國教特殊類型教育課程實施規範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藝術才能專長領域課程綱要 高級中等學校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服務群課程綱要 普通課程課綱

12 特殊類型教育課程 課程 調整 普通 十二年國教特教課綱架構示意圖

13 108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 領導才能 情意課程 創造力 生活管理 社會技巧 學習策略 職業教育 溝通訓練 點字 定向行動 功能性動作訓練
輔助科技應用 領導才能 情意課程 創造力 獨立研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 課程規劃及說明

14 提綱挈領 引導、參考、支援 專業的課程發展與實施 課程綱要非課程標準 課程綱要非教師手冊 非編序教材 規劃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p.10課程綱要的屬性

15 身心障礙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的發展 年代 課程 背景 ~1981 普通課程 分類特殊教育學校 普通學校課程標準 1982-2000
啟聰學校(班)、 啟明學校(班)、 啟智學校(班)、 啟仁學校(班) 課程綱要 回歸主流 2011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大綱 融合教育 九年一貫課程 (1997) 2018~ 綱要 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16 規劃依據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核心素養」 「十二年國教特殊類型教育〈特殊教育、藝術才能班〉課程實施規範」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17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草案) 符合融合教育精神 學習領域之一 與其他領域審定過程相同 研修小組擬定草案(諮詢會議、公聽會)
更廣泛收集意見:國教署舉辦公聽會、 網路論壇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發展會審查通過 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

18 課程架構 基本理念 課程目標 適用對象 各科核心素養 各科學習重點(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實施要點(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資源、教學評量)
附錄(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示例)

19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組成的學習重點,提供各領域進行教材設計時的彈性。 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對應關係。
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可以因應實際狀況彈性組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p.25.

20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 認知: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 情意:接受、反應、評價 、價值組織等
技能:感知、準備狀態、模仿、調整、獨創等 並非個別化教育計畫之教育目標

21 學習表現編碼說明 第一碼:特殊需求領域 第二碼:科目簡稱 第三碼:學習表現向度(阿拉伯數字) 第四碼:階段別 P:初階, A:進階
E1:小學一、二年級,E2:小學三、四年級, E3 :小學五、六年級, J :國中, U :高中 第五碼:流水號

22 重要事實、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態度、後設認知等知識。
學習內容: 重要事實、概念、原理原則、技能、態度、後設認知等知識。 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對應關係。 進行多元評量(學習診斷)以確定學生需求

23 學習內容編碼說明 第一碼:特殊需求領域 第二碼:科目簡稱 第三碼:學習內容主題(羅馬數字) 第四碼:階段別 P:初階, A:進階
E1:小學一、二年級,E2:小學三、四年級, E3 :小學五、六年級, J :國中, U :高中 第五碼:流水號

24 適用範圍 特殊教育學校 特殊教育班級 普通班 教師宜依據任教學生個別狀況調整,也建議各級(類)學校,參考本課程綱要發展校本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建議各級(類)學校,參考本課程綱要發展特殊需求領域,各科課程綱要最後附加示例(並非範例),提供教師參考。

25 彈性學習課程(國民中、小學階段) 課程性質與實施考量(校訂課程) 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2-4節/週、 3-6節/週、4-7節/週、 3-6節/週 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 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其他類課程

26 身心障礙相關特需領域團隊成員 張蓓莉(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主持人2015-2016、共同主持人2017
蔡昆瀛(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主持人2017、共同主持人 孟瑛如(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共同主持人

27 研修小組成員 王俊凱: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王雅瑜: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學校物理治療圑隊物理治療師暨督導、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田仲閔:新竹縣山崎國民小學特教教師 何世芸: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李金龍:臺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教師 李惠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老師、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 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周以蕙: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商借教師 林珮如: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陳志平:苗栗縣后庄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 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簡吟文:新竹市南寮國民小學資源班教師 謝佳男:臺北市立大安高工綜合職能科教師

28 資優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團隊成員 鄒小蘭(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 ) 主持人2015-2017 陳美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
共同主持人 張靖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教系) 溫進明(臺北市立資優資源中心)   2019/9/11

29 研修特色 課程規劃以突破障礙類為原則,由身心障礙學生需求 為核心,因此各課程之間互有關連,但不重複。
為保留各課程的特性,及考慮特殊教育學生需求的多 樣性,本領域各課程的學習階段並不一致,如: 社會技巧、學習策略與職業教育課程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編序而分為5個學習階段。 生活管理、定向行動、點字、溝通分為初階與進階2個學習階段。 功能性動作訓練與輔助科技應用兩科則不分學習階段。

30 研修特色 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編碼的流水號(最後一碼) 未必代表學生學習次序,教師可依學生能力狀 況選擇適合的學習重點。
建議各級(類)學校,參考本課程綱要發展特殊需求領域,各科課程綱要最後附加示例(並非範例),提供教師參考。

31 生活管理課程目標 培養個人日常生活飲食、穿著、衛生、行動與購物等基礎事務處理的能力,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養成個人或居家環境清潔與安全維護、參與休閒活動等居家生活處理的能力,並維持適當的家庭關係。 參與日常生活中社區(含學校)各項活動,了解社區環境與資源並遵守社區規範,促進社區參與能力。 表現自我覺察、自我管理與自我決策的行為與態度,並倡導個人權益以促進自我實踐。

32 自我 照顧 家庭 生活 社區 參與 決策 生活管理:學習表現 自我照顧服裝儀容衛生清潔餐食準備 居家環境清潔安全財務管理性別角色
行動與購物、利用公共設施 決策 自我察覺、管理、選擇與倡導

33 生活管理:學習內容 飲食處理、衣物照料、儀容衛生 健康管理、物品與金錢管理、環境清潔與衛生
住家安全與處理、休閒習慣與活動、家庭關係與性別權益 行動與交通安全、社區活動與購物、公共場所與設施設備 自主行為、自律行為、自我倡導、心理賦權與自我實現

34 社會技巧課程目標 透過情緒和壓力的辨識與處理,培養情緒和壓力問題解決、計畫擬定或調整的能力。
運用適當的方式接收和解讀訊息,學習尊重、欣賞他人,以及妥善處理衝突情境的能力。 透過傾聽他人、表達自我需求或參與團體討論的方式,培養適應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各種情境的能力。

35 處己 情緒 壓力 自我效能 處人 訊息解讀 溝通技巧 人際互動 處理衝突 處環境 學校、家庭、社區之基本適應技巧

36 社會技巧:學習內容 自我的行為與效能:情緒、壓力的認識與 察覺、
自我的行為與效能:情緒、壓力的認識與 察覺、 溝通與人際的互動:建立人際關係、因應 衝突情境、具備同理心、維持友誼、拒絕 的技巧 家庭與社會的參與:了解與遵守團體規範、 與團體成員互動、不同環境的適應調整、 參與及合作

37 學習策略課程目標 運用適當的認知與後設認知之策略於學習歷程中,發展適當的學習方法或技巧。
掌握並調整環境與學習工具,提升各領域課程的學習效果。 提升正向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參與融合環境中的學習或相關活動。 統整各項學習策略,提升各領域之專業課程學習成效。

38 學習策略:學習表現 具備認知學習 提升態度 動機 環境與學習工具 後設認知 提升認知能力並能運用於學習中的基本認知策略
瞭解並遵守學習規範、設定目標、正向學習信念 環境與學習工具 調整環境策略、輔助的方法與工具 後設認知 認知策略自我調整

39 學習策略:學習內容 注意力策略、記憶策略、組織策略 理解策略、態度策略、動機策略 環境調整策略、學習輔助策略、考試技巧策略
自我認知策略、監控策略、時間管理策略

40 職業教育課程目標 建構良好的工作觀念,學習正確且實用的工作知識與求職技巧,協助個人完成就業準備,培養就業所需基本能力。
增進個人工作表現,遵守工作守則與安全,提高意外災害應變能力。 提升工作的調適能力,養成合群及負責的工作情操,增進職業生活的社會適應。

41 職業教育:學習表現 工作資訊 求職準備 工作表現 工作安全 工作習慣 工作調適 團隊合作 求職技巧與應用能力 獨立正確效率解決問題
理解相關行業的資訊 求職準備 求職技巧與應用能力 工作表現 獨立正確效率解決問題 工作安全 安全能力危急狀況處理 工作習慣 紀律責任感 工作調適 職場應變 團隊合作 職場人際互動合作

42 職業教育:學習內容 工作知識 工作技能 工作態度

43 溝通訓練課程目標 培養溝通訊息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運用有效且流暢的溝通方式達到溝通目的。 培養溝通的意願,促進人際互動與社會參與。

44 訊息理解 訊息表達 互動交流 合作參與 溝通訓練:學習表現 能運用多元溝通管道表達訊息 運用熟悉溝通方式與人互動
理解各種形式的溝通符號與訊息 訊息表達 能運用多元溝通管道表達訊息 互動交流 運用熟悉溝通方式與人互動 合作參與 運用溝通能力參與活動相互合作

45 溝通訓練:學習內容 非語言訊息:眼神、手勢、肢體動作 口語:語音、語意、語法、語用 手語:手形、動作、表情、詞彙、語法
輔助性溝通符號:擴大與替代溝通形式

46 點字課程目標 認識點寫及摸讀注音符號、英文、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點字系統。
熟練點寫及摸讀注音符號、英文、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點字系統。 實際生活中充分應用點字系統符號,實踐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47 點字:學習表現 點寫技能 認識、運用及熟練點寫系統 摸讀技能 正確且熟練摸讀點字系統 倡議宣導 了解認同點字並關注與點字有關的公共議題

48 點字:學習內容 點字系統的認識 摸讀技巧與點寫工具 點字規則:注音符號、英文、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點字系統的符號與規則

49 運用多感官知覺能力以提升對環境空間的認識,並利於心理地圖的建構。 活用各種定向行動技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定向行動課程目標 運用多感官知覺能力以提升對環境空間的認識,並利於心理地圖的建構。 活用各種定向行動技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善用定向行動技能參與活動並融入社會。

50 了解倡議參與規劃視障者需要的無障礙空間障
定向行動:學習表現 定向能力 環境意識心理地圖 獨立行動 在各種環境中的獨立行動 倡議宣導 了解倡議參與規劃視障者需要的無障礙空間障

51 定向行動:學習內容 感覺訓練 概念發展與統整 定向系統與應用 行動技能與運用 求助技巧

52 培養功能性動作技能,奠定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 運用功能性動作技能,促進日常生活參與。 維持或改善身體活動能力,預防疾病及次發問題。
功能性動作訓練課程目標 培養功能性動作技能,奠定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 運用功能性動作技能,促進日常生活參與。 維持或改善身體活動能力,預防疾病及次發問題。

53 肢體活動 功能性動作技能 日常生活參與 功能性動作訓練:學習表現 維持或改善肢體與軀幹的關節活動度 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動作技能
參與經常性與非經常性的活動

54 功能性動作訓練:學習內容 肢體與軀幹的關節活動 身體姿勢的維持 身體姿勢的改變 移位、移動、舉起與攜帶物品 手與手臂使用 手部精細操作
雙側協調與手眼協調 動作計畫 交通工具的乘坐與駕駛

55 輔助科技應用課程目標 應用輔助科技提升獨立生活與問題解決能力。 應用輔助科技增進自主學習與提升學習效果。
應用輔助科技增進社會參與及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應用輔助科技探索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優質生活品質。

56 輔助科技應用:學習表現 認識輔具 功能 需要使用之輔具 有意願使用輔具 正確操作 維護與簡易故障排除

57 學習內容: 各類輔具之功能、操作及維護 視覺輔具 聽覺輔具 行動移位與擺位輔具 閱讀與書寫輔具 電腦輔具 生活輔具 休閒輔具 其他輔具

58 情意發展課程目標 發展自我認識、建立合宜的自我期待與目標的能力與態度,進而培養追求自我充分發展的期許與能力。
強化內在動機、韌性與應變能力,進而能由自我優勢出發,進行生涯試探與規劃,培養終身學習的素養。 提昇溝通表達能力、增進同理心,並能厚植資源運用與美感涵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有效經營生活。

59 厚植環境適應及對外聯結的能力,關切本土與國際議題,體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能力。

60 情意發展: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啟發潛能、精進自我 增能應變、發展生涯 溝通互動、經營生活 適應環境、參與社會 (主軸、次項目)
認識資優與自我發展 面對挑戰與生涯發展 溝通互動及提升生活效能與美感 適應環境並參與社會 (主軸、次項目)

61 領導才能課程目標 掌握訂定、執行、監督及評鑑等團體任務要素,培養自發主動與應用實踐的能 力。
發展問題解決、組織運作以及革新的技能,建立團隊合作與正向領導關係。 展現追求卓越與互惠共好的領導態度,實踐領導人的社會責任。

62 領導才能: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任務導向能力 關係導向能力 變革導向能力 (主軸、次項目) 團體任務與行動 領導者特質與成員關係
團體組織與議事技巧 (主軸、次項目)

63 創造力課程目標 強化創造性人格特質,培養自我精進、勇於創造與終身學習的生活態度。
探究創造思考歷程,具備創新應變、評鑑創意價值與創意解決問題之自主能力。 提昇溝通合作能力,積極參與團隊展現創意,組織與推動互惠之創造力環境。

64 創造力: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創造性人格特質 思考歷程 創意成果 環境營造 (主軸、次項目) 創意人特質 創思技巧 成果評鑑
創意資源 (主軸、次項目)

65 獨立研究課程目標 啟迪探究的動機及興趣,陶冶研究的態度與精神,培養高層次思考、問題解決及自我引導學習能力。
厚植基本研究的素養,培育賞析、建構與他人溝通、分享及互惠獨立研究的經驗與成果。 獨立研究課程目標 具備對獨立研究反思能力,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心本土與國際議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66 獨立研究: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研究態度 研究概念與思考能力 獨立研究技能 (主軸、次項目) 一般探索 研究方法訓練 獨立研究實作

67 教材編選原則 教材內容應與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殊需求、優勢能力契合,以符合個別化之原則。
教材內容應符合特殊教育學生的年齡、文化背景、生活經驗與生活情境連接,符合實用並能充分練習的原則。 教材內容注重特殊教育學生的統整能力,並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國際教育、原住民教育等議題。

68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第五階段 語文 數學 生活課程 社會 自然科學 藝術 綜合 --- 科技 健康與體育

69

70 採融入方式實施課程時,應參考或調整普通班課程教材,以利教材內容與普通班課程內容之接軌。
因應特殊教育學生的多樣性,宜充分運用學生優勢能力,並充分運用科技輔具。

71 教學實施原則 彈性選擇學習表現或學習內容。 各科目的實施得以融入其他學習領域或科目實施,或單獨實施,或合併實施。 了解其他學習領域/科目
改良講授式的教學技巧 增強教學互動與回應技巧

72 示例(待調整) 生活管理:溝通訓練、社會技巧 社會技巧:綜合領域、輔助科技應用、語文 學習策略:數學、語文、輔助科技應用、 職業教育
學習策略:數學、語文、輔助科技應用、 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社會技巧、綜合領域、 輔助科技應用 溝通訓練:輔助科技應用、早自習活動

73 點字:輔助科技應用、相關領域 定向行動:輔助科技應用、學校生活 功能性動作訓練:相關領域、職業教育

74 應根據特殊教育學生整體需求安排教學時數 如果單獨實施的時間超過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節數或學分數時,可依「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第4條規定調整。

75 各科目的實施得以分組或個別方式進行,端視需求學生人數而定,原則上盡量以小組方式進行。
配合特殊教育學生學習特性,應採多元教學方法,提供學生成功的經驗,與充分練習的機會,以利達成課程目標。

76 溝通訓練、功能性動作訓練、點字、定向行動、輔助科技應用等科目可與相關專業人員以合作模式進行。
若基於教學需要,教師宜同意學生使用手機或平版電腦,以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77 教學資源 教師可視學生特質與需求、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及校園環境特色等,自編適性適齡的教材,亦可善用普通教育等相關領域以及重大議題中相關之課程內容、教材教具作為教學資源。 網路資源、相關書籍、日常生活事件與生活場域、公部門或社區資源與設施設備等均可列為教學資源。

78 結合特殊教育專業團隊資源,教師助理員、同儕或志工等人力進行教學。
利用校內外資源,規劃多元學習情境,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與他人互動,或參與活動,類化學習表現。 設立教材教具研發小組或協作平台,上傳與分享教材與教具,累積並豐富教學資源。

79 學習評量原則 以學生的個別化教育目標為依據,並考量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文化差異與特殊需求,以適性、彈性、動態為原則,採取兼具生態、觀察、實作、檔案、訪談、遊戲與課程本位的多元評量,並在不同情境(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等)下進行評量 視課程與學生需求結合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共同進行評量,例如:生活管理、溝通訓練、功能性動作訓練、輔助科技應用等科目。

80 學習評量之結果宜兼顧質性描述,包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形、學習優勢、學校生活參與情形、學習動機與態度等表現。
學習評量之結果與分析應做為課程發展、教材編選、教學實施等的主要參考,並做為後續教學與輔導之參考依據。

81 教師專業發展 參與教學研究會 觀察、實作 合作備課 進修、研習

82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及教學上之應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