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黴飛色舞 組別:應用科學 組員:李悅慈、戴敬芳、楊佳琳 指導老師 :盧惠鶴老師 繳交報告日期:93/8/27 研究日期:93年8月9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黴飛色舞 組別:應用科學 組員:李悅慈、戴敬芳、楊佳琳 指導老師 :盧惠鶴老師 繳交報告日期:93/8/27 研究日期:93年8月9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黴飛色舞 組別:應用科學 組員:李悅慈、戴敬芳、楊佳琳 指導老師 :盧惠鶴老師 繳交報告日期:93/8/27 研究日期:93年8月9日

2 研究動機 在一次製作茶垢的實驗中,幾天後竟 產生許多各式各樣的黴菌,而且依飲 種類的不同,而產生型態、種類不的
黴菌,這引發我們的好奇心,到底麼 茶飲,加了什麼東西,比較容易長黴 菌?

3 研究目的 1.觀察不同茶飲在未加任何添加物的情況下, 滋菌的情形 2.觀察加了汽水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3.觀察加了檸檬原汁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4.觀察加了糖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5.探討各種添加物與黴菌生長的多寡的關係

4 實驗器材 16個500c.c.的燒杯、 4種茶包各4個(綠茶、紅茶、普洱茶、烏龍茶)、 檸檬原汁200c.c.、 熱開水4公升。
2號砂糖1包、 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 (數位相機)

5 研究過程 (一)、觀察不同茶飲在未加任何添加物的情況下,滋生黴菌的情形 (二)、觀察加了汽水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汽水
(普洱 紅茶 烏龍 綠茶 ) (二)、觀察加了汽水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汽水

6 (三) 觀察加了檸檬原汁(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檸檬原汁50cc (普洱 紅茶 烏龍 綠茶 ) (四) 觀察加了糖水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糖水50cc (普洱 紅茶 烏龍 綠茶 )

7 研究結果 (一)、觀察不同茶飲在未加任何添加物的情況下,滋生黴菌的情形
1.對照組中,滋生黴菌最多者為綠茶,約有25個菌落;普洱茶次之,約有13個菌落。 2.滋生黴菌菌落數較多者,其酸鹼值為酸性、弱酸 (二)觀察不同茶飲在加了汽水之後,滋生黴菌的情形 1.滋生黴菌最多者為烏龍,約有19個菌落,綠茶次之,約有17個菌落; 2.所有加了汽水的茶飲皆為酸性。 (三) 觀察不同茶飲加了檸檬原汁,滋生黴菌的情形 1.所有加了檸檬的茶飲,最終皆滋生了2個黴菌 2.加了檸檬的茶飲所滋生的黴菌,顏色皆為黑色,且黑色部分突起 3.所有加了檸檬的茶飲酸鹼皆為酸性 (四) 觀察不同茶飲加了糖水之後,滋生黴菌的情形 結果:1.滋生黴菌最多者為烏龍茶,約有4個菌落,紅茶次之,約有3個菌落。 2.其中,普洱茶所產生之黴菌最為奇特,其型態類似薄膜狀 3.所有茶飲的酸鹼值皆為弱酸性。 4.本實驗的茶飲皆為弱酸性,所產生的黴菌為所有實驗組中最少者

8

9

10

11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觀察不同茶飲在未加任何添加物的情況下,滋生黴菌的情形 結果:1.根據表一~表四的結果可知,滋生黴菌最多者為綠
茶,約有25個菌落;普洱茶次之,約有13個菌落。 2.滋生黴菌菌落數較多者,其酸鹼值為酸性、弱酸 討論: 1.本實驗中,所有性質皆為弱酸性、酸性 2.產生最多者為綠茶,其酸鹼值為酸性,因此,我們大膽推 論,在酸性的環境下,最容易滋生黴菌

12 最後一天未加添加物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普洱茶 8/13 12 圓形 中性 烏龍茶 8/13 6 圓形 中性 紅茶 8/13 面積:9.0π
直徑0.1㎝→11 1㎝→1 11→白 1→黃 圓形 中性 烏龍茶 8/13 6 直徑0.1㎝→6 6→白色 圓形 中性 紅茶 8/13 7(其他的黴菌) 面積:9.0π 半透明深褐色 完全環繞在杯壁上 綠茶 8/13 16 直徑2→1 0.1㎝→15 (圖三) (圖四) 圖四 弱酸

13 普洱茶 表一:不同日期普洱茶滋長菌落的情形 菌落數目 大 小 顏色 特 徵 酸鹼值 8/9 無變化 弱酸 8/10 8/11 4 圓形
8/9 無變化 弱酸 8/10 8/11 4 直徑0.1㎝→4 4→白 圓形 8/12 11 直徑0.1㎝→10 1㎝→1 10→白 1→黃 8/13 12 直徑0.1㎝→11 11→白 中性

14 烏龍茶 表二:不同日期烏龍茶滋長菌落的情形 菌落數目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值 8/9 無變化 中性 8/10 8/11 弱酸 8/12
烏龍茶 菌落數目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值 8/9 無變化 中性 8/10 8/11 弱酸 8/12 8/13 6 直徑0.1㎝→6 6→白色 圓形

15 表三:不同日期紅茶滋長菌落的情形 紅 茶 菌落數目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值 8/9 無變化 弱酸 8/10 8/11 面積:3.6π
紅 茶 菌落數目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值 8/9 無變化 弱酸 8/10 8/11 面積:3.6π 半透明黃褐色 環繞在杯壁上40﹪ 8/12 面積:4.5π 半透明深褐色 環繞在杯壁上50﹪ 8/13 7(其他的黴菌) 面積:9.0π 完全環繞在杯壁上

16 綠 茶 表四:不同日期綠茶滋長菌落的情形 菌落數目 大 小 顏 色 特 徵 酸 鹼 8/9 無變化 酸 8/10 8/11 2 鹼 8/12
綠 茶 菌落數目 大 小 顏 色 特 徵 酸 鹼 8/9 無變化 8/10 8/11 2 直徑0.2㎝ 8/12 4 直徑0.1→1 0.2→1 0.7→1 1㎝→1 (圖一) 8/13 16 直徑2→1 0.1㎝→15 (圖三) (圖四) 圖四 弱酸

17 研究結果與討論 (二)觀察不同茶飲在加了汽水之後,滋生黴菌的情形 結果:1.根據表五~表八結果發現加汽水的茶,滋生
黴菌最多者為烏龍,約有19個菌落,綠茶次之,約 有17個菌落; 2.所有加了汽水的茶飲皆為酸性 討論: 加了汽水的酸鹼值皆為酸性,且滋生之情形,較對 照組並未改善,因此,加了汽水的茶飲,並不會改 善滋生黴菌的情形

18 最後一天添加汽水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普洱茶 8/13 21 酸性 烏龍茶 8/13 26 酸性 紅茶 8/14 15 酸性 綠茶 8/14
直徑2㎝→3 0.5㎝→7 0.7㎝→1 0.2㎝→7 0.1㎝→3 附壁→2 酸性 烏龍茶 8/13 26 直徑2㎝→3 0.5㎝→3 0.1㎝→15 3黑3黃其他是半透明白 酸性 紅茶 8/14 15 直徑1㎝→2 0.7㎝→2 0.5㎝→3 0.3㎝→8 1→黑 2→黃 12綠 酸性 綠茶 8/14 17 直徑0.5→6 1㎝→3 0.3㎝→3 0.1㎝→5 2→黃 3→黑 12→綠 酸性

19 表五:不同日期普洱茶+汽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普洱茶+汽水 菌落數目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酸性 8/10 8/11 2 8/12 11 直徑0.4㎝→4 0.6㎝→4 0.9㎝→1 1.1㎝→2 2→黃 1→白 1→黑 8/13 21 直徑2㎝→3 0.5㎝→7 0.7㎝→1 0.2㎝→7 0.1㎝→3 附壁→2

20 表六:不同日期烏龍茶+汽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烏龍茶+汽水 菌落數目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酸性 8/10 8/11 3 直徑0.4㎝→3 8/12 14 直徑2㎝→1(黑) 1.5㎝→2(黑) 0.4㎝→4(黃) 0.1㎝→7(白) 8/13 26 直徑2㎝→3 0.5㎝→3 0.1㎝→15 3黑3黃其他是半透明白

21 紅 茶 + 汽 水 大 小 顏色 特 徵 酸 鹼 表七:不同日期紅茶+汽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菌落數目 8/9 無變化 8/10 8/11 4
紅 茶 + 汽 水 菌落數目 大 小 顏色 特 徵 酸 鹼 8/9 無變化 8/10 8/11 4 8/12 8 直徑0.2→3 0.5㎝→5 7→白 1→黑 8/13 約12 直徑0.5㎝→2 0.6㎝→2 0.2㎝→3 0.1㎝→5 淺綠色 8/14 15 直徑1㎝→2 0.7㎝→2 0.5㎝→3 0.3㎝→8 2→黃 12綠

22 表八:不同日期綠茶+汽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綠茶 + 汽水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8/10 8/11 酸 8/12
綠茶 + 汽水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8/10 8/11 8/12 10 直徑0.1→3 0.5㎝→6 1.7㎝→1 1→黑 2→黃 7→白 8/13 直徑1.4→1 0.4㎝→5 0.1㎝→5 5→黃 4→白 8/14 17 直徑0.5→6 1㎝→3 0.3㎝→3 3→黑 12→綠

23 研究結果與討論 (三) 觀察不同茶飲加了檸檬原汁,滋生黴菌的情形 結果:1.根據表九~十二結果可知,所有加了檸檬的
茶飲,最終皆滋生了2個黴菌菌落。 2.加了檸檬的茶飲所滋生的黴菌,顏色大部 分為灰黑色,且部分突起形成波浪狀。 3.所有加了檸檬的茶飲酸鹼皆為酸性 討論: 加了檸檬的茶飲,滋生黴菌的面積較其他實驗組大 本實驗的茶飲,所滋生的黴菌皆為同一型態,應為 同一種黴菌

24 最後一天添加檸檬原汁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普洱茶 8/13 2 直徑4→1 3.5㎝→1 有透明物質飄浮,黴菌附在杯壁 酸性 烏龍茶 8/13 2 直徑3→1 0.3㎝→1 1→黑 1→白 直徑3㎝→附在杯壁,直徑0.3㎝浮在中央 紅茶 8/13 4 直徑1.5→2 4㎝→1 2㎝→1 灰黑 綠茶 8/13 2 直徑3.5→1 1.5㎝→1 一個附在杯壁,一個在中央

25

26

27 表九:不同日期普洱茶+檸檬原汁滋長菌落的情形
普洱茶+檸檬原汁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8/10 8/11 3 直徑1→1 2㎝→1 0.5㎝→1 黑色 附在杯壁 分別為直徑2㎝和0.5㎝,黑色部分突起 8/12 2 直徑3→1 一個在中央,一個附在杯壁 8/13 直徑4→1 3.5㎝→1 有透明物質飄浮,黴菌附在杯壁

28 表十:不同日期烏龍茶+檸檬原汁滋長菌落的情形
烏龍 + 檸檬原汁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8/10 8/11 1 直徑1㎝→1 黑色 黑色部分突起,浮在中央 酸 (圖一) 8/12 浮在中央 (圖一) 8/13 2 直徑3→1 0.3㎝→1 1→黑 1→白 直徑3㎝→附在杯壁,直徑0.3㎝浮在中央

29 表十一:不同日期紅茶+檸檬原汁滋長菌落的情形
紅茶+檸檬原汁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8/10 1 8/11 4 直徑2→1 1㎝→2 0.5㎝→1 灰黑 聚在中央 ,黑色部分突起 8/12 直徑1→2 2㎝→1 0.7㎝→1 灰黑 顯微攝影 8/13 直徑1.5→2 4㎝→1

30 表十二:不同日期綠茶+檸檬原汁滋長菌落的情形
綠茶+檸檬原汁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8/10 1 0.5㎝→1 外圍為白色,內部為灰色 黑色部分突起,聚在中央 8/11 4 直徑2→1 1㎝→2 8/12 2 直徑2.5→1 1㎝→1 一個附在杯壁,一個在中央 8/13 直徑3.5→1 1.5㎝→1

31 研究結果與討論 (四) 觀察不同茶飲加了糖水之後,滋生黴菌的情形 結果:1.根據表十三~ 十六結果可知,滋生黴菌最
多者為烏龍茶,約有4個菌落,紅茶次之,約有3個 菌落。 2.其中,普洱茶所產生汁黴菌最為奇特,其 型態類似薄膜狀 3.所有茶飲的酸鹼值皆為弱酸性。 討論: 本實驗的茶飲皆為弱酸性,所產生的黴菌為所有實 驗組中最少者

32 最後一天添加糖水的茶飲滋生黴菌的情形 普洱茶 8/13 半透明 弱酸 烏龍茶 8/13 6 弱酸 紅茶 8/13 5 弱酸 綠茶 8/13
有一層薄膜 同燒杯底面積 半透明 弱酸 烏龍茶 8/13 6 直徑 0.7㎝→1 0.5㎝→2 0.3㎝→1 弱酸 紅茶 8/13 5 直徑 1.0㎝→1 0.5㎝→3 0.1㎝→1 弱酸 綠茶 8/13 4 直徑 0.5㎝→1 0.3㎝→1 0.1㎝→2 綠色 弱酸

33

34 表十三:不同日期普洱茶+糖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普洱茶+糖水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弱酸 8/10 8/11 有一層薄膜 同燒杯底面積 半透明 8/12 半透明(泡狀膜稠密) 8/13

35 表十四:不同日期烏龍茶+糖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烏龍茶+糖水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中性 8/10 8/11 1 直徑 0.3㎝→1 弱酸 8/12 4 0.7㎝→1 0.5㎝→2 白(黃的不見了.可能被殺死了) 出現泡狀膜(不很稠密) 8/13 6

36 表十五:不同日期紅茶+糖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紅茶+糖水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中性 8/10 8/11 2 直徑 0.㎝→2 弱酸 8/12 3 0.5㎝→2 0.3㎝→1 白(黃的不見了.可能被殺死了) 出現泡狀膜(不很稠密) 8/13 5 1.0㎝→1 0.5㎝→3 0.1㎝→1

37 表十六:不同日期綠茶+糖水滋長菌落的情形
菌落數 大小 顏色 特徵 酸鹼 8/9 無變化 中性 8/10 8/11 弱酸 8/12 1 直徑 0.1㎝→1 白色在外圍 綠色在中心 8/13 4 0.5㎝→1 0.3㎝→1 0.1㎝→2 綠色

38 結論 在常溫下,最容易長出黴菌的是綠茶;普洱茶次之;接著是烏龍和紅茶; 在酸的環境下,較容易滋生黴菌;
未加任何添加物的茶飲,較容易改變其酸鹼; 酸性的添加物(如:檸檬原汁和碳酸飲料)無法有效抑制黴菌生長; 加了糖的茶飲,滋生的黴菌最少,因此能有效抑制黴菌生長。

39 建議 根據我們的研究顯示,酸性的環境比較容易滋生黴菌,而在其他環境所產生的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鹼性的環境下、在較冷的恆溫裝置中或在較高溫橫溫裝置中。 在實驗中,發現未加任何添加物的烏龍茶在第四天才開始觀察到黴菌菌落;普洱茶和綠茶在加檸檬原汁的實驗中,發現有菌落減少的情況。我們推測,茶中有某種因子能夠抑制黴菌的生長。從這方面,我們能夠再深入研究。

40 參考資料 http://www.kingkeeper.com/maintain/maintain_home.htm


Download ppt "黴飛色舞 組別:應用科學 組員:李悅慈、戴敬芳、楊佳琳 指導老師 :盧惠鶴老師 繳交報告日期:93/8/27 研究日期:93年8月9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