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灣地方政府與自治:派系與選舉 地方政治與地方派系的研究 高永光老師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灣地方政府與自治:派系與選舉 地方政治與地方派系的研究 高永光老師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地方政府與自治:派系與選舉 地方政治與地方派系的研究 高永光老師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2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實証研究─ 民國八十七年台北縣縣議員、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實証研究─ 民國八十七年台北縣縣議員、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 大致而言,都市化可說是現代化所表現出的一個層面,亦即現代化包含了都市化。而都市化與地方派系有沒有關係?此即現代化造成了各地區都市化程度不一,形成發展上的城鄉差距,究竟城鄉差距對派系活動有何影響?例如可以假設:都市化程度越高,派系影響力越低。如此,城鄉差距就會和地方派系的影響力有因果關係。

3 第二,都市化與派系發展存在的關係,基本上是長期的、動態的,因此,個案的觀察,特別是以同一段時期的資料為準,比較個案,可能在了解某一地區,特定的派系發展上,較有解釋力,尤其是台灣地區每一個縣市的派系發展都具有其特殊性。 因此,本研究以民國87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1月24日投票)為個案,即以民國86年度的城鄉差距指標為觀察的對應變數。第三,在方法上,個案研究(case study)提供了較為深入而完整的資料,並具有驗証與修正總體研究與理論的機會。因此,就台灣省每一縣市內部地方派系的個案研究,在派系理論的建立上應有其重要性。

4 本研究以台北縣為個案,針對台北縣都市化程度與地方派系影響力關係進行探討。台北縣的都市化程度,是以台北縣29個鄉鎮市,以及943個村里為分析對象;並以民國87年台北縣第十四屆縣議員、第十三屆鄉鎮市長選舉所呈現的派系影響力為研究對象,衡量台北縣都市化程度與地方派系影響力的關係。所以,本研究尚有兩個特點:第一,分別以縣議員及鄉市長選舉所呈現的派系影響力為研究對象,可以藉此比較台北縣地方派系對於不同選舉層級的參與程度;第二,分別以鄉鎮市及村里為分析單位,並進行比較,將有助於以更精確化的城鄉差距指標來研究北縣地方派系。

5 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証研究
本文所以以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的互動關係為研究對象,乃是因為一般都認為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為地方派系所把持,成為地方派系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部份。以民國88年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的改選為例,台北縣部份鄉鎮市調解委員會委員及主席的選舉,便引起地方上極大的紛爭,許多鄉鎮市甚至無法順利進行改選(如土城、樹林、中和等);有的鄉鎮市調解委員的賄選行情,傳聞近百萬元,調解委員會主席的行情,則一票價碼由六十萬喊到兩百萬元。

6 各界普遍認為,調解委員之改選不過是派系的分贓。根據「鄉鎮市調解條例」第四條的規定:鄉鎮市長不得兼任調解委員;第四條第一款規定:民意代表得兼任調解委員,其名額不得超過調解委員會人數三分之一。因此,當鄉鎮市長提名調解委員,送請鄉鎮市民代表會同意時,地方派系介入的痕跡便十分明顯。有許多地方甚至有一種「默契」,由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會、村里長聯誼會各提出三分之一的名額代表,此即地方派系的妥協。由此觀之,地方派系如何藉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掌握地方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及社會利益,在在值得深入加以研究。總之,從派系研究的觀點來看,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的確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對象。

7 本研究以為,擔任鄉鎮市調解委員可能具有三種利益,所以,地方派系極力爭取鄉鎮市調解委員職位。包括:
(一)政治利益:可由此爭取鄉鎮市民代表、縣市議員、鄉鎮市長職務;或將鄉鎮市調解委員視為地方重要政治職務。 (二)經濟利益:譬如透過調解案件,從中謀取經濟利益。 (三)社會利益:透過案件調解,爭取選民,甚至更進一步進行佈樁,建立調解委員個人的社會關係網絡。

8 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 民國九十年十月,立法院因為自稱是台灣最大幫派組織天道盟精神領袖的立委羅福助,被台北市警察局提報為流氓,而再次引起人們對於台灣政治與黑道問題的注意。台灣政治與黑道之間的關係為何?在學術研究上比較缺乏有系統的、科學的、經驗的研究。尤其,台灣地方政治充斥著派系,派系與黑道在政治場域中,彼此互動的模式、情形更值得研究。特別是,台灣地方派系能夠存續而運作的一項前提是,派系幾乎對於所有大小選舉,無役不與,因此,地方派系、黑道與選舉之間的三角關係為何,應該是台灣政治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課題。筆者因長期對台灣地方派系從事研究,對此一課題自不宜疏漏,此為促成本研究之動機。

9 本文企圖了解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地方派系與黑道在選舉時是如何合作?地方派系政治人物是否因此而獲得動員較多選票的力量?
第二,地方派系與黑道,只是選舉時短暫的短合,還是地方派系與黑道之間的結盟關係是長期的?或者,更進一步地,地方派系有黑道化,或黑道勢力有派系化的傾向? 第三,若循典型的派系依恃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來看黑道與派系之間,黑道若能提供選票,做為一種交換,地方派系又會給予黑道何種利益做為回報?

10 政黨輪替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基隆市的個案分析
研究臺灣地方派系的學者注意到政黨輪替後,地方派系變遷的可能情形,首推趙永茂的「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 該文訪談了不少高雄縣及彰化縣相關人士,作者提出許多在總統大選後,臺灣地方派系變遷的一些現象,包括國民黨的地方派系區域結盟與中央結盟的現象,以及地方派系由雙派系進入多頭派系,和地方派系的三黨化取向。但是,就派系的力量而言,作者對高雄縣所下的結論是「派系內部的凝聚性及對立性仍十分強烈」。 而作者對於彰化縣的看法是「傳統派系內部的凝聚性雖有式微,但仍然不可忽視。新興的民進黨派系亦同。」

11 政黨輪替後,地方派系勢力到底是深化或衰退?趙永茂前文的看法,似乎較比較傾向雖有式微,但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王金壽在2002年「臺灣社會學年會」中,發表「瓦解中的地方派系」 ,顧名思義,派系已是「名存實亡」。當然,王金壽是針對屏東縣的個案研究,屏東縣的地方派系或許已經成為昨日黃花;但是,臺灣地區各地方派系究竟在政黨輪替,或者說新的政黨體系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呈現出多黨政治的狀態下,地方派系究竟如何變遷?對未來臺灣的政治發展的影響,與過去有何不同?相信是所有關心臺灣政治的人都會感到有興趣的課題。

12 在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產生政黨輪替後,對地方派系的變遷,尚有兩篇文章從事總體的觀察。第一篇是徐永明與陳鴻章〈以下簡稱徐文〉的「地方派系在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 徐文很有系統地把1983年到2001年的立法委員選舉的資料,進行總體的分析,建構了6個份量指標:席次率、得票率、提名率、新進率、再提名率、連任率,以及四個效率指標:派系當選率、派系新進當選率、派系再當選率及派系連任率,用來檢驗在政黨輪替前後,長期趨勢上的變化;

13 其次再以選區大小別及地理區域加以比對,結果發現台灣地方派系的勢力變遷,在1983年到2001年政黨輪替之後,呈現出衰退與深化並存的現象;但是,如果以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較,卻呈現出「衰退卻深化」的現象。這個意思是說,在選舉動員上,整體的效率90年代不如80年代,但在國民黨內所扮演的角色,依然重要。同時,地方派系對國民黨的影響所以呈現出上述這種變遷的態勢,和民進黨的表現有極大的關係。

14 從政治經濟學論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 本文擬從政治經濟學看台灣地方派系之研究,也就是把台灣地方派系視為一個政治現象,企圖從經濟行為來加以分析。換句話說也就是研究台灣地方派系的經濟行為。筆者以企業財團來代表經濟行為,希望能對台灣地方派系經營企業的經濟行為,發現一些模式(pattern)。

15 因此,本文第一部份將先對於地方派系與企業財團之間的關係,進行一些模型建構的工作,這些模型建構是基於筆者對於地方派系與企業財團間的關係,長期研究及進行田野調查所理解的事實。本文第二部分將以台北縣、彰化縣及高雄縣作為個案調查的對象,整理此三個縣的地方派系,以其所經營的企業項目加以統計歸類,並且加以分析討論,最後,再根據本文的第一及第二部分,提出結論。

16 二○○一年立委及縣市長大選後地方派系政治變遷
台灣政治發展中地方派系政治是一種頗為獨特的現象,也引起學界相當的重視,且累積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雖然如此,對地方派系研究的理論化之工作仍嫌不足,既有的理論,並非能全盤解釋派系政治的現象。 舉例來說,對台灣地方派系的產生,有人認為因為民黨是外來政權,為了得到本土菁英的支持,不得不刻意去形成地方派系,以鞏固政權;同時,以提供政治資源博取地方派系對政府統治合法性的支持。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國民黨政府尚未「轉進」到台灣,有些地方派系勢力早已存在的事實,更無法說明地方政治派系之得以形成,所依賴的宗親、家族等社會網絡關係基礎。

17 尤其,相當多的地方派系研究認為台灣地方派系和國民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共生關係」。如果此說屬實,很難理解,當國民黨在當前政治場域中,勢力驟降時,地方派系消長。顯然,地方派系有其自主性,或者說政治上的能動性,當國民黨威權統治穩固時,地方派系在毫無選擇下,必須形成恩庇侍從關係。但是,當台灣步入多元社會,且係多黨體系時,地方派系的政黨屬性就會進行轉變。

18 公元2000年總統大選後,台灣進入了民主政治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在民進黨執政下,傳統的地方派系勢力消長的情形如何?2000年總統大選,次及剛舉行過的立委及縣市長的選舉,對地方派系的衝擊是什麼?在國民黨、親民黨、民進黨、台聯等多黨體系下,地方派系與政黨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凡此種種台灣地方派系政治未來發展如何?這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

19 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 從「侍從主義」(Clientlism)的結構來看,握有統治權的執政者,給予地方政客政治及經濟資源,而換取他們對於威權統治者的臣服。而統治者有時候是利用地方既有的單一派系,建立這種「禮物—服務」(gift vs. service)的侍從關係;有時候則刻意塑造不從於既有派系的新派系,以分贓方式加以控制,而間接控制了民眾。當然,除了少數地方派系形成反對力量,大多數地方派系在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都成為黨機器的一部分。地方政治似乎是國家機器宰制社會民眾的一個面向。但是,從地方派系及其派下所屬支持者來看,他們又是黨國機器所極力拉攏收買的對象。在侍從主義下,彼此並沒有從屬的關係。因此,地方政治也同時孕育了民間社會疏離黨國機器的種子。是故,台灣地區以派系為主的地方政治實有其「二元性」(dualism)。

20 同時,地方派系主導下的地方政治,呈現出動員民眾積極參與政治,熟悉民主的特徵,但是,地方派系為了獲得民選公職人員的職位,不惜使用黑金手段,建立起派系內複雜的個人與個人關係的侍從網絡關係。因此,台灣地方派系政治,一方面是地方政客積極參與政治,也促成民眾熱誠參與民主生活的結果;但另一方面,卻與黑金結合,不僅形成地方財團,從事炒作土地、非法吸金,壟斷經濟等行為;而且一些幫派領袖藉選舉「漂白」,成為部分地方政治派系的「恩主」,「派下」樁腳不少是組合及角頭,儼然是一個集政治、經濟及社會惡勢力的「巨靈」。

21 顯然,地方派系所形成的地方政治也有其「二元性」,正面地促進了政治參與,負面地敗壞選舉風氣及帶來惡質政治風氣。
不過,隨著1997年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的結果,當時的在野黨民進黨在台灣地區23個縣市中囊括了12個縣市的席位,執政的國民黨在地方只獲得八個縣市(含金門與馬祖),其他三個縣市則由無黨籍獲得。有些縣市是第一次經歷政黨輪替,有些則已經是反對黨穩固進入、繼續執政。可見,台灣的政黨輪替乃是由地方政治開始。

22 台灣地方派系研究中訪談法的運用 台灣地方派系學術研究的結果,部分是屬於文獻整理,像陳明通所撰「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其中所爬梳出來的派系資料的來源是「…係根據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胡佛教授所領導的『政治體系與變遷研究工作室』,所蒐集的資料檔案整理而成。」但是,這些資料的可靠性,是建立在作者根據報章雜誌所報導的內容,比對出來的。

23 很明顯地,有關具有地方派系屬性的政治人物的認定,以及派系的變遷,沒有提供一個具有信度(reliability)的研究方法。但是,另外有部分的碩博士論文及著作,則採取訪談(interview)的方法,一方面進行派系政治人物相關原始資料之蒐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拿訪談結果去比對,經由文獻整理的資料,檢驗派系資料的效度。不過,由於絕大多數的訪談設計,都不是方法論上有意識(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地去進行,其信度自然必須打個折扣,更不必說效度了。

24 不過,台灣的地方派系是個相當特殊的現象,他們和正式的團體(formal group)不同,基本上是個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沒有正式的組織部門可以觀察,派系所屬政治人物時常有所變動,在認定其派系屬性上就十分困難,遑論要探索、描繪、分析派系之政治操作或政治行為。因此,訪談成為攫取第一手原始資料的一個很重要的來源,甚至於是唯一比較可靠的資料來源。所以,如何從訪談方法的性質、策略或應注意事項去進行探討,再依著台灣地方派系的特殊性,去進行訪談,實有研究之必要與價值。

25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區域)地方派系參選統計表
縣市 地方派系 候選人 得票數 政黨 當選與否 基隆市 陳派 徐少萍 36,073 國民黨 謝派 謝國樑 52,840 親民黨 台北縣 鶯歌余派 李嘉進 49,955 板橋鄭派 吳清池 35,225 板橋劉派 林鴻池 54,000 三重幫 朱俊曉 48,874 新莊國治派 蔡家福 34,486 新莊聯合派 李顯榮 44,442 鄭余鎮 995 無黨聯盟 新店羅派 羅明才 45,395 新店鄭派 鄭三元 31,290 中和林江派 趙永清 47,618 民進黨 張慶忠 44,136 永和大陳派 洪秀柱 57,389 林德福 41,210

26 台北市 黃派(桃園) 黃適卓 36,431 台聯黨 桃園縣 吳派 朱鳳芝 50,488 國民黨 吳志揚 51,225 彭張派 彭添富 37,549 民進黨 彭紹瑾 48,192 邱派 邱垂貞 29,962 徐派 陳根德 44,763 黃派 邱創良 15,689 無黨聯盟 許派 李鎮楠 40,513 新竹縣 宋派 邱鏡淳 39,626 新竹市 客派 呂學樟 31,507 親民黨

27 苗栗縣 老黃派 何智輝 50,070 國民黨 新黃派 徐耀昌 44,315 親民黨 小劉派 劉政鴻 53,123 陳超明 38,839 民進黨 台中縣 紅派 楊瓊櫻 43,134 劉銓忠 59,663 黑派 紀國棟 43,617 顏清標 46,111 無黨聯盟 王戴春滿 23,009 台聯 楊派 楊天生 28,910 台中市 賴派 沈智慧 34,726 張派 盧秀燕 50,944 何派 何敏豪 34,565

28 南投縣 舊派 陳志彬 30,914 親民黨 新派 陳啟吉 29,448 台聯 林派 林民政 6,517 縣長派 林耘生 31,188 彭派 彭百志 3,146 彰化縣 紅派 邱創進 35,112 民進黨 黃文玲 14,896 白派 陳杰 48,478 國民黨 謝章捷 34,723 林滄敏 60,355 陳朝容 39,644 陳煥林 31,588

29 雲林縣 許派 許舒博 39,233 國民黨 曾蔡美佐 20,310 廖派 侯惠仙 18,021 林明義 6,256 無黨聯盟 陳憲中 34,226 民進黨 張派 張麗善 51,436 林派 張碩文 42,221 嘉義縣 黃派 李清圳 7,407 親民黨 翁重鈞 66,425 簡泰河 6,152 張花冠 37,281 陳明仁 8,737 嘉義市 黃敏惠 47,308

30 台南縣 海派 洪玉欽 43,972 國民黨 宋煦光 28,743 李和順 48,634 李錚玲 205,062 親民黨 山派 謝堯政 5,800 台南市 施林派 林南生 36,930 蘇南成 7,249 蔡黃派 唐碧娥 51,422 民進黨 張施派 施治明 14,093 無黨聯盟 高派 高思博 44,004

31 高雄縣 白派 吳光訓 56,467 國民黨 鐘紹和 36,405 親民黨 黑派 余政道 33,965 民進黨 徐志明 34,366 王金雄 4,780 陳啟煜 53,848 顏文章 60,522 紅派 林益世 69,115 高雄市 台南派 李復興 42,538 嘉義派 郭玟成 33,033 蔡媽福 1,561 無黨聯盟 郭金生 1,024 在地王派 張榮顯 5,583 在地朱派 朱挺介 11,373

32 總額 62 96 3605801 屏東縣 林派 廖婉汝 50,923 國民黨 是 林淵熙 11,245 親民黨 否 伍錦霖 64,425
宜蘭縣 縣長派 陳金德 39,331 民進黨 張川田 59,585 許派 林建榮 52,533 花蓮縣 閩派 王廷升 22,699 無黨聯盟 澎湖縣 議長派 林炳坤 22,650 總額 62 96


Download ppt "台灣地方政府與自治:派系與選舉 地方政治與地方派系的研究 高永光老師 上課使用 Classroom Onl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