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歷史的唯物主義式詮釋 馬克思相信,人性已經通過歷史發展的五大階段而有所進展: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歷史的唯物主義式詮釋 馬克思相信,人性已經通過歷史發展的五大階段而有所進展: 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歷史的唯物主義式詮釋 馬克思相信,人性已經通過歷史發展的五大階段而有所進展: 1
歷史的唯物主義式詮釋 馬克思相信,人性已經通過歷史發展的五大階段而有所進展: 1.部落所有權,一種原始的共產主義,其中部落運作為一種家庭的延伸,以及在生產生存工具上的合作成員。 2. 遠古城邦,其中若干的部落彼此聯合以相互獲利,而奴隸與私人所有權也較常被宣稱。 3. 封建王國與帝國,造成勞動分層和農奴、地主階級的貴族、城居功人的無產階級、少數但成長中的小商人資本家,以及一些大商業—資本家。 4. 現代工業布爾喬亞(即資產階級)社會,布爾喬亞或現代資本家,類似於城居的商業—資本家(中古世紀的中產階級市民),其根源為封建秩序的崩壞。 5. 尚未到來的未來,將見證無產階級、工業工人在一個新社會主義年代的興起。

2 馬克思認為,歷史可以被詮釋為一種階級衝突的歷史,布爾喬亞時期的特徵就是布爾喬亞的宰制,社會被區分為二大階級:布爾喬亞資本主義者(富人)與無產階級工人(窮人)。他認為布爾喬亞社會在生產方法之革新扮演著革命者的角色,但是其藉由剝削勞力所產生的利潤和成就,終將被自身所創造的廣大的新興勞動階級所戰勝。

3 馬克思的詮釋 馬克思吸引許多學科,但若干採用他思想為方向的人們,若馬克思仍然健在,可能會嚴峻的予以拒斥。馬克思自己曾說過,無論他是什麼他都絕不會是個馬克思主義者。 會有多樣馬克思主義的的原因之一,在於在某些事情的關鍵點上,馬克思是很有野心的,他很有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的實踐足夠使用一段時間,但是在這段時間過後,他的追隨者有必要去修正他的一些觀念。

4 馬克思—列寧主義 1. 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 他在1844年遇見馬克思而開始合作,在馬克斯死後對馬克思主義的觀念進行詮釋,使得他在社會主義學圈獲得卓越的地位。 他認為歷史乃由一個辯證歷程來決定,而物質條件是決定性因素;因此,對人們來說,智慧的途徑是讓自己調和於此一歷史性歷程,如此一來他們便不會格格不入。恩格斯被認為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為一種決定論哲學;也就是變成黑格爾哲學的一種變異。

5 2. 列寧(Valdimir Ilich Lenin,1870-1924) 假若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理論家,列寧就是理論與行動的人。他將自己的想法連結到馬克思與恩格斯,如此一來蘇維埃聯邦的正統哲學與若干其他國家都稱之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他的政府概念中,在辯證唯物論的不可避免性方面,列寧是跟隨著恩格斯的—也就是在無產階級專政之後,政府終將消失。

6 在《政府與革命》一書中,列寧認為為克服政府布爾喬亞形式的暴力革命,包含代議民主,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並不避免暴力,但他認為在某些更進步的工業與民主社會,無產階級能夠通過和平的方式來達成其目的。   列寧的觀點只造成一個由共產主義黨派所建立的專政,而且這個專政一直沒有消失的跡象,一直到戈巴契夫的改革才導致了它的解體。

7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根源 恩格斯死後,馬克思主義領導的衣缽傳到了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變之後,工人的工資改善了,而合作的資本主義也代替了早先的資本主義形式,西方馬克思主義已經失去了它的革命優勢,也失去了革命實踐的意志。   西方的盧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 和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沿著馬克思在其年輕時有關的路線來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就是年輕黑格爾主義的社會批判論。他們逐漸發展成一個思想學派,被稱為法蘭克福學派。  

8 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發展出了批判理論,藉由檢驗意識形態的馬克思方法以顯現出其缺失。該學派的若干領導人物是,霍克海默、阿多諾、馬庫色。而該運動近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哈伯瑪斯。

9 1.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 霍克海默研究西方社會從舊型資本主義到當代合作或國家資本主義的轉化。他認為個體性已經被布爾喬亞資本主義所貶低,而資本主義堆資本的集中化透過大眾文化、法西斯主義與科技專家治國論意識的戀物癖/盲目崇拜造成了根絕個體性的威脅。霍克海默顯現出絕對悲觀主義的標誌;他也和阿多諾合著《啟蒙的辯證》,他們認為人道文化若沒有理性思考,將無法繁盛;但因為現代大眾文化的集中化與威權主義,理論與科技主義的升高是令人畏懼的。因此他們相信集中計畫與威權政府應該是批判哲學的關注焦點。

10 2. 阿多諾(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 阿多諾認為大眾文化淹沒了個別的主動性,而導致出管理型社會,以其背後控制著的一種科技的遮蔽為特徵,隱瞞事實並用來宰制,這造成了人們無法為自身思考。 阿多諾質疑過去馬克思主義對歷史歷程中無產階級自發權力的觀點,他認為自發性不足於面對現存的宰制。

11 3.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1898-1979) 馬庫色將法蘭克福學派有關個體性的侵蝕之主題,發展為他所謂的「單面向的人」。 在以此為標題的作品中,他描述了科技意識與威權主義如何導致了批判的癱瘓,以及製造另類的無能為力。 馬庫色有一段時間認為,1960年代的學生激進主義運動有助於肇生變革,因為其大「大拒絕」顯示出當代秩序的侷限。他的作品「論自由」,目的就是促進一種新社會主義的運動。  

12 4. 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1929-) 哈伯瑪斯嘗試以一種實踐或政治性企圖,發展出一種歷史的經驗哲學,他並在歷史中結合了皮亞杰與柯爾伯格的發展心理學,以及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要素。 他強調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性的狀態比生產的純物質力量更為意義重大。這不只是從生產的物質模式生發出歷史革命,也從社會所製造出的社會力成與結構中生發對自身的維持與強化。

13 對哈伯瑪斯來說,生產的物質性力量雖然重要,卻不是歷史革命的決定性因素,合作形式才是決定性的,所以需要的不是進一步對生產模式的釐清,而是社會組織與溝通更普遍性的原則。

14 小結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已將馬克思主義帶離馬克思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若干基本原則。馬克思預想出一種以自由組織與自我管理為特徵的社會,但是如同阿諾維茲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危機》所指出的,真正被發展出來的是一種威權的國家社會主義;自由組織與自我管理仍然是烏托邦的夢想。   但是馬克思對宰制的攻擊、其資本主義發展的辯證理論,以及社會轉化的想望,仍然可能被那些尋求改變舊有秩序的人們,當作有用的路標。


Download ppt "歷史的唯物主義式詮釋 馬克思相信,人性已經通過歷史發展的五大階段而有所進展: 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