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7 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7 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7 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

2 城市體系的形成 一個健全而有潛力的經濟基礎(economic base)是城市成長的先決條件 城市成長的條件 (1)腹地大小
(2)運輸設施與貿易管道 (3)工業所需資源的供給 城市就其機能分為以下四類:貿易中心、運輸中心、特殊功能中心、綜合中心

3

4 中心地理論 基本假設:在ㄧ個同質的平原上,人口與資源均勻分布,運輸成本相同。每ㄧ種貨物都有他自己的市場。
以正六邊形分割一個大的區域最有效率。 每ㄧ個中心地的重要性,決定於他所包含的市場網絡數。 假設中心地的人口數與其範圍成正比,則城市大小的範圍會有ㄧ定的規則,城市或中心地的階層乘上其人口數,會得到一個常數。

5 城市發展也受到特殊資源產地區位的影響。 例如:良好的林木、礦藏、吸引人的遊憩區,另外有一些特殊功能的城市:例如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大學城)等發展。 大多數的大城市都兼具有:貿易中心、交通運輸、製造業與服務業中心等功能。

6

7 衛星市鎮與其他市場的衝擊 中心城市需依靠衛星市場提供農作物與其他生產原料,而中心城市則提供財貨與勞務,因此彼此在經濟上的關係是密切的、互動的。 當兩個以上的城市非常接近時,便趨於複雜。這時會有許多市場競爭某地的產品,土地的使用形態也會顯出市場牽引的效應。 衛星市鎮的產品價格往往會反應其與中心城市之間的運輸成本。

8

9 城市土地的使用形態 同心圓理論(concentric-zone theory) Ernest W. Burgess在1925年所提出。
在解釋重要道路、實質障礙,以及社會土地使用的傾向等因素對土地使用的影響時,必須做相當的修正。 區段理論(sector theory) Homer Hoyt 在1930年代分析了將近70個美國城市的200,000餘住宅區街廓所得到的結果。 城市發展是沿著主要交通軸線往外延伸。 土地開發與中低成本住宅的下濾(filtering down)現象。 對區段理論的批評:城市的成長會受到經濟、社會與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單是交通運輸。

10

11 多核心理論(multiple nuclie theory)
多核心城市形成之原因 1.城市擴張與衛星城市連成一氣。 2.城市人口與空間擴張,形成另ㄧ商業區。 3.小汽車普及,活動力強,活動範圍擴大。

12

13 城市土地使用的變化 環境的改變會對城市土地使用結構產生重大的影響。 人口的移動、小汽車的普及以及政府的公共設施計畫,影響了城市土地的使用。
城市使用形態變化的主要原因: 1.歷史事件的影響 2.開發者的開發行為 3.政府規劃的型態 4.城市基本功能的改變

14 商業區位 商業使用的土地,所佔面積並不大,但是在使用的集約度、地租、地價的角度來看,價值卻是最高的。
商業區位最注意的因素是要有大量的商業人口與活動。 商業遷移的因素 1.眾多中高所得家庭移居郊區 2.城市擴張 3.購物中心的便利 4.小汽車使用的普及化 5.市中心停車困難

15 購物中心的興起 1960年代以後,購物中心集合了許多便利商店、特殊貨品商店,並且提供方便的停車空間,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
形成購物中心的因素包括: 1.可及性 2.新穎的建築與設施 3.多樣化的商品 4.便利且免費的停車場 5.具有空調的室內環境

16 住宅區位 住宅區位的選擇比較注重個人與非經濟因素。
隨著城市的成長,商業區擴張侵蝕了周邊的住宅區,形成了住宅區的下濾作用(filtering down)。 個人與家庭選擇居住地點的主要因素:空間與環境、租金與地價,以及可及性與交通成本。 高所得者則較注重環境的寧適性。

17 工業區位 Weber 的工業區位理論 Weber的理論是建立在三個決定區位的因素上。運輸成本、勞力成本以及聚集經濟與分散經濟力量。
影響工廠的成本有二:生產成本與運輸成本。 Weber將工業區位分為原料導向(material oriented)、市場導向(market oriented)與勞力導向(labor oriented)。

18

19 原料導向的產業 依照Weber的說法,區位決定於原料指數(material index, MI)與區位權重(location weight, LW)。 原料指數,MI=產地原料的重量/產品的重量。 原料導向的產業四個主要類別: 1.萃取式產業或初級產業 2.加工過程中會減少廢料或減重的產業 3.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燃料、動力或水源 4.製造過程中,可以減少體積且易於儲藏或搬運

20 勞力係數(coefficient-of-labor),即是單位產品區位權重的勞力成本數。
市場導向的產業 房屋建築業、食品業等均為標準的市場導向產業 勞力導向的產業 工廠設置的地點必須尋找低工資的地方。 勞力係數(coefficient-of-labor),即是單位產品區位權重的勞力成本數。 勞力導向的產業往往會需要具有否些特質的雇工。

21 聚集經濟因素 聚集經濟因素是指當工業生產在某ㄧ地方集中時即能使他們的生產成本降低。 聚集經濟可以分為四類: 1.運輸經濟
2.廠商的內部規模經濟 3.廠商的外部經濟與產業的內部規模經濟 4.產業的外部規模經濟

22 1.運輸經濟的產生是因為廠商聚集在一起可以減少運輸成本。
2.廠商的內部規模經濟是經由增加生產量而降低平均生產成本的效果。 3.廠商的外部規模經濟與產業內部規模經濟是指廠商單位產出成本的降低。 4.多數產業的廠商外部規模經濟,是因為眾多產品聚集某ㄧ地區使平均成本曲線下移的現象。

23

24 中地理論 依存模式 中地理論不僅是城市體系形成的理論,也是工業區位與市場形成的基本理論。
廠商在尋求獲利最大的區位時,不但要分析原料與生產成本的大小,也要分析其他廠商的區位。

25 土地因素的重要性 個人與非經濟因素 工業區位的改變 1.技術的創新 2.資源用罄 3.資源需要改變 4.新的設施改變運輸成本
5.製造成本改變 6.稅負的變動 7.範圍的限制 8.品味或需要改變 9.環保法令的規範

26 歷屆試題 韋伯(Weber)的工業區位理論之要義為何?試詳細分析之。(90公務人員升等考) 韋伯(Weber)工業區位理論的三個論點
1.運輸成本 2.勞動成本 3.集聚利益

27 試述韋伯(Alfred Weber)的工業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並評論該理論在目前時空環境下的適用性。(91年估價師)
三個論點:運輸成本、勞動成本與集聚利益 目前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區位的重要性與影響程度已降低。

28 請說明韋伯(Alfred Weber)的工業區位理論與屠能(von Thunen)的區位理論有何不同?再請說明它們如何影響產品的區位及價格?(94年估價師)
工業區位/農業區位 區位選擇/產業的空間分佈 個別廠商/總體觀點 屠能區位理論只考慮運輸成本 價格: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價格愈高愈靠近市中心生產。

29 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中,有關原料指數與勞動指數之定義為何?兩者如何影響區位之決策。(93特三)

30 產業區位與經濟發展 經濟專業與比較優勢 形成比較優勢的因素 比較優勢原則:絕對優勢;優勢最大、劣勢最小。 自然天賦 有利的生產組合 運輸條件
制度優勢 寧適因素 比較優勢因素的關連性

31 經濟基礎理論 財貨與服務出售到地區之外是為輸出,輸出市場是當地的基礎(basic)經濟,而當地市場則被視為非基礎(non-basic)經濟。
區位商數是某ㄧ產業的百分比除以全國該產業的百分比。 區位商數大於1,代表該產業人口可輸出。 區位商數小於1,代表該產業人口需要輸入。 所得乘數理論


Download ppt "CH7 城市體系與城市土地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