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Γάννης Μιχαλολιάκος Modified 5年之前
1
1-2-5 美的材料 『美學的意義與範疇』 講授者 高雄餐旅學院張忠明副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講授者 高雄餐旅學院張忠明副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美的材料: 針對美、藝術及藝術作品來進行討論,材料形成之前,和材料形成之後的各種討論。 我們現在直接針對美的材料來分析,可以三部分來劃分,
1.藝術品產生之前的思維等過程, 2.藝術品的創作, 3.觀眾或藝評家的反應, 根據這三部份,我們可以再細分如圖:
3
根據這三部份,我們可以再細分如圖: 高雄餐旅學院 張忠明
4
1. 關於創作的思維問題: 針對細分出來的範疇,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明: 1. 關於創作的思維問題:
1. 關於創作的思維問題: 此類問題在西方哲學中,柏拉圖認為藝術創作是一種「神聖的瘋狂」,近現代美學則有柯林悟的「表現說」,克羅齊的「直覺說」做過相關的討論。但畢竟人的心理狀態就已很難界定清楚,更何況藝術家創作之先的想法,應該是更難清楚釐清分辨的。
5
2. 藝術的起源: 遊戲說 席勒(1759~1805)認為藝術起源於遊戲,用來消除人生的感性與形式衝動,
“只有當人充份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也才完全是人”。
6
2. 藝術的起源: 模仿說 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主張藝術起源於“模仿”,認為模仿是一種天性,人對於模仿總是能夠感到快感,美學之父包佳頓,及泰爾特(Gabriel Tarde, )認為模仿會幾何傳播,過程中就是一種創造發明,傳播的內容必是會互相影響而創新。
7
2. 藝術的起源: 自我表現說 是藝術起源的另一重要說法,認為人類想把情感思想,傳達給他人時,藝術就扮演重要角色,正如中國《毛詩序》提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而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藝術的起源也與宗教、勞動、裝飾有密切的關係,在原始的藝術創作中都能印証這此說法。
8
3. 針對藝術品本身的研究: 以現代西方“實證主義”的觀點,藝術品便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學者更提出研究要充份佔有材料的說法,更說明針對藝術只談藝術是務實而客觀的想法,黑格爾著作《美學》中對各項藝術品,如建築雕塑、音樂等都給予詳細的解說定義,
9
3. 針對藝術品本身的研究: 西方現象學的學者認為研究要“回到事物的本身”,認為人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呈現的過程,透過人的存在,其他事物才得以顯現。同樣的研究藝術應該回到藝術品本身。近代學者如貢布里希更深入的針對藝術品本身,去研究並發現圖式的原理。
10
4. 審美經驗: 觀眾觀看作品,或藝術家本身再一次的觀看自己的作品時,所產生的審美經驗,這種經驗的學說有布洛的“心理距離”說,立普斯的“移情說”等。
11
5. 審美的態度: 指在面對欣賞藝術品時所產生的態度,西方美學的說法有“移情說”、“心距說”、“無目的說”“審美經驗論”…等等,中國更有“心齋”“坐忘”“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顥《秋月偶成二首》)…等等,各家各派的說法留待釐清。
12
6. 藝術品的鑑賞與評價: 品評分析何為高何為下,就像中國畫家謝赫“六法”講究“氣韻生動”“古法用筆”,以此來評鑑藝術品的好壞。。
13
6. 藝術品的鑑賞與評價: 藝術評價本身就有主觀性,會出現評價不一致的現象,這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了解藝術品,評鑑藝術品是有「配稱原則」的,有人覺的紅色好,有人覺的不好,有人喜歡吃粥,有人則不喜歡,有人覺的下雨天浪漫,有人卻覺的心煩,有人喜歡聽古典樂,有人卻不喜歡,這是配稱原則,因此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深刻的了解藝術品,這時就需要對藝術給予評價。有美學家認為,評價作品要了解作者要作什麼、他完成了沒有、作品是否有作出來的價值,用以評鑑藝術品。
14
7. 藝術的社會功能: 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說法,認為美育是教育人,與人為樂、捨己為群,美育與美術是不同的。另外藝術與宗教、藝術與政治、藝術與經濟也是討論議題,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藝術透過藝術作品傳達給觀眾了解,重視作品的傳達性及社會功能,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可討論的範疇。
15
版權聲明 作品 年份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高雄餐旅學院 張忠明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