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測量實習I 第二章 距離測量 2-1 概 述 2-2 步測法測距 2-3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4 傾斜地量距 2-5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測量實習I 第二章 距離測量 2-1 概 述 2-2 步測法測距 2-3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4 傾斜地量距 2-5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測量實習I 第二章 距離測量 2-1 概 述 2-2 步測法測距 2-3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4 傾斜地量距 2-5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2-1 概 述 2-2 步測法測距 2-3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4 傾斜地量距 2-5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技能活動

2 概 述 2-1 距離的定義 斜距應改算為水平距 測量中所稱之距離係指水平距離。所謂的水平距離,即是指量測距離的起末
概 述 距離的定義 測量中所稱之距離係指水平距離。所謂的水平距離,即是指量測距離的起末 兩點係位在同一水準面上;即「斜距應改算為水平距」。 兩點位間若存在有高程差,測量點間所得之長度為斜距。已知的條件可能為 點間高差或點間坡度(或傾斜角度)。 已知斜距及點間高程差改算水平距 如圖2-1所示,已知點間斜距為S, 點間高差為Δh,則點間水平距為D為 斜距應改算為水平距 公式2-1

3 概 述 2-1 已知坡度(或傾斜角度)改算水平距 θ稱為天頂角,現代經緯儀所測讀的縱角多為天頂角式;α稱為垂直角,θ+α=90°。
概 述 已知坡度(或傾斜角度)改算水平距   θ稱為天頂角,現代經緯儀所測讀的縱角多為天頂角式;α稱為垂直角,θ+α=90°。 自測站視線向上為仰角:θ角值介於0°~90°、α為正;視線向下為俯角:θ角值介於90° ~180°、α為負;視線水平θ=90°、α=0°。所謂的坡度係指高程差與水平距的比值,分 母以100為之,即 A至B的坡度= 坡度可用天頂角(θ)或垂直角(α)來表示,以三角函數正切函數的定義: A至B的坡度=tanα=tan(90°-θ)= 公式2-2 公式2-3

4 概 述 2-1 同理已知斜距S與傾斜角度θ(或α),則由三角函數正、餘弦定義得 在斜距與高差間也可由三角函數正、餘弦定義得 公式2-4
概 述 同理已知斜距S與傾斜角度θ(或α),則由三角函數正、餘弦定義得 在斜距與高差間也可由三角函數正、餘弦定義得 解決水平距、高差、斜距與天頂角、垂直角的方法就是繪圖及以三角函數定義式來推求最為簡單易懂。 公式2-4 公式2-5

5 概 述 2-1 距離測量之儀器 距離測量主儀器 測距儀:微波測距儀、紅外線光波測距儀、雷射測距儀。
概 述 距離測量之儀器 距離測量主儀器 測距儀:微波測距儀、紅外線光波測距儀、雷射測距儀。 全站儀:結合經緯儀與測距儀及內附計算程式之電子式儀器,可自動讀取縱角,將測距儀所測斜距計算得水平距離與儀器視準軸與稜鏡中心高程差(間接高程)。

6 步測法測距 2-2 人之行走為個人身體最基本自然之律動,因時間及慣性個人所跨之每步步幅
大小趨近相同,吾人可利用此特性以連續步幅來量測一段未知距離之長度,或將 所須長度透過步幅累積標示於現地。 以步測法施行測距時首先須知道個人每一步幅之大小,即將一步幅當成一量 測單位,再將所測得之步幅數乘上量測單位長度即可得到所測距離之大小。例 如;地上、兩點某甲由走至得步數為123步,某甲之步幅長度為0.73公尺故點至點 之長度為123 × 0.73 = 89.79公尺。 反之,如吾人於地上標示出一固定長度之距離可將所須之步數算出後,在地 上行走驗證;邊行邊走計算步數值至所算出之步數,即可得到此段距離。例如: 甲想在地上標示出60公尺長距離,其步幅長度為0.73公尺其須走過之步數為82, 某甲在現地行走82步即可得60公尺長之距離。

7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卷尺使用前之整備與系統誤差檢定 尺刻畫長度與標準尺不符改正
舉凡直尺類(像卷尺、水準尺、橫距尺、水平尺…等)均有長度刻劃,因 刻劃自儀器製造商生產,其成品刻劃或出於生產過程瑕疵或皮卷尺類因長久受拉 力變形或鐵、鋼卷尺因溫度變化產生漲縮或因拉尺之拉力不一情況,此時產生三 項尺類的系統誤差:刻劃誤差、溫度及拉力影響誤差,均需進行檢定以利後續改 正,以精化測量成果。 在量距前進行儀器整備,需就尺長進行檢定作業,其檢定作業,一般係以精 度較佳之標準尺為檢定依據。設卷尺刻劃長度為l,於標準尺量得之實長為ls,則 以該卷尺於現地量距得L,其改正後長度Ls為 尺刻畫長度與標準尺不符改正 公式2-6

8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測量時溫度與標準尺檢定溫度不同產生之漲縮改正 為使量距時所處之環境與標準尺相同,在實施量距時需進行溫度測量,以改
正因溫度引起之尺長誤差。 設卷尺檢定時之溫度為 ,量測時平均溫度為t,則以該卷尺於現地量距得L,卷尺膨脹係數為α,其 公式2-7

9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測量時拉力與標準尺檢定拉力不同產生之拉力 量距時拉卷尺之拉力若與檢定時有異,則因拉力產生長度誤差,在量尺時需
於尺端附一彈簧秤,以量測量距所使用之拉力,與檢定時拉力比較作拉力修正。 設卷尺於檢定時標準拉力為 ,量距時拉力為P,卷尺斷面積為A,彈性係數為E(鋼卷尺彈性係數為 )尺,量得距離為L,則 唯在進行直線測量時,尚須考量量距本身的誤差、鋼卷尺懸垂的誤差、鋼卷 尺傾斜的誤差,定線的誤差及大地水準面的誤差等項。 公式2-8

10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平坦地點間距離測量 卷尺量距作業以三人為宜,在前者為前視(尺)手,在後者為後視(尺)
手,另一人為記錄手;若僅兩人時,前視(尺)手兼記錄手。 量距作業 自起點展開卷尺,使尺平貼地面,有刻劃側尺緣(兩側刻畫不同單位時,需辨明刻劃並以使用單位側為之)緊靠點位(可以利用測針或標桿標示)。 後視手蹲下並將卷尺零點置於起點後方約5~6公分處。 前視手應檢查尺身是否平直或纏捲,若有應進行尺身整理。 前視手於前點位旁蹲下,並將卷尺靠近前點位,報「好」以通知後視手。 後視手喊「拉」時,前視手以正常拉力緩緩拉動卷尺,後視手拉緊卷尺隨之移動;當尺之零點正對起點時,喊「好」。 前視手聞「好」,停止拉力,並讀取點位正對之尺身刻劃數,記錄聞「讀數」後,應以記錄並行「複誦」,前視手聞複誦「讀數」時應再行確認。 再行第二測回量距。

11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量距應注意事項 使用之刻劃單位,勿將英制當公制使用。
辨明尺身「零點」位置,若尺身「零點」受損須另設起點時,宜自整公尺視為零點使用,並於記錄表上書明讀數法,此類卷尺應儘早汰換,參閱圖2-2、2-3。 正確 錯誤(不易讀數) 錯誤(所量較長) 圖2-2 各式卷尺零位可能不同 圖2-3 卷尺讀數與點位

12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拉尺時應徐徐用力,不可過猛,並注意周遭環境,不許車輛、行人等踐尺。
量距前應確實檢查尺面平整勿扭轉,並設法使之卷尺保持水平。 量測後應行收尺作業,若短程移動時兩尺手應將尺身抬高,不可拖行卷尺。 收尺時,勿使卷尺扭曲或圈結或遭異物絆掛,若有此情形,應細心解開。 卷尺存放前,應擦淨晾乾,如為鋼卷尺應塗以薄油以防生銹。

13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簡易定直線法 若以步幅概略計得點間距離非一卷尺長或顧慮以一卷尺
量測之誤差過大或受地形、地物影響無法以一卷尺一次量 完時,則須於點間增設中間節點。定直線法可分為三種方 法:一、目視定直線法,二、卷尺定直線法,三、儀器定 直線法。

14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儀器定直線法 兩點間定直線節點 於其中一點設置儀器(通常以經緯儀為之),以十字絲縱絲照準另一點為後
視,若前視手所持標桿位於十字絲縱絲,即為節點。 定延長線節點 視,固定經緯儀水平制動與微動,以俯仰操作經緯儀,撤除後視點,觀測手所見 前視手所持標桿位於十字絲縱絲,即為節點。 若欲定立儀器後方之延長線,則照準後視點後,直接以倒鏡十字絲縱絲放定 節點;若欲精確定點,可以再採倒鏡照準後視,以正鏡十字絲縱絲放定節點,再 取該兩點之平均點位為之,如圖2-4所示。 圖2-4 以經緯儀定延長線節點

15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3 量測距離之精度 通常以觀測較差值與平均值之比值(分子取1)來表示測距的精度。例如:
有兩段距離分別為 m與 m,其距離差為0.002 m,其平均距 離為 m,其精度為

16 2-4 傾斜地量距 以卷尺從事傾斜地點間距離測量有兩種方法: 平量法 斜量法

17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2-5 支距法係於一直線(AB)上選定某點(C),於該點(C) 作一垂直該直線之垂直線,並量取垂直線上某點(D)至該直
線之垂直距離,以建立垂直線上點(D)與直線(AB)間之關 係。測設垂直線之方法有: 卷尺測設 直角儀器測設

18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2-5 卷尺測設垂直線 自測線上定點設置垂直線 自測線外定點設置垂直線 直角三角形法 中垂線法 半圓弧法 等腰三角形法
最短距法 自測線外定點設置垂直線

19 卷尺讀數與步幅測量 單元一

20 卷尺讀數與步幅測量 單元一

21 卷尺讀數與步幅測量 單元一

22 傾斜地上量距 單元三


Download ppt "測量實習I 第二章 距離測量 2-1 概 述 2-2 步測法測距 2-3 卷尺量距及精度計算 2-4 傾斜地量距 2-5 支距法-垂直線測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