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3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3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3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 匯率的概念 第二節 有效匯率指數 第三節 匯率制度 第四節 外匯干預對匯率的影響 第五節 我國匯率制度的演變
尖峰對話:匯率制度中空化了嗎?

3 匯率的概念 匯率 匯率的表示方法 實質匯率

4 匯率的表示方法(1/2) 直接報價法(Direct Quotation)或付出報價法(Giving Quotation),也稱為美式報價法,其匯率表示的型態是以一單位外國貨幣折合若干單位的本國貨幣。例如1美元折合新台幣27元,則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為27。 間接報價法(Indirect Quotation)或收進報價法(Receiving Quotation),也稱為歐式報價法,其匯率表示的型態是以一單位本國貨幣折合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例如1元新台幣折合1/27美元,則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為1/27。 簡單地說,匯率可當作一種特殊的價格形式。價格既由物品的供給和需要決定,將外匯視同一種商品,匯率亦由外匯的供給和需要所決定。

5 匯率的表示方法(2/2) 若以S表示美元的供給,D表示對美元的需求,則圖3-1中,S與D決定了均衡匯率s0。
當美元的需要增加,則付出報價法型態表示之名目匯率上升,代表新台幣匯價是貶值(depreciate)或變弱(weaken),一如圖3-2(a),匯率由27上升為30;當美元的需要減少,則名目匯率下跌,代表新台幣匯價是升值(appreciate)或增強(strengthen),一如圖3-2(b),匯率由27下跌為25。

6 圖3-1 均衡匯率的決定

7 圖3-2 外匯需求與匯率

8 實質匯率 實質匯率(real exchange rate)是考慮兩國物價相對變動,而將名目匯率加以調整之後所得到的匯率。此即:
rs=s‧ [3-1] 詳言之,[3-1]式表明,實質匯率代表以共同貨幣單位來表示之外國物價對本國物價的比率。例如新台幣對美元的實質匯率,代表以新台幣來表示之外國物價對台灣物價的比率。 實質匯率通常用來評價一國的對外競爭力,因為較高的實質匯率,在其他情況不變之下,使得一國的出口較具競爭力;反之,較低的實質匯率,則使得一國的出口比較不具競爭力。

9 有效匯率指數(1/2) 用一組外國通貨價格的加權平均,來反映他們與地主國貿易(或其他標準)的相對重要性,這即是一般所稱的有效匯率指數(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有效匯率指數如未考慮各國物價的相對變動,稱之為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如將物價因素考慮進來,則稱之為實質有效匯率指數。

10 有效匯率指數(2/2) 此一指數可用來評估現行匯率相對於基期之狀況,並進一步提供該國貨幣價位合理性之訊息。通常,基期係選擇國際收支接近均衡的年度,該年的指數為100,因此若目前的指數接近100,則表示該國貨幣價位接近均衡;指數超過100,表示該國貨幣的價位有高估的現象,該國產品的對外競爭能力惡化,故該國貨幣應貶值;指數低於100,則表示該國貨幣的價位有低估的現象,該國產品的對外競爭能力提高,故該國貨幣應升值。 有效匯率簡單的計算方式見表3-1及3-2。

11 表3-1 名目有效匯率指數的計算

12 表3-2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的計算

13 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的提供單位

14 IMF會員國匯率制度之分類 IMF會員國匯率制度種類 沒有各自之法定貨幣的外匯安排 通貨委員會制度 其他傳統的固定釘住匯率制度
水平區間的釘住匯率制度 爬行釘住匯率制度 爬行區間匯率制度 未事前宣布匯率路徑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自由浮動匯率制度

15 圖3-3 IMF會員國的匯率制度

16 會員國匯率制度之比較(1/2) 單一匯率制度與雙元性匯率制度
在1950年代IMF會員國的所有匯率安排中,超過半數(53%)是屬於雙元性/複數匯率,迨至1991~2001年已降至約20%左右(見圖3-4)。 固定釘住匯率制度與伸縮性匯率制度 1970年代初,有超過90%的IMF會員國採行固定釘住匯率制度,之後則大幅減少至1991~2001年的35%左右(見圖3-4)。

17 圖3-4 IMF會員國匯率安排的演變: 1950 ~ 2001年

18 會員國匯率制度之比較(2/2) 爬行釘住匯率與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爬行釘住又稱為移動平價(gliding parity),其支持者主張,在固定匯率安排下,容許會員國依預先通告的方法,在一定幅度內調整其匯率,以便在極低代價下早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恢復。 另一種有別於爬行匯率制度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純粹浮動匯率制度(pur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的修正,它與爬行匯率相較,呈現較大的匯率波動性。

19 匯率制度的抉擇 以往的許多研究大抵發現,制度性的差異是造成在不同匯率制度間作抉擇的主因。這些制度性的特徵請參見表3-4。

20 表3-4 選擇權匯率制度的不同特徵

21 外匯干預的類型與效果 沖銷式干預(sterilized intervention),意指這種干預型態並不改變貨幣供給量;而非沖銷式干預(nonsterilized intervention),則意指這種干預型態會改變貨幣供給量。 非沖銷式干預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見表3-5。 沖銷式干預對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見表3-6。 根據諸多的實證結果顯示,沖銷式的外匯干預是有效的,不過經濟學者一般認為非沖銷式外匯干預對匯率的影響效果大於沖銷式外匯干預。這是因為,非沖銷式外匯干預可藉由貨幣性管道、資產組合管道及訊息管道去影響匯率,至若沖銷式外匯干預僅能透過資產組合管道及訊息管道發揮效果(見圖3-5)。

22 表3-5 非沖銷式干預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23 表3-6 沖銷式干預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24 圖3-5 外匯干預影響匯率的管道

25 我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政策 我國中央銀行表示,該行基本上尊重市場機能,新台幣匯率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如果匯率在短期間受季節因素、不規則因素(例如熱錢、預期心理)影響而過度波動,以致偏離反映基本經濟情勢應有之價位,在此情況下,中央銀行須適度進場調節(干預),以「維持有秩序之外匯市場」(maintaining orderly market),此為各國中央銀行之職責。 中央銀行指出,中央銀行逢低買入、逢高賣出,以調節外匯市場供需,可降低匯率波動幅度,達成新台幣的動態穩定(見圖3-6)。 根據圖3-7,2000年初以來,各月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與過去36個月移動平均數相當接近,顯示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

26 圖3-6 中央銀行調節前後之匯率

27 圖3-7 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

28 我國匯率制度的演變(1/2) 固定匯率制度 我國在1951年4月9日實施「金融緊急新措施」,採取雙元複式匯率制度。
1951年7月10日公布日公布「進口物品結匯審核標準」,建立外匯審核制度,其匯率即由前述之雙元複式匯率演變成多元複式匯率。 1963 年9 月27 日訂定1 美元兌40 元新台幣為基本匯率,實施真正的單一匯率制度。 1973年2月15日新台幣兌美元升值5.26%,成為1 美元兌38 元新台幣。

29 我國匯率制度的演變(2/2) 機動匯率制度 1978 年7 月10 日將新台幣兌美元之匯價由1 美元兌38 元新台幣調整為1美元兌36元新台幣,並宣布自7月11日起,新台幣不再釘住美元,即廢除固定匯率制度改採機動匯率制度。 銀行間外匯市場成立後,匯率訂價之演變過程 中央銀行對於匯率之訂價及操作方式,曾經多次調整與修改,逐步朝自由改進,迨至1990年12月29日,匯率完全自由化。

30 尖峰對話(1/2) 中間匯率制度中空化了嗎? 贊成意見
國際間歷經多次的通貨危機後,顯示在國際資本自由移動不斷提升的環境下,最終不是採行永久性的固定匯率制度,就是採行完全浮動匯率制度。 利用對匯率制度的所謂官方分類,不少經濟學家發現,匯率制度的演變,的確有從中間制度朝向浮動匯率制度移動的趨勢。 主要國家除了丹麥係屬例外,目前所有被IMF認定為工業國家者,不是採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就是採行完全的貨幣同盟。至於開發中國家,即使目前害怕採行浮動匯率制度,未來仍無選擇餘地。

31 尖峰對話(2/2) 反對意見 即使國際間歷經多次的通貨危機,目前仍有許多國家採行中間制度,例如新加坡就是採行中間制度相當成功的國家。
利用對匯率制度的所謂自然分類,匯率制度的譜系兩端其實有向中間匯率制度靠攏的情形,而非出現中空假設的兩極化發展。 對於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最近經濟學家所倡議的兩個著名匯率方案,都支持應回到中間制度,同時嘗試在維持外匯市場的較大穩定性之下,提供政策及匯率的調整彈性。


Download ppt "第3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