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勸學 勸學 荀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勸學 勸學 荀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勸學 勸學 荀子

2 荀子 1戰國趙人,或稱孫卿 2由趙入秦,年五十始遊齊, 為稷下(齊學術重地)祭酒(領袖) 3後至楚,春申君(黃歇)以為蘭陵令
4春申君去世後教學、著術 5有弟子法家之李斯、韓非子 6荀子(孫卿新書)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P39

3 一、隆禮重法--禮論篇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想要)而不得(滿足),則不能無求(追求);
求而無度量(法度)、分界(界限),則不能不爭(爭奪);爭則亂,亂則窮(困窘)。 先王惡(厭惡)其(世局)亂也,故制禮義以分(界定名分)之,以養(節制)人之欲,給(供應)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欲望一定不會因為物質有限而受壓抑),物必不屈於欲(物質也一定不會因欲之無窮而耗盡)。 兩者(物、欲)相持而長(持平成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興起之因)。 P39、講義原文

4 故法先王(夏商周之明君)亦法後王(春秋之霸主) 3故有法家之– 李斯、韓非
禮— 社會群體的秩序 1解決社會問題,建立社會秩序– 隆禮 2以法救濟禮之不足, 故法先王(夏商周之明君)亦法後王(春秋之霸主) 3故有法家之– 李斯、韓非 P39

5 二、強調思考理性 虛---掃除成見,得自道家 壹---無所偏執、專一而成 靜---不被干擾,認識是非 清明本心,認識道、肯定道 P40

6 三、化性起偽--性惡篇 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為)。今人之性,生而有 好(喜)利焉,順是(這種天性),故爭奪生而辭讓亡
(失去)焉;生而有疾惡(厭惡不好的事)焉,順是,故 殘賊生(為有利不擇手段)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 之欲,有好(喜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產生爭奪),合(走上)於犯分亂理,而歸(進入)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老師禮法的教育),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出現辭讓),合於文理(條文法理),而歸於治(大治)。 P40 課本、講義原文

7 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出於藍,喻經學 而後更佳);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冰寒於 水)。
木直中(合乎繩), 輮(火烤水浸)以為輪,其 曲中規,雖有槁暴(日曬),不複挺(直)者, 輮使之然(如此)也。 故木受繩(受矯正)則直,金就礪(磨利)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ㄘㄢ參驗/ㄙㄢ三件事)省乎 己,則知明(智慧清明)而行無過(錯)矣。 P41不用抄

8 故不積跬步(ㄎㄨㄟˇ半步),無以致(到達)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少成多)。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再怎麼天才,也不能一步登天);
駑馬十駕(走十天路程),功在不舍(停止,只要努力,終會有成)。 鍥(刻)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刻穿) 強調努力的重要 課文 原文 抄

9 其數(方法)則始乎誦經(經書),終乎讀禮(荀子特重視禮);
其義(目標)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最終目的)。 真積力久(真誠累積時間長久)則入(形成功效)。 學至乎沒(歿)而后(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片刻捨棄)也。 為之(為學)人也,舍之(不為學)禽獸也。

10 總結 1 人性本惡,故要化性 2 禮法可化性起偽 3 學、積為化性之步驟 要抄

11 四、科學天 1受道家影響—天為自然 2人之禍福出於人為,無關天意— 天人之分 3不畏天、敬天 4可制天、用天 – 人定勝天 P41

12 荀子--天論 1〈天論〉天行有健(固定循環),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堯桀之存在與天命無關)。應之以治 則吉,應之以亂則兇。(人以治亂應天命)
2〈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完備) 而動時(合時),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差錯),則天不能禍(得禍)。 3〈天論〉 大(尊重)天而思之(揣摩), 孰與物畜(當物畜養)而制之(控制)。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掌握)天命而用之;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配合)時而使之! 抄 1條

13 勸 學 篇

14 學習讓你想到什麼? 為什麼要學習? 學習有啥功效? 怎麼學? 需那些輔助條件? 學些什麼?

15 為什麼要學習? 古今人如是說……

16 人不是一件東西,他是一個置身於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生命體。
在生命的每一時刻,他都正在成為,卻又永遠尚未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 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德.弗洛姆

17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是以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英.培根

18 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透過學習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
培根.法蘭西斯

19 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
閱讀使人博學; 辯論使人聰敏;寫作使人精明。 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 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 如果他很少辯論,就要有急智; 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有狡猾, 假裝懂得自己不懂的事情。

20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 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德.歌德 &席勒

21 閱讀的方法 威廉‧奧斯勒曾把讀書人分成四種: 第一種像海綿,不論什麼玩意一律吸收; 第二種是砂漏,砂子一進一出, 片刻忘記前塵;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閱讀的方法 威廉‧奧斯勒曾把讀書人分成四種: 第一種像海綿,不論什麼玩意一律吸收; 第二種是砂漏,砂子一進一出, 片刻忘記前塵; 第三種像有洞的籃子, 它可能留住酒糟,卻讓美酒白白流走; 第四種像篩子,細細篩撿, 只把最精粹的部分留下來。 你想當哪一種讀書人呢? 也許什麼都不理, 趕快去讀才是最好的方法!

22 英國作家湯馬斯(Rose Thomas) 它可以把我們從狹窄的目前, 延伸到過去和未來。 ˙閱讀所獲的最大快樂是, 你好像透過一面鏡子,
˙書籍超越了時間的藩籬, 它可以把我們從狹窄的目前, 延伸到過去和未來。 ˙閱讀所獲的最大快樂是, 你好像透過一面鏡子, 看到自己的心靈。

23 美國童話作家荷姆司(Roger Holems)
古往今來的書籍堆成一道梯子, 把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連接了起來, 讓讀者可以自由的來來往往。

24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一段 總論學習之要,由正面立說

25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停止)。青(顏料,n
ㄓㄨㄥˋ ㄖㄡˊ ㄓㄨㄥˋ ㄆㄨˋ

26 青出於藍 青出於藍

27

28 墨斗

29 本小段兩大主題1學習的必要 2學習的功效 先立論 學習的必要 再舉例1青出於藍、 2冰寒於水

30 先舉例 輮木難復 學習的功效 受繩則直 3就礪則利 再結論—智明無過

31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高度)也;不臨(靠近)深谿(山谷),不知地之厚(厚度)也;不聞先王之遺言(指先王之著作、教訓),不知學問之大也。干(通邗ㄏㄢˊ)、越、夷、貉(ㄇㄛˋ貊)之子(指不同地點出生的小孩),生而同聲(哭聲),長而異俗(習俗表現),教(教化)使之(他們)然(如此)也。.

32 本小段二大重點1學習使人知自己淺薄         2學習改變人天性 第一部分 先舉例1登高山         2臨深谿      再結論-聞先王之言… 第二部分 先舉例-同聲異教      再結論-教使之然

33 規矩 規矩

34

35 天高地厚

36 學習的功效

37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38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杜甫

39 書是窗戶——高爾基說: 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一扇窗戶。

40 閱讀的最大理由 是想擺脫平庸,  早一天 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遲一天 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余秋雨

41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說苑〉

42 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馬克思

43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二段 承前段,由反面立說

44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與終日對比)之所學也;吾嘗跂(通企,提高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遠)也。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增加)長(長度)也,而見者遠(看的地方更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更大聲)也,而聞者彰(清楚)。假(借,利用)輿馬者,非利足(健足,善於走路)也,而致(到達)千里。假舟檝(楫)者,非能水(會游泳v.)也,而絕(橫渡)江河。君子生( 天性)非異(沒有不同)也,善假於物(利用外物,指利用學習)也。 ㄒ一ㄥˋ

45 本段重點只有一個--假物以學 反面立論-須臾之思有效 舉例說明1登高望遠      2登高招遠      3順風呼疾      4輿馬千里      5舟楫渡河 最後再結論--君子善假學(假物以學)

46 登高望遠

47 舟檝渡河

48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
——泰戈爾

49 飯可以一日不吃,  覺可以一日不睡, 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毛澤東

50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51 努力學習,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是件美好的事。 --法.盧梭

52 環境的重要

53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三段 談環境

54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鷦鷯),以羽(銜鳥獸毛羽)為巢,而編(編結)之以髮(指以髮編之),繫之葦苕(ㄊㄧㄠˊ葦花嫩條)。風至苕折(風吹葦花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完好)也,所繫(編結的地方)者然(如此)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一ㄝˋ)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靠近)百仞(七百尺)之淵(山谷)。木莖非能長(變長,v.)也,所立(生長的地方)者然也。

55 葦苕

56 射干

57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變直,v. );白沙在涅(ㄋㄧㄝˋ,黑泥),與之俱黑(變黑v

58 蓬草---首如飛蓬

59 大麻

60 蘭芷—香草

61 本段一個重點--環境的重要 先舉例1蒙鳩結巢     2射干臨淵     3蓬生麻中     4白沙在湼     5蘭槐漸滫  再結論-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62 輔助條件 1抓到方法方向 2良師益友 3堅強意志力 4樂在其中

63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 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64 業精於勤, 荒於嬉;  行成於思, 毀於隨。  ——韓愈

65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蘇軾

66 學問別無他巧,只要持守純固,講誦精熟耳;
兩事皆一專一悠久為功,二三間斷為敗,不可不深念也。 -宋.朱熹

67 畢生保持求知欲,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重大使命上成就一件事。
--日.池田大作(日本東京人,是一位宗教家及著名作家、業餘攝影師。 )

68 普通人耗神於如何打發時間, 精幹的人卻耗神於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方。 -叔本華

69 讀之再讀,你準會覺得奇怪, 昨天不懂的東西,今天竟完全懂得了。 ---法.雷納爾神父

70 人之為學, 不日進則日退; 獨學無友, 則孤陋而難成; 久處一方, 則習染而不自覺。 ---清.顧炎武

71 果能日日留心,  則一日有一日之長進; 事事留心, 則一事有一事之長進。  由此累積,何患學業才識不能及人邪? --清.左宗棠

72   —老子 合抱之木,甚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3 在意志力面前,一切都得低頭。 ---細胞理論俄.高爾基

74 天才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 就是具有自強不息的動力。 --美.約翰福斯特 他從1953年到1959年 在美國艾森豪威爾手 下擔任國務卿,是
50年代世界上最風 流的政治家和 外交家。

75 時光會使最亮的刀生鏽,  歲月會折斷最強的弓弩。 --英.司各特 英國19世紀著名的 歷史小說家和詩人。

76 河水我們抓不住, 時光我們也留不得。 ---英.狄更斯

77 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  不是由於它的力量強大,  而是由於晝夜不捨的滴墜。-德.貝多芬

78 讀書而不加以思考, 絕不會有心得, 即使稍有印象, 也淺薄而不生根, 大抵在不久之後 又會淡忘喪失。 --德.叔本華

79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80 閱讀只能供知識的材料, 若要據為己有,必須依靠思索之力。 --英.洛克

81 抓好方向

82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四段 談方向

83 物類之起(產生),必有所始(發端)。榮辱之來,必象(反映)其德(因為他德行)。肉腐(就會)生蟲,魚枯(就會)生蠹(ㄉㄨˋ,蛀蟲)。怠慢忘身(忘記修身),禍災乃(就會)作(產生)。強自取柱(堅強自己招來斷折),柔自取束(柔弱取來束縛)。邪穢在身,怨之所構(產生)。施(布)薪若一(一致),火就(接近)燥也;平(填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84 草木疇(ㄔㄡˊ儔,同類)生,禽獸群焉,物各從(追隨)其類也。是故質的(箭靶)張(立)而(然後)弓矢至焉(於是),林木茂而斧斤(斧頭)至焉(於是),樹成蔭而眾鳥息焉(於是),醯(ㄒㄧ醋)酸而蜹(蚋,黑頭小蚊)聚焉。故言有召(招來)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所立身行事)乎!

85 質張矢至

86 醯---醋

87 本段重點一個---慎乎所立 先立論—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再舉例1肉腐出蟲   魚枯生蠹 小結---怠慢忘身,災禍乃作   強自取柱    4柔自取束  再結論---邪穢在身,怨之所構(產生)。                                5火就燥薪   水就溼地   弓矢射質   斧斤伐林     9眾鳥棲蔭     10蚊蚋聚酼 最後結論---言招禍,行招辱,慎其所立

88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五段 談 專 一

89 積土成(造成)山,風雨興焉(於此);積水成淵(山谷),蛟龍生焉(於此)。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於是)。故不積蹞(ㄎㄨㄟˇ半步)步,無以(無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ㄐㄧˋ千里馬)一躍,不能十步(十步遠);駑馬十駕(駕車走十天,可到目的地),功在不舍(捨,放棄)。鍥(ㄑㄧㄝˋ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刻穿);鍥而(如果)不舍,金石可鏤(ㄌㄡˋ刻穿)。

90 蚯螾(蚯蚓一ㄣˇ)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地面)上食埃土,(地面)下飲黃泉,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足)而(且)二螯(ㄠˊ),(如果不是)非虵(蛇)蟺(ㄕㄢˋ通鱣)之穴無可寄託(寄生)者,用心躁(急躁)也。是故無冥冥(精誠專一)之志者,無昭昭(明顯)之明(成就),無惛惛(專心貌)之事(從事)者,無赫赫(顯赫)之功。

91 行衢(ㄑㄩˊ歧路)道者不至(目的地),事兩君者不容(被接受)。目不能兩視而明(視力清楚),耳不能兩聽而聰(聽力良好)。螣(ㄊㄥˊ)蛇(飛蛇)無足而(轉折)飛,梧鼠(鼯鼠)五技(飛緣水掘跑)而窮。詩曰:「尸鳩(ㄐㄧㄡ)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善人)君子,其儀(行為舉止)一(專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打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92 本段重點---學習要累積及專一 舉例--1積土 2積風雨 結論—積善 再舉例--1積蹞步 2積小流 3不舍之功-騏驥 駑馬 4不舍之功-刻金石 朽木 5蚯螾—蟹 小結論—冥冥有功(轉到專一) 再舉反例-1行衢道 2事兩君 3目兩視 4耳兩聽 5螣蛇—梧鼠 6鳲鳩鳥 總結論—君子結於一

93 積水興龍

94

95 駑馬十駕

96 蚓食埃土

97 蟹六跪二螯

98 五技而窮

99 螣蛇無足而飛

100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六段 談 累 積

101 昔者,瓠(ㄏㄨˋ)巴鼓(v. )瑟(彈奏瑟)而沈魚出聽(沈在水底的魚浮出水面來聆聽),伯牙鼓(v

102 本段重點一—積善必彰 先舉例—1瓠巴鼓瑟 2伯牙鼓琴 3聲小必聞 4行隱亦形 5玉潤珠澤 結論—積善必聞

103 玉潤

104 珠澤

105 為學的目的

106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 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107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七段 方 法 意 義

108 學惡(何ㄨ)乎始?惡乎終(到那裡結束)?曰:其數(方法)則始乎誦經(讀經書),終乎讀禮(禮經,儀禮):其義(目的)則始乎為士(讀書人),終乎為聖人。真積(真誠累積)力久(努力長久)則入(影響深遠),學至乎沒(歿)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片刻)舍(捨)也。為之,(為)人也,舍之,(為)禽獸也。

109 本段重點---為學的內容 方法—讀經 原則---真積力久 目的—為士為聖人 原則---不可須臾舍也

110 學習的內容

111 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
--美.愛默生

112 我從多話的人學到了靜默, 從褊狹的人學到寬容, 從殘忍的人學到了仁愛。 --黎巴嫩.紀伯倫

113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紅樓夢》第5回

114 問題不在次學到什麼知識,而是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
--法.盧梭

115 荀子如是說 勸學—第七段 談內容

116 故書者、政事之紀(記載)也。詩者、中聲(中正之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大根本),群類(各種規則)之綱紀(原則)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此)之謂道德之極(最高道德)。 禮之敬文(傳達恭敬的條文)也,樂之中和(表達中正和平之音樂)也,詩、書之博(廣博內容)也,春秋之微(含微言大義)也,在天地之間者(的學問)畢矣。

117 禮記 ˙經解篇 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厚道) 疏通知遠,書教也;(通達博古) 廣博易良,樂教也;(平易良善)
絜靜精微,易教也;(清靜細心) 恭儉莊敬,禮教也;(謙遜莊重)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設詞舉例、辨別是非)

118 本段重點--學習的重點 詩---中聲所止 書---政事之紀 禮---法之大分 樂---中和之聲 春秋---微言大義

119

120

121

122 刪節部分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著,指記得)乎心,布(散布)乎四體(四肢,借身體),形(表現)乎動靜(行為)。端(通喘,小言語)而言,蝡(小行動)而動(以上指小小的言語舉動),一(全部)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閒(間)則(才)四寸,曷(何)足以美(修飾)七尺之軀哉! (學問美身說)

123 古之學者為己(為自己修身),今之學者為人(為得別人重用)。君子之學也,以美(修飾)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指見面禮物,晉身的憑藉)。故不問而告謂之傲(急躁),問一而告二謂之囋(語多而碎,指嘮叨)。傲、囋,非也;君子如響(如同回音,一去一回)矣。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禮記學記

124 本課作法 1立論清楚 2邏輯綿密 3善用譬喻 4結構完整 5修辭多變

125 本課修辭分析 對襯 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126 排比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不臨深蹊,不知地之厚; 不聞先王之道,不知學問之大。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至焉 

127 譬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冰。---借喻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略喻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禍乃作---略喻

128 對偶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   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129 轉品 鑲嵌 增字—騏驥、斧斤、質的、江河 「青」於藍---n. a. 非能「長」---a. V. 兩視而「明」---a. V.
「鼓」琴---n. V. 仰「秣」---n. V.

130 本課通同字 暴   曝    有   又 參   三    知   智 谿   溪    干   邗 跂   企    檝   楫 生   性    象   像 疇   儔    蜹   蚋 蹞   跬(頃) 螾   蚓 鱣   鱔    沒   歿    

131 附禮記學記篇 禮記卷十八 前言:本篇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並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發明所學的道術,相為表裡,故甚為宋代理學所推崇,以為《禮記》除《中庸》、《大學》之外,唯《學記》、《樂記》最近道。 按:本篇談親師敬業,是學者初入學時不可不知的事,比較《大學》所談深奥的理論方法,更切於實用。

132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易解: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於老師教導有方;對於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於老師。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響應得小聲,重力敲打,則響應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後鐘聲纔會餘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133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易解:引發思慮,廣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就教於賢者,體念遠大的利弊,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13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易解: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135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易解: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後纔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纔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纔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纔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136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137 易解: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纔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然後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古書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後纔能成大垤。就是這個意思。

138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易解: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聖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先練習《詩‧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勸勉學生以蒞官事上之道;擊鼓召集學生,正式打開書篋(書包),希望學生以謙遜謹慎的態度學習;夏楚兩物(教鞭)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實施以前,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為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展志向;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並不輕易發言,等到適當的時候再加以指導,是要使學生自動自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至於年幼的學生,只聽講而不能亂發問,是因為學習要按照進度順序(次第)進行。這七項是教學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書說:凡學習做官,領導人民,先學習管理事情,要作一個讀書人先學習立志。就是這個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氣志氣,志者氣之導,心之引也。)

139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
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140 ◎易解:大學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著時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學生下課及放假的時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課業。(宋人斷句改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句讀略有不同。)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就行不恰當,對於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纔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尚書‧兌命篇》說:恭敬謙遜,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

141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現今之教人者,口裡雖然念著書本,心裡並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業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142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纔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143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易解:邪惡的念頭已經發生,然後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纔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144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後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於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並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得以充分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以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又能自動思考,這纔是善於曉喻了。

145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解: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須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後纔能挽救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增長優點挽救過失的。

146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易解:善於唱歌者,能使人沈醉在歌聲中流連不忘,善於教學的人,能使人繼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語雖然簡要卻通達曉暢,含蓄而允當,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繼承其志了。

147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此之謂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學深淺難易的順序,對於個人的特性差異都能瞭解,然後方能因材施教。能廣泛地曉喻,然後纔有能力作老師;能夠作老師,纔能做官長;能做官長,纔能作領袖。所以能作一個好老師,就是學作領袖的開始。所以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古書說:三王(伏羲神農黃帝稱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對老師的選擇都很慎重。就是這個意思。

148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易解: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學問纔會受到敬重。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後人民纔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所以君主不以對待部屬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時,臣子擔任「尸」的時候,另一種就是擔任君主老師的時候。大學的禮法,對天子授課時,老師不處於面朝北的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149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纔加以解答;學生心裡有疑難,沒有能力表達時,老師纔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150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易解:良匠的兒子,想必也能學習補綴皮衣(古代工藝相近);良弓的兒子,想必也能製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繫在車後,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151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易解: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譬如:鼓的聲音並不相當於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沒有鼓的調和就顯得不和諧。水的顏色並不相當於五色當中的任何一種,然而五色的配合,沒有水為之調和就無法鮮明。至於學者並不等於政府的任何一種官職,然而任何一種官職,不經過學習就沒有辦事的能力。又如老師,他不是人倫中的任何一種親屬關係,但是任何一種親屬,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誨,就不懂得人倫之間的關係了。

152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易解:偉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種職務;偉大的道理,不局限於一種事物;真正偉大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恆久的四時雖不相同,卻運轉不停,是最準確的守時。如果能瞭解這四種情形,就可以立志學習偉大了。

153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河是水的源頭根本,海是河流的歸處,先本而後末,這叫做「務本」。


Download ppt "勸學 勸學 荀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