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隨煩惱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隨煩惱心所。 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 隨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隨煩惱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隨煩惱心所。 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 隨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隨煩惱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隨煩惱心所。 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 隨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隨煩惱心所二十個,又分為三類,即小隨煩惱十個,中隨煩惱二個,大隨煩惱八個。

2 小中大的分別,以三義俱備者名大;兼俱二義者,自類俱起,遍不善性者稱中隨;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者稱小隨。小隨煩惱,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

3 大隨煩惱心所 ~ 昏沉 昏沉是昏懵沉醉,迷闇不明,障礙輕安和智慧。《識論》曰:「云何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毘缽奢那為業。」毘缽奢那是「觀」與奢摩他合稱「止觀」。

4 大隨煩惱心所 ~ 掉舉 掉舉是心不安靜,妄動浮燥,障礙禪定。 《識論》云:「云何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

5 大隨煩惱心所 ~ 不信 不信者心存污穢,不信三相,即:一者實有,即諸法實相;二者德,佛法僧三寶;三者有能,有能力成就世出世間善法。
《識論》曰:「云何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惰依為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6 大隨煩惱心所 ~ 懈怠 懈怠與精進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斷惡,甚而對惡業勤奮。 《識論》曰:「云何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7 大隨煩惱心所 ~ 放逸 放逸者,放蕩縱逸,於染法不能防,於淨法不肯修。 《識論》曰:「云何放逸?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8 大隨煩惱心所 ~ 失念 失念即是遺忘,心意散亂,對於所修善法不能明記。 《識論》曰:「云何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9 大隨煩惱心所 ~ 散亂 散亂即不專心,令心流蕩,障礙正定,阻止善慧,增長惡慧。 《識論》曰:「云何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10 大隨煩惱心所 ~ 不正知 不正知即是邪知,誤解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破壞佛教真理。 《識論》曰:「云何不正知?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11 中隨煩惱心所 ~ 無慚 無慚是慚之反,即沒有羞惡之心,不顧本身人格尊嚴,拒絕賢人的教誨,不接受世間出世間善法。 《識論》曰:「云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

12 中隨煩惱心所 ~ 無愧 無愧是愧之反,沒有廉恥之心,不顧世間清議,不畏社會輿論。 《識論》曰:「云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13 小隨煩惱心所 ~ 忿 忿者忿怒,對於違逆之境生起的忿怒,產生粗暴的身語表業。
《識論》云:「云何為忿?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忿是以瞋一分為體。

14 小隨煩惱心所 ~ 恨 由忿為先,懷惡不捨,引起極度煩惱。 《識論》云:「云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亦以瞋為體。

15 小隨煩惱心所 ~ 惱 惱者惱怒,於忿恨之後,遇違逆事, 因而暴怒,凶狠暴戾,有如蝎子螫人。
《識論》曰:「云何為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狠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由忿恨而起報復心,惱害於他。

16 覆是覆蓋,犯了過惡,怕喪失名利,故把過惡隱藏起來。
小隨煩惱心所 ~ 覆 覆是覆蓋,犯了過惡,怕喪失名利,故把過惡隱藏起來。 《識論》曰:「云何為覆?於自罪惡,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

17 小隨煩惱心所 ~ 嫉 嫉者妒忌,他人榮盛,我懷憂戚, 如妾婦之固寵,政敵之傾軋。 《識論》曰:「云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嫉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

18 慳者慳吝,財物不肯施捨,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財法。
小隨煩惱心所 ~ 慳 慳者慳吝,財物不肯施捨,法理秘不告人,鄙惡地蓄積財法。 《識論》曰:「云何為慳?耽著財法,不能惠施,祕吝為性,能障不慳,鄙蓄為業。」

19 小隨煩惱心所 ~ 誑 誑是欲謀取名譽或利益,自己無德而詐稱有德的一種欺騙行為。 《識論》曰:「云何為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

20 諂者諂曲,為了取得別人歡心而阿諛諂媚,以達到自己謀求的目的。
小隨煩惱心所 ~ 諂 諂者諂曲,為了取得別人歡心而阿諛諂媚,以達到自己謀求的目的。 《識論》曰:「云何為諂?為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教誨為業。」

21 小隨煩惱心所 ~ 害 害者損害,心無悲愍,損害有情, 是不害之反。 俗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識論》曰:「云何為害?於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俗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22 小隨煩惱心所 ~ 憍 憍者驕傲,由於得到世間名利而驕慢自大。 《識論》曰:「云何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

23 情緒發展 第一反應愉快、不愉快 (3個月)→ 快樂、不快樂表情不同(6個月→2歲) → 情緒分化忿怒、恐懼、喜愛、好奇 (3個月→6個月)→分化手足嫉妒、幸災樂禍、自我中心、喜愛特定人事物 (2歲→6歲)

24 不定心所 ~ 睡眠 昏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 《識論》曰:「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睡眠之時,心極闇劣,身無力用,故有障礙(止)觀的作用。故適度的睡眠是為善法,過度睡眠是為惡法。

25 補充:睡眠的定義 睡眠是一種在哺乳動物,鳥和魚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狀態,甚至在無脊椎動物如果蠅中也有這種現象。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從睡眠中醒過來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須。 對於人,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說睡眠的好壞是生活質量一半的基礎。

26 根據中醫古書《黃帝內經》記載,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因此,在冬天適當地早睡晚起,能夠讓人在翌日精神飽滿,積極投入工作和學習。

27 星雲大師 人每天都要睡覺,睡眠有時候是懶惰、懈怠的代名詞,但是正常的睡眠是精進,會有再起的力量,因此適當的睡眠,也是正精進。

28 佛教的阿那律尊者,因為聽經時打瞌睡,被佛陀呵斥為「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內,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可見睡眠不當,應該呵斥,但是適當的睡眠,也是值得提倡。

29 何謂不定心所?「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它可以成就善,可以成就惡,故曰不定。

30 不定心所 ~ 悔 對於心所作事生起悔心。 《識論》曰:「悔謂惡作,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 即對已作惡事追悔,就是善性;對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惡性。悔能令心悵怏不安,故有障礙止(觀)作用。

31 智者珍惜當下,愚者追悔當初。

32 不定心所 ~ 尋 尋者尋求,對事理粗略的思考。 《識論》曰:「尋謂尋求,令心傯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

33 不定心所 ~ 伺 伺者伺察,對事理細密的思考。 《識論》曰:「何謂伺察?令心傯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尋與伺是依思心所與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沒有實體。


Download ppt "隨煩惱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隨煩惱心所。 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 隨有三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諸染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